牟文化初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9&rec=5&run=13

莱芜名称的由来与莱芜三大源文化体系——嬴、 牟、 莱有密切关系,不管她古称
“嬴牟” 还是由“来牟” 转音读而成,“牟”是连接两者关系的纽带,对于“嬴”和
“莱”文化,莱芜市史志办的逸之先生及其他诸位先生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考证研究,兹
不详述。本文重点谈一下与“牟”有关的文化,牟人的生活范围在何处,牟人的发展变
化如何,这对于了解莱芜起源和发掘莱芜文化底蕴或许会有所帮助。
第一,莱芜古称嬴牟,说明了她与嬴文化和牟文化的关系。莱芜与古代牟子国有深
刻的历史渊源,牟族是东夷族的一支,古代有地名牟夷,《唐律·释文》说:“牟夷,
邑名也。”《汉书·地理志》在“莱芜”一条中说:“莱芜,原山,淄水所出。……嬴,
有铁官。牟,故国。”莱芜还是春秋时古牟国的故地,经莱芜市文物办考证,牟国遗址
在今辛庄镇赵家泉村。莱芜有牟汶河,与古代牟子国民生活息息相关。三国时,嬴郡下
辖五个县,《南史》还专门指出南朝刘宋省莱芜县,其地析入嬴、牟、贝丘县,三国时
的嬴郡管辖范围当包括牟地。《魏书·卷一零六地形中》说泰山郡,有县六,包含“嬴、
牟”二县,嬴县有嬴城、铜冶山、汶水等处,牟县有莱芜城、望石山、牟城、平州城等
处。《晋书·羊祜传》说晋武帝下“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
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有泰山郡,包括“嬴、
牟”。《北史》指出,北齐天宝七年,牟县被撤消,并入博平县。《隋书》也说,开皇
十六年, 即597年,隋代再次设置牟县,隋炀帝大业初年,牟县被并入嬴县。唐代时将
嬴县、牟县、莱芜县等改置为莱芜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
除了地名外, 莱芜的母亲河大汶河既有嬴汶河,也有牟汶河,牟汶河名称来源也
很早。汶河《水经注》载:“汉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葫芦堆。牟汶河,因河水
流经古牟子国地得名。”《清史稿·地理志》“莱芜”条注解说“东南:牟汶自蒙阴入,
径牟县故城,汇响水湾、海眼泉、孝义河水,至城南,又西,左合司马河,从之。”
莱芜市古称嬴牟,与以上的史料所记载的嬴牟地域的变化关系密切。
第二,“莱芜”与“来牟”的关系。《山东古国考》指出:“莱”金文作“来”,
“来和牟”即《诗·思文》篇的“贻我来牟”和《臣工》篇的“于皇来牟”,亦即后出
的“麳麰”。《毛诗》训“牟”为麦。“麳”为小麦,“麰”为大麦。《华阳国志校补
图注》卷三也说:“后稷之‘贻我来牟’(《诗·生民》),正谓开始引种青稞。”青
稞也就是大麦。来和牟是两个种麦子的氏族,以族名名地。《宋史·乐志》乐章二“贻
我来牟,以兴嗣岁”和乐章六“思文后稷,贻我来牟”还用“来牟”来表示对丰收的期
盼。
此外,《山东古国考》还指出:“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
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炎黄氏族文化考》也说:“释来牟,小麦之种,相传自天
而来,故呼日来。最早种小麦的部族,自称莱族。大麦之种,其呼日牟者,以原为牟族
所播植,因以族名称大麦为裾。此两族之后混处山左各地。今之莱芜,即来牟两族合名。”
“莱芜”是“来牟”的古音转读。总之,“莱芜”是来牟两族合名,这个说法还是很有
道理的,但“来牟”何时转读为“莱芜”还缺乏进一步的资料。
就“莱芜”一词的内涵来看,《辞源》中的“芜”有三种义项,即:“田园荒芜,
长满野草;丛生的草;杂乱。”而“莱”的含义较复杂,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有田园荒
芜、杂草丛生之意。“莱”可指草名,即黎草,《诗·小雅·节南山》“南山有台,北
山有莱。”《诗·小雅·十月之交》说:“砌我墙屋,田卒汙莱。”《明史·食货志》
说“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
人敦本业。”二是有除掉杂草之意。如《周礼·地官·山虞》“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
野。”莱指除草。三是可指修耕之田,如《周礼·地官·县师》“辨其天家人民、田莱
之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芜”还有除掉杂草之意。除杂草,种大小麦,部落因
此以兴。
第三,关于牟族、牟地、牟人的几个问题。山东最早居住的是东夷族,牟是东夷族
的一个分支,善于种植大麦,“来牟”的形成是在原始部落时期。因农业在历史发展中
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诗经》中“贻我来牟”和“于皇来牟”, 歌颂并期盼得
到麦子来生存。“牟”的名称来源很早,古代莱芜就有牟汶河,《史记·封禅书》说: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服虔注释说:“亭亭山在牟阴。”“牟阴”当是牟汶河之阴。
由上,莱芜是牟人的发源地,是牟族的聚居地和牟国建立诸侯国的故地。
牟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牟子国,《辞源》说,古代有牟子国,相传是祝融之后,因
以为氏。牟子国何时建立,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但这两个古国与莱芜有密切关系。对于
牟国的建立的地址,有东牟和莱芜两种说法:
唐杜佑《通典》把“莱州”看成“春秋莱子国,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
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把东牟郡(今牟平)“称作春秋
牟子国”,说法很值得商榷,顾名思义,“东莱”和“东牟”应是莱人和牟人向东搬迁
之后形成的地域,其形成应当晚于“来牟”。此外,比《通典》还要早的史书《汉书》
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前面所引的《汉书·地理志》在“莱芜”条中,说“牟,故
国。”颜师古注解说:“《春秋》桓十五年‘牟人来朝’。”鲁桓公十五年,牟国归附
于鲁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芜被看作“莱”和“牟”的故国应该比“东莱”和“东牟”
更有说服力。东莱的莱子国和牟子国实际上是莱人和牟人东迁后重新建立的诸侯国。
牟子国的范围在何处呢?《续修莱芜县志》记载:“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
牟汶曲中。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此其故都也。汉晋牟县仍其地。今其地有牟城。”
“按今县东二十里有牟城围子,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是为古牟子城无疑。”牟子
国故城,在今辛庄镇的赵家泉村。莱芜古牟子国的位置处在齐鲁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牟族虽说不上强大,但是个有影响力的部族。当时有很多地方的名
称与牟有关,如《历代兵制》卷一春秋部分注释说,在鲁昭公时期,“根牟,鲁东界。”
当时鲁国的东部边界叫根牟。
再如《史记》卷三十六提到杞国与牟人的关系,《史记索隐》说:“故《地理志》
云雍丘县,故杞国,周武王封禹后为东楼公是也。盖周封杞而居雍丘,至春秋时杞已迁
东国,故《左氏》隐四年《传》云:‘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者,曹东邑也。”杞
国所在的“陈留雍丘县”在今河南境内,牟娄是杞国的一个县。
又如《汉书》卷二十七提到莒国和牟人的关系,鲁昭公五年,“莒牟夷以二邑来奔,
莒怒伐鲁。”可见牟夷在莒国的位置举足轻重。
牟族发展形成牟子国,牟人为了生存,随着战乱等原因,不断搬迁,这使牟人的活
动范围扩大。那么,牟人是何时东迁的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牟子国的位置处在齐鲁
两国交界之处, 很容易成为两国交战的战场。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与齐国进行
大战,艾陵大战的位置应该就在牟子国疆域之内。牟国本来依附于鲁国,《唐律·释文》
说:“牟夷,邑名也。春秋时,莒国大夫牟夷为牟□邑宰,率牟□之人,以牟□之地归
属鲁国,是叛本国而从外国也。”战争使牟国人深受其害,处在齐鲁间的夹缝中中的牟
子国,不得不迁到齐国的大后方。南宋罗泌的《路史》说:“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
牟人被迫从莱芜东迁至烟台福山,在那里重建了牟子国。齐国因其势力的强大,还是吞
并了莱子国和牟子国这两个小国,齐国的疆土东扩到胶东半岛。山东东牟(今山东东莱)
和牟平就是牟人东迁后形成的。
除了莱芜、东牟、牟平有与古牟国关系密切外,牟人还向南向西搬迁,河南有中牟
等地。《汉书·霍光传》中还记载汉代上林苑有牟首池。四川一带还有牟州,隋文帝让
辛公义任牟州刺史。唐太宗征伐高丽,辽东有盖牟城。五代四川成都有弥牟镇。《清史
稿·地理志》说到成都沱江支流“锦水”条:“锦水又歧为利水河,并入金堂。其正流
至城东南入湔水,在县北,亦自新繁入,合弥牟水,东入金堂。有弥牟、军屯二镇。”
北宋时期,西夏修建南牟城等等。
牟人不仅朝中国东部和西南部迁徙,还从胶东半岛飘洋过海,搬迁到朝鲜半岛去了,
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国家。如《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记载了高句丽(今之朝鲜半岛)
有许多与牟有关的诸侯国名和地名,如牟水国、优休牟涿国、咨离牟卢国等。我们不由
不发出惊叹,牟人和牟文化是多么富有生命力啊,他们绵延不断,百折不挠,生存不息,
这蕴含着多么可贵的文化精神啊!
随着牟族的发展,牟的姓氏也形成了,牟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大姓,它的起源也很早,
《通志·氏族略》指出:“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之
后,担任后起的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含义是“天明地德,光照四海”。
牟姓较早的名人是牟贾, 《史记》 卷二十四《乐书》用很长的篇幅叙述孔子向牟贾问
《武》乐和《商》乐的情况,战国时齐国有大夫牟辛,从两个人的姓氏可以看出他们与
牟子国的密切关系。汉代有太尉牟融、博士牟乡。
牟姓也是朝鲜族的一个大姓,《南史》卷七十九说:“晋义熙十二年,以百济王余
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明帝泰始七年,又遣使贡献。
庆死,立子牟都。都死,立子牟大。齐永明中,除大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
济王。”
“牟”还有“大”、“博大”的含义,如《吕氏春秋·谨听》:“贤者之道,牟而
难知,妙而难见。”注解说:“牟,犹大也。”所以牟不仅用作姓氏,还常用作名字,
如《史记·卫康叔世家》还提到卫康叔之子牟伯,又称王孙牟父。《通典·职官》说:
“魏献子、卫文子并居将军之号。”注解说,“文子为卫之将军,名弥牟。”
牟还用作祭祀的金属器皿,如《礼·内则》“敦、牟、巵”,《释文》说:“齐人
呼土釜为牟。”与牟有关的地名也作为侯爵名称,如西汉刘兴居被封为东牟侯,三国魏
明帝即位,进许褚为牟乡侯。后来牟还有牟取、侵夺的含义,如《汉景帝纪》:“渔夺
百姓,侵牟万民。”
总之,“牟”指小麦,牟人,牟族,牟姓,牟国,博大等含义,这些含义是牟的较
早内涵,成为牟文化的组成部分,牟依附于鲁,带有鲁的礼乐文化特征,被侵灭于齐,
又带有齐文化重视功利、牟取利益的工商文化特征。

(尹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