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9&rec=24&run=13

高庄街道办事处隶属莱城区,因驻高庄村,处以村名,称高庄街道办事处。地处莱芜市
南郊,北与凤城街道办事处隔汶河相望,东与颜庄镇毗邻,西与牛泉接壤,南与新泰市
莲花、 新甫二山之分水岭为界,地理座标为东经117°38′,北纬36°07′。辖90个行
政村, 面积150.7平方公里。明弘治年初,李姓由李家封邱迁此建村,因址在麻埠岭北
平坦高地上,故名高庄。高庄行政建置沿革多有变化,从古至今,归属屡经变迁,明清
归莱芜县所辖。 清末属南乡的汶阳保、 西厢保和东乡的故事保所辖。民国初年归一区
(城区)、三区(汉南)、四区(颜庄)所辖。1941年属新甫县。1943年,始归新泰县,
旋归新甫县。1945年10月称汶南区。1950年改称第六区。1955年复称汶南区。1958年设
高庄乡,同年10月,改称高庄公社。1960年撤销,北部归矿山公社,东部归颜庄公社,
西部归牛泉公社。1964年恢复建制。1984年改称高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改称高庄镇。
2000年12月,乡镇区划建制调整,与南冶镇合并新建高庄街道办事处。
高庄街道办事处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南部,莲花山连绵百里,北部大
汶河潺潺西流,由南向北自高而低,依次呈阶梯形倾斜。由东向西呈“四峡三河”的地
形,以莲花山为基点散射状分布。发源于莲花山的莲花河、新甫河、汶南河蜿蜒而下注
入大汶河。高庄山川秀丽,胜迹众多,人文底蕴丰厚。旧莱芜八景中的“苍峡雷鸣”景
观就在高庄境内。
苍龙峡在劝礼村东,是鲁家河与汶南河的接口处,峡口与峡底落差30米,是南部丘
陵与北部平原的交界地段。明《嘉靖莱芜县志》载:“苍龙峡在县西南八里,两山相峙,
水声如雷”。峡岸怪石嶙峋,山石断崖对峙,上有拱桥飞架,如长虹凌空;两边峭岩如
劈,似高墙矗立。每逢雨季,大雨倾盆,瀑流直泻,似飞龙骤下,直冲峡底。瀑落之处
潭深数米,水涡急旋,浪花飞溅。整个峡内烟波荡荡,巨浪滔滔。飞泻的瀑布声,若龙
吟虎啸,似惊雷震天,可闻数里。峡西岸有一天然石洞,可容数千人。峡内怪石嶙峋,
千姿百态。特别是东崖石缝中兀起的一大溶洞,形若苍龙,每当天晴,斜阳东照,石龙
倒映水中。待到波随风起,影随波兴,但见鳞光耀眼,宛如苍龙游动,故取名苍龙峡。
峡东原有始建于元代的七级宝塔,西面有建于明代的望峡楼阁。明代天启年间督察院右
佥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并提都军务兼理河道的亓诗教即归隐于此。清初,陕西榆
林兵备道按察司副使张道一也曾在此隐居。悬崖石壁上有金元与明清达官名人的摩崖石
刻多处,如“醉石”、“醉翁”、“待月”、“桃林”、“云窝”、“云堤”、“谢公
墩”、“藏珠泉”等。这些石刻有的气韵生动,章法独特;有的刚柔相济,富于变化;
还有的于端庄稳健之中透出飘逸潇洒之气,为莱芜石刻中的珍品佳作。在苍龙峡南门西
侧的卧石上,有一题有“醉石”两个大字的摩崖石刻。“醉石”二字是亓诗教的好友淄
川名士张中发题写的,仔细欣赏其“醉”字右侧犹如苍龙仰天长啸,其“石”字左侧如
同骏马昂首奔腾,此题刻写的酣畅淋漓,刻的妙手传神,既苍古浑厚,又飘逸潇洒,极
具艺术价值。
在苍龙峡西面,现存一座二层小楼,亓诗教名为“望峡楼”,张道一更名为“乐饥
斋”,其南北长6.8米,宽4.6米,高9米,石墙、黑瓦,楼面西,二楼有西门,门宽1.1
米,高2米余。东、南、北三面有窗、距西门2米处建有与二楼门坎齐平的楼梯状的吊桥
墩, 高3.7米。自桥墩顶铺长木板达二楼过门石上,过桥才能进二楼内,二楼东墙上有
窗,可观苍龙峡景观,因名望峡楼。峡西原有花园,占地东西长80米,宽23米,园内有
名花、有亭、养鱼池,故又名望花楼。《续修莱芜县志》载:乐饥斋“在县南苍龙峡西
岸,初为邑先达亓诗教故园。兵宪张四教购得之隐居其中,取衡门诗意以名其斋。”张
四教1602年生于莱城区和庄乡张家台村,曾任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司副使,隐居此后,
尝言曰:“上有蓝天丽日,下有青山绿水,中有不贪之心,还复何求?”故以乐饥斋为
名。
高庄街道办事处还是道教名人安期生修炼之地。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安期
生,秦琅琊(今胶南)阜乡人,曾卖药海上,师从河上丈人学习黄老之术,时人皆言千
岁翁。”相传他曾在安仙村的安仙寺、老君堂、凤凰山和仙人山上隐身修道。莱芜的仙
人山、仙人洞、仙人遗迹、安仙村等等皆因此而得名,史书上亦多有记载。元代,济南
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把安期生作为主管冶炼的神灵进行主祀。元代大德二年(1300年)
曾文秀《重修安期真人祠碑》曰:“凤凰之山,有古仙人堂,父老相传,以为真人安期
生也……国朝自立提举司以来,每岁例以季秋率僚属奔走祠下享以牢,礼成而后兴役。”
元至正二年(1342年)《重修安期真人观记》曰:“及观断碑,有汉、唐篆文,略载安
期真人之事。”明代以前,对仙人安期生祠、堂、观的维修和祭祀从未断过,而且香火
旺盛。明嘉靖《莱芜县志·古迹》载:“安仙寺,安期生寓炼于此,知县陈甘雨塑其像,
匾曰:‘蓬玄寓炼’。”《莱芜县志·仙迹》载:“安期生,修炼于县之南山,因名仙
人山,旧有仙人堂,今废。”明代县儒学训导毛冕在《老君堂记》中写道:“考安期真
人,秦人也,隐居是邑凤凰山下,修炼吐纳,遂以成仙。”明代林建邦《复仙人堂记》
亦曰:“因历览唐宋元三朝碑墨,言安仙者甚祥”。如今,仙人山、凤凰山、老君堂、
安仙村一带仍有其遗址和传说。白马峪村北一条小溪中,至今还留有传说是安期生书写
的大字摩崖石刻篆书“仙溪”二字。
秦始皇曾在此邂逅安期生。刘向《列仙传》载:“秦始皇东游曾与语三日夜,大悦
之,赐金璧值数千万,皆置之而去,留书与赤玉舄(音鹊,意喜鹊)为报,曰:后数十
年,求我于蓬莱山下。后始皇遣人入海求之不可得,立祠阜乡亭边十数处。”安期生修
炼的仙人山,就在莲花山下,而莲花山上就有秦始皇东巡时驻跸的遗迹,据《增修新泰
县志·八景》“新甫拥翠”条下载:“高峰前有云孤(谷)寺,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驻
跸。”新甫山即莲花山,位于莱城区与新泰市交界处。
在高庄街道办谭家楼村西有仙人山。仙人山,海拔509米,面积1.5平方公里,青石
山,植松柏,北望此山,尤如仙人头肩,又有仙人安期生在此修仙,故名仙人山。仙人
山巅,周有悬崖,险峻异常,山麓梯田层层,山腰松柏苍苍,山巅古迹犹存。古迹有山
寨、仙人堂、仙鹤冢、知县陈甘雨之子陈兆科墓,仙窟鹤巢、摩崖、石刻等景观。山寨
位于仙人山顶, 沿悬崖边缘而建,东西长320米,宽56米,现存残墙,寨东部残存几十
个石房墙基,并有一碾盘。仙人堂位于山寨之巅,有石墙庙三间。《嘉靖莱芜县志》载:
“仙人堂,在县南二十里,安期生修炼于此,有唐、宋、元三碑记。国初为娘娘庙,嘉
靖二十六年,知县陈甘雨更塑其像,有复仙人堂记”。据此而知,仙人堂最晚建于唐代,
现石墙犹存,是供奉安期生的地方,仙鹤冢和陈甘雨之子墓在仙人堂西,原存石板墓和
块石砌成的墓,石板墓用五块大石板砌成,长约2米,宽约1米,两墓已被破坏。《嘉靖
莱芜县志》载:“仙丘化鹤垅,在县南二十里仙人山上,有宝墨亭及华表。”现宝墨亭
和华表已无,仅存《述僧问解》碑。
仙人山石刻在山东南面,有明代以前题刻的“浴鹤”,明知县陈甘雨题刻的“宫山
一览”、“第一山”摩崖,有雪蓑子书的“雪蓑纶巾”、“野客琴座”等题记,山顶有
八块石碑,其中有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管辖碑,是元代矿冶史的宝贵资料。
在仙人山左,原有汉武帝旧游坊,今无。山右建有老君堂,古迹较多,达官贵人,
文人名士也闻名而来,览胜祭仙,刻碑咏诗,因此留有较多的诗篇。
高庄街道办南部有莲花山,原名新甫山,因汉武帝求仙于此,又名宫山。主要有九
个山头, 因形如莲花,故名莲花山。主峰莲花尖海拔994米,是莱芜第一高山。莲花山
高风峻骨,单看一峰,其状如尖尖荷苞,目睹群峰,则犹如出水芙蓉,别有一番景致。
有诗赞曰:“蕊突瓣环似莲花,岭重峰叠都是山”。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游人的影像也
映在光环之中,如入幻境,这就是著名的莱芜古八景之一的宫山夕照。
莲花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就有“新甫之柏”
的记载。公元前10年,汉武帝曾巡游莲花山,遗有“迎仙宫”、“汉离宫”、“甘露宫”
等古迹。唐宋以来这里为一方香火圣地和游览胜地,形成了佛道儒诸家并存,互相影响
的文化格局。纵览山中诸多景观,庙宇、庵堂遗址,亦可洞观莲花山辉煌的古代文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莲花山为革命根据地,著名的“莲花山起义”彪炳千秋,
新甫县遗址,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
高庄街道办还是莱芜生姜的主产地。莱芜生姜是全国名贵产品和中国蔬菜优良品种,
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姜块肥大、皮薄丝少、辣浓味美、色泽鲜润著称,富含多
种维生素,既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益胃脾、散风寒、止呕吐,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早在1960年2月全国“三辣” 规划会议就把莱芜生姜列为名贵产品。中科院把莱芜生姜
编入《中国蔬菜良种》一书。1997、1999、2001年,连续三届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
被评定为名牌产品。 1961年莱芜被列为省属生姜、大蒜、大葱商品基地,1997年8月莱
城区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 , 生姜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
2004年生姜种植面积14.97万亩,年产量29.06万吨。
高庄街道办事处小北冶村,位于莱城东南5公里处,距高庄街道办事处驻地6公里,
东、北两面濒临大汶河、与汶阳、段盘龙、西陈峪村隔河相望,南与南冶、田家铺村隔
岭毗邻,西与大北冶、站里村地界接壤。据村碑记载:“小北冶,清初年间,谭、丁、
段三姓人家先后迁此定居,因村南山顶有大型铁矿坑,村北有古冶铁遗址,故以冶字名
村,曾名北冶,因重名冠以小字,故名小北冶。”
小北冶村有黄石山铁矿。据《莱芜文物》记载:黄石山,又名九龙山,高约60米,
位于小北冶村南, 村北为冶铁和明铁冶提举司遗址,铁矿位于黄石山项,东西约长800
米,宽100余米,有大小矿坑近10个,其中中部矿坑最大,东西长200米,宽60米,最深
处约40米, 现坑下被淤泥覆盖,坑南侧有高10余米的东西向排列的矿渣山9个,后称九
龙山, 曾出土过铁镐、铁镢、唐开元通宝等文物。1992年6月,该遗址被列为第二批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莱芜矿冶》记载,唐代莱芜有14处冶铁遗址,分布在嬴、牟汶河两岸,文化遗
存尤以小北冶冶炼遗址保存较好。在东西800米,南北500米范围内,小北冶冶炼遗存丰
富,耕土层散布有米炼砟、矿石、煤炭等遗物。整个遗址分布,南为采矿区,均为露天
开采, 东北部为选矿区,中部地带为冶炼区。遗址西北部地下2米处发现有建筑基石,
并有铁冶提举司残碑1块。在遗址中部一条高4米至5O米的东西向断崖上,文化层清楚,
耕土层0.4米下即冶炼层, 一般厚约2~3米,有的部位达4~5米。整个遗址地表冶炼层
中,有大量隋唐宋元明时代的瓷器碎片,其中一碗与淄博磁村古窑址第一时期的碗形制
特点相接近,说明小北冶冶铁遗址与唐宋代遗址承接关系明显。
从隋至明,历经数百年的开采,小北冶矿石采挖殆尽,至建国后,黄石山遍野遗弃
含铁量极低的褐色石块,1958年“大跃进”时期,公社组成的探矿队在黄石山矿坑旧址
凿井挖矿十数米遇一大石光梁,上面铭文曰:“至元八年,打大石两炉,虚费工本,后
人息用”,探矿队遂把地下铭文移至黄石坑北崖石上,现已无存。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