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新闻事业的魏凌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9&rec=13&run=13

魏凌冰原名魏凌业,1920年生于口镇东街村一个耕读继世的书香门第。从六岁起,
便被送进学堂接受教育,在本村一直上到高小毕业。以其聪颖好学,品行端正,而且文
才横溢,深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赞誉,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小离家

1937年,十七岁的魏凌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曲阜师范(现曲阜师范大学的前身),
从此便告别双亲走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偕部分同学一起,千里
迢迢到环境相对安定的四川继续求学。他先是就读于滋阳乡师范,后随学校迁到四川国
立第六中学,高中毕业后又顺利升入四川大学农业经济系深造,成为当时东街村屈指可
数的本科大学生。

投身革命

在四川国立第六中学求学期间,魏凌冰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接触进步青年,他
与小说《红岩》中的江竹筠即江姐系同班同学。受其影响,1945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
四川省会成都,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青年协会。他积极参加反蒋运动,
为争取民主自由奔走呼号,因此成了国民党、反动派黑名单上的人物。敌人数次搜捕,
都被他化险为夷。
1949年2月魏凌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他同另一名党员一起动员国民
党第十六兵团副司令曾甦元率部起义,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悔的选择

全国解放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对革命有功,又是大学文凭,任命他担任某县县长,
但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便婉言谢绝组织上的好意。他觉得自己曾经做过长期的宣传
工作, 又喜欢写文章,便选择了记者这个平凡而又高尚的职业。从1950年1月直到1984
年离休,魏凌冰一直在新华通讯总社或分社任记者、编辑、翻译,期间他四处奔波、笔
耕不辍,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通讯,一举成为新闻界令人瞩目的姣姣者。因此五十
年代初,国家在选派驻外记者时,他便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之一。1953年至1956年受新华
社派遣,他在哈尔滨外语专科学习英语,为出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58年魏凌冰受党
中央之命任新华社驻布加勒斯特分社首席记者,任职七年中,他不辱使命,准确传达党
中央的对外政策,及时报道罗马尼亚发生的重大事件,出色的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曾
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国后,他被升任新华社
四川分社主任记者、新闻研究所所长。

老当益壮

魏凌冰是新华社资深记者,离休后完全可以过清闲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时刻想着新
闻事业,发挥晚年的余热。1984年他离休不久,新华社成都分社在重庆举办了一个新闻
记者培训班,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自告奋勇,担任辅导员,并且不要社里一分钱的补
助,在成都分社传为佳话,被新闻界的同行称为老当益壮的事业迷。
凌冰老人非常关心莱芜的教育事业。1997年,七十九岁的凌冰老人回莱芜探家,第
一天笔者陪同老人考察了莱芜十七中、凤城高中、实验中学;第二天又到老家莱芜二中,
口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参观。他对莱芜的教育发展给予了肯定和
赞扬。当时笔者正任凤城高中校长,他谆谆教导我,要忠心耿耿,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办好凤城高中。
凌冰老人对革命鞠躬尽瘁,贡献颇多,只言片语难尽其详,高风亮节,堪称楷模。
2008年9月26日老人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八岁。

(魏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