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金石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7&run=13

吕建中

对于铜器和石刻的研究,中国古代称为金石学,其始于汉,形成于北宋,盛于清。莱芜
地处鲁中山区,位于泰山左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
丰富的金石文物。
战国之际,莱芜地处齐鲁边界,战事频繁。20世纪90年代,高庄坡草洼村南出土“我散
戈”,羊里大增村北出土“武□”戈,牛泉上峪村出土“丰丘造”戈,即是有力物证。
秦代国祚短暂,除“半两”钱币外,境内未见其他金石存留。
汉代,莱芜冶铁已成规模。1973年在牛泉亓省庄村南出土了二十四件铁范具,上面铸有
“汜”、“山”、“李”、“口”等文字。而铜山遗址也有“三铢”、“半两”石质钱
范出土。境内汉墓遗址分布广泛,除文字、图案砖外,高庄沙王庄村北汉墓中尚有画像
石门楣。
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 ,莱芜知县贾璞以父贾思玄的名义刻造“陀罗尼经幢”
一座,铭文由乾封县主簿赵太昚所撰。这是有关莱芜城建的最早碑刻,也是国内已知现
存最早的经幢。今天,历经千年的风雨,仍树立在口镇蔡家镇村原址。
宋代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莱芜监造大铁帑二只,由奉符县民李谅等献于东岳
庙,今存泰安岱庙。2007年冬,笔者在口镇片家镇村发现香幢一方,为崇宁四年(公元
1105年)正月刻。里辛焦家庄村南石窟壁上有“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八月”题记。
苍龙峡为境内胜地,也是莱芜三大古代石刻集中地之一(另两处为仙人山和圣水庵)。
金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 的韩锡题名, 即摩刻于西崖石壁上,不远处还有明昌三年
(公元1192年)的王珍题名。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管理矿冶的莱芜铁冶务由汶
水北岸迁到今高庄小北冶村北。 2006年8月,村民收集到残碑两块,额篆书“兴□莱芜
铁冶之□”因文中有“泰安军”等字,故当为大定年间所立。现存蒙阴钟山寺的大铁钟,
即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由莱芜铁冶务铸造。
金灭元兴,战乱后人心思定。蒙古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白鹤观重建,由泰安州
教授朱舜元撰文,栗邑(今河南夏邑)李桓书丹的石碑,现存张家洼白龙村小学内。至
元四年(公元1267年),刘瑀在旧寨东北隅重建金堂禅寺,今碑尚存寨里村。
仙人山为境内名山,上有安期真人祠,据志书载,祠前有李唐以来历朝碑刻,惜多已不
存。笔者2000年冬曾于山上见过宋碑残石,文字漫漶不可卒读,县丞赵亚撰。立于大德
五年(公元1301年)的“重修安期真人祠记”碑,碑阴刻列“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
司”所管辖“三监”及各司、库官员名称,为莱芜古代铁冶研究提供了宝贵翔实的资料,
今此碑已移至市文物办保管。市文物办还保存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铜权一枚,上有
“延祐元年”、“敕勘相同”八字铭文。口镇刘陈村现存“刘氏宗支之记”碑,济南路
学政鹿思固撰,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立。2006年春,方下镇王家岭村民掏井得紫石
一块,上刻文字三行,“元年正九年(公元1349年)/焦宅打井记/石匠焦伯川”。高庄
南坦村, 即古之山川风云雷雨坛所在, 今存“风师神”刻石一方,至正十四年(公元
1354年)立。仙人山下“仙谿”二字,笔者考定应为宋元间所刻。
明朝统一,社会安定,境内碑刻、造像、摩崖留存甚多。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善
人吕节于吕家楼村东山洞中施造佛像,现造像及铭文俱保存完好,为章丘石工马得玉所
刻。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望夫山阴圣水庵住持德成立“圣水庵记”碑,碑文详细
记载佛说大藏经总目录及卷数,国内供养佛舍利灵牙的宝塔名称和地点,对佛教研究极
有价值。同年,小庄村民王大升施造的圆雕佛像及石塔一座竣工,铭文中有知县、主簿、
典史等人姓名。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知县陈甘雨在仙人山顶立“复仙人堂记”
碑,碑文由林建邦所撰,泰安知州郑豸篆额,新泰知县卓邦清书丹,四人俱籍福建,故
俗称“四闽碑”。同年,陈甘雨少子兆科夭折,陈葬之于仙人山巅,记载此事的“仙丘
化鹤表”、“述僧问解碑”及宝墨亭中诗刻今俱存。陈甘雨之“第一山”、“宫山一览”,
雪蓑之“野客琴座”、“阳春台”等摩崖也多此时所为。朝阳洞前之“东鲁名洞”、圣
水庵之“过此者圣”等也是陈甘雨妙笔墨宝。雪蓑以书法闻于世,嘉靖三十七年(公元
1558年)的“玄之又玄碑”(今存里辛镇棋山观村)、“董空壸墓碑”、“群石之长”
(苍龙峡)、“处力泽诗碑”(口镇东街)俱为不朽之作。四明黄元忠为莱芜训导,其
诗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泉鸣洞底开三彩,月射松梢碎万金”等刻于圣水庵旁巨石上,
时在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杨兆、杨善父子墓志于文革中出土,今存南坦村,
其中杨善志为自撰,其子杨如棣书,刻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知县吴应期工诗善
书,今圣水庵存其诗碑一方,草书,刻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青石关为齐鲁
要隘,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重修要路碑记”今存于关下石洞中。谭性教为
明末莱芜古文大家,所作碑志文章甚多,今存“刘小台墓志”(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
年,在口镇)、“亓诗教墓志”(崇祯六年,即公元1633年,在高庄南梨沟村,已残)、
自撰墓志(崇祯六年,即公元1636年,在市煤气热力公司)等。朱氏祖林在羊里朱家庄
东,有“朱童蒙继母孟氏墓志”(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钱天锡撰)、“朱廷倬墓
志” (崇祯二年, 即公元1629年,朱童蒙撰)、“朱童蒙墓志”(崇祯十年,即公元
1637年,吴暐撰)等出土。亓之伟忠勇节烈,为世人称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所
书“三义祠”石匾尚存羊庄故里。
明清交替,境内民生并未受到巨大影响,诸事承接而行。“紫台秘室”在朝阳洞侧,是
莱芜最大的人工石窟,历时十八年始凿成。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贡生李瞻所书匾额
与对联,篆隶相融,极富韵味。张四教是清初莱芜名人,顺治三年(公元1645年)进士,
其所撰之“朱包蒙墓志”(顺治十年,即公元1658年,在羊里朱家庄)、“魏彭年墓志”
(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27年,举人吴甸书,在口镇东街)俱保存完好。乾隆年间,境
内寺庙重修之风甚盛,棋山后宫、上崮观音堂、团山寺、花雨山王母阁等都有碑石留存。
立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张四教墓碑”,由知县李钦式书,今存苍龙峡南墓地。
潘绍烈是清代莱芜唯一的翰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的“土子口南街重修石路碑记”、
“何化成墓碑”(吕家楼南岭)都由其撰文。钢城高峪村七圣堂有碑一方,举人李墨林
撰书,碑阴所刻大“佛”字甚雄伟,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立。由状元徐郙书丹,
孙葆田撰文的“吕宪瑞墓志”,刻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今存张家洼东芹村。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由进士张梅亭撰文,拔贡毕松龄书丹的“鹿德一墓碑”至今
仍立在牛泉鹿毛埠村西。
而今的莱芜人,多为明代移民后裔,故明中期以后碑刻所存甚多,本文只是选其中具有
代表性者一述。金石留文,主要从史料、文学、书法三方面加以研究。近十年来,笔者
留心搜集金石资料,自战国至民国拓片已达数百张之多,抛砖引玉,成此文以就教于诸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