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24&run=13

口镇隶属莱城区,位于莱城以北13公里,东临苗山镇,南接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和方
下镇, 西连羊里镇,北靠雪野镇和茶业口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6′,北纬36°19
′。 辖48个行政村,面积112.5平方公里。口镇是个古老的城镇,历来为莱芜之重镇。
据赵氏墓碑和出土文物考证,口镇始建于周朝,后为通往济南、博山的要道,是莱芜进
山出门的隘口,俗称口子、口子街,明嘉靖初年始称吐丝口,因盛产蚕丝,是鲁中蚕丝
集散中心,故雅称吐丝口。清嘉庆年间建筑石寨,民国初期称口子镇,1949年定名口镇。
口镇是1947年著名的莱芜战役主战场,1948年至1953年,口镇为莱芜县人民政府驻地。
1957年,口镇并入港里区。1958年3月改为口镇乡。同年10月,改称口镇公社,辖口镇、
港里、林马、陈林、山口、下水河管理区。1960年4月,原羊里公社的陶镇管理区划入,
辖7个管理区。1984年4月,改为口镇办事处,辖口镇及陈林、青山、下水河、陶镇、壬
家楼乡,54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985年10月,改称口镇镇。
口镇原有土城墙, 咸丰年间(1851-1861年)改筑石城墙,周长12里,墙基宽10余米,
高6米,有雉墙,每隔百米设敌台。城墙内为旧城土墙,高4米,顶宽2米。墙外有城壕,
宽10米, 深4米。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对门形成东西、南北相交的两条大街,城中
原有宋代以来修建的关帝庙、观音堂、文昌阁、玄帝庙、张氏节孝坊、郑氏节孝坊、赵
氏节孝坊,重修文昌阁记碑、进士魏昭藜故居、顺香斋作坊、缫丝厂、银行、商店等,
现大部分建筑已无。城西北有汉代冶炼遗址。《续修莱芜县志》载:“吐子口邑,巨镇
也,东通淄博,西达泰安、济南,商业等繁茂,居人恃以无恐”。清代发展成为鲁中地
区重要贸易集散地。
在口镇江水村西的玉皇顶山有吕祖洞铜矿遗址。山高约60米,东接章莱公路,北临雪野
水库, 松柏满山,风景秀丽,遗址在山南的悬崖上。崖东西长300米,高约30米,东半
部分为铜矿,西半部分混有铁矿。东部有大小不等铜矿、洞坑16个,其中主要的铜矿洞
有三个洞组成, 洞口面南。由石台阶而上一洞内高3.5米,南北长4.9米,宽3.2米。由
西北向洞道上二洞, 二洞东西长19.5米,宽10米,高5.8米。在洞西北角,有上三洞的
通道,出洞道后,攀岩而上至三洞,三洞高1.9米,东西长7.6米,宽4米。《泰安府志》
载:“绿矿洞缘间多绿痕,由半腰一孔入,得平地可三四十步,东西相间者,大洞各一,
又二十余步,小洞二,俱阔丈余。”传说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所以叫吕祖洞。洞内生满
绿锈,矿品位7,是较好的铜矿。沿汶河往南6公里,有嬴城内的冶炼遗址和城外的烧砟
地,为商末至汉代的冶炼遗址,因此此矿约始采于商末。
在口镇大冶村北有宋代时称石门冶又名铁冶城的冶铸遗址。石门位于大冶水库坝身,原
为南北相距60米的两个陡峭的小山头, 形制如门,故名石门。遗址占地南北长600米,
宽500米, 有选矿区、冶炼区、烧木炭区、生活区和采矿区。选矿区在炉渣山西南,出
土有铁锤、铁耙、石槽、石轮滚,遗有精矿粉3560吨,建国后运走。冶炼区在炉渣山及
其东北面。炉渣山南北长110米,宽80米,炉渣山侧原有一排十几座依坡而建的冶炼炉,
为椭圆形,炉径1.5米左右,残高2米多。炉渣山西部,村民将炉渣等平整为平地后建成
民房,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东南的窑洼子沟处有木炭窑址,原有6座窑,窑直径3米,
另一处在石门冶北2公里的黄鸡子山南麓, 窑炉成片火光闪闪,人称“北天火焰山”。
生活区位于冶炼区东,原来叫营盘地,出土过唐至明代的墙基石、砖瓦块及铁矛头、铁
戟头、大刀等兵器。生活用具有乳黄釉瓷器片,黑釉、白釉的碗片,罐、盆、陶器片等,
还有铁钱,采矿区位于遗址西面和北面,西有锡矿洞,北有双山铁矿。
据《莱芜矿冶文集》载:“有一块碑上有铁冶城字样,村民在城门附近曾挖到长10余米
的大石墙基,一些大石块,其中有块石匾上残存‘城’字和‘冶’字,石匾应为铁冶城
匾。 ”据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碑载:“石门冶,冶务人丁众多,红光映天,
夜如昼间,铁件外搬之车马兵役往来络绎,犹城池焉。人谓铁冶城也”。“宣德冶止,
冶为庄名矣”。
在口镇陶北村西的陶家林地,现有陶百川大将军墓。墓封土高2米,直径约6米。1968年
村民曾扒开封土, 墓室有3间屋大,长10米左右,室内用砖铺地,用石头砌墙,用砖发
石碹顶。室内没有棺木和人骨,只有几件陶罐,后填土封盖,墓前有石碑一块,当时被
人砸坏,上有“明陶百川之墓”几个大字。陶百川大将军,莱城区口镇陶北村人,生卒
年不详,生前曾任明代镇殿将军。他勇猛异常,时常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又爱吃蛇蝎蜈
蚣等五毒之物,因此又被称为“五毒大将军”。陶百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打胜仗回
京即被皇上召见,因卸甲太急,得卸甲风病而亡。另一说是陶大将军回乡探亲饮酒时,
乡亲们想看看他披挂厮杀的威风,将军推辞不过,披挂上马,大喝一声,声如霹雳,眼
似铜铃,面色青紫,手舞60余斤的大刀,策马飞驰,尘土飞扬,如腾云驾雾,真如凶神
恶煞一般,吓得众人魂飞魄散,他的小舅子竟被当场吓死。大将军见此急情,慌忙丢刀
下马,丢盔卸甲,料理后事。不料因卸甲太急,得卸甲风病而亡。陶大将军死之后,他
那口大刀一直保留着,直到1958年才被人抬去炼了铁。
口镇顺香斋南肠是著名的地方特色名吃。清朝末年,历城人苏志廷由济南辗转到莱芜口
镇创制。其主要原料是莱芜猪的瘦肉和小肠,佐料原为十余种,后经反复研究,定为砂
仁、八角、边桂、花椒,石落子等八种,外加优质酱油,经过刮肠、剁肉、拌馅、灌肠、
晾晒、蒸煮等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具有营养丰富、美味清口、增进食欲、健胃
理气等功效。20世纪70年代以来,口镇及所属下水河等村,在“顺香斋”的影响带动下,
纷纷开办香肠加工厂,使莱芜这一名吃制造业更加兴旺。
口镇垂杨村
垂杨村位于莱城北12.5公里处, 西北距口镇政府2公里,东北与林马村隔河相望,西靠
莱明路, 西南与港里村接壤,东南与小洼村隔河相望,现有土地780亩。据祖辈相传,
原名为吴家小庄,孔子到此观礼时,见垂杨柳绕村,蔽日遮天,长势奇异,赞曰:“乃
一垂杨村也”,自此传名垂杨村。
垂杨村南有“孔子观礼处”碑。此碑系明代隆庆二年莱芜知县傅国壁为纪念孔子在鲁昭
公二十七年来此观摩吴公子季札为长子举行葬礼而建。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精通中
原文化, 智慧又仁义,是活跃在列国间有名的外交家。公元前515年,季札带着他的长
子出使齐国,回国途中,长子得暴病去世。时值夏天,到吴国首都至少还需要二十多天,
只好就地安葬在口镇垂阳村。孔子认为季札是吴国最熟悉礼乐制度的人,他葬子的礼仪
一定很符合礼仪规范,因此特意前来认真观看了季札长子的殡葬仪式。观看了葬礼后,
孔子赞叹季札做的完全合乎周礼的规范!《礼记? 檀弓下》载:“延陵季子适齐,于其
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
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
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
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傅国壁所立的使齐伤感碑碑文
中也有同样记载。
垂杨书院,又名观礼书院,古迹原物早已荡然无存,但旧址可找到。它在“孔子观礼处”
主碑西面,南北长约百米,附碑在书院内北端,书院正门朝南,上挂“垂杨书院”大匾,
与正碑隔相对。旧县志中载:“在垂杨村者曰垂杨书院,以地为孔子观礼处又名观礼书
院,明知县傅国壁建”。同时明确记载早于县东郭门外由明训导张世扬建的“南江精舍”
和县东门内的“汶源书院”。
从孔子碑文中可知,孔子为观摩吴公子季札葬子而来,而傅国壁建书院不仅为纪念孔子
观礼,更重要的是为勉励后来的学者苦读圣贤书以图报效国家,他为此举行了盛大的仪
式。“择口柬诸学博寮友士大夫烹羊洒酒庆兹落成环垂杨而观听者童冠千余人”。碑文
记述了书院的规模,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厨、井、磨各一,也难怪会有“其俊者
数十辈争欲从观礼处诵习圣贤之书”,可见当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