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诗人何兰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22&run=13

何兰华,笔名禾木,山东省莱芜市人,当过农民,干过临时工,写过通讯报道,担任过
党委秘书,做过宣传、教育工作,现任方下镇党委党校校长。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先
后在全国三十多家报刊发表诗作千余首,获全国首届农民诗歌大奖赛二等奖。已出版诗
集《村庄的月亮》《村庄的太阳》《村庄的天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
诗人协会会员、北京哲理诗协会会员、莱芜市作家协会理事。人生格言:万物有情,人
间皆诗。

1974年,高中毕业的何兰华回到自己的村庄,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跟在父辈的身
后耕耘着土坷垃,拾掇着一茬茬的庄稼。唯一不同的是,在这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日
子里,他从父辈们的身上发现了一种需要自己为之抒怀的情感和冲动。看到田野里一幅
幅美丽的画卷,看到村民用汗水默默打发着土地、收获着一季季的幸福,他就想用一种
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于是,他选择了诗歌。

情感的反刍

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
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那时,他还不懂得诗歌,也不知道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语句能不能叫作诗。他只
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对农民、对乡村、对土地的真挚感情都写了下来。那个年代,文学
还比较神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追求的。他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就偷偷地写,然后自
己偷偷地欣赏。有时,也想买几本有关文学、有关诗歌的书或是杂志,可家里只靠着几
亩地的庄稼生活,根本没有买书的“闲钱”。为了增加知识,他一有空闲就跑上二十多
里路到莱城的新华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慢慢地,他对诗歌有了真正的认识。这
时,他才发现,原先自己认为很优美的诗句,根本不是诗,只是一句句的话罢了。他开
始沉下心来仔仔细细地反刍自己的情感。
1986年开春,正是土地除草、施肥的季节,看到绿油油的庄稼,想着将要收获的成
熟,许多农民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何兰华被农民们这种笑感动着,特别是走出村庄
后,一望无垠的田野散发的泥土气息,给他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和一种创作的激情。处
在这样的情景中,他创作了《三月的夜》,这首描写农民幸福生活的诗歌,是他真正意
义上的第一首诗歌,至今还珍藏在自己的书柜中。

生活的积淀

在家干了两年农活,何兰华又外出做了两年的临时工。因为还算有点文化,一次偶
然的机会,他被安排到镇上当了电影放映员。
在走村串乡的放映中,他与老少爷们倾心交谈,谈土地、谈庄稼、谈收成。他与农
民的接触更多了,他对农民、对乡村的理解更深了,感受更贴切了。他完全沉浸在一种
乡村美丽、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中。在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数千首诗歌来抒发乡村、
抒发农民。诗句“五谷丰登/量至/秋的肩膀……”就是此种情感的真实写照。
放电影的时候,他一边和村民欣赏着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一边在思考着自己的诗
歌创作。电影的表现手法,给诗人何兰华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宽了他
的思维。他自己有了对艺术创作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在创作诗歌的同时,他尝试着创作
了农村短剧《汶水情》。这部短剧真实的表现了当时乡村里的丰收景象和农民享受丰收
的幸福欢歌。后来,这部短剧获得泰安地区创作二等奖。

生命都印证在这片土地上
一场风雪
什么都没有了
农民们不慌不忙
依旧回到沉默的表情里
再次燃起炉火
暖过手脚
犁开土地
放上种子
——《坚实的土地》

1990年, 何兰华离开相伴8年的放映机,成为方下镇一名通讯报道员。这为他的创作提
供了更适合的环境,他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先后创作了2000多首诗歌。“只勤劳不行
/要有科学/把手打造成/一把钥匙/才能打造响亮的日子/” 这首名为《遗产》的诗
歌获得《农民日报》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首届农民诗歌大奖赛二等奖”,并在《农民日
报》刊发。《老黄牛》一诗在《泰安日报》刊发后,被新加坡一出版社选中印在了1997
年的新年挂历上。同年,在各级领导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村庄的
月亮》。
迄今, 他的诗已在《赢周刊》 《莱芜日报》《泰安日报》《农村大众》《山东文学》
《黄河诗报》《北京哲理诗刊》《中国乡土诗人》《解放军报》《诗刊》《人民文学》
等各级媒体发表。
走出乡村, 但没有走出土地,这些年何兰华始终没有离开土地,没有离开自己的父老乡
亲。
如果说《村庄的月亮》是诗人对农村、农民生活的素描,是对田野生活的风情歌颂,那
么,今天的《村庄的太阳》这部诗集则是诗人对农村、对农民命运的展现和关注。
诗人的艺术个性不仅体现在感情基调上,也体现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或者说,一定的
情感基调,必然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抒情方式加以表达,诗人的独特风格,方能鲜明的
凸现出来。
诚如诗人自己所说,村庄就是根,最原始的根,是生命的开始、成长的开始,土地的孕
育和深厚的泥土滋润,让老百姓成了村庄文化的真实写照。你可以将土地硬化了表面,
可是你永远硬化不了乡村里那种淳朴的文化,这些永远不会流失的质朴就是我们的财富。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对作品的影响比什么都大。”

老家
是把钥匙
在手上拴着
在兜里掖着
……
老家
是把锁
在岁月里挂着
在心底里埋着
——《老家》
我的鼻子
能挑出一种粪香
因为我和庄稼
是一个亲娘
——《粪香》

承认羊是第一粒种
土地
承认羊是会行走的庄稼
——《羊》
捧读诗人《村庄的太阳》里这些弥漫着泥土气息的诗句,就如欣赏一幅幅乡间油画。那
些村庄里的记忆、农民的影子都鲜活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没有农具
农人就无法扎根
种子就不好落地
——《农人与农具》
这些诗句把农民的酸甜苦辣、农民命运的状态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和幸福的简单追求,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迎着诗人那专注于土地、村庄、农民的目光,听着他与土地的对话。我们深信,已把根
深深扎入泥土的诗人,会在汲取着土地的滋润、体悟着村庄的历程中,与村庄、与农民
一起回味着庄稼的季节里写下更具有韵味的诗篇。
春种
南风
在那里蹲了蹲
沃土
就有了身孕

农人
直起腰来
比昨天
高了辈分


少女 撑开一把伞
就走不出那个雨季
嫂子 挎一只篮子
就走不出那一片玉米地

诗人 会说鬼话
就有走不完的黑路

醉秋
一场雨
斟满了乡野的酒盅
大豆
从头到脚一串眼睛
在白日圆梦
高粱
红了脸
高兴高到三米半
谷子
低着头
对大地吐出九十九斤真情
谁在玉米地里唱了一声
把个暮归晕地
找不到秋的小头

冬天的果实
庄稼
从土地表面进入喜悦的深层
树上
一片枯叶对风收割
麦垛旁
麻雀计算剩余价值
崖上大片阳光
找不到失主
冰冻下欢快的河流
那清嫩的声响
不能不说是一种急需的营养
宛如带刺的黄瓜
以果实的形式
向空白成长

——选自何兰华诗集
《村庄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