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芜师范的日子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20&run=13

山东省莱芜师范学校是我的母校, 1960年至1963年,我在那里求学3年,毕业后留校,又在
那里工作了14个年头,1976年3月调离。17年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令我终生难忘,今选择
师生在支农、同舟共济战胜三年灾荒、支援莱芜水利建设及60年代初学雷锋活动等方面
的情况略述如下。
支 农
莱芜师范虽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但它与莱芜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每到三夏三秋
生产大忙季节,学校便停课,师生齐出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帮助群众麦收秋收,
夏种秋种,对莱芜地区的农业生产支援很大,深受各级领导和老百姓的好评。
1960年夏天,我考入莱芜师范学校。开学上课一个多月,学校便根据莱芜县委和县人委
的指示, 安排师生去杨庄公社支援三秋生产。当时共出动13个班约540人,包括中师二
级3个班、三级4个班(后合并为3个班)、四级2个班、初速师四级3个班、初师五级1个
班。
我们班先是被安排在杨庄公社的高家店子村。先是帮助生产队掰棒子、割豆子,接下来
是耕地、耩地、刨地瓜,后期又被调往马家庄村帮助刨地瓜、耩麦子。
那个秋天,庄稼长势很好。我们去的时候,生产队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劳动工具,有小
推车、筐子、篮子、镰刀。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布在各个生产队的地片里干活。随
农村风俗,早晨下地干活,早饭、午饭、晚饭都回到村里集体就餐,每班都要安排几个
人在家里准备饭菜。
我们班共42人,分为6个小组,每组7人。我们小组最先安排的活是掰玉米,个子高的同
学推小车,我们就挎着篮子掰棒子。生产队的棒子长的个头大,因为刚刚成熟分量不轻,
我掰满一篮子几乎挎不动。棒子秸长得很高大,叶子很肥厚,人在地里来回穿行,棒子
叶不时划在脸上,生生作疼。如果出了汗,再不停的用手和毛巾擦脸,脸很快就会红肿
起来,又痒又痛,后来就会发展为浑身骚痒。
掰完棒子,还要把秸秆割倒运至地头上,这活比掰棒子要累得多。我个子矮力气弱,一
次拖不了几棵,因此速度老是很慢,累得满头大汗,还老是落在别人后面。干这活有一
定的危险性,秸秆割倒后会有一个镰茬子特别锋利,一不小心碰上去,就会刺破皮肤鲜
血直流,我曾经受过两次伤。
接下来就是割豆子。我们从来没有这方面的锻练,所以割起来很费劲。豆角上有尖尖的
刺,很硬,刺一下很疼,有时还会出血。割豆子时,手必须抓住豆秧,所以割豆子刺破
手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天下来,满手生疼,有时会肿得没法拿东西。
干完这两件农活后,接下来便是耕地。我们采用的是比较古老的耕地方法,用旧式前犁
和新式双铧犁。8个人一张犁,其中一人扶犁,7人拉犁。拉犁的人有1个人领垧,6人拉
边绳,分左右两边,两边须要配合好,蹬住地,均匀用力,如果哪一边用力过猛过大,
犁就会向一边倾斜,扶犁人就很难扶正扶稳。开始使用的是旧式前犁,一张犁铧,拉起
来还比较轻快。后来大家都觉得用一张犁铧犁出的地太少,又换上了新式双铧犁,犁的
地虽然多了,但地面阻力大了,拉一个来回,大家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拉犁耕地的这段日子,是我们最艰难的日子。我们耕的地是刚掰下玉米割完豆子的地,
地面上留下了许多带有镰茬子的玉米秸和豆秸,特别是玉米秸高出地面许多,像刺向空
中的尖刀,很锋利,一不小心碰上它,就会把脚或小腿刺破。在拉犁拉到地头往回拐弯
的时候,因几个人拥挤,一时没躲开我的右脚踝内侧被刺破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我
赶紧薅了一把萋萋菜,揉了揉,挤出菜汁往伤口上滴,用来止血,但因伤口太长太深,
一时止不住,同学们就把我送回村里,从伙房的屋子里取出班里的简易小药箱,为我涂
上药水,撒上消炎粉,用纱布包扎好。第二天,我没听同学劝阻,仍坚持出勤去拉犁。
可是到了第三天坚持不住了,伤口疼得厉害,解开纱布一看,伤口化脓了,同学们手忙
脚乱的给我清洗了伤口,然后敷了药,包扎好,又让我服了消炎药。我仍然一瘸一拐的
坚持拉犁。服药四五天之后,才慢慢好转,现在我的右脚踝内侧还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伤
疤。当时,还有两个同学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那一年生活比较艰苦,在支援三秋生产的日子里,师生们的主食大多是煮地瓜,没有什
么蔬菜,多数时间是用地瓜秧、地瓜叶做小豆腐吃。当时正值缺盐,清水煮地瓜秧、地
瓜叶小豆腐,时间长了,好多同学都吃不下去。
耕完地不长时间就开始耩地,与耕地一样,这是农业上的技术活,一般都是由耩地的老
把式来扶耧(耩子)。我们这帮人只是请老扶耧手给我们讲了讲要领,做了做示范,就
大胆操作了起来了。 像耕地一样,仍然是用人拉耩子,不过只是人少了两个,用5个人
就可以, 一个驾辕,4人拉边杆。这活关键是驾辕的人,他要走得直,走得正,注意行
距, 绝不能东倒西歪的,否则耩出来的麦垅可就像画了龙一样。两边拉边杆的4个人,
用力要大小相当,要匀称,不能使猛劲,否则耧斗里漏下的麦种很不均匀,会产生麦种
稠稀悬殊乃至断垅的现象。由于地是耕过不久的,土很松软,人走在上面像是踩在海绵
上一样。因用力拉耩子,走过的地方会留下清清楚楚的印痕,那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我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在耩麦子的后半期,我们班分出一部分人去刨地瓜,后来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刨地瓜
很有趣,地瓜长在土里看不见,先从地瓜墩一边轻轻刨一镢,然后移移位置再刨一镢,
这时鲜亮红润的地瓜就显露出来了。那一刻让人很惬意,一种丰收的喜悦油然而生。但
是,刨地瓜也有“烦恼”,割了地瓜秧,地瓜把上会淌出一种白白的像奶汁一样的液体,
不多一会就变色,而且粘粘的,我们称它地瓜油,要是沾在手上,必须用肥皂才能洗干
净,要是粘在衣服上,即使用肥皂也洗不下来。那段时间里,每个同学的手都好像脏兮
兮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年秋天,我们在杨庄公社整整劳动了45天,完成支援三秋生产任务回校的时候,地里
的麦苗已经长出一扎高了,望着嫩绿的麦苗,我们心中无限欣喜。
这是我入师范后第一个秋收支农的情况,后来,不管是秋收、麦收,师范学校的师生都
要走出校门,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这已经成了惯例,直到“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仍
继续坚持。
同舟共济战胜灾荒
1961年是莱芜师范师生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学生的伙食费标准由原来的每月30斤减少为
23斤。为了能够度过难关,学校根据上级指示号召师生通过开荒种地、采集野菜等办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生活困难。
为了应急解决蔬菜采购中的诸多困难,学校将南北两大门外的土地、大小操场、校园内
的闲散土地(包括教室与教室及宿舍间的空闲地)都进行了分配,让师生开垦出来种粮
种菜。校内院墙根及路旁的闲散地让教职工开垦种植,大操场划出一部分让县人武部耕
种,留下一部分分到各级部耕种。我们班分到的是校内小操场中靠近水车井的一片土地,
种上了白菜、萝卜,还栽了好多沟茄子。我们排好值日生,轮流管理。同学们责任心都
很强,劳动课时间或是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即便轮不到管理的也会主动地到菜地里去看
看,如果觉得该浇水了,便抱起水车杆子推水车浇地。那一年,我们班的白菜、萝卜、
茄子都长得很好,喜获丰收,特别是茄子,每隔一两天,就摘几筐送到学校伙房里去。
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很高,大家在学校院墙里边栽种了白菜,墙根下栽种了豆角、丝瓜、
芸豆等,长势很好,各人都有不小的收获。这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年代里,在那种困难的
特殊情况下,为解决师生的蔬菜问题帮了不小的忙。
那年秋天,县蔬菜公司调拨的菜不多,因为全国不少地方都很困难,市场上的菜也稀少。
学校为了能让师生冬天吃上菜,便派总务处伙管股有关人员到乡下购菜。那时运输业不
发达,汽车很少,学校动员学生步行到乡下去运菜。一次,学校总务处安排我们班到辛
兴去运白菜。我们两个人一伙,用扁担抬筐去搬运。两个人抬一个筐,近距离还可以,
远距离就不好说了,从学校到辛兴35华里,稀稀拉拉都是运白菜的学生,酷似蚂蚁搬家
的阵势。那一天可把不少同学累坏了,有些人肩膀连压带磨都红肿了,脚上也起了血泡。
秋后,为了度荒,上级鼓励各单位要储备干菜,学校号召师生外出挖野菜。那时学校在
西关与小曹村之间,出学校北门,除了矿山小煤窑和偏西邻近的莱芜县人民医院之外,
直至矿山前的烈士林以南,若大的地片没有其它单位和建筑物,全是庄稼地,南半部种
植小麦玉米,北面多是地瓜,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是星期天,同学们都结伙到校外
这些地方去挖野菜,到生产队刨完地瓜的地里去拣地瓜秧。后来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干菜
(包括干地瓜秧)装满了3间教室,放在进南校门里边东面的前排教室里(这一年暑假,
初速师班已全部毕业,所以教室就空出来了),我们班在第二排教室中间,距此很近,
望着储备好的这些干菜,我们心里很踏实,因为那是一个缺菜缺粮的年代,吃粮吃菜很
困难,有了这些储备,师生自然就不怕吃不上菜了,真正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支援莱芜水利建设
1960年春夏两季,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在雪野水库大干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为雪野水库
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的口号和行动都是大雨大干,无雨拼命干!全校师生得到
了莱芜县委和县政府的表彰和各县(当时从东平等县抽调了若干民工)各公社民工的赞
誉。
1961年春天,中师三级3个班与四级2个班计180多人又被指令赴雪野水库四干渠修渠道,
我们班驻羊里公社泉子沟村,任务是运石头。俗话说,玩石不如玩虎,搬弄石头是既累
又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因为修水渠的地方地势偏高,多半都是在山岭上,有一定坡度,
不论是用扁担抬还是用小车推,都有一定难度。就说最简单的二人用扁担抬吧,抬起石
头上山坡,石块放在架子上,前边的人站的地势自然较高,后边的人地势低,石头很容
易滚落下来砸着后边人的腿和脚,所以天天有人受伤。再如用小车推石头,同样是在山
坡上行走,往上走与往下走都各有技巧,往上走需要特别用力,得使大劲往上攻,用力
小了车子停滞不前,有的地方坡度比较大,必须有一两个人用绳子帮助拉车才行,否则
一个人无论如何是推不上去的。而往下走的时候,因车上的石头重量太大,车子会走得
很快,必须用力拉闸,用力小了刹不住车,一旦车子快速往下走,那就很危险,往往是
连人带车一起翻倒在地,车毁人伤。带领我们的是学校总务处的杨贡九主任,他从理论
上给我们讲“推车如评脉”,要平心静气,四平八稳。但他也没有实践经验,纯属纸上
谈兵,他讲完理论后,同学们要求他做示范,结果他刚推起小车没走几步,就“哐”的
一声翻了车,人也摔了个仰面朝天,一条崭新的裤子撕裂了两条大口子。主任很不好意
思,脸涨得通红,同学们也觉得很不是滋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只能靠同学们自己
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慢慢体验了。几天后同学们就都掌握了要领,推起小车来就很像样
了,不亚于推车多年的老把式了。
在雪野水库西干渠运石头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同学们收获很多。虽然每个人大大小小都
有好几处伤痕,即使不受伤的手脚也都磨起了血泡与老茧,但身体确实在锻炼中变得结
实了,强壮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从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水利建设也
作出了一定贡献。
1964年秋冬交替之际,县委县政府指示莱芜师范支援沟里水库建设,这时我已经工作两
个年头了。县政府从全县抽调了上万名民工修建沟里水库。县委为了调动民工的积极性
决定召开誓师大会,指令我校派师生代表在大会上表态发言。学校领导派我当代表,我
欣然接受任务,我的发言既代表学校师生表了态,又向各民工团挑战,给大家鼓起了劲,
获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亲临现场的县委领导非常满意。
这次支援沟里水库建设,我们的任务是搬运石头。师范学校的学生干活个个都是好样的,
这在全县是出了名的, 同学们个个都很积极卖力,抬起石头来真像跑一样。我们近200
人的队伍,在运石头的路上来回穿梭,那阵势很壮观,很鼓舞人,而且你追我赶,效率
很高。石方迅速增大,为筑堤提供了充足的石料,不管是水库指挥部还是县委的领导都
很满意,我们劳动了半个月,结束时指挥部给我们颁发了锦旗。
1965年春天,葫芦山水库建设大坝,县里又抽调莱芜师范4个班的师生200多人支援大坝
建设。我协助学校领导带领师生前往,驻在颜庄公社牛马庄村。这次的任务有两项,一
是运土方,二是在大坝地基上打桩打夯,运土方者是用小推车推,因为是在平地上,所
以没有什么困难,师生劲头很足,土堆眼瞅着上涨。打桩打夯者则分作几个小组,在不
同的桩位上用力拉夯。夯是用滑轮提取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喊着号子一起用力,尽
量将夯提得高高的,砸下去的力量才会大,木桩下陷才会快,整个工程进度才更快。我
们组织师生轮番战斗,一拨接一拨,效率非常高,领导很满意。葫芦山水库建设指挥部
的副总指挥是杜伯奇先生,他原来是莱芜师范教导处主任,此时是莱芜县委办公室副主
任,他对师范师生的情况非常了解,非常关心,经常鼓励大家,所以师生干起活来特别
卖力。这次支援葫芦山水库大坝建设,我们干了3周,指挥部办了3期战报,每期都对我
们大加赞扬, 3周的时间得到领导多次表扬,结束时指挥部又向我们颁发了锦旗予以表
彰奖励。
忆莱师60年代初的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刘
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给予雷锋很高的评价。这个号召像一声
春雷,震动了中华大地,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迅速在神州大地上兴起。
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广播一见报,全校师生立即掀起了学习热潮。学校召开了“向雷锋
同志学习”的誓师大会。各级部各班组相继召开了主题班组会,那时各班组都订阅不少
报刊,但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原来的报刊就不够用了,不少人便自己去邮电
局、新华书店购买有关雷锋事迹的报刊书籍,如果买到一份学习材料,简直是如获至宝,
大家争相传阅,如饥似渴的认真学习。那时每晚都有20分钟的读报时间,各班组、每个
人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材料,认真写读书笔记,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校会、
班会、 团员会、 青年会、大会小会都是学雷锋的内容,课上课下都有学雷锋的内容。
师范校园里的墙壁上共有10块大黑板,一个木制的宣传橱窗,全部办成了“向雷锋同志
学习”的专栏。课余饭后总有不少人围在那里观看。学校的广播室每天早、中、晚及课
外活动时间4次按时广播雷锋的事迹、 日记及师生们学习活动的情况。师生们对老一辈
革命家的题词非常珍爱,在职工的办公室里、学生的教室里、师生的宿舍里,到处都有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教职工办公室里的《学习园地》和各班教室里的班报,全
是学雷锋的内容。总之,在那时的校园里,你看到和听到的全是学雷锋的内容,学雷锋
活动占领了整个校园。
在认真学习报刊上有关雷锋事迹、雷锋日记之后,学校及各级部各班组相继组织了一系
列活动, 召开了“向雷锋同志学习” 文艺演唱会、诗歌朗诵会,《学习雷锋好榜样》
《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优秀歌曲时时飘扬在学校上空。在诗歌朗诵会上,贺敬之的《雷
锋之歌》更是脍炙人口、气势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学校及各级部各班组分别组
织了故事汇讲会,大讲雷锋的故事。后来,学校还举办了高水平的“雷锋事迹展览室”。
当时学校有两个在省内外知名度都很高的美术教师靳涛、董墨林,他们精心绘画了雷锋
事迹画幅,还拍摄了学雷锋活动的照片,展出了师生们的学习笔记、日记。这个展览在
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那时候搞展览、看展览,人们都觉得很新鲜,非常吸引人,教育
效果很好。这个展览得到县委宣传部和县文教局的表扬,县内不少单位都到师范参观学
习,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师生们自觉主动的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让雷锋精神扎根
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并力争多做贡献,向社会奉献爱心,出
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1963年,国家刚刚度过了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差,中
师学生当时只有很少的细粮,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很多人把自己的细粮让给别人吃。
有的同学病了,许多人尤其是女同学为了照顾他(她),都会默默拿出自己的细粮为其
包水饺、擀鸡蛋面条。在学习、卫生、劳动等各方面同学们都自觉自愿地“结对子”,
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女同学常常争着抢着为男同学缝补衣服、拆
洗被褥。中师四级二班的班主任于百随老师在关心学生方面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
如果生病,都不敢让他知道,他要是知道了,肯定会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会亲自用车送
你去医院,给你请医生,为你付钱拿药,服侍你吃药,还亲自为你做菜做病号饭改善你
的生活,增加你的营养,还为你洗被褥,陪伴你休息……超越了慈母对亲生儿女的感情。
那一年的中师毕业生,招生时简章上写的是培养中学教师,中间改为培养小学教师,部
分人不愿当小学教师,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学习雷锋活动开展后,雷锋同志那种干一行
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高尚品格感染着同学们,大家纷纷表示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做永
不不生锈的镙丝钉,祖国和人民把自己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1963年上半年,在
校学生有70%以上的人写了入党申请书。 1963、1964年连续两年的毕业生(1965年没有
毕业生,因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上级没有计划招生)在毕业前夕,很多人自愿写申请书,
主动要求到山区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1963年的毕业生全泰安地区分配,新泰、泰安、
肥城都有。分配在莱芜县境内的,工作一年之后转正定级时,将近一半的人转正并提升
了一级,这在历届毕业生中是罕见的,这与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有密切关系。
1963年5月, 正值中师四级学生毕业实习,师生们把在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
运用到整个实习工作中,与实习学校的师生密切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并把那
些好思想、好作风留在了实习学校。师生们那种认真备课、反复试讲、认真批改作业、
与学生亲密无间等作风给实习学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实习结束后,莱芜师范收到了大
量表扬信、感谢信,实习生所教班级的学生经常到师范学校看望他们的实习老师,师生
情谊融融。
那一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学雷锋小组”,他们不仅活跃在校园里,还经常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各样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活动。他们经常到小曹村、西关、胥家庄、
莱芜县敬老院(当时在胥家庄村北)等地方帮助五保户、荣复退残疾军人和革命老干部,
为他们送衣送药、打水、和炭。他们还组织了宣传队,深入到农村宣传雷锋事迹,上街
打扫卫生,到汽车站火车站为旅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到医院为病人排忧解难,
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做好事形成了一种风气,不需要任何人去组织发动,完全是出
自内心的一种自发行为。如有时夜里刮起了大风,就会有人主动起床去教室、办公室关
窗子,爱惜公共财物。再如坐汽车坐火车,如果乘客中有老人、孕妇、抱小孩的人或病
人,就会有人自觉为他们让座,照顾他们。做好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待同
志像春天般的温暖”成为当时的时代特征,人们真心实意的想做好事,争做好事,而且
做了好事之后不留姓名,不少人都这样说:“一天不做件好事,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
1964年和1965年的3月5日,学校召开了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一周年、两
周年大会,总结表彰了一大批学雷锋的积极分子,并有力的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
展。 此后因为 “文革” 开始, 学校停止招生。直到1972年5月7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中师十级)报到入校后,“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始又开展。
(张福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