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区常庄南峪抗日高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18&run=13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根据地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都已先后建立,各村的
抗日小学也都相继开学,根据地小学教育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呈现兴盛的局面。我们
莱芜六区,除石马、青石关外,尚无其它敌伪据点,因此形势较为稳定,人民抗战情绪
非常高涨,群众对文化的要求比较迫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六区区委和区政府决定成
立抗日高级小学。
区长高润圃向谢振初同志和我交待任务时恳切地说:“抗战是长期的,我们需要培养人
才,仅有初小是不够的,我们要办高级小学,将来还要办中学,区委研究决定叫你们去
办高小,任务是光荣的、艰巨的……”,高区长的这段谈话明显表明了创办抗日高小的
目的,区委对创办高小也作了具体安排。办学地点选在常庄南峪村,该村三面环山,若
有敌情易于转移,加之群众思想及民情也很好。学校命名为莱芜六区常庄南峪抗日高小,
总务处设在南文字村,由孙玉斋(常庄村)、王立勋(下周村)负责学校财务和文印等
工作。校长李贯三(南峪村)、教师谢振初(东邢村)、田春华(田家楼村)、校工谢
加兴(东邢村)。
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创办一所高小,并非易事,有很多的困难需要面对和解决。先是房子
问题,当时南峪村是八路军兵工厂和专署机关驻地,工作人员多,房子紧张,村公所好
不容易找了三间民房作为教室,但是没有桌凳怎么能上课呢?想来想去决定到响水湾村
三元宫高小去找找看。 三元宫高小创办于民国7年,芦沟桥事变后停办了。我带领十多
个学生到学校一看,尚残留十几张教桌和四五条凳子东倒西歪散乱在院子里,还找到了
一块黑板,简直如获至宝,一块运回了南峪村。校长李贯三腾出了自己的三间住房,作
为学校办公室招生开学。
开学这天是农历的二月初九,学生很少,除本村和常庄的十几个学生外,其它村来的很
少,常庄镇镇长赵俊峰了解情况后,当即表示要协助学校进行宣传发动,立即召开了镇
委会,作了工作部署。翌日,委员分头进村进行组织发动。镇长带头送女儿赵桂芳、儿
子赵心田上了学,在其带领下,崮山前、上下周、南北文字、西沟崖、响水湾等十几个
村就召集了四十多个学生(其中女生5人)。
课程设置有政治、语文、数学三科,教材全由学校自己编印,内容以抗日救国为主题。
政治课选用的是八路军政治部编印的宣传材料;语文是大众日报社论及有关抗战文章;
数学以旧高小课本知识为主补充抗战新内容。三科教材随编随印,保障了教材需求。三
科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大唱革命歌曲,编演革命戏,教唱革命歌曲四十多首。
赵心田、苏培田是有名的拉拉队长,每次召开群众大会,都带领同学们大显身手,热情
很高。在六区参议会成立大会上,学生们表演了《儿童捉特务》《苑通参军》《醋和忌
讳》三出戏,得到了县区领导的好评。在常庄南门外召开的纪念“九一八”事变大会上,
学生们又演出了一幕歌舞剧,得到蒋方宇部长的赞赏。此后,自愿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学校采用露天上课的方式,膝盖当课桌,石头做板凳,后来又在南
文字村增扩了一个班,学生逾百人。
是年底,抗战形势日趋恶化,日军以南峪村为重点开始对常文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
为适应斗争形势,学校实行分点教学,设常庄、西沟崖两个教学点,教师分散轮流上课。
不久,我调至县模小工作,由张汉州、王汉三接替我的教学工作。即使在异常艰苦的斗
争条件下,学校仍坚定不移地继续开展。
六区常庄南峪抗日高小,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党组织在学生中积极
培养发展了党员,老干部唐连山(曾任成都煤炭局党组书记)、任义朋(曾任山东省化
工局书记)、李森林(曾任济南市秘书长)等人都是在该校学习期间被吸纳为党员的。
学校为抗战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春华口述 李怀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