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进士及其文化贡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11&run=13

尹祚鹏

根据《续修莱芜县志》(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李钟豫主修)统计,自明代永乐
二年(1404年)高郎算起,到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900年)张梅亭为止,莱芜共考中进
士31人,举人83人,武举19人。本文以进士为例,简单分析了莱芜进士文化的特点及它
对莱芜本土文化建设的贡献。
莱芜进士名录
朝 代 年 代 进士名录
明-1 甲申科 永乐二年 1404年 高郎
明-2 丙戌科 万历十四年1486年 吴鸿洙
明-3 己丑科 万历十七年1489年 吴鸿功
明-4 5 戊戌科 万历二十六年1500年 亓诗教 吴暐
明-6 丁未科 万历三十五年 1507年 李九官
明-7 8 庚戌科 万历三十八年 1508年 朱童蒙 谭性教
明-9 10 壬戌科 天启二年 1622年 亓之伟 毕生辉
明-11 甲戌科 崇祯七年 1634年 李胜枝
清-12 13 14 丙戌科 顺治三年 1646年 张四教 朱廷位 韩绵禧
清-15 16 己丑科 顺治六年 1649年 魏似韩 程云
清-17 丁未科 康熙六年 1667年 张严
清-18 19 庚辰科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刘国英 魏锡祚
清-20 21 己丑科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张嵩 亓煦
清-22 23 癸丑科 雍正十一年 1733年 韩玨 许汝盛
清-24 壬申科 乾隆十七年 1752年 魏照黎
清-25 己丑科 道光十九年 1840年 潘绍烈
清-26 壬戌科 同治元年 1862年 吕宪瑞
清-27 28 辛未科 同治十年 1871年 张庭阑 栾少海
清-29 30 丙子科 光绪二年 1876年 卢乐戌 王镶
清-31 戊戌科 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张梅亭

由上表我们可以分析出莱芜进士文化的三个特征:
(一) 在科举考试中,莱芜进士出现了三个高峰期
明代万历时期(1573-1620年) 7人,清代顺治、康熙时期(1644-1722年)10人,清末
同治、光绪时期(1862-1908年)6人。万历、顺治、康熙时期分别处于明清盛世,经济
发达、文化繁荣,同治、光绪时期,社会虽然危机四伏,但由于奕䜣、曾国藩、胡林翼、
张之洞等人实行了洋务运动, 也出现了短暂的 “中兴”局面,经济、科技文化出现了
新的发展。
(二)莱芜进士的家族性和师承性
莱芜进士具有一定的家族性, 这些进士家族都是当地名门望族, 或同出一门,如吴门
三进士、朱门两进士和张四教、张嵩、张梅亭九世三进士;或同属当地大姓家族,具有
血缘关系,如亓姓和魏姓进士。勤学尚德的良好家风在家族中影响深远,以至代代相传,
人才辈出。
吴姓进士三人,俱出一门。吴鸿洙、吴鸿功均是吴来朝子。吴来朝由岁贡任山西荣河县
知县,不仅“文章政绩,焜耀一时”,而且教子有方。吴鸿洙字文衢,号凤城;吴鸿功
字文勳,号凤岐,兄弟两人先后于万历十四年和十七年(1486年和1489年)年考中进士。
吴鸿洙任工部主事,吴鸿功为翰林院庶吉士,先后担任吏部给事中、陕西参政等职。二
人号称“二吴”,居官有善政,为莱芜崇祀乡贤。吴暐为吴鸿洙子,先后在河南、陕西
等地为官,政绩卓著,而且禀性耿直,不阿附权要,口碑极佳,王铎《陕西按察使吴公
神道碑》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吴门祖孙三代出了四位官员,三位进士,可谓壮举,而
且吴门为官为文均有美誉,令人景仰。
朱童蒙、朱廷位是父子进士。朱童蒙,字求我,历任兵部给事中、巡抚延绥、封资政大
夫等职,为官清廉。朱廷位以博学鸿词科拜为河南唐县令,勤于政事,一尘不染,被满
人上司污蔑贓私万计,郁愤而死,临终“惟衣衾与一僮仆而已。”
张姓进士五人,分别是张四教、张严、张嵩、张庭阑、张梅亭。其中张四教最为有名,
张嵩是其孙,张梅亭是张四教九世孙。清代文学家赵执信为张四教撰写了墓志铭。张四
教,字道一,他“早慧好学,弱冠为诸生,以文雄齐鲁间,流辈竞推重。”居官十年,
后归隐苍龙峡畔,穷达进退,乐山乐水,襟怀旷达,故赵执信称之为“名在世,泽在人,
乐在身。”其孙张嵩为衡阳知县,爱民以宽,管吏以严,到任一年,衡阳大治。其九世
孙张梅亭是莱芜最后一名进士,幼承母教,九岁能诗文,他于清戊戌年间(1898年)考
中进士,任职期间耿介自守,不趋炎附势,辛亥革命后回乡隐居,以读书教授生徒。民
国所编《续修莱芜县志》有其《莱芜县志序》一文,对莱芜地域考源辨流,极具文献价
值。
亓姓进士三人,分别是亓诗教、亓之伟和亓煦。亓诗教,号静初,由进士任荆州淮安二
府推官, 行取礼科给事中, 擢翰林,后任右佥都御史,河南巡抚。万历四十三年,即
1513年,山东大饥,次年正月,出现人人相食的悲惨局面,亓诗教特别上疏请求皇帝赈
济,得发帑币银二十三万两,救活了很多百姓。百姓感其大德,为其建造生祠。亓之伟,
字坦之,号超凡,为户部主事时,铁面无私,不怕得罪上级,遭贬官而意坦然。
魏姓进士三人,分别是魏似韩、魏锡祚和魏照黎。魏锡祚,字子晋,弱冠即通经史,初
任河南林县知县,因政绩卓著提升至泰州等地知州,在当地疏浚河道,筑堤修坝,造福
百姓。
李姓进士两人,分别为李九官和李胜枝,李九官为循吏,《续修莱芜县志》有其传记和
文章。韩姓进士两人,分别为韩绵禧、韩玨。家族进士共20人,其余进士均为一姓,共
11人,分别是高郎、程云、刘国英、毕生辉、谭性教、许汝胜、栾少海、吕宪瑞、卢乐
戌、王镶、潘绍烈。这些进士都是本地名门望族,谭性教、毕生辉、刘国英、韩玨、潘
绍烈等都是循吏,因其德政而受后人赞扬。
31名进士中有5人入翰林, 吴鸿功、潘绍烈为翰林庶吉士,潘绍烈担任元氏县知县时,
去淫词,革民风,教化百姓,又敢触怒上司淫威,为强县令。亓诗教被擢升为翰林,栾
少海、王镶为钦点翰林检讨。
除家族性外,莱芜进士还有一定的师承性。如魏似韩,字公度,道号两屏,张四教写有
《魏似韩先生墓志铭》讲述了他的家世及生平,说他“生而醇慧,仁孝性成”,教授乡
里,培养韩绵禧考中进士,后来他自己也考中进士,得以释褐为官。再如潘绍烈,晚年
主讲汶源书院, 培养了进士吕宪瑞。 他去世后,弟子吕宪瑞为其付梓,出版其诗文集
《潘太史集》。
(三)莱芜进士文化贡献的多元性
从广义文化意义上看,莱芜进士在文化贡献上具有多元性。他们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
为后世子孙之楷模,这对莱芜乡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在道德上或廉洁自律,
或刚正不阿,或为民请命,民间竖口碑,后世受崇奉,如吴鸿洙、吴鸿功兄弟被崇祀乡
贤祠,亓诗教上饥民疏救活百姓无数;在政治经济上有贡献,能勤政爱民,精明强干,
如张嵩、魏锡祚。
他们在文学上能诗善文, 富有涵养, 不少进士有著作传世。如翰林庶吉士潘绍烈著有
《潘太史集》,他对改变莱芜文风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写文章“下笔千言立就……非流
辈所能及也。”由于他精于古文,文采生动,又热心倡导文运,以致“莱邑自明纪以来,
流风稍替,绍烈起而振之。一时后进仰之如泰斗,文运为之一倡。”潘绍烈可谓莱芜之
韩愈。
《续修莱芜县志? 艺文志》辑录了很多进士本人所写的碑志序跋。在这些碑志序跋中,
他们或为民请命,如亓诗教饥民疏;或为当地名人树碑立传,如张四教《魏似韩先生墓
志铭》;或倡导学风、世风,或讴歌当地文化,或参加编纂县志等。一些文化名人也为
这些乡榜进士写下了碑文传记,介绍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道德文章政事。这些传记文章
都是深情满怀,令人回味感动,从传记中,我们看到了进士们或自小禀性聪明,志趣不
凡;或勤奋用功,孜孜不倦;或教育乡梓,讲究孝友;或政绩卓著,百姓爱戴,我们不
能不由衷的敬仰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如赵执信为张道一先生所写的墓志铭,表现了张道
一先生进退之间的洒脱态度。
诗言志,县志中记载的多首进士诗歌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如吴鸿功《登魁星楼》两
首:
浩荡文明地,光芒灿上台。远山当槛落,近水抱城回。
下界千家合,天风万里开。仙凫留胜迹,登眺意悠哉!

一峰横瑞色,百代辟人文。海岳窗中见,青齐镜里分。
村村含皓月,树树拥青云。长啸风尘外,停杯日已昕。
前一首诗歌妙在写景,魁星楼景色壮丽,气象万千,城郭村落,青山碧水,映照在阳光
之下。天风万里涤荡心胸,千家万户沐浴文明,气氛祥和,意兴悠然。该诗用大的意象
表现了开阔的意境。后一首诗重在抒怀,魁星含有文化兴盛的寓意,魁星点额意味着高
中状元。首联写魁星照耀莱芜,莱芜拥有魁星之瑞气,必然带来百代文化的繁荣昌盛。
颔联描写远景,其写法明显受了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影响,
站在魁星楼高处,视野开阔,瞭望千里,齐鲁大地,泰山、东海似乎尽收眼底,虽是虚
写夸张,效果却和杜甫诗一样,显示了一种宏大的气魄。颈联写近景,从前一首诗描写
太阳的光芒,写到此处皓月当空,可见作者站立楼头,瞩目远眺之久。尾联仰天长啸,
壮志豪迈,结语停杯沉思,思绪悠悠不尽。两首诗真是大胸襟,大气魄,“寄妙理于豪
放之中,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其他如亓诗教、张四教、谭性教“三教”之诗也颇为精
彩,不论雍容典雅,恬淡自然,还是气势豪放,都对家乡满含深情。
莱芜进士良好的家风、深厚的学养、高尚的品行、出色的文章等杰出贡献,在《续修莱
芜县志》中形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的文化贡献拓展并丰富了莱芜乡土文化的内涵,
以致流传后世,光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