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佛教与道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8&rec=10&run=13

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佛鼎足而立,并称三教。儒教崇尚“礼乐”和“仁义”,提
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采
用,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过历
朝历代的流传、融合,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民
间第一大教。道教是中国汉民族的宗教,在不断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的同时,
也发挥自己的影响与作用。有许多活动相沿成习,并转化为民间风俗,对我国各个领域,
各个层面具有广泛影响。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莱芜的佛教与道教也历史悠久,层面
广泛,影响深远,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

佛 教

佛教传入莱芜境内的最早证据是唐代的陀罗尼经幢。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在四月
八日“浴佛日”(佛祖诞生日)这天,莱芜县令贾璞以父亲贾思玄的名义修建了这座陀
罗尼经幢。 至今经幢仍完好的树立在口镇蔡家镇村, 通高3.62米,八棱柱状幢身周长
2.24米, 高2.4米,前六面的文字记录陀罗尼经的由来及经文,后两面以铭文的形式记
述贾璞的身世和治理莱芜城的功德与业绩。铭文由当时乾封县主簿赵太昚撰写。它也是
莱芜现存最早的碑刻。
宋代,在今钢城区里辛镇焦家庄村南的岩石带上,开凿了南北两个石窟,内供白石佛像。
北石窟壁上刻有“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八月二十一……”等字样。
元初,刘瑀在旧寨(今寨里村)东北隅重建金堂禅寺,为当时名刹。据今存寺碑记载,
完工之日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九月下旬。
明代中期,社会安定,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佛教信仰兴盛。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
在莱芜城北万福山上开凿洞窟,题名“石佛洞”,由僧人觉安供养三尊佛像。此处现存
一碣,阳线刻一佛与二弟子说法之图,阴题“皇图永故(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
法轮常转”及“莱芜县盈(嬴)城郡”等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女尼务正、
务海、务汜、务道在云台山下吕家楼村东南庵中,供奉由善人陈雄施造的石像。五年后
的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善人吕节又于村东尖顶山山阳洞中雕造佛像,此摩崖造像
由一佛二弟子二护法共五尊组成,刻工精美,造形生动。工程由僧人道海主持,现造像
及铭文俱保存完好,连彩绘都隐约可见,为莱芜少有。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在城
西南吴小庄,由善人王大升在青龙寺施造的石佛一尊完工,佛像以整石圆雕,身高2.08
米,体态丰满,面容慈祥。同时起立石塔一座,前后用时十六年。当时知县吴英,主簿
谢谦,典史赵敖都曾参与。同年,在万福山山阴的圣水庵,由主持德成刻立的《圣水庵
记》碑详细记载了佛说大藏经总目录及卷数,国内供养舍利灵牙的宝塔名称和地点,是
莱芜仅存的佛教典籍碑。同期,城西北娘娘庙村西的石崖上也有摩崖造像,造像由一佛
二弟子三菩萨二护法组成,雕工细腻,具有唐代风格,惜已残缺。当时寺院林立,可谓
“村村有庙,山山见佛”。据县志载,规模较大的有:千佛寺、崇果寺、延庆寺、南宫
寺、灵泉寺、船山寺、羊里寺、鹏山寺、圣井寺、不动寺、新庄寺及灵光院、龙泉院、
团山院、兴国院、大明禅院等。主管佛教事务的僧会司,即设在城东千佛寺内。
明末清初,青州衡王朱常世子妃李氏为莱芜贡生李森之女。清兵入关后,家世败落,
便回到莱芜,祝发为尼,潜心修行。另一女尼吴承贡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来
到城南凤凰山朝阳洞修行,与徒子徒孙化缘开凿石室,历时十八载,于顺治十六年(公
元1659年)竣工,是境内最大的人工石窟,名曰“紫台秘室”。
清代至民国,境内佛教时有盛衰,寺院也随之兴废,但延续未断,今存许多寺庙重修碑,
可作为历史的见证。

道 教

莱芜的道教,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的安期生。安期生为著名术士,方仙道的创始人,曾
卖药海边,受学于河上丈人,学习黄老之术。据史书记载,秦末楚汉相争,安期生曾游
说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策,遂辞去,潜心修行。他曾一度在境内安仙村及朝阳洞、仙人
山一带修炼。安期生对秦汉燕齐方士活动、方仙道的形成以及秦皇汉武屡遣方士入海访
仙、求长生不老之药影响很大。其弟子李少君深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曾封泰山、禅肃
然山(今莱芜城西北五十里羊丘山),并在莲花山建有行宫。
唐代, 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 , 为了追念和祭祀安期生,鲁西冶事王摇光刻立
《安期先生祠记》碑,碑文由都知淄兖屯冶的节度判官侍御史韩翃撰写。
北宋历代皇帝对道教都很崇奉。 宋朝统一之初,即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建仙人观
于仙人山巅。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在片家镇道观刻立六棱香幢,祭祀玉皇、三清
及诸群仙地神之位。政和年间,又重修肃然山左的三清观。
金末元初,全真派进入兴盛期。大定末年,淄川人杨道兴来到莱芜修行,在今白龙村西
创建白鹤观,后又主持城子县洞真观,泰和年间去栖霞拜见邱处机,欲将二观奉送,邱
处机亲派王玖来办理交割事宜,但仍令杨道兴主持二观。刻于公元1239年、由泰安州教
授朱舜元撰文的《重修白鹤观记》碑,详细记载了上述内容。
元代,莱芜铁冶都提举司把安期生作为掌管冶炼之神祭祀,每逢开炉之前,都要在仙人
山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每岁致祷于祠,紫望之礼必先于斯”。大德五年(公元1301
年)重修安期真人祠。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莱芜铁冶都提举司重建城南安期真人
观,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又重修。同时,城内的东岳庙、三皇庙等道教建筑也都数
次重修。
明朝中期,皇帝对道教加以崇奉。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有北京洪恩灵济宫道士曹
玄敬来到辛庄河南锦龙山,重建玉皇宫。正德四年,方下村东岳天齐三圣庙祭“仁圣大
帝”、“火帝真君”和“炳灵王”。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县卢秉彝重修城南老
君堂,塑老子像并附塑安期生像。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知县陈甘雨修复仙人
堂, 重塑安期生像。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道人朱全敬来到圣井村西习武山
“远尘洞”修炼。
清代,道教逐渐没落。虽然各村各镇都建有祠宇,但普遍规模不大,花雨山之王母阁,
葫芦山之文昌阁,云台山之碧霞祠,棋山之后宫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它如保真观、翠
云观等也小有名气。城内的关帝庙、文昌祠、城隍庙(主管道教事务的道会司设于此)
每年都有官府致祭。观宇时废时修,延绵不断,直至民国。在民间佛道兼容,太上老君、
碧霞元君、关帝、财神、药王等与释迦、观音共处一室者往往有之。
建国后,提倡科学,破除迷信。村内的寺庙道观或被拆除,或改办成学校及办公场所,
山中的寺庙道观则逐渐荒废。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速兴起,一
些处在景区的庙观又重修并扩建,成为广大游客观光休闲、宗教瞻仰不可或缺的场所。
(逸之 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