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代“臣字款”绘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7&rec=9&run=13

赵正堂

在市博物馆古代字画藏品中,有几件作品的题款、作者的姓名前署有一个“臣”字,这
就是人们习惯称之为“臣字款”的绘画。
画家在名款前署“臣”字,最早见于宋代,如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款为“臣李
公麟奉勅摹韦偃牧放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款为“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
南宋时期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上也署有“臣”字。这是当时画家为表示该作品系专为
皇帝效劳而作,才特意书“臣”字。他们当中有的是为皇帝作画的画院画家,有的是奉
命作画的官员。这一时期署“臣”字款的作品不多,可见这种署款方式尚不普遍,也并
不严格。
到了清代,这一署款方式大量出现,并且形成固定的格式,所有为皇帝而画的作品上均
署有“臣”字,无一例外。格式如“臣于敏中敬题”、“臣蒋廷锡恭绘”、“臣王敬铭
奉勅恭绘”等。从几件藏品及有关史料看,清代“臣”字款绘画有以下几种情况:
宗室书画。皇族成员称为宗室,宗室中不乏善画者,他们和皇帝虽然在血统上或是兄弟,
或是子侄,但在封建的君臣关系上,皇帝是君,其他人则是臣,所以画上也按此规定书
款。如乾隆皇帝弘历第十一子爱新觉罗? 永煋(1752——1823年),清著名书法家,乾
隆五十四年封成宗王,在其书法作品上仍署“臣”字。
大臣画。康雍乾三朝均有很多大臣能书善画,他们是在各部中任职的有品级的官员,地
位颇高。或因皇帝喜欢而奉命作画,或因取悦于皇帝而作画,这些作品上也均署“臣”
字。如蒋廷锡(1669——1732年),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大学士;邹一桂(1686—
—1772年),雍正五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于敏中,乾隆二年状元,官至大学士,等
等。他们几乎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出身而踏入仕途的,作画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
这些大臣并不是在宫廷内供职的职业画家。
宫廷画。在宫廷中作画的职业画家为皇帝和宫廷而画的作品。这部分画家是通过征召、
推荐而进入宫廷的,他们和宋代及明代的宫廷画家不同,没有专门的称谓,而通称“画
画人”,其地位和身份是无法和宗室贵族大臣相比的。如王敬铭,嘉定人,师王原祈画
山水,康熙年间供奉内廷。他们中的有些人原先是民间画师,征入宫中而成为宫廷画家。
民间画。一些没有任何官职的民间画家,在皇帝巡视各地时向皇帝进献的画上,也都在
自己的姓名前冠以“臣”字。如金廷标于乾隆皇帝南巡时,“恭进白描罗汉册”,此时
金廷标并未进入宫廷,但画上必署“臣”字。
清代“臣字款”画的情况不外以上四种。虽然在署款格式上是相同的,但作者的地位悬
殊,身份各异,不能将他们简单且笼统地都视为宫廷绘画。
在清宫中供奉的职业画家,大都来自民间,作品的面貌都较工整细致,色彩鲜艳,带有
浓厚的富贵气息。他们或由朝臣、地方官员推荐,或由师徒、父子等关系世代相承在宫
中供职,初时被贬为“南匠”,后来改叫“画画人”,身份仍类似工匠,地位十分低下,
其收入和待遇与朝臣相比,差距甚远,与宗室贵族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清史稿》涉及宫廷绘画时题:“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祥宫南,凡
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装璜帖轴旨在焉。初类工匠,后渐用士流,由大臣引荐,或献画称
旨召入,与词臣供奉体制不同。”与史料吻合,供奉宫廷的画家中有个别人原先是“画
画人”,但在宫中作画时,和其他“艺匠”也没有什么区别,由于皇帝赏识,入宫数年
后,加恩赏赐,授个一官半职,从而由艺匠转为士流,但这是极少的例子。
清“臣字款”画虽然流传不十分广泛,但也出现了不少伪作,据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
定简述》一书中说:“‘后门造’指的是北京地安门一带伪造的假画,以清代‘臣字款’
画为主。画上盖有伪制的清宫收藏印玺,伪品中常见有宫廷画家郎世宁款的巨幅绢本作
品,但这类伪作艺术水平低下,所加盖印玺部位不对,装裱亦粗劣。”“臣字款”伪画
大都出现于清末、民国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