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齐长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7&rec=3&run=13

在祖国的北部,雄伟的长城蜿蜒起伏。这一令世人感叹不已的奇观,是秦始皇的杰
作。 他统一天下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征发了100万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横跨
万余里,缔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军事工程。
其实,修长城以助军事,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被称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
早在齐桓公时就开始修筑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400余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战争涉及到了所有的国家,没有谁可以置之度外。
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数面环海,唯有南面泰山两侧,齐鲁接壤,陆路相通,是南北争
战与会盟的交通要道,也是齐国设防的重点。
公元前685年, 齐桓公登上齐国君位。这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国君,任管仲为相,厉行变
革,富国强兵,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军事上,则开始了齐长城的修筑工作。这一巨大
工程直到齐宣王时才告完成,历时380余年。
齐长城为什么前后修筑了近400年? 是齐国国力不及、必需日积月累吗?不是。这是齐
国人适应战争方式的变化而逐步完善的结果。春秋时期,车战是战争的主要方式,因此,
齐长城最先只是在通战车的要道建设防门、关隘,这就足以有效阻止敌军的进攻。到了
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的兵种,为了抵挡可以翻山越岭的步骑兵,只好再修筑
长墙,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城。
齐长城西起长清广里村北,沿泰沂山脉向东,横跨齐鲁大地,直达青岛,从东于家河村
入海, 全长618公里。历经2000余年的岁月剥蚀,齐长城损毁十分严重。相对而言,莱
芜境内的齐长城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了。
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西起莱城区大王庄镇芭麻峪村的东山,经大王庄镇、雪野镇、茶业
口镇、和庄乡,最后自和庄乡平州村出境,共跨越200余个山头,35个村庄,全长64.16
公里。
这段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从沧桑岁月中走来,见证过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的刀光剑影,
阅历了嬴城的兴建与衰败,倾听过黄巢练兵的雄壮呐喊,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武
装还曾经依托它,给日寇以坚决的抵抗。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我们,应该走近他,
近距离的认识这段凝固的历史。
关隘、城墙、烽火台,齐长城这些主要组成部分,在境内都有遗迹可寻。关隘,都是建
在交通要道上,战争时候便于防守,和平年代又有利交通。境内有三大关,十二小关。
三大关分别是锦阳关、黄石关和青石关。
锦阳关又名通齐关,位于雪野镇长城岭村。关东西两面横锁着烟火台、长城岭山,中通
莱明路。原关楼高8米,门洞高6米,宽4米,进深8米。1938年,已经毁于战火。如今的
关楼, 是2000年后新建。西面长城岭上,这段城墙是境内保存最好的。最高处6米,一
般宽2米左右。 最宽处5米。墙上建有雉堞190个。战斗的时候,雉墙既可以很好的保护
自己,又不妨碍射击敌人。
由锦阳关逶迤而东,到茶业口镇北王庄村北,这里就是黄石关,因西面有黄石悬崖而名。
关楼已无,形制与锦阳关相同。关南东侧的高地上,原有孟姜女坟和孟姜女庙三间。孟
姜女哭倒秦长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专家考证,孟姜女是齐国人,哭的也是齐长
城。在长城沿线,孟姜女庙和坟有多处,境内除黄石关外,后关也有孟姜女庙遗址。这
些遗址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为修筑齐长城,成千上万的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甚至
宝贵的生命。
齐长城在茶业口镇逯家岭村进入淄博市博山区,又从博山区樵岭前村,东进莱城区和庄
乡大梯子山。大梯子山下就是青石关村,村子就座落在大梯子山和东封山之间的垭口上。
村子东北部就是齐长城规模最大的关隘——青石关。该关与锦阳关、黄石关形制不同,
其实称之为关城更为合适。关城长宽各百米,有南、北、西三座城门楼。西门通往今博
山区的樵岭前村,人流并不多;而南北二门,却是通衢要道。南门上方曾经镶嵌着“青
石关”石匾,现保存在关门东侧的屋墙上。北门顶原建有重檐的玄帝阁,现仅存阁基,
东西长10.5米。阁基下就是北门洞,用长条石发碹建成,高4米,宽2.56米,进深8.7米。
门洞两侧各有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圆洞,当关门关闭,两洞之间插入圆木,关门就牢不
可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门洞外是整块岩石构成的斜坡。这种在当地被称为“青石”的岩石,硬度很大。然而,
就是在这坚硬的岩石上,南来北往的车辆轧出了三道深深的车辙。车辙两边凿出了石阶,
便于行人。推车攀爬这段百米的石板路,非有数人前拉后推不可,其艰难可想而知。由
此向北,就是有名的瓮口道,两边都是险峻陡峭的山崖,道在谷底,宽处不过六、七米,
窄处仅有两米多,而且崎岖不平,异常难行,古时常有车马在此堵塞,甚至等待数天而
不能过关。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路过青石关时,曾在诗中写道:“身在瓮盎中,仰看飞
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栖
霞名士牟铁李在《莱邑山水杂记》中写道:“朝入瓮口峡,及关日已午,垒石二十里,
突兀蹲渴虎……天意设险阻,所以限齐鲁。”真是写尽要塞之险。
我们可以设想,在青石关肯定有一支小有规模的队伍,他们由青壮年组成,专事帮人推
拉过关;我们还可以肯定,关城内定有数家车马店,可向旅人提供食宿;我们也不难想
像,关城内人来人往的繁忙情形。齐长城的修建,其实不仅仅有军事意义,它对保障交
通、促进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关城驻军,战争时御敌,和平时则是旅人安
全的保障者,而关城,也是旅人饱腹安睡之所。当疲倦的旅人远远望见关城内袅袅炊烟,
走近那桔黄的灯火时,温暖和欣慰定然会在心中油然而生。
齐长城由青石关往东,攀越陡峭的东封山。而到达山顶后,地势则相对平坦了。山顶上
有十几处石屋的遗迹。这里是青石关的烽火台,遇有敌警,白天燃燧,夜间举火,警讯
迅速远播,救兵源源而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烽火台比关城都重要,所以,无论白天黑
夜,无论春夏秋冬,士兵们都要坚守在这里,坚守着他们对国家的忠诚,还有对亲人的
思念。
像齐长城的大多数墙体一样,这里的城墙多建在山坡的阳面,而不是建在山岭的最高处。
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建墙,充分利用了山体的坡度,外墙已经数米高,难以攀越,而内
墙却矮得多,甚至没有内墙,只需将外墙与山坡间用土石填平。这样,防守一方如履平
地,居高临下,便于击敌,而且省工省料。墙体多是就地取材,用乱石干垒而成,不用
泥灰衬托,只用石楔垫、添、塞等办法,虽然历经2000余年,依然非常坚固,足见这种
技术的高超。在山崖陡峭处,则干脆不筑墙体,仅对山崖进行简单的开凿,以崖代墙,
有效的减少了劳动量。
齐长城从东封山南折至炮台山,再东南至武山,又南折至原山,而后东向进入了博山境。
它将继续向东,一直走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
(本文为市史志办制作的《莱芜史话》系列片《莱芜齐长城》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