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莱芜长——范史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7&rec=16&run=13

房鸿德

在汉末乐府诗歌中, 有首民谣:“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1)说
的就是最早的莱芜长范史云的事。
范史云,名冉(一说丹),“陈留外黄人(今河南杞县东北)”。汉末桓帝时,曾被任
命为莱芜长。他一生刻苦俭朴,所址卑陋,常绝粒断炊,自甘淡泊,是个廉洁穷官。
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载: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90年),县令高永孚曾建《范
贞节先生祠》 以祀之。 碑文中提到范史云当时被任命侍御史,而他却无意任之,因此
“逃遁于徐沛之间, 徒行敝服,卖卜于市”。后又株连于“党锢”遭禁(2),不得不
“推鹿车载妻子以行”。这期间,他“或寓客庐,或宿树荫,或结草而居,穷居自若”,
“如此者达十余年”。后“黄巾”起义,汉灵帝解除党锢,赦放党人,范复官“辟太尉
府”,“却以疾不行”,自劾而辞。于中平二年(公元186年)病故,年七十四岁。
范史云一生念念不忘人民的疾苦。他自恨“生于昏暗之世,值淫侈之俗,不得匡世济时”
而无面目于人。他死前嘱咐儿子,死后要俭朴从葬,“敛衣足蔽身,棺足周体”就行。
但当时他享有极高声望,死后送葬者达两千多人。
据载,范史云虽命为莱芜长,但因遭“母忧”(给母亲守坟),实未到任。为什么莱芜
人后来给他建祠享受庙食? 原因有二:一是范史云死后,汉大将军何进遗言陈留太守:
“累论谥法:清白守节曰‘贞’,好廉自克曰‘节’,范史云谥为‘贞节先生’。”二
是他“有德足以动人者”。即是说范史云的品格,受到了当时以及后人的推崇和爱戴。
而当时朝内有令,除允许保留王奂、范史云祠外,其他人不准建祠享受庙食。
晋、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公元398——445年),作《独行传》,说史云耿介、性
急。 “常佩韦于朝(3),性不克改”,“偏至之端,近乎狂狷”。实为颂扬其不畏强
暴、不流为俗的高贵品格。
宋太宗年间,莱芜知县廉公谔“清廉俭朴”,老百姓编歌颂之:“釜中生尘鱼,境内安
以乐,昔闻范史云,今见廉公谔”,颂扬他的德政清风与范史云相媲美。
高永孚作诗以对民谣:“甑中生尘,范公史云。史云之德,化及鲁人。弦歌以咏,其乐
欣欣。 箪食瓢饮,陋巷安贫(4)。釜中生鱼,公在莱芜。莱芜之邑,密迩邦都。洙泗
之风,被之乡闾。千古之下,莫不宗儒。”
范史云作为名宦,被列入古名人录中。
注: (1)范史云被命为莱芜长后,莱芜人盼其到任心切,说给他准备盛粮的瓮、喝水
做饭的锅都落满了灰尘,下满雨水生了鱼,他还没到任。另说是歌谣极言范史云清贫,
“甑中生尘,釜中生鱼”都是说他久不举火,言外之意有赞叹的意思。在那样浑浊的时
代,像范史云这样安于贫贱、洁身自好的人是少有的。
(2)党锢,也称“党锢之祸”。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强取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
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
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
宦官,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他们要求改革政治,清除宦官。结果被朝廷
联合宦官诬为“结朋党,图不轨”,被逮捕,监禁,流放,处死,终身禁锢,不得做官。
党锢之祸共发生了两次, 一次是在桓帝延禧七年(公元166年),受株连者二百余人。
一次是在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受株连者六百人。
(3)佩韦于朝:韦,熟过的毛皮。
这里指范史云衣着寒酸,像个穷苦百姓,不入官流。
(4)《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