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牟史证概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7&rec=14&run=13

尹祚鹏

(一)莱芜名称的由来与历史沿革
孔夫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作为称引“莱芜”的文献资料的第
一部分应该是莱芜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变化。
莱芜名称的由来与变迁说明了它与嬴文化、牟文化和莱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汉高祖时
就有莱芜县之名,然而古代莱芜地域设有嬴县、牟县、莱芜县以及平州、艾县等地方。
莱芜的得名与古代嬴文化、牟文化和莱文化有历史渊源。
一、莱芜名称的来源及其含义
汉高祖时设置莱芜县,然而此前莱芜地名之形成实出多源:
1、 莱芜古称嬴牟,它与嬴的关系很密切。首先,莱芜是东夷嬴部落的发源地。原始社
会晚期以及夏商时期,不少东夷氏族部落为“嬴”姓。少昊帝生于嬴水,即今之嬴汶河。
少昊,名挚,居穷桑,以金德王,以鸟名为官名,今曲阜尚留有金字塔式的少昊陵。少
昊帝时,凤鸟出现,少昊以鸟为官名,莱芜又称“凤城”、“凤凰城”可能与此有关。
其次,秦朝为嬴氏所创建,与莱芜之古嬴地有一定文化上的渊源关系。《史记?秦本纪》
说柏翳(或写作伯益、柏益)为颛顼之后,为舜调训鸟兽,被舜赐姓为嬴,嬴地是伯益
的封地,而伯益也是嬴人的祖先。伯益与大禹辅佐舜,禹死后,想把权力禅让给伯益,
大禹之子启羽翼丰满,排斥伯益,把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再次,古代即有嬴县,是春秋
时齐国的城邑,秦朝置县,其故址在今莱芜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汉代兖州泰山郡有嬴县。
东汉韩韶为嬴长,三国时糜竺为嬴郡太守,此时嬴郡下辖五个县,南朝刘宋省莱芜县,
其地析入嬴、牟、贝丘县。隋代还将牟县并入了嬴县。唐代时将嬴县、牟县、莱芜县等
改置为莱芜县至今。这一方面莱芜市史志办的逸之先生对莱芜的嬴文化进行了详实的考
证研究,兹不详述。
另外,嬴地还以冶铁而出名。《汉书》志第八地理志上记载:嬴地,设有铁官;《后汉
书》也提到“嬴有铁山”。这可以看出莱芜冶铁历史的悠久和冶铁业的发达。
莱芜除与嬴有文化传承关系外,与古代牟子国有历史渊源。莱芜还是春秋时古牟国的故
地。牟国遗址在今辛庄镇赵泉村。莱芜有牟汶河,与古代牟子国民生活息息相关。《魏
书?卷一零六地形》中说泰山郡,有县六,包含“嬴、牟”二县,嬴县有嬴城、铜冶山、
汶水等处,牟县有莱芜城、望石山、牟城、平州城等处。
莱芜是古称嬴牟,当源于此。这几条史料既可以看出莱芜与嬴牟的关系。
2、 莱芜的名称与古代莱国也有密切关系,是莱夷民流播之处。《辞源》说:莱,为殷
商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灵公所灭(见《左传襄公六年》),今山东莱芜有莱子城。
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此处,今除莱芜以“莱”为名外,尚有莱阳、
莱州、蓬莱等处。三国时太史慈为东莱(今之蓬莱)人,唐代杜如晦、李勣和宋代寇准
的爵位均为莱国公。今莱芜高庄村东汶南有杜如晦墓。
其他几条史料也为莱芜与“莱”的关系提供了证据。《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了齐鲁
夹谷之会,“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方会,进莱乐,孔子历阶上,
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可见当时的莱
乐是不够文明的俚俗之乐。被斩首的莱人是一些未受教育、破坏礼俗的荒蛮之民。夹谷
会盟之处在齐鲁边境,而莱芜恰在齐鲁分野处。《汉书》地理志说:“莱夷作牧,厥棐
檿丝。浮于汶,达于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淄水》引旧志云:“齐灵公灭莱(莱
子国, 今昌邑东南) ,莱民流播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通典》引禹贡曰:
“海岱惟青州,……莱夷作牧。浮于汶,达于济。”莱夷人民后来迁徙到汶水之处生活
繁衍,而莱夷民应该早在春秋时就进行迁徙了。
《山东古国考》指出:“莱”金文作“来”,来和牟即《诗?思文》篇的“贻我来牟”、
《臣工》篇的“于皇来牟”,亦即后出的“麳麰”。《毛诗训》牟为麦。“麳”为小麦,
“麰”为大麦,总是种麦子的氏族,以族名名地。此外,《山东古国考》还指出:“莱
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总之,“莱
芜”是来牟两族合名。
3、 莱芜为山名。《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泰山、莱芜山南奇异之事,实际上是天上掉落
的陨石现象。汉代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以及阴阳家学说深入民间)相信谶纬迷信,
认为与社会灾异、人事变动密切相关。这个材料被后代一些史料广泛引用。此外,郦道
元《水经注》又云:“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
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泰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今人考证,莱
芜山实际上是莱芜东北的望福山。
4、莱芜一词有田园荒芜之意。“莱”可指草名,即黎草,《诗? 小雅?节南山》“南山
有台,北山有莱。”《诗?小雅?十月之交》说:“砌我墙屋,田卒汙莱”。莱指除草,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芜”还有除掉杂草之意。“莱”
可指修耕之田,如《周礼地官县师》“辨其天家人民田莱之数。”《明史? 食货志》说
“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
敦本业。”
汉朝之后,莱芜作为正式的地名确定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莱芜区域的固定,莱芜区域
和归属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二、莱芜县制及其归属的变化沿革
莱芜于汉代高祖时置县,其后历史沿革如下:
《晋书?地理志》说汉武帝时置十三州,莱芜为县,属于兖州泰山郡。《旧唐书?志第十
八》说莱芜为汉县,晋废。
东汉莱芜之地有嬴县,韩韶担任嬴长。汉末三国时期,有嬴郡,曹操曾举荐糜竺担任嬴
郡太守。
《宋书?地理志》也是属于兖州泰山,兖州官设刺史,泰山为太守,莱芜为县。
《魏书? 卷一零六地形》中说泰山郡有六个县,包括嬴、牟二县,莱芜“古城置嬴县”
(《旧唐书? 志第十八》),嬴、牟二县所辖范围特别是嬴县的地域,与今之莱芜地域
范围有许多相当的地方。
唐初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置淄州,领莱芜县。623年,又废莱芜县。
贞观初年,莱芜并入博城县。
唐长安四年,即公元704年于废嬴县置莱芜县,属于兖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
年兖州改称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即759年复名兖州)。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莱芜又并入乾封县,很快又废止,归属兖州。
宋太宗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以莱芜监为京东路。
金代莱芜属于山东西路泰安州。
元代莱芜属于东平路泰安州。元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莱芜置铁冶都提举司,秩四
品。元文宗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省新泰县入莱芜县。三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即公元1367年),复立新泰县。
明太祖洪武初,即公元1368年,设莱芜州改属山东济南府。明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
莱芜置铁冶所。
清初承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山东泰安府领莱芜县。清高宗乾隆五年,
即公元1740年,在莱芜开煤矿。

(二)嬴牟人物
诸多莱芜乡贤或存史志之中,或留碑文之上,或有祠堂馆舍供后人瞻仰,其道德、学行
和文章多有为后世敬仰和效仿者。
本文乡贤不限于本地,凡涉及莱芜者,其资料一律收入,包括本地著名人物、地方官员、
访问莱芜的人物、称引莱芜的人物或活动在莱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人物。
一、莱芜本地著名人物
1、 少昊帝。少昊帝生于嬴水,即今之嬴汶河。少昊,名挚,居穷桑,以金德王,以鸟
名为官名,今曲阜尚留有金字塔式的少昊陵。
2、上古伯益(或为柏翳、柏益)。《史记?秦本纪》柏翳为颛顼之后,为舜调训鸟兽,
被舜赐姓为嬴,与大禹同为舜之臣,为嬴之祖先。
3、 明代亓诗教。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历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礼部给事中、翰林兼
太常寺少卿、河南巡抚等职。《明史》无传,今从明史辑录十几条材料。当其居官时,
为齐党之领袖,于党争中攀附阉党,排斥东林,大节颇有亏处,然其有不可磨灭之处,
值得后人怀念和称道,向皇帝勇上《饥民疏》,劝谏实施赈灾措施,使山东饥民免遭涂
炭。莱芜、青州两地百姓为其建生祠,以示爱戴。其于天启丙寅(1626年)辞官归故里,
隐居苍龙峡,其传世之作《清闲词》已消退政治进取之锐气,参悟人生,有庄子皋壤之
怀,陶令田园之趣,苏子出世之思,值得玩味与思索。
4、 朱童蒙。字求我,明万历进士,历任兵部给事中、巡抚延绥、封资政大夫等职,明
史无传。 今从《明史》中辑录9条资料,其性情残暴,又攀附阉党,排斥东林,大节颇
有亏处,《明史》评价不高。但其为官尚为清廉,对于莱芜地方有许多贡献,仍有值得
称道的地方。
5、 张四教。字道一,清顺治年间进士,历任山西平阳府推官、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使
司副使等职,《清史稿》无传,今从《清史稿》辑录两条,然而张道一与其兄张虚一有
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几则故事涉及张道一。
6、其他地方名士如董克忠、刘瑀(或作禺)、杨保、亓之伟、高朗、许汝盛、潘绍烈、
张梅亭等人正史无传记。
7、莱芜刘洞九在汾州为官。见《聊斋志异》卷三《狐妾》。
二、莱芜地方官
1、 东汉范丹(也作范冉),为莱芜尹,艰苦奋斗,清廉奉公,有孔颜乐处之情怀,如
颜回一样处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浆,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史书说他
“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址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
歌之曰: ‘甑中生尘范史云, 釜中生鱼范莱芜。’”范丹深受人民爱戴,人们甚至用
“范莱芜”加以尊称。后世的史料及文学作品多次称引“范莱芜”,“范莱芜”不仅流
芳百世,极大的提高了莱芜知名度,还具有警世意义,告诫后世官员慎独其身,廉洁自
律,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本文不仅附录了范丹的全传,也附录了其后代范宣、
范粲和范乔的传记,他的后代不仅传承了范丹的优良品质,史书在称道他们时特别强调
是“汉莱芜长范丹之后。”由于地域的变化,范丹应当在今天淄博一带任职,但实际未
到任仍因莱芜长而出名,是莱芜人民心中的丰碑。
2、 东汉韩韶为嬴长,盗贼听说他非常贤能,互相告戒不入嬴境。邻县流民万馀户进入
县界,韩韶开仓赈济,主管仓库的人认为没有得到上级命令,不可以这样做。韩韶却说:
“如果是因为让危难中的百姓存活下来而受罪被杀,我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太守早就
听说过韩韶的名声和美德,没有治他的罪。韩韶与家乡颖川郡的荀淑、钟皓、陈寔都是
以德政闻名的县长,时人称之“颍川四长”。
3、 东汉末年,泰山、莱芜一带多轻悍之民,糜竺因为忠正刚直,文武全才,被曹操推
荐,担任嬴郡太守,来抚慰吏民。后来,糜竺跟随刘备创业于西南,事实上未能在嬴郡
担任太守。
4、 唐代韦嗣立,三迁莱芜令,后为朝官,几次上疏武则天反对滥施刑罚,要求广开学
校,教化世风,学行道德颇受史书赞誉。今附其传。
5、 宋代雷有终,雷德骧子,为莱芜尉,青年时,敢于毛遂自荐,“独抗言,愿为大郡
治狱掾。”后来,为朝廷平定四川李顺起义。
6、 宋代莱芜监判官欧阳冕,朝廷求应贤良方正,大言自荐,名不副实,伏躁妄之罪,
贬官下州司户参军。
7、宋代龚鼎臣被杜衍举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莱芜县。精明强干,后担任朝廷要职。
8、 宋代鲜于侁、吴居厚先后任京东转运使,监管莱芜冶铁监。宋代吴居厚,是汉代桑
弘羊式的改革人物,他于熙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为京东转运使,开莱芜冶铁监,
倡导官营。宋代熙宁10年(公元1077年)鲜于侁任京东转运使,监管莱芜监。宋代元奉
七年,即公元1084年,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奏罢莱芜、利国两监铁冶,又乞海盐依
河北通商,民大悦。”宋代梁适出知兖州,以“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
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
9、 元代邢秉仁,字仁父。“辟署河南廉访司掾史,累迁平江路推官,未上,改济南、
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
10、《明史忠义传》说在明末农民起义、贼寇蜂起的乱世中,山东“则莱芜知县熊骖,
……皆抗节死。”
11、明代冯守礼历迁知莱芜县。在明末乱世中,“城破,与二子摅奇、拱奇并自杀”。
12、清代康熙年间莱芜知县叶方恒,江苏昆山人,正史无传记,但《清史稿艺文志》和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其著有《山东全河备考》四卷。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叶方
恒主修、前任知县钟国义编纂《新修莱芜县志》。
13、在莱芜任职,正史无传但编纂莱芜地方县志者:钟离修、陈甘雨、胡士奇、钟国义、
何联甲等。 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年)钟离修编纂莱芜首部《莱芜县志》;明代嘉
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县陈甘雨编纂《嘉靖莱芜县志》,共8卷2册;明代万历四十七
年(1619年)知县胡士奇主修、礼科给事中亓诗教编纂《莱芜县志》,共10卷,仅吉林
考古研究所有藏本, 共10卷5册;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何联甲编纂《莱芜
县乡土志》,共10卷5册。
三、文化名人与莱芜
1、先秦孔子与莱芜
(1)孔子观礼
孔子是世界性的文化伟人,作为儒学的开创者,他的思想特别是“仁与礼”的思想对于
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记? 檀公》:“延陵季子使齐,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
间。孔子往观曰:“延陵季子于礼合矣。”《汉书》卷三十六评价说“仲尼孝子,而延
陵慈父,……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俭诚,便于体也”。
嬴古城在今羊里城子县,嬴的范围包括今天口镇一带,今口镇垂杨有“孔子观礼处碑”,
记载着季札葬子经过和孔子观礼情况。孔子观礼于嬴博之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文献资料称道孔子观礼,来说明孔子虽称赞“克己复礼”,但并非主张耗费民脂民
膏、繁复奢侈的厚葬而是主张因地制宜的薄葬。《论语》中记载,孔子最亲爱的学生颜
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但不主张卖掉自己的车子花费很多钱财进行厚葬,他的几
个学生联合为颜回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孔子辩解说这不是他的观点,孔子说:“丧,与
其奢,毋宁戚。”“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见解深刻,引人思考。孔子还说:“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者,可谓孝矣。”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应该
在父辈生前得到体现,父辈逝后其美德和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孝道在于心灵和实践双
方面的美好。
(2)夹谷之会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 教育家,在政治上还有一番作为。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
年夏,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孔子为相,在会上挫败了齐景公的非礼,齐国归还了
鲁国“汶阳之田”。“夹谷”经今人考证,现在的笔架山至雁翎关,古名夹古峪,在今
莱芜南部。
2、 战国孟子与莱芜。孟子名轲,是儒家思想的第二号大师,号称亚圣。他的“仁政”
思想、 “性善”说、“善养吾浩然之气” 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和丈夫气概对后
世儒家关怀民生的入世情怀产生了积极影响。孟子仕于齐,葬母时返鲁,止于嬴,其弟
子充虞问孟子丧礼中的棺椁问题,孟子作了解答。《孟子》说:“孟子自齐葬于鲁,返
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
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无何为独不然?……君子
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认为用葬隆重虽符合儒家亲亲之教,是对亲人“尽心”的表
现,这与孔子对于丧葬的态度有所不同。
3、 秦汉之际的安期生。安期生生于今山东瑯琊,他既是秦汉之际实有的历史人物,也
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道教中的神仙人物。他曾卖药海边,秦始皇请语三夜,赐金数千万。
曾献策项羽,项羽不用。今莱芜高庄镇安仙村即是安期生曾经生活的地方,莱芜至今仍
流传着他的不少传奇故事。《史记》、《汉书》等正史多次提到安期生,注释上说安期
生出生于博山东南60里,恰是今天莱芜地域。唐诗、宋词、元曲中有46首诗歌提到“安
期生”或“安期”,或羡慕其求仙问道之心情,或向往自由之情怀,或惊叹神仙之神奇,
或在失意时,表明归隐田园之出世思想。这些诗歌既有佛道游仙诗,也有田园诗歌和咏
史诗。
4、 西晋大将羊祜。生于泰山南郡,文武全才,功勋卓著,地位显赫,谦虚谨慎,思虑
深沉,深受后世敬仰,因莱芜地域不断变化,时而并入淄州,时而包含新泰,时而归属
泰安, 时而靠近济南, 故其实际出生地在今新泰,然其少年长于汶水之滨,其封地有
“牟”地,在莱芜境内,今莱芜羊里有城子县,为嬴城遗址;又莱芜有牟汶河,莱芜辛
庄赵泉,在明代嘉靖年间仍叫牟城庄。
《晋书? 羊祜传》说,羊祜镇荆襄时,常到岘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
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多矣,皆湮灭无闻,使
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一带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
其碑者,莫不流涕。”西晋大将杜预称之为“坠泪碑”。岁月永恒,人生短暂,古往今
来,引发多少人无限感慨: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慨叹“向之欣欣,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代文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称颂周
瑜年轻有为的同时,不由发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三人可谓与羊公共鸣同感矣!
有59首诗词散曲提到羊祜或羊公,如唐之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宋之苏轼、
辛弃疾、刘过、吴潜;元之张可久等在诗中都提到羊祜,或赞叹其丰功伟绩,或慨叹时
间变幻,功业无成;或追步羊公,建功立业。这些诗词中犹以唐大诗人孟浩然《与诸子
登岘首》一诗最妙,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
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诗作吊古伤今,感慨身世,语言
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语淡味厚,蕴含妙理。
5、 唐代贤相杜如晦被封为莱国公,莱芜高庄东汶南有其墓。原亢被唐代朝廷封为莱芜
伯以配享孔子庙。高堂生被宋代朝廷封为莱芜伯配享文宣王庙。
6、 清代文豪蒲松龄与莱芜。齐长城的青石关是蒲松龄南行必经之地,蒲松龄曾赋诗赞
叹青石关的风光:“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
不见山中路。……挽辔眺莱鲁,茫茫集翠雾。”此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六则故
事谈到莱芜。

(四)战争风云
莱芜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除了今天著名的莱芜战役外,历史上还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
争和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
一、主要战争
1、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侵犯鲁国,鲁庄公用曹
刿谋,一鼓作气,以少胜多,在长勺(今莱芜苗山镇杓山一带)打败齐桓公。这是中国
历史上有名的战例,毛泽东主席曾称引这次战争。
2、艾陵之战。周敬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484年五月,孔子弟子子贡说服吴王夫差联合
鲁国,攻打齐国,大败齐师于艾陵。当时,鲁哀公会合吴军攻齐,五月攻下博(今泰安
东南),进攻到嬴,下旬在艾陵(今莱芜东北)交战,吴鲁联军获得重大胜利,擒五位
大夫,杀齐军甲士三千人。
3、嬴之战。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灌婴在嬴地打败田横。东汉建武二年(26年),
泰山太守陈俊在嬴下打败张步。
二、历代起义
1、柳下跖奴隶起义
春秋末期,柳下跖奴隶起义发生在泰山一带,柳下跖名展雄,今莱芜牛泉镇亓省庄村南
有展雄寨山。《庄子? 盗跖》以寓言小说形式记载了他和孔子的谈话,实际二人并不同
时。 《庄子》说他:“其从率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 说他“盗跖吟
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2、黄巢起义
唐末黄巢起义后来被打败,逃到山东兖州一带,时浦使部将追捕黄巢,黄巢被外甥林言
杀害(一说自杀),杀害地点有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境内)和莱芜降寇村(今祥沟村)
“黄巢落马处”等几种说法。
3、耿京起义
宋金对峙时期,济南耿京因不满金朝残暴统治,在济南起义,后在莱芜发展壮大。
4、红袄军
《金史》红袄军曾攻陷莱芜、新泰等十余县。后被侯挚招捕首领,并被斩首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