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许村志》成书过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6&rec=14&run=13

《唐王许村志》(以下简称《村志》)于2005年12月由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出版,
这是莱芜市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村级志书。

《村志》分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村庄建设、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
风俗民情、党政群团、人物10章,前有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15节,随文插图21幅,
表格34种。全书18.6万字,300页,大32开精装本。
《村志》通过大量资料考证了唐王许村的建村时间、村名由来,系统记载了该村
自唐朝建村以来1300多年的重大事件;查清了该村谷姓及现有的唐、曹、景、丁、魏
等15姓的迁发地点、迁来时间、传承世代、入志时的户数、人口,统计了村内人口的
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构成、职业构成和1991年至2004年正常死亡99人的病因、
寿命,以及村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和危害村民寿命的三大疾病;翔实记载了村政权自民
国元年至2005年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时间、主要活动,村党支部自1939年建立以来历
届支部成员姓名、职务、任职年限、主要活动,村基层武装组织历届的主要负责人及
任职时间;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村内在自然环境、人口、村庄建设、农业、工商业、文
教卫生、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莱城区人民政府黄翠萍副区长在《序》中评论说:“《唐王许村志》文字简洁,
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融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充分反映出了唐王许村鲜
明的时代风貌和地方特色,是一部优秀的乡土教材,在同类志书中堪称精品。”莱芜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尹承乾主任在《序》中评论说:“村志门类齐全,内容全面,断限
合理,篇目科学,资料翔实,语言朴实,索引便捷,人物记载有所突破,附录内容实
用丰富,成为了解该村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必将成为我市村级
修志的范本”。《村志》出版发行后,受到全市文化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和好评,
2006年11月7日被评为莱芜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唐王许村志》的编纂工作得到市史志办和莱城区史志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
村志编委会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
《村志》 编修从2003年8月30日开始,到2005年12月8日付梓印刷,前后经过了2
年零3个月的时间。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劳动,克服了一个又
一个的重大困难。
修志工作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乏资料。除了村里一本《农村经济统计历史
资料》和我在1984年写的《唐王许村史》外,其他档案资料很难查询到。但要编修一
部有价值的村志,仅这点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考证唐王许村名来由和建村时间,
仅市档案馆我们就去了3次,翻阅了莱芜所有的7部县志、乡土志和地名志,走访上百
人次。为了弄清全泰州有名的三清观的有关情况,我们曾去市图书馆3次,省图书馆2
次,山东大学图书馆1次。为了弄清唐王许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走访1000多人次。
修志工作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就是如何选择和使用材料,才能使《村志》充分体
现本村的特点,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本村的历史和现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
30-5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该村生活的经历, 对本村的历史与现状有深刻的观察、体验
和认识,同时对邻村的情况也基本了解,然后加以比较、鉴别,在编写过程中逐步提
高认识。 我从小生长在村里, 刚记事起就听爷爷讲三清观和西南院的故事;1965年
“四清”运动时,受大队党支部的委托,走访当年的老干部、老农民,编写了8000字
的《唐王许村史》;1984年以后,我又进一步调查村里的老人,根据村里的变化,重
新修改了《唐王许村史》,写出了2万多字的修订稿;2003年8月编修这部《村志》,
在原先已掌握了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走访,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
础上写出了《村志》 初稿,然后又进行24遍修改,先后3次将志稿打印装订成册在村
内、村外(去济南、青岛、泰安、莱芜走访在外工作的干部)广泛征求意见,在大家
都无相反意见的基础上定稿出书。
为使《村志》能符合实际,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村里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坚
持“孤证不录”的原则,对入志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走访三四人以上,既了解
知情人,也了解相关人;既要文字资料,也要口碑资料;既要人证,也要物证。在选
择和使用材料时,不计个人恩怨,不计个人得失,大公无私,秉笔直书。不管是对早
已去世又无后代的老民兵干部,还是对健在的已子孙满堂家族势力很大的高干,都一
视同仁。一句话,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证。
修志工作遇到的第三个困难,就是缺乏资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
业税后,村里没了集体收入,根本没钱修志出书。于是,我们就发动在外工作的干部
捐款,通过这个渠道解决了大部分资金。由于村小在外工作的干部少,并且有的认识
不足不愿捐助, 凑不够修志出书的钱, 没有别的好办法, 我作为主编, 只好借了
10000元捐上,才保证了修志出书的需要。

编修村志既搭工,又搭钱,为什么我还要一心出版这部《村志》呢?大家都知道,
今天是由昨天发展而来的,只有认真了解和研究唐王许村的昨天,才能更好地认识唐
王许村的今天,从而更好地建设唐王许村,发展唐王许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史志具有存史鉴今、资治育人的重大作用。要修志,先得征集资料。现在一个村80岁
以上的老人不过三四十人,除去记忆力不好、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因病说话口齿不清
的人,真正能为修志提供有价值资料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过三四个。而80岁以上的老
人,身体状况可想而知,如果不趁这些老人健在,把他们知道的宝贵资料挖掘出来,
下去几十年甚至十几年,那么村里的历史就无法追溯,很多问题就永远也无法弄明白
了,历史的记载将产生断层,这个损失将无法弥补。为了抢求这部分资料,抢求农村
历史文化遗产,必须不惜一切,争分夺秒,抓住时机,修好村志,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千万不能给后代留下遗憾。这就是我和同事们编修这部《村志》的最初想法。
(唐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