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3&rec=9&run=13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唐王许村,位于莱芜市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寨里镇
政府驻地以西3公里。 东靠周王许村,南与韩王许村、莱芜广通蚕种公司接壤,西与
北庵村、莱芜广通蚕种公司、和平村、太平街村隔河交界,北同大王庄镇大下河村相
邻。 唐王许村地处羊丘山南麓,莱芜盆地西北部,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域南北长249
6米,东西宽1352米,土地面积1921亩,其中耕地1390亩。村庄东西长480米,南北宽
355米, 占地255.6亩。全村2004年有村民380户,1180口人。除早已失传的谷姓、吕
姓,有15姓,唐、曹、景、魏、丁是大姓。其中唐姓人最多,有159户,355口人。唐
王许建村于唐朝(618~907年),是莱芜市比较古老的村庄。最初,几户谷姓人 住在一
条胡同里, 人称“谷家胡同”。北宋时,有一大王看这里北面靠山,东西南三 面环
水, 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安营扎寨,占山为王。所占地盘,北起羊丘山,南至 汇
河(即嬴汶河),东起黑龙河,西至嬴子河(即槐树河下游)。外地人若入居此地段,须
经大王许可, 因此便以此意名村“王许” 。又因村址在东王许以西,起名“西王许
庄”。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唐姓由山西洪洞县奉旨迁居前王许庄,永乐年
间(1403~1424年)唐二世祖又移至西王许庄,后人丁兴旺,成为大家族,遂以姓名村
“唐家王许”。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曹姓由前王许村迁居村东边,后形成一
个小自然村,曾先后叫曹家庄子、曹家王许。1935年两村发展成一个村,称“唐王许
村”。唐王许村,明清年间,属莱芜县西乡王许保。民国初属第九区王许乡。1939年
4 月, 属水北区肃然乡,1941年属莱北县水北区,1945年属莱芜县水北区。1951年3
月 ,属十四区三义乡,1955年属水北区三义乡,1956年6月,属水北区太平乡,1958
年 3月, 属莱芜县水北乡,1958年10月,属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莱芜市寨里
办事 处太平乡, 1985年属寨里镇,1992年11月属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唐王许从唐
朝建村到2004年, 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王许人自古以农为本,以 土地为根。清
朝中后期, 村里出了两家大财主,有地3200亩,号称“唐八顷”。民国 初期有的也
兼营工商业,村里开办了4座油坊,在周围各村很有名。多数村民一户耕 种三五亩土
地, 冬闲时上山打石头卖点钱,或以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生活比较 艰难。日
军入侵中国后,村民就更遭了殃。1941年3月,张里据点的大汉奸刘增岳带领 日军到
唐王许村扫荡,把村里的东西抢劫一空,临走又放火烧了全村。大火烧了三天 三夜,
烟灰一直刮到十几里外的孤山子村, 祖祖辈辈过下的家产全部化为灰烬。从此 ,唐
王许穷了下来。1942年9月,日军和汉奸二大队在邻村丁家屋安了据点。天天用 皮鞭、
枪托逼着村民去给他们筑炮楼,修公路,使村民受尽了欺凌;又三天两次逼粮 要款,
直搜得老百姓瓢干瓮净。到了1943年春,又遇上百年未遇的大旱,家家挨饿。自从来
了共产党以后, 老百姓的日子才一步步好起来。1939年村里成立了党支部 ,领导村
民抗日救国,减租减息。1947年8月,进行了土改复查,广大贫农、雇农分 到了土地
和房产,翻身做了主人。1954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前进、五爱 、裕丰3
个初级社, 1956年3个初级社又合并为五爱高级社,全村实现了合作化。1958年公社
化后, 唐王许村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因为村北打不出 水井,村北和
岭上的900多亩土地全是旱田, 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为此,村里在1 964年建起石
湾沟水库, 1966年又打成马家沟机井,使北坡绝大多数旱地第一次浇上 了水,由旱
田变成了水浇地。 1967年雪野水库西干渠修通后, 村北地的轮灌期大大缩 短。 可
1979年公家庄水库建成后, 该村成了雪野西干渠的最下游,雪野水库的水很难 送到
这里。面对这种情况,1983年在村中打出1眼深水井,建起二级扬水站,把水送 到槐
树子。1984年,又建成西岭扬水站,将南洼机井的水,用二级提水的方法送上西 岭。
使村北绝大多数地用上了“当家水” 。为了进一步扩大井灌面积和推广节水灌溉 ,
1994年在村南新打8眼深机井,埋设了3条地下塑料管道,分别从村西、村中、村东 3
路把村南水输送到北岭前和西岭顶。 这样, 该村的1390多亩耕地除东岭上60亩浇不
上水外,其余1330亩耕地均用上“当家水”,并使轮灌期缩短到15天左右,从而彻底
解决了水的问题。村里在治水的同时,从1964年至1981年还将村北和村南的土地深翻
整平了一遍,使之地平如镜、埂直如线、连片成方,并修好了四纵五横9条6米宽的生
产路。 使粮食 亩产由共和国建立前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1994年的720公斤。1982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大搞产业结构调整,村民看着什么值钱 就种什么。
20世纪80年代植桑养蚕、 建果园;90年代种姜、种蒜、建大棚,经济作物 占到耕地
面积的80%。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人均收入由20世纪 70年代的
59元上升到2004年的4310元,增长了72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
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1986年村里建 起砖瓦厂,1991年又建起恒温库。2003年全
村有姜蒜收购点5家,季节性大蒜收购点 8家;生产资料供应点2家,拖拉机、三轮车
运输专业户52家,轿车、面的、摩的出租 车6家,车辆修理3家;食品加工点5家,馍
馍坊3家,煎饼坊2家,挂面坊1家,豆腐坊 6家,饭店1家,浴池1家,理发店2家,百
货批发站3家,小卖部4家;建筑队2家,木 工3家,铝合金加工2家;进城打工经商者
240多人。妇女、老人在家种田,青壮年进 城经商打工挣钱,已成为村里的新时尚。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二、 三产业的发展,唐王许人逐步富裕起来。从197 5年
开始新村建设,1994年基本完成。全村350多户村民住上排房。东西每排34户,每 八
九户辟一条宽8米的南北大街, 并且都已硬化; 南北17排,排与排之间留有5米宽的
巷道。穿村而过的寨金路成为村内东西商贸大街,两旁盖起了商贸房和二层住宅楼。

新村建成后的富民路
唐王许村不仅实业发达,而且自古十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早在1917年就在三清观
院内建起学堂。共和国建立后,在三清观内办起唐王许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
38人考上大学。三清观,始建于宋朝以前,重修于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嘉靖莱芜
县志》、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清乾隆《泰安府志》、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
县志》对此均有记载。它是全泰安府建于明朝以前的唯一的一座三清观。村里人爱好
娱乐, 三清观院内也曾是村里的文化娱乐中心。自共和国建立前至2 0世纪70年代,
魏敬修、 魏敬仁、唐清源、唐文阁等戏剧爱好者,自动出钱购买乐器 和道具,利用
冬闲晚上的时间在庙内排练。 过了春节从正月初二到十六,白天玩故事 ,晚上在三
清观门前搭起戏台演戏。他们演出的《小姑贤》、《王小赶脚》和现代戏《智取威虎
山》等剧目受到了村民的喜爱,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这里北靠羊丘山,西邻嬴子
河,南有嬴汶河,地灵人也杰。一个二三百口人的小 庄在清朝就出过5位秀才。清同
治年间唐子声还被封为五品奉政大夫,他集名声、才 华、财富于一身,是当时莱芜、
泰安有名的大绅士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出过不少 英模。唐宝源是唐王许村的第
一个共产党员, 他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 任唐王许村第一任党支部书
记。 唐永厚,1939年入党,1940年任区中队队长,1942年 在白色恐怖形势下,本村
党组织被破坏, 日军将他父亲唐文诰抓去作人质,以杀头相 威胁,逼他写信给唐永
厚让其回来自首。 可唐永厚不屈不挠始终未去自首,而是更加 坚决地与敌人斗争,
表现了一位中华优秀儿女高贵的民族气节。唐文常,1943年10月 入伍,1944年入党,
任志愿军26军77师229团连长,荣立一等功1次。1951年3月在朝 鲜战场壮烈牺牲,被
山东省人民政府和莱芜县人民政府批为著名革命烈士。 在那战争 年代,唐王许村先
后有13名革命烈士为祖国流血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又 出了唐永厚、景
肇辉、景炳学、魏广舜等5位县团级以上的干部,3位副县团级干部,2名副教授、2名
研究生、27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走过了1300多年历史的唐王许村发展最快、
变化最大的是1963年以来的40年,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解决了水的问题,
深翻整平了土地, 完成了旧村改造和 新村建设,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民营
工商业。 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31 0元,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吃,由吃粗吃
不饱到讲究合理营养; 穿,由“衣求蔽 体”到追求舒适漂亮;住,由土坯草房到前
后出厦和二层楼房; 行,由步行到骑摩托 、搭的士图个快捷便当。从2005年开始村
里认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紧紧围绕为民 造福这个宗旨,实实在在地执政为民,
踏踏实实地干事创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建设新农村, 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 社会的目标前进。唐王许的明天会
更加富裕、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