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唐王许村志》编纂始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3&rec=82&run=13

唐庚源

在2003年以前, 全莱芜市还没有出版一部村志。而我们唐王许在全市1070个村中 既
数不着大(380户,1180口人),也数不着富,有的仅是历史比较长久,自唐朝建村 以
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那么, 我们为什么要下决心编修《唐王许村志》?这话还
得从头说起:

(一)

1965年冬,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展开,为配合运动,开展忆苦思甜,大队打
算编写《唐王许村史》。村里人知道我在上学时作文比较出名,下学后在村里教学,
在写作方面有点基础,于是就把编写村史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抽空走访当年的老干部
、老民兵、老农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6000字的《唐王许村史》(初稿 ),
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的主要干部传阅后,认为可以,便作为历史资料存入档案。现在
村志中用的《党支部成员更迭表》的前半部分和很多资料就是那时记载下来的。由于
自己爱好写作, 教学之余常写点稿子寄给报社,1968年至1972年被大众日报 社发展
为骨干通讯员, 隔三差五地常有稿子刊登在报纸、刊物上,在莱芜县也小有名 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上来。 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唐王许大队的生产和村庄面貌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再回首看1965年写的那篇村史,就觉得很多地方已不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新形势,将这样的东西留给后人不大合适。于是,我就向大队党支部提出
了重写《唐王许村史》 的想法,得到村里的同意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我对村里的
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写出了一本12000字的《唐王许村史》(修定稿)。
这个修定稿的时间断限是从宋朝到1984年底, 不仅补充了从1966年到1984年这18年
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篇围绕经济建设来写。这时,当年的知情者如唐文烈、曹化山
、魏敬修、唐永海都还健在。稿子写成后,经他们进行了认真核实,唐永美、曹化山
、魏敬修对稿子一字一句地进行了审阅校对。然后,誉抄两份,一本存入村里档案,
一本自留底稿。通过这次编写《唐王许村史》(修定稿)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不仅
使我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唐王许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萌发了以后为家乡办点事,把唐王
许的历史写成书的想法。应该说,这是编修《唐王许村志》的开端。

(二)

为了当时的教书和以后的写书,1983年我参加了山东师范大学中文函授班的学习
,1984年参加山东省高教自学考试,1988年拿到中文专业大学专科毕业证书。通过学
习,我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1987年3月被调到市委党史办帮忙,7月
调到市建委史志办帮忙, 参与了《莱芜市志》的资料征集工作。2001年7月,省里要
编写《山东省强镇名村志》 ,艾山街道办事处党委从学校调 我去撰写其中的《艾山
街道办事处》篇。2002年4月,《钢城区志》的编修工作全面 启动,办事处又调我去
帮助组建史志办公室,担任主笔人,主编《艾山街道办事处志 》,并为《钢城区志》
供稿。 为了能胜任办事处交给的工作,编好《艾山街道办事处 志》,我全面系统地
自学了方志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学习了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 代史、中国古代史、
近代史、现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历史科学概论、方志学通论、方志编
辑学, 通读了《史记选》、《二十四史选读》、《明史》、《清 史》、《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 、 《资治通鉴》 等史书,研读了《嘉靖莱芜县志》、《 莱芜市志》、
《泰安地区志》 、《泰安市志》、《新泰市志》、《沂源县志》、《石 横镇志》、
《东洛沟村志》、《大麦岛村志》等志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学 习和实践,
掌握了编修地方志书的基本知识。2002年5月,我起草了《艾山街道办事 处志·编写
篇目》和《艾山街道办事处志·编写方案》,提出了镇处志编写的4点建 议 (即:一
要文字简洁,图文并茂;二要大事记、组织机构、村庄、人物要记齐全;三要专业志
要精炼,突出行业特点,突出发展轨迹;四要有实用性,可读、可查)。从2002年5月
到2003年6月,办公室一班人通力合作,用1年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7篇 中14篇的初
稿编写任务。在编写处志的过程中,为征集、核对史料,查阅了艾山办事处的一些族
谱, 如《 徐氏族谱》、《李氏族谱》、《魏氏族谱》等,通过翻阅族谱,使我认识
到了族谱在 保存史料方面的价值, 知道它确是“民间的二十四史”。于是发起和主
编了唐王许村《唐氏支谱》和《莱芜市唐氏族谱》,这不仅使莱芜市唐氏家族结束了
600年无谱的 历史,更重要的是使我对唐王许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使我懂得
了要出书怎样 筹集资金、 联系印刷和出版等方面的事情。以上这20年的经历,为我
们以后编修《唐 王许村志》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算是编修《唐王许村志》的学习
和实习阶段。

(三)

2003年7月,我退休离岗,这年我56周岁。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不少 事情
和坎坷, 也读了一些书,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由他对 社
会的贡献大小 (而不是索取多少) 所决定的。一个人活在世上,他既是生产者,又是
消费者。一个人一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扣除他的全部消费所剩越多,这个
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他的人生价值就越高,他的人生就越有意义。因而他也应该
并且也常常能得到社会的回报和人们的尊重。否则,若一个人的生产扣除消费所剩无
几,甚至是负数,这个人对社会就谈不上什么贡献,反而挖了社会的“墙脚”,当了
社会的“败家子”。他的人生对社会就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意义,对社会对人民
只是一个祸害,早晚要被人民和历史所唾弃。贡献有一般贡献和特殊贡献之分,大多
数人都能做到的贡献叫一般贡献,大多数人做不到、而只有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才能做
到的贡献叫特殊贡献。一个只能养家糊口的人,其一般贡献是很微小的;创造的价值
能满足5口人以上生活需要的为人正直的农民、工人、商人,忠于职守的职员、警察 、
士兵, 将做出较大的一般贡献; 能种出“示范田”的“土专家”、比较出名的能工
巧匠、能出精品的技术工人、为产前和产后提供优质服务的供销大户、妙手回春的医
生、善育英才的教师,他们的贡献就不一般,而是较大的特殊贡献;治国安邦的领袖
伟人和将帅、能造福一方的好干部、能做大做强某一产业的企业家、具有卓越功勋的
英雄模范、有重大发明创造的科学家、著书立说的学者,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特殊的
贡献。做人,就要有创新意识,即是平民百姓也要力争在某一方面对推动社会进步做
出较大的特殊贡献。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具备两条:首先是心正,有德;其次
是肯努力,有才。有德无才办不了事,而有才无德则更坏事。做人,最根本的是有德
。放眼今天的世界,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富裕,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
越进步。这正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积累发展的结果。这也说明,世界上还
是好人多,有贡献的人多。正是他们的一代一代的努力奉献,才有了世界美好的今天
。也就是说,我们的前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否则,若都象那些极端自私只顾自己的人
那样,甚至处处损人利己,坑害百姓,谋财害命,或者象那些无能的人那样,无所事
事、碌碌无为,他们仅仅是勉强养活自己,甚至靠别人来养活。人类就无法延续到今
天,世界也将是一片荒凉。因此,做人就要以德为本,堂堂正正,不
歪不邪, 力所能 及,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要为社会为后代造
福。 只有这样,人 类才能延续,社会才能发展。这就是做人的正道,做人的根本,
做人的真谛。 我确信 ,这是一个真理,一个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真理。舍此,都
不是做人的正道。 因此 ,常把这个做人的道理讲给我的学生听,并与学生们共勉。
可回想自己的前半生, 先是求学,后是教书。教书几十年,虽问心无愧,但也很 少
贡献。2003年7月退休后,身体很好,有工资拿着,吃穿不愁,总想为社会多做点 贡
献。 1984年曾决心以唐王许的历史为内容写一本书, 经过了1983年至2003年这段经
历,编修《唐王许村志》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大体弄清了唐王许的历史,也基本掌握
了编修地方志的章法。于是就打算着手编修《唐王许村志》。趁着村里几位80多岁的
老人健在,请他们讲讲过去的事情,广泛征集资料,写成一部村志,既可以继承农村
历史文化,存史资政;又可以教育和激励当代和后代人更加热爱家乡,从而奋发图强
,有所作为,报效祖国和人民;还可以为外村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农村历史的一个参考
资料,因为唐王许村是千百个村庄的其中之一,唐王许的经历与莱芜其他兄弟村大同
小异,小说上写的不可能这么真实,市、区志书上写的又不可能这么具体。编修一部
村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倘若现在不抓紧做好这事,再过十几年,这些知情人不在
了,再调查征集这些历史资料将极为困难,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了,有不少事恐
怕就永远无法弄明白了,历史的记载将产生断层,这个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要抓
紧编写《唐王许村志》,以补上以前“对社会很少贡献”这一课。

(四)

大家都知道修志难,而编修村志就更难。一是税费改革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后,村
里没了收入,编书、出书没有资金;二是能干且愿意干这种事的人少;三是档案资料
十分缺乏,搜集、调查史料难;四是上级没有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村里的干部认识不
一致,工作起来困难和阻力很大。而这四个困难中,关键是村干部的重视与否,只要
村两委(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重视,村里无钱,可以发动在外工作的干部捐助
;无人,村里可以拿钱聘人;资料缺乏,可安排人千方百计去调查、搜集;个别人不
理解不配合,可由村里去做工作。而要争取干部的重视,在上级没有统一要求的形势
下,必须联合几个村一起来搞,以形成一股势力,营造一种氛围,才能成功。经过一
段时间的联系和协商, 于2003年8月30日在韩王许村委办公室召开了由韩王许村、周
王许村、唐王许村三个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干部参加的修志联席会议,决定三个王
许联合编修村志,并成立了“王许村志联合编纂委员会”。推选韩王许村党支部书记
韩增来任主任,周王许村党支部书记赵京生、唐王许村党支部书记唐木民任副主任,
韩王许村委主任韩明森和副主任韩增阳、周王许村委主任丁桂禄、唐王许村党支部组
织委员景炳水和我任委员,由我担任主编。9月2日,每个村选拔了三四名编写人员,
在韩王许小学举办了修志培训班。由我讲了修志的意义、志书的写法和注意事项,发
了村志编修参考材料和村志编修篇目,并按写作篇目进行了分工,将编修任务直接落
实到人。随后,我借鉴其他志书的长处、结合当地的特点,修订了《村志编修篇目》。
通 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并争取三个村党支部的同意,拟定了《村志编纂方案》。同
时,每隔十天半月,就到韩王许、周王许分别同两村的编写人员接接头,及时了解情
况,解决一些修志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每隔两个月,三个村领导和编写人员就召开一
次调 度会, 总结上一段的情况,布置下一段的具体任务。在资料征编阶段,莱芜市
档案馆 科长张兆忠、 副科长崔玉海、寨里镇政府新闻干事王立文、经管站站长韩增
水、 党政 办公室干部苏俊华帮助搜集资料,做了许多工作。到2004年年底,三个村
都完成了志 书初稿。 最初联合三村共同修志的目的,是联合起来共同破解修志工作
的4个难题。 经过 一年半的努力,这4个难题都基本解决了,修志完成了初稿,资金
也都有了着落。为 进一步加快村志编修的进度,自2005年3月起,三个村开始分头编
纂。

(五)

《唐王许村志》,一开始就是我和唐永峰、曹化松三人编写的。我任主编负责执
笔;唐永峰是中学高级教师,教语文、历史几十年,文史知识渊博;曹化松曾经当村
干部30年, 工作经验丰富,对村里的事了如指掌。三人通力合作,2004年5月写到第
8稿,拿出了讨论稿,复印8份,装订成册在村内广泛征求了意见,然后又修改了6遍 ,
改到第14遍,于2005年4月30日拿出了征取意见稿,复印20份,装订成册,不仅在 村
内争取意见,还由党支部成员带着志稿去青岛、济南、泰安、莱芜去征求意见。为了
保证村志的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2005年4月经党支部研究,村志编辑人员 由原来的
3人增加到8人, 增加了魏安然、唐镇伦、景炳水,张玉荣、景炳兰5人。7月 2日至9
月8日, 编委会将第二次征取回来的意见进行了汇总、整理,对志稿又进行了 6遍大
的修改完善, 于2005年9月9日志稿改到第20遍拿出了送审稿。复印装订10本送 市、
区、 镇、村领导和村内外知情人,再一次广泛征取意见。主审唐文芳、唐广源对 志
稿进行了反复审阅、 修改; 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寨里照相馆摄影师张焕禄帮助拍
摄了40多张照片,本村教师景霞协助绘制了三清观复原图和唐王许村平面图。同时,
前任党支部书记景炳水、村党支部书记唐镇兵、党支部委员曹洪柏、曹连昌,在外工
作的干部景炳学、景肇辉、景兆彬等人大力协助筹措了资金。编修、出版村志的资金
(包括印刷、设计、打印、摄影、外出征集资料和意见等费用) 全靠捐助,其中9位在
外工作的干部捐助13000元, 教师、大学生、村干部和村民38人捐助3000多元,缺口
部分由唐庚源捐助10000元来解决。 征求意见稿印出后,我们报送市史志办、区史志
办、 镇党委、村党支部各1份。市史志办的尹承乾主任和张清斌科长在百忙中抽时间
耐心审读了志稿, 纠正了稿中的 错漏之处,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指导意见,区史志办
的刘佃银主任, 亓洪刚副主任、刘 少波科长都仔细审读了志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意
见。 送审稿印出后,市、区史志办的 领导又一次审校了志稿。11月29日,市史志办
在莱城组织召开了《唐王许村志》 评审会,市史志办尹承乾 主任亲自主持会议,莱
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和莱城区党史史志办公室领导出席了会议 。 尹承乾主任、黄翠
萍副区长分别为村志撰写了序言。 随后,编委会对志稿又进行了4次修改、润色,12
月8月,将《唐王许村志》付梓 印刷。

(六)

为使《唐王许村志》能客观全面地记述唐王许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我们
在编纂过程中重点解决了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大量资料考证了唐王许的建
村时间、 村名由来。对此,王许人以前没有 几个能说得清。弄清“王许”的来历,
这不仅对唐王许村非常重要, 而且对周王许和 韩王许两村也有意义。二、基本搞清
并在《大事记》 中系统记载了自唐朝建村以来1300多年的重大事件 。三、查清了唐
王许村谷姓、 吕姓及现有唐姓、曹姓等15姓的迁发地点、迁来时间 、传承世代、成
志时的户数、人口。四、在《人口》章,不仅统计了村内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文化构成和职 业构成,还统计了自1991年1月至2004年2月12年99人正常死亡的原因、
寿命、 村民的 平均预期寿命和危害村民寿命的主要原因。五、在《党政群团》章翔
实记载了村政权自民国元年至2004年的主要负责人及任 职时间, 村党支部从1939年
至2005年的支部成员及其任职时间, 村地方武装组织的主 要负责人及其任职时间。
六、 全面记述了村内自清代以来,在自然环境、人口、村庄、农业、工商业、文 教
卫生、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