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儒学科举秀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3&rec=75&run=13

在1938年徂徕山起义以前,村民的思想不仅受到道佛两教教义的束缚,更受到儒
学孔孟之道的影响。儒学以孔子为代表,以《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
秋》 五经和《大 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为经典,主张“仁者爱人”和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仁、义、礼、智、信)。那时候,少年
儿童, 要识字,先进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进而读《论语 》《孟子》。要
取得功名, 先要参加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是在本 县应
县官所主持的考试,录取后再参加府试。府试是由管辖该县的府(或州)主持的考 试,
府试录取后再参加省学政主持的院试。 院试录取,才取得入学资格,确定“生员 ”
身份。 生员又称为庠生, 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
好的是禀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俗说:“秀才补了禀,纱帽头上滚”;
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再就是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
绩依次升降。唐王许的清代秀才唐运辰、唐铎就是增生,唐东川、唐文斗、景富焕是
附生。成为秀才仅是取得功名的起点,要做官还必须经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从隋朝开
始 , 历代有所变化,明清两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首
先是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 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庠生),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然后是会试,会
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 闱。参加会试的是
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最后一关是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 取中后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
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
士再参加朝考, 选出擅 长文学书法的再学习三年后任翰林院编修、检讨,其余分别
授各部主事、 各省知县等 。明清两代的学历功名还有贡生和监生,贡生是科举制度
中地方儒学生员(秀才) 升入 国子监肆业的身份。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贡
生有:岁贡、拔贡、恩贡、纳 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岁贡、优贡、例贡。拔贡:
每12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 保送京里,作为拔贡;经过朝考 合格,可
以充任京官, 知县或教官。优贡:指每3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保送
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岁贡:指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拔资深的禀生升入国子监学
习的生员。恩贡:凡遇庆典,根据府、州、县各岁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
例贡:生员不由考选而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监生:明、清时代,凡有入
监资格的, 称为监生。或由地方保送,或由皇帝特许 ,或由捐纳。可一般所称监生
的指由捐纳而得的, 是不经过府、州、县学而应乡试的 必具条件。捐纳得官的,也
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都不一定在监读书。在科举制度下,有的“学而优则仕”,
举进士,做大官,飞黄腾达;但也有不少 人,屡试不第,终生不仕,老了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