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民间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3&rec=74&run=13

唐王许的民间传说很多,流传最普遍的有以下几则:营子河的传说传说在宋朝时,
在西河安过营驻过兵,所以人们把西河叫营子河。又因为它是嬴汶河的支流,后来也
大都写作“嬴子河” 。在西河安营驻兵时,在北岭 下边造盔甲,20世纪60年代人们
还看到那里有炉灰, “造甲炉”的地名也就由此而来 。在西河安营驻兵时,将士们
出征东去往往在西岭南端趁坡上马,这就是“上马台”地名的来历。谷家胡同民国初
期的唐王许村, 在三清观与毗卢阁中间有一条南北胡同,住着十 几家姓唐的人家,
人称“唐家胡同” 。而在唐家未从前王许迁来之前则住着谷姓人家 ,曾叫“谷家胡
同” 。这条胡同是唐王许村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到1949年共和国建立 时已有一千二
三百年的历史。唐楷单打冯家集清朝乾隆年间,村里人为保卫家乡习武练拳,不少人
武艺十分高 强, 而最突出的要数唐楷。他去冯家集卖窑货,一伙地痞流氓抢他的东
西,他一个扫 荡腿踢倒3根前出厦柱子,吓得那些地痞磕头求饶,赶紧把抢去的窑货
送了回来。 以 后,唐王许人出门赶集,一说是“唐王许的”,就没有人敢欺负。唐
八顷清朝乾隆(1736~1795)年间,唐王许出了两家财主,一家是唐克祯,有土 地近4
顷,再一家是唐运辰,有土地4顷多,两家加起来八顷地,合3200市亩,号称“ 唐八
顷” 。这在周围各村都是很有名的财主。传说唐克祯家是神仙日子。有一年,五 个
白发老人各挑着两个茶叶篓子投宿他家, 第二天, 这五个老人就没了踪影,好长时
间都音信皆无。打开茶叶篓子一看,10篓茶叶变成了10篓元宝,他家就用这元宝买下
了许多地,盖下了好几处宅院。但好日子不长,到了第二代唐祥这一辈子就穷了下来
。 而唐运辰一家,一连4代,连出4个大秀才,祖孙4代是秀才的主远近少有。不仅如
此,唐运辰之子唐铎,字子声,还被封为五品奉政大夫,这在当时,全山东省、全泰
安州都很有名气,他家的日子到土改前才逐渐穷了下来,土改时只有80市亩土地了。
唐祥打官司唐克祯家, 到了第二代唐祥这一辈子摊上了官司,因打官司很快穷了 下
来,但从外表上还看不出来,眼看倾家荡产也难打赢这场官司,于是就心生一计,上
演了一出“空城计”。他们雇上木工,一盖就是两幢宅子,又雇上100多个短工去 锄
地,短工也发给每人一块白手巾 (一般主只发给长工手巾,不发给短工) ,三月十六
日毗卢阁庙会还雇上戏班唱着大戏。 短工歇晌要看上半晌戏才下地,100多个短工,
个个肩搭白手巾,一站一大片。他打官司的对手,到此一看这阵势,便认为唐家实在
是巨富, 恐怕打官司打穷了也打不赢唐家, 便主动撤诉。唐子声受封清朝同治二年
(1863年) ,僧王(僧格林沁)因去淄川镇压捻军起义,路 经水北街,他的把兄弟景玉
翔热情款待, 唐子声作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和大才人被邀 请陪僧王吃饭。席间说话
时, 僧王发现唐子声很有才华,便当场封他为五品奉政大夫 ,并赐给他一件黄袍马
褂官服。 说是回京奏明朝廷,便可领印任官。可惜,僧王在回 京途中不幸身亡。五
品官虽未作成, 但名声则出去了。又加上他家很富,本人又很有 才,提起唐子声全
县全州没有不知道的,也没有不敬畏的。有人宴请唐子声,一般牵马的不能同先生一
桌吃饭, 因官多大奴多大,唐子声的 马夫就能同先生一块吃饭。在他家扛活的长工
下午收了工跑到口镇去看戏, 跑到戏台 前正好散戏,主办人听说是唐子声的长工跑
35里路来看戏刚赶到, 于是看唐子声的脸 面便重又开戏。 他家的灯笼上写的是:
“五品增生, 奉政大夫”。直到20世纪50~6 0年代,泰安、莱芜的唐姓娶媳妇都借
用他家的灯笼,打他的旗号。智退匪寇清末民初,南方常有些匪寇来村内抢劫,一年
来两三次。为躲避匪寇,羊丘山周围八个村子 (称“里八庄”,指唐王许、周王许、
韩王许、大鱼池、戴鱼池 、东鱼池、苏坡和止风)在山上修了围子,里边修了几百个
小石屋子。 匪寇一来,大 家就上山进围子避难。匪寇攻不上去,抢不到东西,急红
了眼, 便围困山寨。心想反 正山上没有水,撑不住了就得下山,那时就可以逮人抢
东西。 为了退兵,寨内有人想 出了一条妙计,用尿湿透衣服挂在围墙上晾晒。匪寇
一看, 知道山上有井有水,要不 哪有水来洗衣服,继续围困下去不会达到目的,便
很快撤了兵。“贾壮汉”不“假”民国初年,村里贾家出了一个壮汉,身大膀宽,力
大无比, 人们都叫他“贾壮汉”。一年春天雨后趁墒耩地,家家都忙,财主家以1天
10斤谷的 工价也顾不到短工, 急得团团转。在财主家打短工的贾壮汉看出了主人的
心事,便对 主人说:“你管我一顿饱饭,你用骡子拉把耩子,我自己也拉把耩子。”
主人满口答 应他, 让他吃饱。结果1天下来,骡子耩了7亩,他耩了8亩,只累得他1
天吃了3笼屉 馍馍,几十亩春茬地两天就耩完了。财主家看他既实在又能干,便长期
顾佣他。麦收 前,财主家拾掇打麦场泼场时,由于水源较远,他一只手提1倒罐水,
还拿毛巾包住 倒罐环用牙叼1倒罐水。有一个贼寇来打探,准备晚上来偷这家财主,
一看贾壮汉这 架式, 便吓得晚上没敢来。魏家学戏民国初期,魏三礼的四个儿子已
长大成人, 他怕孩子受外界不良影响学 坏了,便请老师利用农闲时间教他的儿子学
戏。 经过一段时间地努力,老二魏敬修和 老四魏敬仁就掌握了吹、拉、弹、唱等技
艺和莱芜梆子生、 旦、净、丑等角色的表演 艺术。茶前饭后,一有空,兄弟侄儿们
就分角色唱上一段。 既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又使后生从戏中人物故事中受到良
好的教育。 后来,魏敬修、魏敬仁又同本村的戏 剧爱好者唐清源、唐文阁挑头组织
起了唐王许村地方剧团,为丰富全村男女老少的文 化生活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