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3&rec=42&run=13

文艺演出民国初期,村里以魏敬修、魏敬仁、唐清源、唐文阁为代表的一伙青年
人,非常爱好戏剧艺术。他们自己出钱买乐器和道具,一到秋后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就
晚上聚集在三清观院内学戏排戏。排练一冬,过了春节正月初二就开始演出,白天踩
高跷、玩故事,晚上演戏,一直演到正月十六日。玩故事,前头有一人当脏官,坐着
轿子,没轿就坐在一条扁担上,由两人抬着;中间是跑旱船的;后面是高跷队,一边
走,一边扭秧歌;十分热闹。他们演的戏剧很多,最出名的是莱芜梆子《王登云休妻
》和《王小赶脚》。他们的演出丰富了当时村民的文化生活。1964年至1975年期间,
村里的文艺演出再次兴起。 这时,魏敬修、唐清源已年过 七十,仍热情不减当年,
指导青年排演了《送猪记》 、《智取威虎山》等剧目,受到 了村民的普遍欢迎。故
事演讲共和国建立前, 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除了过年和赶庙会看几次戏 外,
就是晚上聚在一块讲故事。大家你一段,我一段,山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俚 短,
什么都讲。既交流了思想和信息,又娱悦调节了心情,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 分。
广播电视1958年, 村内在东食堂第一次安装有线广播喇叭。1963年全村普及,家 家
户户都听上了广播。20世纪70年代,普及收音机。1979年大队购置第一台彩色电视 ,
供全村人观看。1983年村民唐镇芳第一个买上电视机。到90年代,90%的户买上了 电
视。村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新闻报道1969年,唐庚源任《大众日报》社和山东人
民广播电台、 县广播站骨干 通讯员,从有线广播里经常听到有关唐王许大队的新闻
报道。1971年2月29日,唐庚 源采写的《唐王许狠抓备耕措施》的消息在《大众日报》
刊登,这是唐王许村有史以 来第一次上省报。1972年9月12日,唐庚源采写的《唐王
许开展抗灾斗争》的新闻在《大众日报农村版》第二版头条位置刊出,被泰安地区评
为优秀稿件。 1972年9月9日 , 曹化松撰写的《健全党组织生活》 的群众来信,在
《大众日报农村版》刊登。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莱芜市报》担任记者的唐文芳和
在大槐树乡任新闻干事 的景炳成采写了一些报道唐王许的稿件。 1993年12月28日,
《莱芜市报》 记者唐文芳和寨里镇新闻干事、 莱芜市报骨干通 讯员王立文采写的
《试验迷唐镇伦》 的报道在《莱芜市报》登载。2005年4月13日,镇新闻干事王立文
撰写的《三王许同步编村志》 的消息在《莱 芜日报》鲁中晨刊第三版刊出。对唐王
许和韩王许、周王许联合编写村志的事进行了 报道。谱牒唐王许村唐、曹、景、魏、
丁五个大姓都有家谱, 其中《莱芜曹氏家谱》撰 修时间最早,是唐王许不可多得的
历史文字资料。《莱芜曹氏族谱》道光三年纂修,光绪二年二修,民国十七年三修。
前两次为手 抄本, 最后一次由固本堂石印,十五世曹佩顺作序,十八世曹建元撰写
辈字三十二字 诀。 《曹氏族谱》记载,“始祖伯成冀州枣强人”,“前明洪武二年
迁居方下镇”,正德年间六世祖迁居韩家王许,逝世后葬于韩家王许村西;嘉靖年间,
七世祖曹相、曹臣迁居唐家王许。

清嘉庆、光绪、民国三个时期分别编纂的曹氏族谱
《莱芜市唐氏族谱·唐王许卷》 2003年8月纂修,由二十五世唐庚源发起并主编,钢
城区印务中心胶印,为十六开精装本。族谱记载:“始祖系山西省洪洞县人,明朝洪
武年间迁居莱芜县韩家王许,永乐年间二世祖迁至唐家王许(当时叫西王许)定居。”
族谱对明朝以来的大事、名人和十五世至二十八世的世系作了翔实地记载。由唐文顺
、唐永峰、唐庚源撰写了序言和《辈字三十字诀》,即:“有志成俊杰,善修益厚德
,勤学令其才,敬业聚功泽,国兴民家富,爱生同天乐。”此后,唐庚源又对族谱进
行了全面的补充修改,出版了《莱芜市唐氏族谱·莱北卷》。《丁氏族谱》为石印本,
该谱记载: 始祖丁世朋明万历年间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 要子庄, 后又迁居村内。
《景氏族谱》 为石印本,该谱载:明万历年间,其十五世支祖彦秀由章丘县石匣 庄
迁至唐家王许。 《魏氏族谱》 在十年动乱中已失,尚存手稿。史志《唐王许村史》
(手抄本)由唐庚源编写,1965年完成初稿,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广泛争取意见后,于
1984年11月完成修定稿。 村史对唐王许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了 翔实的记载。《唐
王许村志》由唐庚源发起并主编,2003年12月完成初稿,曾先后增删修改2 4次,3次
充分征求意见,2005年12月由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出版。为精装大32开本,18.6万字,
310页,是莱芜市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村志。文物遗迹古建筑唐王许的古建筑主要是5座
古庙,即三清观、观音庙、毗卢阁、关帝庙、土地庙,其中三清观在莱芜、泰安非常
有名。三清观:创建时间无考,北宋大观、政和年间重修,莱芜的几本县志对此都有
记 载。 明《嘉靖莱芜县志》载:“三清观,在县西五十里,杨丘山麓。”清康熙十
二年《新修莱芜县志》记载:“三清观,在县西北五十里,肃然山(即羊丘山)左。有
元元 统年碑,泰安州医学教谕丁祜撰。创建时不可考,惟幢石略刻大观政和重修。”
清乾 隆《泰安府志》记载:“三清观,在(莱芜) 县西北五十里肃然山”。三清观在
当时位 于村东,到共和国建立时已是村中。座北朝南,大门有9步台阶,走进大门是
影碑墙 ,墙上装有雕刻着二龙戏珠的方砖。走过影碑墙是3间二层砖石结构的道观楼,
楼宽 8米、进深4米、高8米,叠脊飞檐。楼内供奉着道家的最高神灵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 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1951年,拆除神像,作了学堂。1983年全部拆除,
在原址 盖起学校。2004年仅存遗址。

《嘉靖莱芜县志》记载:三清观,在县西五十里杨丘山麓

观音庙: 位于三清观门前的东西大街西段,阁子街南头,座南朝北3间庙宇,砖石结
构,前出厦样式。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男身,留有胡须。1955年拆除。毗卢阁:
位于阁子街北头,上下两层,上层是石砌的3间前出厦样式的庙宇,里 面供奉着准提
菩萨、千手佛爷等神像。下层是阁,人们进出村庄就从阁道下走。阁前 有3块石碑,
其中有1块石碑的碑文是清代秀才唐文斗撰写的。1963年拆除,2004年仅 存遗址。关
帝庙:位于三清观西侧的南北街北头,一间,砖石结构。庙门两边的对联是:“精忠
贯日月, 义气满乾坤”。庙里供奉的是关羽、张飞、刘备的神像。1955年拆除 。土
地庙:位于东西大街西头路北,砖石结构。门两边的对联是:“是是非非地,明明白
白天”,横批:“一村之主”。里面供奉的是土地神。人死后两次到此报庙,共和国
建立初拆除。 此外,在共和国建立前,唐王许地域内有5座石桥,北洼子南端有黄石
桥、 海子 湾北端有楼前桥、南端有牛王桥、庙子湾北有庙子湾桥、村南有南石桥。
这5座石桥 ,除黄石桥和楼前桥为石板桥外,其余3座都是拱桥。石刻石刻唐始祖碑,
是2003年8月6日由唐永峰、 唐镇斌、唐庚源等17人捐资建立 。上刻着:“始祖系山
西省洪洞县人, 生于元末。明朝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山东省莱 芜市韩王许村,逝世
后葬于韩王许村西唐家台。 永乐年间二始祖迁至唐王许定居,逐 步发展成为一个大
家族,于二00三年八月六日迁墓于唐王许村北公墓林并同时立碑。”此碑记载了唐王
许的一个重要历史事实。

唐氏始祖碑
古墓葬该村的古墓葬主要是谷家林。在村南上马台、曹家老林东、韩王许村西枣林、
村北大崖头和岔路子有5片谷家林。有六七亩地,100多座坟茔,规模与唐家老林差不
多。1967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挖出盖石,扒掉坟墓,人们看到垒坟的石头大都是西岭
后的黄石头,没有料石,也很少见砖。虽说是林地,因年代久远,无人添土,坟头早
已不见,只是耕地时坟盖石常弄坏犁铧。其墓葬大都是唐、宋、元朝时埋葬的。古遗
址在20世纪50年代, 在西岭后,常看到“造甲炉”地西头有炉渣。传说宋元 时期,
在此炼铁、造盔甲。因此,老人们都叫这块地为“造甲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