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古嬴历史沿革与记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73&run=13

嬴历史沿革
三皇五帝古史传说时期
境内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少昊的得姓地,少昊为“嬴”姓,《说文解字·女部》称:“嬴,
少昊氏之姓,从女嬴省声。”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称:“居于嬴滨者赐以
嬴。”这说明少昊的嬴姓,是因为其氏族居住于“嬴滨”而得,而“嬴滨”即今莱芜境内
的嬴汶河之滨。宋代罗泌《路史·少昊后嬴姓国》明确指出:“嬴,也,翳(伯益)能緐
(fan同繁)物而封,汉县,隶太山。”汉代太山郡的嬴县,即今莱芜县。
少昊部落崇拜鸟,以鸟为图腾,以鸟命官,建立了一个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具有后来国
家性质的由各种鸟部落组成的部落大联盟。是继太昊之后活跃在东方的原始先民,因此这
一带成为嬴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已故著名古史学专家唐兰认为大汶口文化是东夷集团少
昊文化遗存。逄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一文载:“聚居在今天山东地区的大汶口
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土著居民就是历史上的东夷族人。山东地区是东夷族的发源地。”“至
少从新石器时代起,创造当地文化的居民,一直是土著居民东夷。”今莱芜境内发现多处
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他进一步指出:“少皞(昊)族应是东夷族
的一支。”
尧舜时期
东夷少昊嬴姓的后裔伯益,被舜任命为部落联盟领导集团的“九官”之一的“虞”官,负
责“治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他“佐舜调驯鸟兽”,“佐禹平水土”,使鸟兽
驯服,洪水平息。他还善于用火,善掌控火源,发明凿井之术,选畜种植水稻。因他“始
食于嬴”舜便对他“赐姓嬴”,命他担任嬴姓部落的酋长。嬴即今莱城西北15公里嬴汶河
流域的古嬴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
禹夏王朝
大禹继承舜交给他的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后,“任皋陶,益(伯益)以国政”,在大禹的晚
年,曾想让皋陶继承他的王位,由于皋陶去世,他便将王位交给伯益。但由于当时社会背
景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处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时期,大禹的儿子启利用其父的
地位,培育起自己的势力,以武力夺取伯益的王位,建立了夏朝。启为了安抚、稳定伯益
并将其逐出政治中心,将伯益与其小儿子若木封在费,将伯益的大儿子封在秦。后来秦人
西迁,若木后裔建立了徐国(大约在商代)。在夏时,若木的曾孙费昌去夏归商,为商
王汤驾车,在鸣条将夏打败。伯益的六世孙孟戏曾经仕夏。
殷商王朝
嬴族后裔由于助商灭夏有功,受封建立了许多小方国,宋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所列少
昊后嬴姓国中的“嬴国”,也应是其中之一,为诸嬴姓国之宗国。伯益之后,嬴秦人的祖
先费昌、中衍、中、蜚廉等,都活跃在商代。
西周王朝
西周王朝建立后, 对不服王权的殷商东夷诸国进行征伐, 征伐分南北两路,南路伐商奄
(嬴姓国),北路薄姑、伐莱。分别在商奄令地建立鲁国,在薄姑、莱地建立齐国。《孟
子·滕文公下》称:“伐奄(今曲阜一带,北部到今莱芜),讨其君,驱蜚廉(伯益十一
世孙)于海隅而戳之,灭国五十。”商末周初,蜚廉曾帮助商纣王,被周朝追杀,兵败后
逃往东夷旧地奄地,这就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系年》中所记:“飞(蜚廉),东逃
于商盍(盍即葢,商葢即商奄),杀飞,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周初武王死后,以周三叔为首的“三监”发动东方嬴姓诸国反对周王室,周成王出兵平乱
“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浮维九邑”。在这次讨伐中,东夷嬴姓国遭到毁灭性打
击,嬴国也被降国为邑,称为“嬴邑”。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齐国国力强大,称霸诸侯,其国土疆域向南、西、东扩张,跨过原来的长城分界线,
汶河上游以北均成为齐国的统辖范围。在春秋后期,境内为齐国权臣陈氏(田氏)的封地,
在境内封邱、城子县均发现陈氏陶文。
秦汉时期
秦代实行郡县制,在境内设立嬴县,这是境内最早的县治,秦始皇以其姓氏设县,充分说
明其对嬴的认可和重视。嬴县治嬴邑,故址在今莱城西北15公里的嬴汶河西岸的城子县村。
西汉沿袭秦制,继续置嬴县,隶泰山郡。并设有铁官。西汉增置牟县(治今赵家泉村),
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治今淄博市淄川区城子村)。
东汉时嬴县仍归泰山郡。东汉末年,曹操从军事战略的需要出发,表奏在嬴县设立嬴郡,
辖五县,推荐糜竺为嬴郡太守,后因糜竺追随刘备入蜀,不久嬴郡即被撤除。东汉建武四
年(公元28年),汉将陈俊攻打拥有齐地的张步,陈俊在嬴地将张步击败,泰山一带遂为
陈俊统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区划也经常变动。
三国时,嬴县属于魏地。
西晋时,嬴县属泰山郡。
南北朝时,嬴县属泰山郡。
南朝宋废莱芜县。
北魏时,嬴县县城东移至文字村(今属莱芜市苗山镇)。
北齐废牟县。
隋复置牟县,旋省入嬴县。
刘宋末年,嬴县属泰山郡。
隋唐时期
隋初嬴县改隶鲁郡,其间于开皇十六年(596年)曾从嬴县分置牟城县,大业初年(605年)
又将牟城县并入嬴县。
唐武德五年(621年),嬴县属东泰州。至贞观元年(627年),东泰州废,嬴县并入博城,
从此嬴县再未设置。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 ,恢复莱芜县治,此时境内嬴县、牟县均已撤销,考虑到设于淄
川的莱芜县太偏远,统辖不便,便将莱芜县治由淄水流域迁至汶水流域的故嬴城县城,从
此境内便称莱芜,一直延续至今。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洛阳人贾谊的后裔贾璞,被任命为兖州都督府莱芜县令。
贾璞在莱芜正真寺为其父所立的经幢的铭文中记道:“遂□莱芜令,□贵荣亲,政先修已,
乃驰想嬴博,走影泗沂”,“夫莱芜者,即古之嬴城,长安之初,分置其县”,“莱芜古
城,昔之嬴县”。指明今莱芜县即嬴县故地。
嬴历史记载
历史上嬴从古部族、古国、古邑、古县,一直延续到唐代。嬴县虽被撤销,但嬴对莱芜的
影响深远,自唐代以后,流风遗韵、绵延不绝,方志家谱、记载不断。
春秋战国关于嬴的记载
这一时期, 有关嬴的记载较多。如鲁桓公三年(前709年),鲁桓公欲聘齐僖公之女文姜
为夫人,齐僖公允诺了婚事,并在齐国的嬴地相会,商讨婚事,这就是《左传·桓公三年》
所载: “公(鲁桓公)会齐侯于嬴。”齐景公三十三年(前515年),“吴季札使齐,其
子死,葬嬴博之间”(《礼记·檀弓下》),时恰逢36岁的孔子在齐国躲避鲁国内乱,受
到齐国大夫的排挤和齐景公的冷落而返鲁,听说季札为其子举行葬礼,孔子知季札贤且知
礼,于是前往观摩其葬子之礼。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鲁国为了报复齐国侵其北部,
联合吴国伐齐,《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公(鲁哀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
至于嬴。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鲁国“成宰”公孙宿和“成人”不满权臣孟孺子
压迫,领其甲兵投降齐国,驻扎在嬴,这就是《左传·哀公十五年》所载:“公孙宿以其
甲兵入嬴。 ”齐宣王六年(前314年),仕于齐国的孟子为其母守孝三年期满后,由鲁返
齐,路过嬴,并在此滞留,以终丧礼之期,这就是《孟子·公孙丑下》所载的“孟子自齐
葬(母)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秦汉时期关于嬴的记载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 ,汉将灌婴与齐国田横曾战于嬴城之下,“婴败横(田横)之军
于嬴下”(《史记·田儋列传》)。
东汉桓帝时(147—167年),颍川舞阳(今河南无阳县)人韩韶任嬴长,为著名的贤吏。
汉献帝时(189—220年),曹操任命的泰山太守吕虔,在嬴淄一带讨伐袁绍部将郭祖,并
将其部收编。
宋代关于嬴的记载
宋代两位研究姓氏的大家郑樵和罗泌,都对嬴有较详细的记载。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
·以姓为氏》中道:“嬴氏,伯益之后,伯益作朕虞,有功,赐姓嬴氏。”罗泌在《路史
·国名论·少昊后嬴姓国》中称:“嬴,也,翳(伯益)能緐(同繁)物而封。汉县,隶
泰山(郡),后魏复置于莱芜(今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城子村)。唐入博城(今泰安地),
所谓嬴博,今兖(州)之莱芜,本齐邑(齐国嬴邑)。”
金元时期关于嬴的记载
《金史·地理中》记载有“嬴汶水”。元大德五年(1301年)莱芜知县李利用《东岳行宫
重修记》中记道:“今夫莱芜,古之嬴邑。”元延祐五年(1318年)李利用《和公(和道)
德政碑》记道:“莱芜古嬴是已,炙齐鲁之遗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邑人刘瑀所
立、奉高高又玄所撰《重修金堂禅寺之记》碑中记道:“泰山之东百二十里有县曰莱芜,
北面曰嬴城县。”元至正二年(1342年)所立《重修安期真人观记》记道:“古嬴南二十
里凤凰(山)之傍,曰仙人堂。”元代郑执中《重修棋岩洞真宫》碑有三处有关嬴的记载,
一为论述丘处机弟子张道源,“一日持钵东游至嬴之东方五十里原山之阳、汶水之上”,
即今钢城区碁山;一为在记述求他作碑的人中,有“嬴城孙文焕”;一处为“铭曰:嬴之
东、棋岩宫、汶水石、原山中”。
明代关于嬴的记载
经初步检索,明代境内有嬴的记载17条。如正德年间莱芜儒学训导毛冕《老君堂记》中
记道:“余惟今之莱芜,即古之嬴邑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莱芜县志·沿革》
中记道:“莱芜,古之嬴地。”是年,章丘李开先为莱芜董敬所撰《医学训科董君墓志铭》
记道:“嬴城之南,汶水萦盘,龙山雄峙,峰壑巉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历城太
学生殷仕儋在《邑丞王公(王宗义)去思碑》中记道:“莱芜,古嬴也。”嘉靖年间游寓
莱芜的文人雪蓑在为其莱芜好友所写的《哭空贤弟俚言二章》中有“独抱瑶琴傍古嬴”
之句。万历间贡生吴来朝所撰《郭公(邻)祠碑记》中道:“盖读东汉书而知范史云(范
丹) 、 韩仲黄(韩韶)两公,嬴人皆俎豆之。”万历四年(1576年)《毕氏家谱》中载
《明故寿官汶北毕公墓表》中称毕玉“蓄资巨万、甲第连云,沃壤锦接,为嬴邑称首”。
其他记载类同。万历六年(1578年)庠生戴永科所撰的《圣水庵记》碑中记道:“嬴邑之
东北有山名曰望夫(今万福山)。”
清代关于嬴的记载
经初步检索,境内有嬴的记载17条19处。如清代莱芜进士程云《赠赤松钟明府(莱芜知县
钟国义)》诗中有“蕞尔嬴城环碧峋,西来岱麓汶之滨”之句。清盛符井《登矿山》诗中
有“东来岱岳向牟嬴,迤逦孤峰向北城”之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莱芜知县邱恩荣
《重修文昌阁碑记》中道:“莱芜古嬴地,圣贤辙迹之经所,遗风遗韵,千载昭然。”乾
隆年间寄寓莱芜的栖霞文人牟愿相在其《祭莱芜令陈公文》中道:“此惟嬴博之微地,旧
隶齐鲁之中央。”同治十一年(1872年)吕传诰《例封文林郎(李鸿渐)传》中称:“李
氏为嬴城望族……名人辈出。”其他记载类同。
中华民国时期关于嬴的记载
经初步检索, 境内有嬴的记载5条。如邑庠生王连享在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贡生李
凤谐所撰的《太学生乡饮大宾凤谐李公传》中称:“公,太学生,印鸣岗,字凤谐,嬴城
望族也。”其他记述类同。1920年,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于恩波在为同仁亓因培之母所
撰《亓老伯母吕太夫人秩寿序》中称颂道:“将驻车岱麓,迂道博嬴,采岱麓之榛苓,捧
汶河之鲂鲤。”1935年,亓因培所修《续修莱芜县志》中记载:“嬴故城,在今县西北四
十里城子庄也。”1949年,刘恩文《莱芜乌江刘氏支谱·加号》一文在记述境内港里、垂
阳村古迹时称:“岂非天造地设,诚嬴博之大观。”此外,今钢城区颜庄镇南港村的吴氏
家谱,名为《古嬴吴氏族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嬴的记载
经初步检索有嬴的记载14条:
1982年出版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中,在济北郡辖区内标有“嬴县”。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马非百的《秦集史》中,在济北郡所辖的八县有即有“嬴县”。
1990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光岳编著的《东夷源流史》,除了讲述嬴在东夷中的地位以
及伯益与嬴的关系之外,强调:“伯益的所在地,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四十里的嬴,南面
有嬴水,都因嬴族居此而得名。”
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杨东晨编著的《秦人秘史》,论述了伯益族的强盛,认
为舜所赐伯益的嬴,“即春秋齐国嬴邑,秦置嬴县,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
199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秦汉卷·政区》中,记载“济北郡
所辖之县可以考察者有八县”,其中就有“嬴县”,县治今莱芜西北。
1995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秦置嬴县,在今山东莱芜
市西北”。
1996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张明庚、张明泉主编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中记载“济北郡
郡治博阳,领八县”,其中有“嬴县”。
199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载:“嬴县,
春秋齐邑,秦治县,治今山东莱芜市西北。”
1999年崔乃夫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二卷第2639页莱
芜条注明: “莱芜, 山东省辖市。 北纬36°12′,东经117°39′。在省境中部。面积
2238平方公里。人口118.9万。辖莱城、钢城2区。市人民政府驻莱城。春秋为牟国及齐嬴
邑、平州邑地。秦置嬴县(治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今赵家泉村),
又于牟县东北(今淄博市境)置莱芜县,同居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因之。南朝宋废
莱芜县。北魏徙嬴县于其西南境(今文字村)。北齐废牟县,隋复置为牟平县,旋省入嬴
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嬴县,长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复置莱芜县,属兖
州。 宋属袭庆府。 金徙今治,属泰安州。元、明因之。清属泰安府。1914年属济南道。
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省。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时属泰山专区。1941年分设莱芜、
新甫、莱东3县,均属泰山专区。1945年3月复合并为莱芜县,隶属不变。1950年属泰安专
区。1958年属济南市。1961年复属泰安专区。1967年属泰安地区。1983年撤县置市。1992
年升为地级市。”
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区大典》在“莱芜”条下注明:“秦为嬴县”。
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记载:在嬴县邑“置嬴县”。
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嬴县春秋齐邑,秦置县,治今
山东莱芜市西北。”
200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逄振镐编著的《山东古国与姓氏》中记载: “嬴国故地在今山
东泰山莱芜一带。”
200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柳明瑞编著的《嬴姓溯源》,全面详细论述了嬴与莱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