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72&run=13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是嬴姓探源工程,探讨的是东夷嬴族、嬴姓的产生与传承,嬴姓古国与
嬴姓次生姓氏的分布与播迁,是一种断代史,即秦人的起源、迁徙及襄公立国前后的悠久
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部分。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是以嬴姓产生于东方、产生于莱芜为切入点与突破口,以少昊、伯益、
秦始皇三大嬴姓名人作为一条传承主线,以秦人作为嬴族的杰出代表,将存世文献记述与
地下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纵向的综合研究,旨在揭示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历史
规律和社会价值,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一份力量。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官方主导的起步阶段 2000年11月27日, 中共莱芜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宗元在
莱芜振华实业总公司与到访的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驻泰安莱芜记者站原站长柳明
瑞相遇,叙说莱芜历史,探讨如何发掘莱芜历史文化资源的问题。柳明瑞提到新版《辞海》
在“莱芜”条下增加了“秦置嬴县”的内容(原说“汉置嬴县”),并有学者论及“嬴秦
本自汶泗”的观点,提出莱芜可能是秦始皇祖宗老家。这一猜想得到刘宗元的高度重视,
认为如果这一猜想最终被证实,将会彻底摘掉罩在莱芜头上“荒芜说”的帽子。主张将嬴
姓探源与莱芜历史沿革结合起来研究。
2001年3月9日,莱芜历史研究组成立,研究组成立后,立即展开论文撰写与历史资料征集
工作。 8月,柳明瑞主编的论文汇编——《嬴秦与莱芜——秦皇第一故里和莱芜历史沿革
考证》 出版。8月29日至9月1日,柳明瑞受刘宗元委托,带着《嬴秦与莱芜》,在新泰市
政协副主席李明杰引荐下,到北京拜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世凯。孟世
凯认为,嬴地在莱芜,嬴姓源自莱芜是没有问题的。11月12日至15日,孟世凯应邀到莱芜
考察嬴城遗址,听取文物专家介绍。中共莱芜市委书记李玉妹、市人民政府市长于希信会
见孟世凯,决定与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召开研讨会。刘宗元代表莱芜市政府,孟世凯代表
中国先秦史学会,签署在莱芜联合召开“全国首届先秦嬴姓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协议。后
因各种原因,研讨会决定延迟召开。
民办为主的继续求索阶段 2001年12月3日,刘宗元鼓励柳明瑞继续深化研究。柳明瑞全身
心投入研究,在研究探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密切联系,孟世凯对莱芜
嬴秦文化研究坚决支持。2002年9月24日,柳明瑞将《嬴姓溯源——兼论嬴秦祖根在东方》
书稿寄往北京,请孟世凯指导修改。孟世凯阅后为该书作序,肯定此书“对于研究嬴姓和
嬴秦早期历史有很多可取之处” 。2003年1月,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并被国家图书
馆、 各省市及大学图书馆收藏,得到50余位专家学者好评。2007年7月,《嬴姓溯源》再
版印刷。
官民合办、 取得阶段性成果阶段 2006年上半年,新任中共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对嬴秦文
化研究非常重视, 鼓励加大研究力度。2010年6月23日,“山东嬴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与“莱芜嬴历史文化研究院” 成立。刘宗元任名誉院长(主任),朱应铭等3人任顾问,
柳明瑞任院长。中共莱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和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
书长宫长为到会祝贺并讲话。研究院注册创办《嬴文化研究》刊物和“嬴文化”网。
2011年2月, 市委书记于建成安排市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负责召开全国性“嬴文化”研讨
会。 3月2日至3日,刘宗元、毕玉惠受于建成委托赴京与宫长为协商,双方签订召开“首
届中国(莱芜) 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的协议。9月17日至19
日,中共莱芜市委宣传部、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市文联、市史志办、市文广新局、莱城
区委宣传部、嬴秦文化研究院承办,普阳集团、九羊集团、泰丰集团、莱商银行、新矿集
团等企业协办的“研讨会”在莱芜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会前接受采访,
会议期间委派学生代其宣读学术论文。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顾问孟世凯、常务副
会长宫长为和来自全国各地著名专家学者90多人出席会议。与会的历史学者、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达成共识:莱芜为“秦之先土”“嬴秦始源”“伯益封地·秦皇祖里”。省政
协原副主席王久祜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期间,中国先秦史学会批准成立“中国先秦史
学会莱芜嬴秦文化研究基地”,刘宗元任主任,与研究院一个班子、一套人马。《嬴文化
研究》和“嬴文化网”更名为《嬴秦文化研究》和“嬴秦文化网”。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的基本依据
文献资料 2001年上半年, 莱芜历史研究组编写《嬴秦与莱芜》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
开始,外省、特别是嬴秦崛起地甘肃、陕西两省的一批学者就根据汉代司马迁《史记》、
宋代罗泌《路史》等历史文献的记述,借鉴近、当代著名学者傅斯年、钱穆、顾颉刚等人
的论述,著书立说,论证嬴秦源自东方、源自山东。1981年,湖南学者何汉文在《求索》
杂志第四期发表的《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的情况初探》 ,曾8次论及嬴秦最早发祥地
在泰山以东、嬴水之滨。1984年,湖南学者何光岳在信阳师范学校刊登《嬴秦诸国的源流
与分布》一文中指出:“山东莱芜西北的嬴城,即春秋时齐之嬴邑,附近有嬴汶水,都因
嬴人定居于此而得名。”柳明瑞撰写《“嬴秦与东方”研究综述》,先载《嬴秦与莱芜》,
后收入《嬴姓溯源》中。
地域特点 莱芜的嬴秦文化研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研究者们从《史记·秦本纪》得知,
秦人的直系先祖是伯翳(伯益,下同)。伯翳为帝舜主管畜牧业,以调驯鸟兽有功而拥有
封地并获赐嬴姓。《路史》两次指出,伯翳的封地就是莱芜境内的嬴。找到伯翳与秦人的
这种血缘关系,也就建立起莱芜与嬴秦的紧密联系。这是莱芜研究者选择的最佳切入点与
突破口。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伯翳的嬴姓始祖是五帝之一的白帝少昊挚,是创造大汶口文化的东夷
主体鸟夷的领袖。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明确指出,如同黄帝居
姬水得姬姓、炎帝居姜水得姜姓、虞舜居姚墟得姚姓一样,少昊是因为“居于嬴滨”而得
嬴姓的。“嬴滨”就是莱芜境内的嬴水之滨。
作为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嬴秦,与莱芜有了双重关系:嬴姓始祖少昊降居于嬴滨而得嬴
姓,秦人始祖伯翳因封于嬴地而得嬴氏。这说明西方的秦人与东夷嬴族、嬴姓是有深厚的
历史渊源的。因此,秦人在西周建立诸侯国后,便一直以最高礼仪祭祀白帝;秦始皇统一
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在莱芜设置嬴县。这些都体现出秦人对东方祖先故土的怀念与尊崇。
考古文物 莱芜研究者发挥地方的独特优势,运用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倡的“双重证据法”,
将存世文献记述与地下考古资料结合起来,相互参照进行研究。不仅搜集了从古至今大量
关于“嬴”的乡土文献资料,还多次深入嬴城遗址和嬴滨遗址群进行出土文物调查,找到
与少昊大汶口文化时期、伯翳龙山文化时期相对应的众多文物,从而证实秦人始源地在莱
芜的学术结论。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的内容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的内涵
弄清了嬴姓与嬴氏的始祖。古代姓、氏有别,氏从姓出。嬴姓的始祖是少昊,而伯翳是少
昊后裔,乃嬴氏始祖,亦即秦人的直系祖先。
弄清了嬴姓与莱芜的关系。无论是少昊的嬴姓,还是伯翳的嬴氏,他们都因莱芜的嬴地
而得姓氏。
厘清了嬴姓古国的数量和故址。柳明瑞在《嬴姓溯源》一书中,综合司马迁、郑樵、罗
泌等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广泛搜罗历史资料,实得故址明确的嬴姓古国51个。其中,山
东有嬴(莱芜)、费(费县)、郯(郯城)、莒(莒县)、奄(曲阜)、运奄(博兴)等
12国; 江苏有徐(泗洪)、取虑(睢宁)、盈(潍阴)等4国;安徽有终黎(凤阳)、萧
(萧县)等3国;河南有秦(范县)、黄(潢川)、江(正阳)、修鱼(原阳)等9国;湖
北有榖(谷城)、■(云梦)2国;河北有将梁(清苑)、马服(邯郸)等4国;山西有赵
(洪洞)、裴(闻喜)、耿(鹤壁)、非(河津)等10国;陕西有梁(韩城)、汪(白水)
等6国;甘肃有秦(清水)1国。在51个古国中东方为32个,占64%,其中山东占24%。
厘清了嬴姓次生姓氏的数量与流布。现在依然姓嬴的人极少,但从嬴姓分衍出来的次生
姓氏却是一个庞大的族群。经过梳理,古往今来大约有138个次生姓氏。其中,山东有嬴、
费、莒、郯、金、修等25个,占总数的35%。再次印证嬴姓源自山东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其他地方的次生姓氏, 除以国为氏者外,另有河北1个:革;山西主父、蜚廉、尹、郎等
12个;陕西穆、宁、蓝等12个。
确认了嬴姓三大代表人物的历史贡献。少昊的主要贡献是以鸟纪官、创立最早的国家雏形;
摸准候鸟习性,发明最早的“黄历”——候鸟纪历。伯翳的主要贡献是协助大禹治水、为
帝舜调驯鸟兽。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并在今莱芜境内首置嬴县。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的外延
研究嬴——秦——汉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共莱芜市委常委、宣传部
部长毕玉惠对此作了阐释:“莱芜产生了嬴,嬴产生了秦人,秦人建立了秦国,秦国统一
了中国,建立了皇帝王朝体系;汉代继承完善了这个体系,形成了‘汉文化’!因此,研
究嬴秦就是研究‘汉文化’的起源”。
东西部研究者携手探索研究与开发嬴秦文化。就嬴秦文化的整体来讲,东为源,西为流,
源流结合起来,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才可能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乃至经济合作。研讨会
前,这一活动已经启动。
加强嬴秦文化研究的宣传与推介。研讨会后,莱芜为“伯益封地·秦皇祖里”已成为学
术界的共识。要把这种学术共识变为各级领导的认识,变成家喻户晓的常识,还有许许多
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莱芜的研究已引起了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
与开发促进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关注和支持。
嬴秦文化研究如何为产业开发提供智力支撑的问题。嬴秦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寻根文化,
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学术研究的成果只有走向市场,变为产业,才能产
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参与。
对嬴秦文化研究之研究。嬴秦文化研究已进行了十多年,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经验,
也有不足。这本身就是一部正在书写的历史,也值得研究者加以研究。有些东西在不可避
免地渐行渐远,一旦淡出研究者们的记忆,给历史留下的只能是遗憾。这种研究已开始提
上日程。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的价值
赢秦文化研究找到了秦文化的源头——嬴文化
赢秦文化研究丰富了东夷文化 我国古代素有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为“四海”之说。
今山东即为东夷之地。东夷文化是“四海”文化中最为发达的文化,连其先祖为中原人的
孔子也赞叹有加,《左传·昭公十七年》称:“仲尼闻之,见于郯子(嬴姓)而学之,既
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现在大家认识到,嬴文化不仅
是东夷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东夷的主体文化,特别是先人崇拜的鸟图腾,在中国古代
各民族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典型性。这都是嬴秦文化研究的功绩。
赢秦文化研究为嬴姓及次生姓氏寻根问祖奠定了基础
赢秦文化研究拓展了齐鲁文化的外延和内涵 确定嬴秦始源地在莱芜, 这就为山东增添了
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嬴文化是以少昊为代表创造的大汶口文化和以伯翳为代表创造
的龙山文化的结合体,从时间上它早于齐文化、鲁文化,特别是嬴文化与秦文化结合后在
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更是无与伦比的。
赢秦文化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开了一个好头 研讨会期间,有学者指出,嬴秦文
化研究应提高到“中华文明探源”的高度来认识。李学勤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们把中
国像嬴这样一个分布非常广泛的氏族作一个综合研究,特别是结合当地传统进行研究……
不但对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赢秦文化研究构建了又一高层次文化产业平台 随着嬴城遗址、 牟城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嬴秦文化研究成果必将转化为影响巨大的文化产业品牌,带来广泛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精神文明建设也会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