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61&run=13

李念林(1916—1990) 1916年3月生,莱芜中茶业村人。幼年家贫未上学。1938年冬,任
本村自卫团通讯员。1940年,任村民兵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李念林
在上级有关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带领群众自制土地雷,先后研制出拉雷、连环雷、滚雷、
水雷、丁字雷等十几种地雷。他根据日伪军在当地的活动特点,带领民兵利用地雷伏击日
伪军,使日伪军闻风丧胆。当时的美国合众社在头版以“爆炸大王巧设地雷阵”为题报道
他炸死炸伤日本鬼子数百人的消息。报道中,称地雷英雄李念林是一位标准的山东游击队
员,是一位天生的地雷人才。新华社也同时报道他帮助淄川、章丘、历城、泰安等地培训
爆破手两千余人,带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英雄事迹。至抗日战争结束,李念林带领
民兵队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300多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枪短枪180多支、
子弹1万多发,割敌电话线2500多米。他的家庭3次遭受日伪军掳掠焚烧,父母和两个孩子
被折磨致死。解放战争时期,李念林带领民兵参加鲁南、淮海、济南、莱芜等战役,战功
卓著。1941年12月18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李念林的英雄事迹。1944年,鲁中区武装委员
会授予他“爆炸英雄”称号。1946年,他应邀到鲁南军区地雷训练班讲授埋设地雷的方法
与要领,并光荣出席延安会议。1947年,参加孟良崮战役和埠村战斗,负伤后仍坚持完成
战斗任务。1948年,任茶业口乡乡长兼民兵队长,带领担架队参加济南、淮海、渡江等战
役,并带领民兵赴宁阳、泗水等地清剿残敌。战争年代立功16次。1950年,他光荣出席党
中央在华东地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会上,他被命名为“爆炸大王”和“一级民兵战斗英雄”
称号。1960年5月1日,李念林代表茶业峪联防民兵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
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会上,他被命名为“全国民兵英雄”。国防部授予他纪念册和
半自动步枪一支。新中国成立后,李念林先后任村支书、茶业公社党委常委、委员、莱芜
县贫协主任等职,山东省第二、四、五届人大代表。1990年1月去世。
陈明达(1915—1990) 原名亓宗禹。1915年4月生,莱芜西沟村人。1925年至1937年,先
后在莱芜县颜庄高小、 县立师范讲习所、长山中学、济南市立一中读书。1938年3月,参
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后任中共莱芜县委宣传部部长,新泰县委书记,山东分
局党校、山东分局七区党校总支书记,鲁中区党委一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民运部部长,淄
川县委书记、 淄博地委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淄博地委委员、工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1954年, 任山东省委工业部、地方工业工作部副部长。1958年8月,任山东省轻工业厅厅
长、党组书记。1961年8月,任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1965年5月,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华东
内燃机拖拉机公司经理。1968年5月,任济南市“五七”干校校长。1971年4月,任济南市
委委员;6月,任历城县委副书记。1972年5月,任济南市委常委。1973年12月,任济南市
委副书记、 革委会副主任,兼任历城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80年4月,任山东省总工
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3年7月,任山东省顾委委员。1990年4月去世。
王志远(1922—1990) 曾用名王之远。1922年生,莱芜峪门村人。12岁参加青少年抗日
先锋队。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班长、政治指导员、
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
副政委等职。历经四平攻坚战、三下江南战役等著名战役。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
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二团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围歼土耳其旅、突破三
八线、汉江南北守备战等数十次战役。回国后,历任解放军陆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师政
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陆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校官军衔。1990年4月,因病在保定去世。
吴冶山(1919—1990) 1919年4月生,莱芜南冶村人。1937年,在县立师范讲习所读书时,
开始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参加学潮;是年10月,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参军并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46年3月,任莱芜县县长。1950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奉命组建志愿军
朝鲜铁道军管总局,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因环境恶劣,患类风湿病,手指、膝盖、脚
部变形,仍强忍剧痛,坚守岗位。1955年,回国后继续在铁路部门工作,先后担任柳州铁
路管理局局长,兰州、武汉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任铁道部副部长兼工业总局
局长。1982年12月,离休后仍受铁道部委托,任山东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参与领导
兖石铁路、胶济复线铁路、长东黄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1990年7月去世。
李福亭(1922—1990) 1922年1月生,莱芜鹿家庄村人。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
月,任莱芜六区动委会组织委员兼文书。1941年1月,任莱芜县公安局文书;3月,任股长。
1942年9月,任博莱县公安局股长。1943年10月,调泰山专署公安局工作。1944年2月,任
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干事。1945年7月,任鲁中军区四师政治部保卫科干事。
1946年12月, 任鲁中军区四师十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1947年9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
队政治部保卫科干事。 1948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六十八团政治处保卫
股股长。1949年2月,任第二十六军七十七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1950年1月,任科长;
10月, 任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保卫处一科科长;11月,随军入朝鲜作战。1953年2月,入中
央人民公安学院五系学习。1954年4月,任二十六军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1956年4月任处
长。1964年8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69年11月任部长。1968年2月至1973
年5月, 任山东省公安机关军管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第三届省委委员。1977年12月,
任济南军区炮兵副政委、 纪委书记、 常委。 1978年3月,入政治学院高级班学习一年。
1981年6月,任青岛警备区政委、党委书记、青岛市委常委。1990年9月9日,在济南去世。
刘延博(1915—1990) 曾用名刘怀敬。1915年2月生,莱芜小埠头村人。1936年12月,在
济南加入“学生救国联合会”。1937年9月,转为“民先”。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乡村支书、莱芜县八、九区宣传委员,章丘县委宣传部长,边联县
委宣传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沂源县委书记、新泰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沂蒙地委宣传部长,尼山地委宣传部长兼济北县委书记,滕县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
地区专员。1952年后,先后担任国家纺织部基建局人事处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内蒙古轻
工化工厅副厅长,内蒙古轻化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
恢复工作后,担任内蒙古燃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内蒙古化工局局长、党组书记,内蒙古
经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等职。1983年底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1990年9月病逝。
刘采芹(1910—1991) 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生,莱芜北古德范村人。1938年2月参
加八路军。 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莱芜县苗山区区中队中队长,鲁中军区第
一军分区第三大队教导员、军分区第二团副团长,鲁中军区第四旅司令部侦察科科长,鲁
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地方武装委员会副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率400多名县区干部挺
进东北,后任辽阳市城防司令部参谋,辽南独立师第二团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司令部参谋
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
军辽宁省军区干部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12月至1964年9月,任中
国人民解放军辽宁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0年6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64年9月至1966
年3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宁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66年3月至1978年5月,任中国人民
解放军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81年8月离休,正军职。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
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1年6月去世。
王其人(1910—1991) 原名任瑞先。清宣统二年(1910年)11月生,莱芜孟家花园村人。
1925年,县农业学校毕业后在莱芜古嬴纱厂当学徒工。1927年,到国民党莱芜县党部石印
局当工友。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秘密为进步学生刘仲莹等印发《告全县同学书》等宣传品,
传播革命思想。1929年,王其人到县农会工作,积极与中共莱芜县委负责人刘仲莹、毕指
南等联系,共同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驱赶国民党顽固派吕志轩、夺取农会领导权的斗争。
1932年4月,中共莱芜县委完全掌握县农会的领导权;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莱芜
县委委员兼县农会特别支部书记。1933年,秋受命组建县委秘密联络点——文成书局,以
“掌柜”身份进行工作。文成书局开展活动两年多,承担起全县范围内党的秘密联络任务。
1935年,刘伯戈、周茂森叛变后,王其人转移到山西绛县一带,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抗日
战争爆发后回到莱芜, 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9年1月,任中共山东分局总务处处
长、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40年春,由于湖西区反“扫荡”斗争需要,王其人临危受命,
任单县县委书记,带领抗日军民坚持斗争,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1941年和1943年,先后
入山东省委党校、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作为山东分局党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1945年11月,自延安到达沈阳,被任命为旅顺市委书记。任职期间,带领干部群众依靠苏
军的支持, 恢复和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势的封锁、破坏。1949年4月,被抽调南
下,后任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1950年,调汉口任中南人民监委财经监察处处长,后任监
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其间,多次经办重大案件,均实事求是,敢于碰硬。1954年12月,
赴新疆任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党委书记。在任期间,为克拉玛依油田建立、南疆石油勘探和
企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殚精竭虑。1964年,调任乌鲁木齐市委第二书记兼第一副市
长。到任后主持建设钢铁厂、南梁水库、乌拉泊农场等重大工程,为整顿和治理乌鲁木齐
市容实施多项重大项目。“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8年,调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 1982年, 离休后到山东泰安安置休养,享受自治区副主席待遇。
1991年10月病逝。
李硕之(1921—1992) 1921年3月生,莱芜铁牛岭村人。1939年6月参加革命,8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0月加入山东纵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学员、队员、分队长、科员、干事等
职,在鲁中军区长期从事民运和人武部工作,在建立基层政权、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支
援战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人武部部长、民兵团政治委员、民运
科科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鲁中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人武处调查统计科副
科长、华东军区司令部动员处科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科科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
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60年,调军事科学院战理部任研究员,从事历
代战争理论研究工作。1963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980年,任军事科学院战理部副军职研
究员。 1983年7月,离休后积极筹建军事历史研究会,并任秘书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参加50卷本的《中国兵书集成》编辑出版工作,任编委会委员,编辑部副主任,为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祖国军事遗产、促进军事理论学术研究工作做出积极贡献。1988年,
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奖章。1992年3月24日,在北京病逝。
任贵全(1961—1992) 1961年6月生,泰安市道朗乡田家峪村人。1978年10月,参加工作,
中共党员。1982年,调入公安部门,先后担任莱芜市公安局腰关派出所民警、市公安局治
安科副科长。
上学期间,勤奋好学,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吃苦耐劳,热爱集体,受到当地
群众的好评。当教师后,刻苦钻研业务,自觉为人师表。调入公安机关后,被分配到革命
烈士傅来孝生前所在的腰关派出所,在山区艰苦的条件下,他埋头苦干,尽职尽责。调市
局治安科后,在治安清查、“严打”、处置突发暴力案件等行动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1989年4月14日, 他担负抓捕流窜到本地的“东北十虎”的主攻任务,身着警服,以公开
管理的名义突然闯入窝点,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为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作出了突出贡献。
6月24日, 犯罪分子韩某某携带炸药,窜至城区办事处吴花园村原恋爱对象家实施报复。
任贵全和其他5名干警接到抓捕任务后,机智勇敢,密切协同,出其不意将罪犯就地擒获。
12月1日9时许,辛庄镇辛庄村犯罪分子秦某某因恋爱关系破裂,身藏炸药,窜至城区办事
处石家庄村原恋爱对象闫某某家中,行凶报复。抓捕罪犯时,任贵全与干警张兆松、李明
守候在闫家大门旁边, 当罪犯紧跟闫的家人走到大门口之际,他奋不顾身地和其他3名干
警一起扑向罪犯,就在全力拧犯罪分子双臂的一瞬间,穷凶极恶的歹徒突然引爆炸药,任
贵全、张兆松当即壮烈牺牲,李明被炸成重伤,李宪瑞同时负伤。1992年12月12日,山东
省人民政府批准任贵全为革命烈士。 1993年4月23日,公安部追授他为“全国公安战线二
级英雄模范”。中共山东省委、中共莱芜市委分别追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兆松(1966—1992) 1966年12月生,莱芜口镇南街村人。1988年8月,从山东省济宁人
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工作。
张兆松在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反扒窃斗争,与其他同学一起,多次与
持刀歹徒进行殊死搏斗,抓获犯罪分子80多人,受到学校通报表扬。警校毕业后分配到莱
芜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工作, 四年多时间,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510多起,抓捕审查违法
犯罪分子310多人,缴获赃款及赃物折款60余万元。1989年6月24日,犯罪分子韩某某携带
炸药,窜至城区办事处吴花园村原恋爱对象家实施报复,他和其他干警一起,将韩某某就
地生擒。是年冬,张家洼镇山子后村附近发生多起拦路抢劫案,他冒着风雪严寒,连续20
多天执行蹲点守候任务。 1991年7月。泰安至莱芜的公共汽车上连续发生抢劫案,他化装
成旅客,连续跟车5天,终于在杨庄路口将东北籍流窜抢劫犯李某某抓获。1992年1月7日,
杨庄镇张家泉村发生一起敲诈勒索案,他化装上阵,当犯罪分子赶到现场取钱时,他勇敢
地冲上前去与其搏斗, 同随后赶来的干警一起将犯罪分子抓获;12月1日,在抓捕犯罪分
子秦某某过程中壮烈牺牲; 12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张兆松为革命烈士。1993年1
月3日,共青团山东省委追授他为优秀共青团员;1月14日,中共山东省委追认他为中国共
产党党员;4月23日,公安部追授他为“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
刘子正(1914—1994) 原名刘名英。1914年4月生,莱芜刘封邱村人。1931年,考入莱芜
县立师范讲习所。1932年,到王家楼小学任教。其间,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中共莱芜
县委领导的改造县农民协会的斗争和罢免县教育局长的斗争。1933年,与曹春耕等筹建共
青团组织, 与鹿省三等组建莱芜县反帝大同盟。是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到柳
行沟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组建秘密联络点。1935年,刘伯戈、周茂森叛变后,转移到枣庄,
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1月,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回到莱芜。2月,参加省工委书记刘仲
莹召集的会议,参与全县党组织恢复重建的领导工作,并受命与刘夏峰、刘舜卿共同负责
北区委。 在对敌斗争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不顾危险,带领党员和干部坚持战斗。1938年1
月, 参加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随后,在重组后的莱芜县委任组织部长。1939年1月,任
莱芜县委书记兼政府工作部长,后又兼任县大队政委。其间,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
先后担任莱芜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县参议会参议长。经过广泛发动,这一时期莱
芜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巩固。在日伪军对莱芜地区实行频繁“扫荡”“清剿”后,领导
抗日军民坚持斗争, 多次取得反击日伪顽军的胜利。1942年8月,任鲁中泰南地委组织部
长。 1945年10月,任泰山地委组织部长兼专员。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期间,刘子正承
担泰山区支前司令部的领导工作,战后支前工作受到鲁中行政公署通令嘉奖。1948年7月,
调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党委常委兼组织处长。在任期间为党校组织建
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 1964年3月,任浙江省人事局局长。在
干部管理工作上公道正派,且富于创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77年,任浙
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到任后为纠正冤假错案排除干扰,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79年12月,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到任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为民主和法制建设辛勤工作。1994年2月,在杭州去世。
董学林(1931—1994) 1931年生,莱芜西关村(今西关居委会)人。1948年,参加中国
人民解放军。 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文化教员、参谋、团长、师长、
军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
员等职。 1988年, 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共十四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4月去世。
王 醒(1917—1994) 1917年生,莱芜营子村人。1937年9月,参加中共莱芜县委领导的
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莱芜县抗日动委会宣传员,八路军山
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独立营战士、连指导员,莱芜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莱芜县政府
团委书记兼民政科科长。 1941年5月起,先后任新甫县委书记兼县长、新泰县委书记、莱
芜县委书记兼县长。在新甫、新泰、莱芜等县担任党政主要负责人期间,在对敌斗争错综
复杂的环境下,坚决贯彻党的决策,不畏艰险,英勇斗争,为开辟和建设根据地做出贡献。
1949年2月起,先后任渡江南下干部大队大队长、浙江省工委委员、绍兴专员公署副专员、
绍兴地委书记兼专员、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华东水电工程局局长、浙江省电力厅厅长兼
新安江工程局局长、浙江省水电厅党组书记兼厅长等职。1962年10月,任浙江省副省长兼
绍兴地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1年底,任温州地委书记。1972年,赴阿
尔巴尼亚任专家组组长。1973年7月,任中共杭州市委第二书记。1977年2月,任四川省电
力局党委书记、 西南电管局党组书记。1984年7月,由中央组织部安置在山东第二干休所
离职休养。离休后,仍积极关心山东省的经济建设,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政府顾问,
并经常深入基层、农村调查研究,为山东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1994年10月,在济南去世。
亓象岑(1912—1995)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生,莱芜鲁西村人。1927年,以全县第
一名的成绩考入莱城育德小学高级班。1930年,插班改入济南育英中学。1931年,“九一
八”事变后参加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活动,并卧轨向国民党抗议示威。1932年,以第一名
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同中学高中部。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夏,
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入校不久即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
亓象岑同一批共产党员、“民先”队员辗转到济南,组织起平津流亡学生会和“民先”山
东省队部, 受组织分派参加由共产党人主导的韩复榘第三路军政训处训练班。是年9月,
到齐河县任抗日青年训练班主任。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齐河后,护送受伤民众去济南安
排医院抢救。与组织失掉联系即返回莱芜,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发展民先队员,成立
“民先”莱芜县队部,任队长。在部分区镇建起民先分部,准备组织抗日武装起义。1938
年1月, 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发动80多人、枪的莱芜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其中由亓象岑
动员参加的即达20余人、54支枪。1月2日,起义部队在徂徕山光华寺与徂徕山起义部队会
合编列为四支队三中队。会合后,受党组织指派回莱芜开展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2月8日,四支队驻莱办事处成立,亓象岑任副主任。后改为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亓象岑任
主任。这一时期,亓象岑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联合硬拳道开展反顽斗争,为
建立地方抗日联合政府做出重要贡献。1938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莱城后,
亓象岑在家乡一带又组织起一百余人的队伍,参加四支队。同时在鲁西汶南等区镇组织发
动120余人青年抗日队伍,编为泰山特委第一大队第四中队,任中队长。1939年8月,调任
莱南行署主任。 9月,任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秘书长。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后,相继
任秘书长、秘书主任兼党组副书记。1943年春,主持专署日常工作。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建
立后,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中,亓象岑坚持党的路线,发动群众英勇斗争,为泰山区抗日根
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亓象岑受命参加接收济南
的工作,任济南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兼党组书记,主要开展市内地下工作和敌军情报工作。
1946年2月, 任济南市委委员兼国民党军队工作部部长和华东局济南国民党军队工作委员
会副书记。1948年10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
后,历任济南市工商局长,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市委常委、市计委主任,市财委书记、
主任,市委书记处书记。1957年,调任山东省物价局局长、党组书记,后任省计委副主任,
山东省粮食厅厅长兼党组书记,省财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省委财贸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省财委顾问(副省级)等职。
他晚年撰写大量有价值的党史资料,其中为解决泰山区“肃托”错案遗留问题搜集大量证
据,写出数万字报告,开列出数十人的名单,呈交省委,使当时未得到平反的人得到昭雪。
1995年6月6日,在济南逝世。
杨继海(1931—1995) 1931年生,莱芜北傅家庄村人。1946年12月入伍,1947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1950年,被招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第一期学员。1953年,在中国人民
解放军空军2743部队任飞行员。1959年,被调到中国民航兰州管理局第八飞行大队,历任
机长、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等职。杨继海在空军部队和民航战线上,工作认真,立场坚定,
驾驶技术纯熟,飞行经验丰富。1966年春节,驾机飞越海拔四千米的日月山和橡皮山,完
成青海冷湖的急救空投任务,立三等功一次。1975年,从兰州首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获
得成功。1982年7月,在执行西安到上海的飞行任务中,率领机组人员与5名劫机歹徒英勇
搏斗,将其捕获,保护了乘客安全,立特等功一次,受到国务院嘉奖,被授予“反劫机英
雄”光荣称号,并被选举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航总局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1983年,国务院任命杨继海为兰州民航管理局局长,后被选举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
表。1995年8月去世。
左太传(1923—1996) 1923年12月生,莱芜青冶行村人。1939年7月,任本村儿童团长。
1942年2月,他带领民兵爆炸队埋设地雷,炸死到小上峪“扫荡”的日伪军4人、炸伤10余
人。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冶行、黄庄等15个村的联防队长,此后多次利用地雷
袭击敌人。1946年,鲁中区集中全区10支有名的爆炸队于博山县,左太传爆炸队被编为前
线第一队。他带领爆炸队在博山一带多次出击,大量杀伤敌人,被鲁中区命名为“飞行爆
炸队” 。1947年,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鲁中军区人武部组织200个精干的爆炸队、1000
余名爆炸手开赴边沿区。左太传爆炸队在新泰、蒙阴、莱芜县边缘地带活动,因战绩卓著
左太传受到鲁中军区通报嘉奖,荣立“第一功”。是年6月,为掩护鲁中军区兵工厂转移,
左太传爆炸队在蒙阴寨子至鲁村一带阻击敌军,首战即炸死敌人59人。由于地雷密布,国
民党军用8天时间才前进27.5公里,鲁中军区兵工厂早已安全转移。1950年9月,塔斯社记
者就27.5公里地雷阵专门采访了左太传。先后荣立特等功2次,一等功4次,被授予“飞行
爆炸大王” 和“特等民兵爆炸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
到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朱德为其签名留念。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蒙阴县民政局局长、人
事局局长、文化馆馆长等职。1996年5月去世。
1957年,他以《枪打出头鸟》为题,写成24万字的回忆录,后经整理定名为《山中猎手》,
1961年9月,出版后多次再版,发行百万册。
亓仲文(1908—1996) 原名亓宗书,曾用名刘仕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莱
芜西沟村人。 1928年, 考入曲阜师范。 1932年4月,师范毕业后在莱芜六区高小任教。
1937年11月, 与陈明达、苏克强等人共同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8月,入党,任区动委会
主任。1939年1月,任莱芜县委组织部长;8月,任泰山特委组织科科长;11月,任章丘县
委书记,后兼任章莱县大队政委。在抗日战争的严酷环境下,带领抗日武装坚持斗争,为
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1941年6月,调任滨海地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兼地
委机关总支书记。 1950年5月,任青岛市劳动局局长。1953年10月,任山东省劳动局副局
长。1996年9月,在济南去世。
刘众前(1921—1996) 原名刘锡鸿。1921年5月生,莱芜鲁西村人。1937年高小毕业,以
优异成绩被省立三中和萃英中学同时录取, 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未能入学。1938年4
月,参加莱芜县第十区抗日总动委员会,不久调任莱芜青救团县团部秘书;12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39年3月,任中共泰山特委青年部宣传科长。1940年3月,到中共山东分局党
校学习。 半年结业后留校任助教、教员。1942年2月,任莱东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时值
日本侵略军推行“治安强化” 运动, 多方面破坏农村党组织。刘众前参与领导莱东县反
“自首”斗争。由于县委的坚强领导,莱东县有效地保护党的组织,成为泰山区的典型。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刘众前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保卫和壮大抗
日根据地。 1945年8月至1947年冬,他担任章丘县委副书记、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和地方
武装为推广土地改革、保卫人民胜利果实、镇压当地反动势力的复辟活动、抵御国民党军
队的进攻,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全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在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先后担任泰安、章丘等县及泰山地区主要领导职务,为国民经济的
恢复、 发展,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1948年3月任泰安县委书记,次
年任泰安地委委员、 宣传部长,1953年4月起任泰安地委副书记、书记。1956年当选全国
党代表, 出席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10月至1961年4月,泰安地区与济南市合
并期间,任济南市委书记。1961年泰安地委与济南市委分开后,任泰安地委书记。1965年
11月起,任山东省农办主任兼党委书记。和有关人员、农田水利专家一起实地勘察定点,
先后主持兴建和参与主持兴建黄前、雪野、光明、金斗、卧虎山等大中型水库和济平引湖、
济南灌渠、黄河洛口水利工程,为改变泰安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济南市城市供水条件做
出贡献。 1972年7月至1979年底,任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市
委书记、市革委主任。参加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9年底,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
省长,分管财贸、外事、旅游工作。以创新的精神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为体制转变做了大
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7月,任省顾委常委。1988年,任省顾委副主任。其间,仍时
时关心党的事业,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向省委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1996年12月11日去世。
葛宪勋(1922—1997) 1922年6月生,莱芜卞家泉村人。幼年仅读2年私塾,即随父种田、
开饭铺。1937年2月,被国民革命军六十九军第三师一团三营营长看中,去当勤务兵;4月,
被选送到国民党保定陆军学校学习。193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六十九军改编)某
部连副。 第十军团被日军击溃后,葛宪勋回到家乡。1941年1月,参加中共领导的蒙阴县
黄庄区中队; 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区中队排长。1944年6月,任蒙阴县独立营
一连副指导员;8月,到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整风轮训队、鲁中军区教导营学习。1945年9
月,任鲁中军区俘训团三连连长,负责俘训团的警卫工作;11月,任鲁中军区兵站十分站
副指导员负责部队物资供给、转运工作。1946年12月,任鲁中军区兵站六分站指导员负责
华东野战军的物资供应、 调配等工作。1947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供给部押运连
指导员;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负责打扫战场、押运俘虏等工作;6月,调任华东野战军
第八纵队供给部政治处宣传教育干事负责对俘虏的改造教育工作。 1948年2月,改任政治
处组织干事, 带领工作队深入到莱芜、新泰等地,发动群众支援前线。1949年9月,任解
放军第二十六军后勤部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二十六军
后勤部政治处组织股股长。 1952年4月,金日成授予其金质勋章1枚。1953年1月,任解放
军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二八三团干部处副处长。 1955年3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
级独立自由勋章” 1枚、“三级解放勋章”1枚。1961年2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
军事工程学院第五系一科副政委, 1964年晋升中校衔。1965年7月,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
院第六分院政治部主任。 1979年12月,任军工学院601所政治部主任。其间,利用早年在
国民革命军六十九军的关系, 通过书信等联系方式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促使去台人员6人
回大陆探亲或投资经商,多次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嘉奖。1983年10月离休(正师级),
享受副军级待遇。1997年7月病逝。
韩玉樽(1922—1997) 1922年10月生,莱芜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
参加革命队伍。
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教导大队政委等职。其间,他
参加了莱芜县攻打枯河战斗、莱芜县吉山突围战、莱芜县莲花山突围战和沂山战役、淮海
战役、渡江战役等。在历次作战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机智勇敢、指挥果断,积极做
好战场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立功受奖。
1949年底,到南京海校工作。其间,他刻苦钻研海军业务知识,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
于教学全过程, 为人民海军早期建设中培养大批舰艇部队军政指挥员。1950年2月至1955
年7月在华东海军六舰队工作。其间,他参与指挥东矶列岛战斗和一江山岛战役。1955年7
月,被调任海军核心主力部队雷击舰五十一大队(后称驱逐舰大队)政治委员。1955年,
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任内,主持起草《海军舰
艇战斗条令》中政治工作部分,其中关于“舰艇出海三阶段政治工作”成为海军舰艇部队
战斗和建设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工作准则。1961年4月,调任海军北海舰队舰船修造部工作,
先后任副部长、部长。1967年5月,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1981年1月,任海军烟台基
地顾问。离休后,他不顾重疾缠身,参与军史编写工作,担任海军北海舰队军史编写组组
长,是《当代中国海军》一书的主要撰稿人,为收集、整理海军史料倾注大量心血。1988
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11日病逝。
白修成(1922—1997) 1922年生,莱芜鲁西村人。10至15岁在村里小学读书。抗日战争
爆发后, 村中小学停办,辍学在家务农。1939年6月,经白焕文、张志良介绍,秘密加入
中国共产党;9月,遵照组织安排,到中共莱芜县委莱南办事处工作。1940年1月,被莱芜
县委送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山东莒县一分校学习。是年冬,从抗大一分校毕业后,被
党组织分配到江苏省赣榆县任政府机关指导员,后调到中共山东滨海地委,再由地委分派
到“五地委组织部巡视团”。1942年初,调山东省沭水县(今莒南县)工作。1946年10月,
调山东省诸城县工作。1947年春,到渤海湾黎城县“山东建设大学”学习。当年夏天随刘
邓大军南下,所属刘邓大军干部二梯队,任南下干部队中队副指导员、豫皖苏南下干部大
队中队长。1947年12月,被分配到河南省新蔡县第五区任区委书记。后任新蔡县城关区区
委书记、新蔡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税务局长等职。1949年初,任新蔡县县委书记兼
县长。
1951年,中南地区解放后,于11月底接到继续南下的通知,12月到达广州后,任华南分局
组织干部处第二科科长。 1953年,任华南分局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副处长。1955年7月,任
广东省委组织部综合处副处长,1956年10月任处长。1961年12月,任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
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走资派”。1969年9月,到北山区英德县的“五七干校”,
参加劳动改造。 1970年1月,回到广州,被安排在省委党校“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任副主
任; 6月,调到“广东省专案办公室”任副主任。1972年底,重回省委组织部,复任副部
长。1977年,白修成任广东省委组织部代部长,其间主持平反大量冤假错案。1978年,兼
任广东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任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1994年离休。1997
年11月,因病去世。
王子仪(1921—1998) 1921年生,莱芜响水湾村人。14岁考入济南齐光中学。1938年1月,
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三团少先队队长;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到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
任电台见习员、 报务员、报务主任、队长。1943年4月,任胶东军区司令部电台区队长。
1945年8月起, 先后任山东军区司令部、华东军区司令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电台队长、
区队长。 1947年12月,任华东军区通讯局政治协助员、参谋。1948年8月,任济南军管会
无线电部副部长; 12月,任济南电气修造厂厂长。1950年3月,任南京无线电厂代厂长。
1953年1月起, 先后任华东工业部电工局副处长, 一机部电工局基建处副处长、 处长。
1961年1月起,先后任一机部七局副局长、十一局副局长。1970年5月起,先后任一机部电
工局负责人、局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率团到欧美考察,
提出行业发展规划,引进30万、60万千瓦大型成套火电设备技术改造方案。1982年,退居
二线后,任机械工业部顾问兼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董事长、中国办公自动化学会顾
问。1988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1998年12月,在北京去世。
刘夏峰(1908—1999) 原名刘冠笃,曾用名刘莱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莱
芜刘家封邱村人。1929年2月小学教师训练班毕业后赋闲在家。其间,在刘仲莹的帮助下,
阅读《唯物史观》等进步书籍,思想日趋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莱芜县委
委员。1933年初,受组织派遣到丰登官庄村任教,后发展刘舜卿等多名进步学生和农民入
党。1936年2月,刘夏峰代理中共莱芜县委书记;6月,被国民党捕共队逮捕押至济南入狱。
他坚贞不屈,带头组织绝食,迫使敌人接受了改善监狱生活条件、允许“犯人”和家人通
信等多项要求。“七七”事变后获释,受省委巡视员孙汉卿的委任,负责莱芜县抗日武装
的组织、 发动工作。1938年1月,参加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
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二排政治员、六中队政治指导员等职。四支队北上后,任八路军
驻莱办事处政治指导员。1941年任中共莱芜(北)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气象
局局长等职。1999年去世。
李耀华(1921—1999) 1921年5月生,莱芜前枯河村人。194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团作战参谋、长山岛参谋长、北京军事科学院研究员。1972
年,任沈阳军区第六十八军副军长。1987年离休。1999年8月去世。
亓汉三(1915—1999) 曾用名亓连杰。 1915年生, 莱芜龙泉官庄村人。1938年入伍,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9月起,历任山东泰莱历章淄博新七县联合抗日办事处民
政科员、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秘书股长、泰山区邮局局长兼党内交通科长、鲁中区邮局副
局长。 1947年7月,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8年起,历任莱芜县政府副县长、浙江
省军管会行政处副处长、浙江省秘书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诸暨县委副书记、
诸暨县委书记兼县长,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林业厅厅长兼党组书记,
丽水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公署专员,浙江省农业大学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革委会
副主任, 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兼局长。1982年8月,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半年。1985年
12月离休。1999年12月病逝。
宋 昆(1917—2000) 1917年10月生,莱芜白炭坡村人。青年时期就积极阅读进步书籍,
做了许多有益革命的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投身革命,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几十次著名的战役。他政治工作得力,指挥战斗灵活,作战勇敢,
每次都胜利完成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解放鲁南、莱芜等重要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做出贡献。
朝鲜战争爆发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任志愿军二十六军七十六师政治部主任。
回国后,任解放军二十六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朝鲜国旗勋章、朝鲜独立自由勋章。1959年,组建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
并任所长。1962年,组建并担任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1976年,任第四军医大学政
委。1980年,任总后勤部顾问。1982年离职在北京休养。2000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刘仁轩(1915—2000) 原名刘法让,曾用名李一民。1915年11月生,莱芜小埠头村人。7
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933年,考入莱芜县立师范讲习所。1938年10月,经刘延博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到部队工作,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旅十二团文化教员、文书,
县敌工部站长、区委书记等职。在对敌斗争的残酷环境下,机智勇敢,多次完成战斗任务,
当选为模范工作者。解放战争中,任章丘县委宣传部部长、渡江支援前线民工团政委兼团
总支书记、章丘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在坚持敌后斗争中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等模范和一
等模范。 新中国成立后任宁阳县县长,积极领导群众恢复生产。1952年1月,调中央政法
委工作,后任国家民委政法司副司长。1954年10月,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历任
民族室副主任、政法室副主任,并当选全国人大办公厅党委委员、专职副书记和国务院机
关党委委员。参加国家重要法律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为常委会机关建设做出贡献。2000年
10月,在北京去世。
鹿正明(1914—2001) 原名鹿秀兰,曾用名鹿明玉、鹿向东、鹿秀菊、鹿秀岩。1914年
12月生,莱芜东牛泉村人。1932年8月,由鹿省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鹿正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
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营长、团参谋长,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二三四团团长等职。
先后参加了寺岭战斗、马家庙战斗、菏泽战斗、三次讨吴、鲁南会战、莱芜、孟良崮、洛
阳、开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转战南北,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指挥果断,英勇
顽强,九次负重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任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二三四团团长。1950年10月入朝,参加
了一、二、三、四、五次战役,尤其是在第五次战役——扼守七峰山的战斗中,肋骨被打
断,仍然坚持战斗,率领全团坚守11个昼夜,击溃敌人的数次进攻,消灭了在世界军事史
上首次使用的机降部队,圆满地完成扼守七峰山战斗任务。鹿正明率领的二三四团六连荣
立一等功、二连二班为抗美援朝模范班、四九班为反坦克英雄班,涌现了两名一级战斗英
雄、一名特等英雄,个人荣立二等功。还参与指挥了极为艰苦的西方山战斗。创造了一个
班以反坦克手榴弹击毁美军11辆坦克的优秀战例, 这次战斗共击毁美军坦克300余辆。他
率部强渡汉塘江,在美军飞机轮番轰炸,并疯狂地抛下燃烧的汽油桶封锁江面的恶劣环境
下,取得强渡成功并歼灭美军七个炮兵连的胜利,受到彭德怀的高度赞扬,被朝鲜最高人
民会议授予国旗勋章。回国后,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全军英雄团长庆功酒会。
1954年10月,任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副师长。1958年11月,调任福建省福安军分区副司令
员, 1966年3月任南平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南平地委副书记。1968年,任龙岩军分区司令员
兼龙岩地委第一副书记。1978年12月,任三明军分区司令员兼三明地委第一副书记。1970
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鹿正明并布置外交任务,此后,总参、外交部任命鹿正明为军
事顾问团团长,远赴非洲履行军事外交任务。3年后,圆满完成任务回国。
鹿正明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两次授予战斗英雄、
四次荣立二等功。 1949年10月1日, 作为英雄团长应邀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
1988年, 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为副军职离休老红军。2001年1
月11日,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逝。
边裕鲲(1909—2001) 原名边贤培,曾用名边鹏翔。清宣统元年(1909年)7月生,莱芜
边王许村人。 1932年,曲阜二师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2月,同本村边秀培、边恩
培等7名爱国青年到红埠岭加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四中队, 月底被派往黄庄
开展扩军工作,参与组织发动黄庄武装起义,建立四支队第十二中队;11月,任八路军第
六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调任泰西地区宁阳县六区
动委会主任;7月,任泰安(西)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1940年4月,任鲁西区运西
专署财政科科长。1944年4月,任冀鲁豫行署财政处处长。1945年6月,任冀鲁豫水东行署
财政处处长。1949年4月,随军南下至江西省,任赣东北行署秘书长;8月,随军西进。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财政厅长,财政部行政财务司司长,吉林省财
政厅厅长、党组书记。1981年,被国务院任命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顾问。1982年,任吉林省
人大常委会财经办公室主任、 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7月离休。离休后积极撰
写党史资料,先后被吉林省人大机关党委、省直机关党工委、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
政府授予先进离休老干部称号。2001年3月11日,在长春病逝。
李元贞(1920—2001) 1920年生,莱芜孙故事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莱芜县城区和乡组织委员,区特别支部宣传委员、书记,城区区委
书记,县委宣传部干事,莱南县委秘书、工委书记,莱北县政府文教科科长、县委宣传部
部长、县委代理书记,莱芜县委副书记,鲁中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鲁中南区党委
组织部组织科长、干部科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山东分局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组织指
导处处长,中央组织部外交外贸出国干部管理处科长、一级巡视员,杭州市委书记处书记、
市监察委员会书记、 市委副书记,省党史办主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等职。2001年8月在
杭州去世。
岳岱衡(1920—2002) 1920年6月生,莱芜北苗山村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1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直属队政治指导员、鲁南军区
武工队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邹县、滕县、泗城、洛阳、开封、济南、淮海、
渡江、舟山渡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馆领事。率中国歌舞
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并随团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
会议。20世纪60年代,先后担任中国驻老挝经济文化代表团办公室主任、大使馆一秘、参
赞、临时代办等职,在当地华侨中开展大量工作,动员大量侨胞、侨商归国参加祖国的经
济建设。70年代,先后任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副局长、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副总经理、
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天鹅国际旅游公司董事长,先后率领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出访
拉丁美洲,率友好旅行团访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与接待杨振宁、
李政道、吴健雄、袁家骝等著名美籍华人以及美国白宫同事会访华团。全程陪同接待美国
第一个参、众两院访华代表团,结识当时美国第一任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后当选为美国总
统的乔治·布什先生,在中美建交前期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2002年2月,在北京病逝。
亓谦斋(1921—2002) 原名亓尚让。1921年生,莱芜叶家庄村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
军,历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特务大队宣传员,二旅四团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副政
治教导员等职。1941年12月,参加滨海区甲子山战役。1942年至1943年,在鲁中等地带领
部队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1944年,先后参加章丘、莱芜、沂蒙、滨海地区反“扫荡”和
沂水、朱满及讨伐厉文礼、吴化文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鲁中军区、华东野
战军任政治教导员、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率部参加张店、周村、文埠、鲁南、莱芜、
菏泽、 洛阳、开封、睢杞、淮海、渡江、淞沪等战役。1946年8月,带领全营在文埠攻坚
战中顽强攻击,获鲁中军区授予的“首先突破”锦旗;12月,在鲁南战役中带一个营俘敌
500多人, 缴获坦克23辆,活捉敌二十六师中将师长马励武。淮海战役中率七十团浴血奋
战,在小费庄击毙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1950年11月,任志愿军二十六军七十六师
参谋长。1951年4月,率部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作战38个昼夜,毙、伤、俘敌5000余人,
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掩护了战略预备队的集结,为战役准备赢得时间。1953年4月,任二
十六军装甲处处长。1954年7月,任二十六军七十六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1955年2月,
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 1959年1月,任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师长。1965年10月,
任二十六军司令部参谋长。1968年2月,任二十六军副军长;9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1973年11月至1983年,任铁道兵副司令员。1988年,获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2002年7月,
在北京去世。
王毓铨(1910—2002) 字伯衡。清宣统二年(1910年)3月生,莱芜小曹村人。著名历史
学家、明史专家、秦汉史专家、古钱币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明史学会名誉会长。先后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北京大学。1936年到南开大学经
济研究所工作。1938年,前往纽约,于次年参加太平洋学会主持的“中国历史编纂计划”。
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希腊史和罗马史,获得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归
国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任明清史研究组
副组长。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89年,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中
国古代经济史学会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顾问、明藩王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2002年10月,
在北京去世。
王毓铨在明代土地制度史以及相关问题上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他的一系列论文完善明史
学术体系。献身史学事业六十多个春秋,致力明史研究近半个世纪,对明史学科体系有着
开拓之功。造诣颇深,成就斐然,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明史编写组主编、
《中国历史大词典·明史卷》主编、《中国通史·明史期》主编。论文《论明代的配户当
差制》获中国社科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
获中国社科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83年《莱芜集》出版。
韩 鏖(1922—2002) 原名韩传恺,字若谷。1922年生,莱芜口镇北街村人。1938年4月,
参加八路军,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一团宣传员,山东纵队第六支
队、一一五师电台见习报务员、报务员,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报务主任、分队长、副区队
长、区队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第四十三军司令部通
信科副科长、科长,海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通信学院高级速成系学员,志愿军司令
部通信兵处副主任,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副主任、主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在
抗日战争中,参加苏北、曹甸、淮南黄铜庙、淮安等战役战斗。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辽沈战
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赣西北战役、解放广州、粤桂边战役、海南战役等,均出色地
完成上级赋予的通信联络任务,荣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对东北战区战场通信建设和全
区军事工作做出贡献。离休后,潜心研究书法、绘画,部分作品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和被辽
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雷锋纪念馆、军事博物馆等收藏。2002年12月,在沈阳
去世。
王希和(1922—2002) 1922年11月生, 莱芜大上峪村人。 1930年,入本村私塾读书。
1935年, 到小上峪师从刘子升住读。1938年,参加联庄会、抗日基干团。1940年1月,到
山东纵队供给部财训队参加培训, 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被分配到蒙阴县政
府金库任主任。 1942年, 调沂南县垛庄、崖子区先后担任武委会主任、武装部长等职。
1944年,任沂南县武装部参工股长。1945年冬,调沂蒙军分区,任政工科干事兼教导队指
导员。 1946年春,任沂源县武装部代理部长。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带领民兵团配合
主力部队参加鲁南战役。1948年,调沂蒙军分区司令部任科长。1949年夏,调山东滨海军
区司令部参谋处任处长后任军区参谋科长。 1952年8月,调任中央军委测绘学校第二大队
大队长。 1953年4月,改任学校物资保障部部长。1959年,中央军委测绘学校改称测绘学
院, 王希和任院务部副部长。196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5年9月,参加农村“四清”
工作队,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9年12月,任测绘学院副院长。1983年5月,被中
央军委任命为测绘学院正军级顾问,是年当选河南省(1976年学院迁郑州市)第六届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11月离职休养。2002年12月,病逝于郑州。
吕英骅(1921—2003) 1921年生, 莱芜东风村(今莱城区凤城街道东风居委会) 人。
1939年7月入伍,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宣传员、干事,山东滨海军分区总
支委书记、滨海警备旅三团指导员,三纵九师二十区副政教、三纵九师二十五团副股长,
二十二军十六师保卫股股长、组织科科长,华东空军十二师组织科科长,空四军二师四团、
六团政委,空四军二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空十二军政治部副主任,空七军政治部副主任、
副政委等职务。
吕英骅先后参加鲁南战役、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洛阳战役、开封战役、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舟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1959年至1964年,多
次参加对台国土防空战斗。1979年,参加云南边防保卫战。其间,1948年5月立三等功1次,
1949年7月立三等功1次, 1949年10月被华东野战军党委授予二等模范工作者,1951年5月
立二等功1次, 1956年10月被华东空军直属队评为先进工作者,1953年10月被授予朝鲜二
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8年5月被授予三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被授予空
军上校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2003年去世。
王裕民(1921—2004) 原名尚庆演。1921年4月生,莱芜大故事村人。1940年4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莱芜县人和乡党总支宣传委员,山东一地委组织部巡视员,历城县
济王工委组织委员、 东梧区委书记、 路北区委书记、县人武部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1949年2月, 奉命南下,历任南下干部纵队第一大队六中队中队长,浙江省定海县县长、
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县委书记兼县长,舟山专署副专员,舟山地委副书记、副专员兼舟山
渔场党委书记、渔场指挥部指挥,地委副书记兼专员、代理书记兼专员,舟山军政委员会
副书记兼舟山水产学院院长,宁波地委书记处书记兼代任嵊县县委第一书记,浙江省水产
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浙江省农办副主任,温州地委第一书记、军分
区第一政委,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代部长。1983年3月,当选为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
委会委员。 1988年2月,当选为浙江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12月离休。2004
年1月5日,在杭州逝世。
马达伟(1918—2004) 又名马保田。1918年生,莱芜水北村人。1933年,考入济南省立
第一乡村师范。1934年,中途辍学到泰安后梁村任小学教员。1935年,回到济南乡村师范
继续学业。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民先工作。
1937年“七七” 事变后,马达伟返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在边王许村金蚕寺
发动武装起义,成立香山抗日游击队,后与莱芜九区保安队联合,更名为抗日保家自卫队。
起义濒于失败时,他克服重重困难,收拢失散的20余人,加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
队, 被编入四中队。 先后任连党支部书记、团宣教干事、连指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
1940年10月, 任滨海五团三营教导员。1941年2月,任滨海独立团一营教导员。1942年10
月, 任滨海日照大队副政委。1945年2月,任滨海十九团政治处主任。11月,任滨海警二
旅二十团政治处主任。 1946年11月,任华东军大六大队政委。1947年5月,任第三野战军
特纵炮三团副政委。 1948年9月,任炮一团副团长。1949年2月,任炮六团团长。1950年1
月,任三野特纵炮三师参谋长。1951年4月,进中央炮校深造班学习。1952年9月,赴越南
任炮兵顾问团顾问。 1955年12月, 任炮兵十二师师长。 1960年8月,入政治学院学习。
1962年1月,任内长山要塞区副司令员。1971年7月,任陆军第六十八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1975年7月, 任陆军第六十八军副军长。1981年12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军级待遇。2004
年病故。
郭俊秀(1942—2004) 1942年3月生,莱芜郭家镇村人。1966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
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沙770厂工作,先后担任车间
副指导员、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干事,组织科副科长,厂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厂党委副
书记、书记,曾荣获“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南省
优秀企业管理者” “长沙市劳动模范”等称号。1990年9月,调长沙市委工作,历任市委
副书记、 市委副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5年2月,调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
任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1998年1月和2003年1月,在省九届、
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连续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4年6月12日,在
长沙病逝。
王儒林(1911—2005) 原名王逢森。中共党员。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莱芜鲁西村
人。1931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党的抗日主
张,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
“七七”事变后,时任山东省荣成县第四乡农学校校长的王儒林,于1938年初带领经过武
装训练的全部职员和枪支加入山东省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先后任一大队二中队队长、
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作战科科长、山东纵队第五旅作教参谋、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教参谋、胶
东军区东海军分区作教股股长等职。参加大青扬、郭家店、大辛店、掖县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第五师作教科科长、教导团教育长、司令部教育科科长、教
导团团长,胶东军政干校教育长,山东军政干校教育长等职,参加蓝村、马山、台上、大
行、高密等战斗。1947年3月,部队进行整编后,为给作战部队编写教材和总结战斗经验,
带领编写组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完成《步兵连攻坚战术参考教材》,对指导部队的攻
坚战斗发挥了较大作用。1947年冬,参加胶东反扫荡的战斗,荣立三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作战部战史科科长、二处参谋、作战部办公室副主任。其间,他
整理万余件档案材料,收集大量的战史、军史材料,编写1951年前赴朝鲜参战各军的简史,
编辑二十余期的朝鲜战争经验集。因工作勤奋,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1955年9月,
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7年2月,任总参军事交通学校校长。1958年,任总参铁道兵学校副
校长。1959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63年3月,
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三室副主任,1980年, 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副军职研究员。其间,先
后参加一一五师、胶东军区、东北抗日联军战史的编写工作和中联部组织的《毛泽东选集》
外文版的编写工作。 1982年8月,离职休养后,继续参与军事科研工作,先后为多部军史
材料提出修改意见,两次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和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2005年4月25
日,在北京病世。
张心纯(1913—2005) 1913年10月生,莱芜里辛村人。幼年在本村上小学。1933年,考
入莱芜县师范讲习所。1935年,参加中共地下工作,1936年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同
学李万笃等组织民众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1939年6月,参加革命,1940年2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从1939年7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历任四支队一大队十一中队分队长、中队长、
四支队二营六连连长,四支队特务营侦察连连长、区长、分区委书记、县独立营副营长等
职。1946年至1954年,历任莱芜县独立团参谋主任,鲁中南军区队列科科长、临沂军分区
参谋处长、山东省军区军务处科长、副处长等职。1955年,任山东省军区队列处处长,是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任济南军区司令部
军务部副部长。1963年,任济南军区天津防汛救灾部队副指挥、党委常委。1965年,任菏
泽军分区副司令员。1966年至1975年,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生产指挥部指挥等职。
1976年,任泰安军分区副司令员。1979年离休,享受副军职待遇。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
予独立功勋荣誉勋章。200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纪念章。是年8月,在泰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