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60&run=13

周茂森(1906—1952) 又名周灿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莱芜吴家岭村人。
1929年任教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莱芜县委委员。入党后,以“失业之苦”
为由, 多次向党组织和其他人骗取钱财,逐渐堕落。1935年4月,与代理中共莱芜县委书
记的刘伯戈在济南相遇,两人因不满党组织生活的约束,经受不住残酷地下斗争的考验,
均表现出“自首来做反共破坏”的倾向;10月,伙同刘伯戈向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叛变自首。
随后带领捕共队到莱芜进行大搜捕。对被捕人员家属百般恐吓、敲诈勒索,致使多数家庭
倾家荡产。后被开明人士尚立斋以乱抓好人、敲诈勒索为由告到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被判
刑10年。“七七”事变后,周茂森获释出狱。1938年,投靠国民党秦启荣部。解放后,曾
化名周敬严,潜逃于桓台县,后被捕获。1952年12月,被人民政府处决。
亓因培(1861—1953) 字养斋,号荇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莱芜大官庄村人。
光绪五年(1879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举人。宣统三年(1911年)赴菏
泽任省立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自书座右铭:“王命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自刻闲章曰“实行家”;与同事丛连珠、
范明枢、张雪门等制订校训:“习勤养勇敬业乐群”;支持学生自治会组织各种研究会,
并为“心学会”指导者之一。“五四”运动期间,以心学会为中坚,掀起菏泽地区学生运
动,师生罢教罢课,走出校园,查封日货;捉拿贩毒商会会长,促使当局查封商会;对各
县麇集菏泽参加曹锟贿选活动者,进行驱逐,直到其销声匿迹,学校始复课。此举蜚声遐
迩,震动各界。1919年秋,被泰、莱、新、费、蒙、沂、肥七县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护法
议员, 遂去广州参加制订各项除旧布新法令。1922年6月16日,在陈炯明叛乱后,与山东
的6名议员共同向全国发出《广州非常国会声讨陈炯明宣言》 。尔后,越海经越南绕回云
南,辗转四川等地,于1924年回到莱芜。1928年12月,出任博山县县长。1929年夏,在全
省县长会议上因仗义直言得罪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引退回乡。1934年秋末,与许子翼、
王希曾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后,派汉奸拉着人力车登门请他为伪
政权效力,遭到严词拒绝。汉奸追踪胁迫,便毅然出走,辗转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与李
澄之、范明枢、彭畏三、耿光波在第四联中任教。在反“扫荡”中跟随机关和部队行动,
虽条件艰苦, 仍坚定乐观,被称为“抗战老人”。1940年8月26日,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各
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是年,山东省
宪政促进会在鲁南成立, 当选为会长。9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监委。1941
年秋当选为泰山区参议长。1946年春,回到家乡,虽已85岁高龄,仍任县参议员,在“土
改”“支前”和恢复战争创伤中协助政府工作。1948年,动员家族伐倒祖茔大批柏树支援
胶济铁路修复工程,余资建立东关医药合作社及其他慈善事业。1953年4月病逝。
魏春舫(1886—1955) 原名魏振寅。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莱芜江水河北村人。
民国初期任雪野区保卫团团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莱芜党组织与上级失掉联
系而停止活动。1928年,任雪野区区长。1938年秋,经共产党员刘德轩介绍,与八路军驻
莱办事处主任孙启明取得联系,开始组织抗日武装。10月18日,带领雪野一带的十多人到
八里沟集结,组建莱芜独立营,被任命为营长,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受命到雪
野一带组织章(丘)莱(芜)中队。1940年,任章(丘)莱(芜)历(城)大队大队长。
1945年春,调鲁中军区后勤部生产科。秋,任公路工程大队大队长。1946年后,历任鲁中
军区子弟小学校长、柳埠林场场长、济南四里山公园管理处主任。1955年9月去世。
乔 英(1915—1958) 原名乔学忠。1915年2月生,莱芜清泥沟村人。黄庄高等小学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 冲破家庭阻挠,卖地2亩买步枪1支。1938年3月,参加黄庄抗日武装起
义。 1939年1月,任中共莱芜县四区区委组织委员。1940年12月,任四区区委书记兼区中
队指导员。1941年12月,任中共泰宁县蒙边分区委书记。在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带
领区中队转战沂蒙山区。 1944年11月,调任中共徂徕山工委组织部长。先后2次负伤,躺
在担架上参加抗战胜利后的庆祝大会。1945年11月,奉命支援东北,任东北局牡丹江特委
运输大队长,带领60多人,经常冒着严寒,用马车从朝鲜往鸡西、佳木斯、鹤岗等地运送
军用物资。一次过绥芬河,遭遇土匪,腿部被打伤。伤愈后归队任中共穆棱县县委副书记
兼宣传部部长。1953年1月,被任命为黑龙江省行政干部学校校长。1955年6月,任黑龙江
省委党校副校长兼中共嫩江地委常委。1958年病逝,葬于齐齐哈尔烈士陵园。
李顺章(1905—1959)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莱芜陶镇村人。幼时跟随父母逃
荒要饭。14至35岁给地主扛活。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村党总支书记。1945年,
将全村1/3的整半劳力共1200人组成48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办起粉坊8处、豆腐坊3处、合
作社1个、 运输组12个,养牛37头;成立开荒大队,开荒地2000多亩。年终被评为劳动英
雄, 出席鲁中区劳动模范大会,人民政府奖励黄牛1头。1947年,带领群众修筑嬴汶河堤
岸, 使13个村庄的3000多亩农田免受水害。1948年1月,任县实业科科员。秋,参加泰安
专署示范农场创建工作; 10月,任农场技术员。1950年5月,升任场长后,致力于农业科
技的研究和推广,建立起两个典型互助组、19个示范户和48户58亩地的良种繁殖区,同时,
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周围村庄办起王大下供销合作社、利群木业社、申陈村铁业社;9月,
李顺章出席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
指导栽培“金皇后” 玉米, 创亩产514公斤的纪录, 受到农业部奖励。1952年,探索用
“双镢沟” 密植法,创“三八”麦亩产457.5公斤的全国纪录,分别获农业部、华东农林
水利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奖励,使农场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年,华东人民出
版社刊发《劳动模范李顺章》,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研究的“玉米授粉”拍成科教片在全
国发行放映;先后应山东大学、山东农学院、复旦大学、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邀请作
学术报告和经验介绍。1953年1月,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同全国8个国营农场代
表联合发出《开展爱国丰产运动倡议书》;他在王大下村帮助王尔和互助组发展生产,以
此引导附近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4年,被选为中共莱芜县委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县委授予他“全县干部学习榜样”称号。1955年后,采用典型示范、带动一
般的方法,在场内开办“三员一手”(会计员、保管员、技术员、扶耧手)训练班,召开
农业技术座谈会,为县内外培训农业技术人员上万人,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将
农场15万公斤优良品种输送到各地。1958年10月,任红旗人民公社(系农场改制)党委书
记。1959年春,被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抱病进京出席会议,实事求是地向中央反映
公社化运动中的问题。其间,入中匈友好医院治病,邓子恢、马寅初等领导人到医院看望。
7月,转到济南,在医院医治无效病逝。
吕忞曾(1882—1961) 字名轩, 号半瓢, 兄弟行八,世人多称吕八先生。清光绪八年
(1882年)生,莱芜大芹村人。自幼饱读经史子集,尤对中医经典苦读不辍。青年时以行
医为业,先后受聘于谭家楼、陈林、寨里、羊里、东关“广生堂”、口镇“慎术堂”等药
店当坐堂先生。1933年,在全县中医考试中名列第一。抗日战争前夕,回到本村自开药铺
行医,坚持读书写日记。一生善治疑难病症,用药多出奇招。后来,系统整理日记,撰写
《医学选萃》10卷,惜于1959年被他人以借阅为名攫为己有。医德高尚,世人无不传颂。
病家不论贫富, 一视同仁, 病人付不起药费也照常诊治,还常向邻人送粮米予以接济。
1961年(一说1959年)夏,去梁坡为人看病,中暑而卒于途中。
张 川(1886—1961) 又名张汝辑、张巨川、郑文山。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莱芜
大王庄复宁街人。先后就读于本村小学、寨里高小、泰安师范、济南第一师范。1926年,
济师毕业后,在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下,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受训,此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左嫌”被捕入狱,后经洪涛转告乡里,
将其保释出狱后回原籍。1928年秋,到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三师范训育主任。1929年,任济
南正谊中学训育主任兼军事教练,同时兼任东鲁中学军事教练。1932年8月至1933年8月,
任青岛铁路中学训育主任兼军事教练。 1933年9月后闲居。1935年下半年,任诸暨中学训
育主任兼军事教练。1936年春,在山东军垦区工作,下半年在梁漱溟农场工作。1937年12
月下旬, 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后携眷回原籍。1938年7月,莱芜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成
立,张川任主任,为抗日救国发挥了作用;11月,张川回到大王庄;冬,八路军山东抗日
游击第四支队派武中奇在大王庄设立扩军处,成立四支队特务大队时,在武的争取下,张
川协助扩军,为成立人民军队发挥积极作用。1939年春末夏初,他受官禄之诱,投奔其在
黄埔军校的同学、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担任省政府政治特务大队一支队队长,并将队伍拉
到大王庄一带驻防;夏,沈鸿烈投靠日本侵略军,政治特务大队解散,张川以养病为名居
于家中;秋,大王庄成立红枪会,任宫长;冬,张川解散红枪会,枪支交四支队。1940年
7月26日, 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召开,张川被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地区
候补参议员;8月,莱芜县参议会成立,被选为参议长,其间为抗日救国做了一定的工作。
1941年冬,改名郑文山,南下重庆找到沈鸿烈,投靠蒋介石。后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西北
(甘肃一带)剿共副司令,自此走上与人民为敌的道路。1950年被抓获,以少将战犯被判
处有期徒刑10年,押武昌劳改局改造。1957年,迁押抚顺市战犯管理所。1960年,刑释后
居住济南,1961年去世。
亓聘如(1882—1964) 原名亓汉珍,曾用名李晦堂。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莱芜亓
毛埠村一富裕家庭。 7岁从父读《四书》《五经》,23岁考入莱芜高等学堂,次年考入泰
安中学,后又就读于济南优级师范预科。33岁毕业后,应聘在莱芜高等小学教授历史课。
1921年, 应聘任莱芜中学校长。 1927年,对军阀横行的动乱形势不满,辞职回家闲居。
1928年3月,为防匪患,联合本村同仁,力主按地亩分摊资金,修建村寨圩墙,购置长矛、
大刀和土枪,组织村民自卫。1931年后,与中共地下党员刘仲莹、毕指南、王其人、孙启
明等接触频繁,开始倾向革命。与毕指南、倪汉章等人发起成立习武山、崇崖山林业公会,
利用组织民众植树的机会宣传革命,启发群众觉悟。1932年,参与莱芜县农会活动。1934
年,筹办大圣寺高级小学。1935年10月28日,得到刘伯戈、周茂森带领捕共队抓捕共产党
员的消息后,冒险徒步跋涉数十里,分别通知中共莱芜县委负责人刘仲莹、黄仲华等,使
其及时转移,幸免于难。此后,他家便成为党组织地下联络点。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
莱城后,他积极投入抗战活动。1940年起,先后任鲁西区区长,新甫县、新泰县、莱芜县
参议会参议长,鲁中行署委员等职,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遗余力地工作。1948年,
任莱芜县司法科长。1949年,任莱芜县人民法院院长。1951年,任莱芜县副县长。1954年,
被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2月去世。
亓 盾(1922—1967) 原名亓书乐。 1922年生,莱芜塔子村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敌工干事、
武工队长、县大队副大队长、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空军飞行大队政治委员,第六
航校训练三团政治委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1963年,任国家气象局
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1967年10月15日,被非法绑架;11
月21日,在酷刑逼供中被毒打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木易(1906—1968) 原名杨景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莱芜刘家封邱村人。
早年丧父,家贫未上学。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刘伯戈、周茂森叛变后,
受党组织安排就地坚持斗争。 1938年1月,任中共莱芜县委委员。1941年,任新甫县委组
织部长。1942年,日伪军蚕食莲花山抗日根据地,在据点碉堡林立、工作十分困难的情况
下,仍意志坚定,勇敢果断,坚决执行县委建立隐蔽根据地、迅速扭转形势的决定,带领
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对伪军政人员的政治攻势,把伪乡村政权转变为“两面政权”,扭转困
难局面。1944年冬,调任新泰煤矿工委书记兼武工队长,率领武工队打击日伪军,发动群
众,建立党组织。1945年,日伪军撤离张庄、大协煤矿时,刘木易带领武工队护矿,使煤
矿很快恢复生产。不久,调任沂中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9年,随军南下,先后任中
共嘉兴地委组织部长、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纪检委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
“造反派”以莫须有罪名关押批斗。1968年,被迫害致死。
刘子升(1885—1968) 名兴让,字子升。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0月生,莱芜小上峪
村人。 13岁中秀才,后以办私塾为业,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3月12日,
与边裕鲲等人在黄庄南小学组织抗日武装起义,该起义部队被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
四支队十二中队。不久在莱芜与徂徕山起义部队会合,刘子升接受任务回蒙阴七区组织抗
日动委会,刘子升任主任。至1939年5月,又组建起30多人的常备队。6月,带领常备队活
捉隐匿于霞峰的秦启荣部特务团长刘福航,获各种枪支12支,此后常备队扩大到百余人,
改建为山东纵队一支队一大队七中队, 刘子升任中队长。1941年2月,在蒙阴县民主政府
经济建设科工作。 1944年,当选为蒙阴县参议长。1949年1月,任沂水专署卫生科科长。
1950年8月, 任鲁山林场场长。1952年4月,任泰山林场场长。在战争年代3次被捕,从未
动摇革命信念。1968年去世。
董 琰(1914—1968) 1914年生,新泰城关(今青云街道)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庄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历任新泰县工委书记,泰山特委宣传部长,泰南、沂蒙
地委书记,中共鲁中南区党委秘书长、副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山东省
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江西省副省长等职。
董琰生于书香门第, 父亲是同盟会会员。8岁上小学,10岁父母先后去世,在叔、婶关照
下继续就读。1929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后经同学介绍加入党团外围组织“反帝
大同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组织学生请愿团赴南京向民国政府请愿。1932年
春, 被校方以“制造学潮”为名与7名同学一起被开除学籍;夏,在济南加入共产主义青
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 受组织派遣转移到家乡新泰县活动。1933年2月,返回济南,与团
省特委代理书记孙善帅接上关系后,省委便决定在董琰住处办短期党团训练班,从此其住
处便成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经常出入的地方;同月26日夜,因叛徒出卖被捕,在审
讯中否认参加党团组织, 始终保守党的秘密。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派
张经武与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交涉释放政治犯;11月,被释放出狱。出狱后回到新泰恢
复组织关系,不久在黄庄一带组织成立抗日武装,并任中共新泰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8
年1月1日,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之际带领20余人的武装队伍加入起义部队。1938年3月12
日, 领导举行黄庄起义取得成功;6月,回新泰任县委书记兼八路军新泰办事处主任,把
地方游击队改编为县独立营,兼任教导员。仅用半年时间即创建以七区为中心的第一块根
据地。 1939年1月,调任中共泰山特委(后改为泰山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其间,参与
创立泰山地委机关报——《泰山时报》 。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在山东分局高级党校
学习, 任党总支书记。1941年9月,任中共泰南地委(鲁中区党委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
政委。1944年春,军分区部队一举拔除星村、仲村、盘车沟等敌据点,争取2个大队和1个
中队的伪军起义, 恢复和开辟100多个村庄的工作,形成八区相连,连接费北、泰泗宁的
抗日根据地。 1944下半年至1947年7月,任中共鲁中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后改任组织
部长)。1948年春,任中共沂蒙地委代理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9年夏,调鲁中南区,先
后任区委常委兼秘书长、副书记等职。1950年6月,调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后任市委书记。
1954年,因受向明错案的牵累,被错误批斗和隔离审查。1958年,开除党籍,下放到青岛
国棉纺织厂任副厂长, 不久又到济宁农场劳动改造。 1962年5月, 得以平反恢复党籍。
1963年,调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副省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68年2月5日,
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1977年11月22日,中共江西省委在南昌隆重举行董琰同志骨灰安放
仪式。1983年5月5日中纪委决定给予董琰彻底平反。
申曰彬(1946—1969) 1946年8月生,莱芜冶庄村人。初中毕业后积极报名参军。入伍后
认真学习, 不断进步,思想过硬,技术过硬,在全军大比武中荣立三等功。1969年6月13
日,在空军部队组织的黄浦江武装泅渡的军事演习中,为抢救新战士英勇牺牲。申曰彬牺
牲后,空军部队授予他“王杰式的英雄班长”称号,并在全军开展学习申曰彬的活动。
刘舜卿(1911—1969) 原名刘华英。 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生,莱芜刘封邱村人。
1922年,入县城读书,因成绩优良获甲等奖章。军阀张宗昌统治山东后,学校由封建反动
的地方实力人物把持,刘舜卿对此深为不满,与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同学掀起学潮,进行
罢课和示威游行,罢免县教育局局长。1925年秋,刘舜卿辍学回乡,担任小学教员。他思
想活跃,对打倒军阀、改革政治、解放民众热情很高。相继参加区改进习俗委员会、县农
民协会(任干事) 。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为积蓄革命力量而奔走,先后
在下水河、景家镇、蔡家镇、片家镇发展党、团员,建起党、团组织。1935年10月,刘伯
戈、 周茂森叛变后,就地隐蔽坚持工作。1936年1月,到何家官庄以教员作掩护,承担恢
复和发展党组织的联络任务; 6月,刘舜卿参加县委领导工作,并任三区区委书记,后任
北区区委书记。刘舜卿是这个时期党的组织遭到破坏、活动困难时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少数
负责人之一,为莱芜党组织的恢复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七七事变”后,变卖家产购买
枪支,发动青壮年参加抗日。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7月,受组织派遣到进
步人士梁竹航为县长的莱芜县政府工作, 任县政府文书。1939年1月,任中共泰山特委秘
书长,参与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8月8日,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刘舜卿任县委委员、 县民主政府党组书记。1941年3月,刘舜卿任莱东县委书记兼行署主
任、县大队政委;11月,调任莱芜(北)县县长兼县大队长。在这两个县工作期间,刘舜
卿带领干部群众在严峻的形势下掌握斗争主动权,武装建设、生产自救、精兵简政都取得
重大成绩,被省政府评为模范县长。1942年,泰山区形势恶化,日伪顽对刘舜卿以扣押亲
属、捣毁住房相威胁,并多次劝降,刘舜卿志坚如钢,不为所动。后来,一族兄被刘伯戈
委任为乡长,作恶多端,被民主政府逮捕后,其亲友多次找刘舜卿求情,但刘舜卿执法如
山,坚决将其处决。1945年10月,任泰山专署副专员、地委委员,继而任专员。1946年,
主要负责支前工作,亲临现场,指挥民工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莱芜战役等重大战役的需
要。 1949年2月,任泰安专署专员,后兼任地委副书记。1951年,任泰安地委书记兼军分
区政委。1954年,调任鞍钢土建公司党委书记,继任鞍山市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市委常
委、监委第二书记、市委候补书记、书记。他同市委一班人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
革命, 于1960年总结出“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被毛泽东主席批示为
“鞍钢宪法”。“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当选鞍
山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12月,去沈阳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病逝。
李宝文(1897—1970)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莱芜口镇东街村人。辍学后从事
食品加工业。1932年,与博山人刘汉民合资在莱城开设医院学医。1935年,在莱城东关自
办莱裕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主任亓象岑动员下,与亓林甫、郭子
郁等人发起成立莱芜县抗日救国会,并任所组织的妇女救护队指导员。日本侵略军侵占莱
城后,医院迁往口镇。1940年,日伪军在口镇安设据点后,李宝文以行医为掩护,秘密给
八路军输送药品和医疗器材,救护伤员。1955年,带头组织联合诊所,后到口镇医院工作。
1957年,被选为莱芜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后连续当选莱芜县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和常务
委员会委员。1970年3月去世。
赵笃生(1899—1970) 原名赵培祥,曾用名赵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泰安
东关人。1919年,从山东省立三中毕业后,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本科二部就读,毕业后教
书。1925年,组织“五卅”后援会。1931年,组织济南学生南下请愿活动。抗日战争爆发
后, 组织泰安县抗敌后援会,任副主任,先后动员亲友数十人参加抗战。1938年1月,参
加徂徕山起义;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赴尼山开辟根据地。后受命到国民党山东省
政府和石友三部做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9月,任七县联合办事处主任。1940年3月,任泰
山区行政专员公署(后改称泰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专员。至1947年7月,主要在专署
做领导工作,随党政军机关长期活动在莱芜及其周边地区,为政权建设、统一战线和支前
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民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48年12月后,历任昌潍专署专员、山东分局
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山东省政治学校校长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9年甄别。1970年去世。
亓 伟(1911—1972) 原名亓纯祖、亓维祖。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生,莱芜东汶南
村人。1927年,考入莱芜县立中学。1930年,考入济南省立高中。1932年,毕业后在莱芜
县泉河寺高小任教。1937年10月下旬,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
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1939年1月,任泰山特委军事部第一大队供给处处长;是年,七
县联合办事处成立后,负责粮食工作。1940年,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后,任粮食科科
长。 1943年11月,任泰历县抗日民主政府代理县长。1944年5月,选为泰历县抗日民主政
府县长; 10月,兼管县委工作。1945年10月,任泰安县县长。1947年9月,任泰山专署工
商管理局局长;11月,调任华东工商干部学校校长,不久又调任山东省行政学院训练部主
任。1952年至1958年,历任山东矿务局器材处处长,华东煤炭工业管理局基建处处长、计
划处处长,济南与徐州煤矿基建局副局长。1958年至1964年,历任云南省煤炭厅副厅长、
党组书记, 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65年1月,任四川渡口宝鼎山煤
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1972年3月26日去世。《攀枝花报》《四川日报》《中国煤炭报》
《人民日报》先后刊登“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亓伟的事迹。
刘莱夫(1914—1974) 原名刘嘉典,曾用名刘法五。1914年生,莱芜西上庄村人。1932
年,在中共山东地方组织连遭两次重大破坏,斗争形势恶化的情况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
党。当年受中共莱芜县委派遣考入省立乡村师范,承担寻找党的上级组织的任务。经过积
极工作, 使莱芜和济南的党组织联为一体,得到恢复和发展。1936年2月,任中共莱芜县
委书记和山东省委鲁南特派员, 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奔走于各地。1937年6月,考入济南
辛庄营房乡农学校军事训练养成所(8月改为省政训处)学习;9月,被派往蓬莱县任政训
员,做抗日民众动员工作。1938年初,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特务连政治
指导员; 5月,复任莱芜县委书记。1939年2月,调任泰山特委组织部长;8月,任泰山地
委书记。 1942年5月,泰山地委书记由八路军第四旅政委汪洋兼任,刘莱夫改任副书记。
1944年5月, 任泰南地委书记。在莱芜县、泰山区抗日武装斗争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积极
参与领导组建起各县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功地组织和指挥多次反“扫荡”
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任黑龙江省龙南地委书记兼独立旅政治委员,为开辟东北新区,
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起,历任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中共北
京市委财贸部长、华北局组织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4年去世。
李建业(1895—1975)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莱芜田封邱村人。性格朴实憨厚,
幽默诙谐,人称“李傻子”,后成艺名。8岁起在齐河城里学艺,学会30多个节目。之后,
在省内游艺两年、 “闯关东”7年。39岁在乡娶妻成家,后去山西、郑州、武汉、南京、
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留须罢演。1940年参加莱芜县民主政府政
卫队,以卖肴药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3年,被坏人告密遭敌逮捕,由莱芜梆子
老艺人张凤水和卖篦子的杨玉山保释出狱,遂脱离政卫队,仍以赶集串乡卖肴药并演小节
目维生。1959年,被山东省杂技团录用,虽年逾花甲,仍勤奋不辍,将传统节目加以整理,
由场地搬上舞台,一时产生轰动效应。1962年,《扇碟子》节目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
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合拍的《齐鲁英豪》收录。此节目用四个碟子(或茶碗)、一把扇子,
演出时随着手中扇子扇动,碟子逐个徐徐离地,翩翩起舞,伴以大过梁、茶花盖顶、古树
盘根、苏秦背剑、四门斗、拐线等舞姿,翻上倒下,忽近忽远,使观众眼花缭乱,拍手称
绝。其他节目皆技术娴熟,俗中见奇,使人耳目一新。1975年1月去世。
尚立斋(1904—1975) 原名尚庆建,字以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莱芜官厂村
人。1923年,毕业于县立中学,此后在孙故事、鹏山泉、颜庄等小学任教。1928年,考入
莱芜县教职员训练班。结业后,加入国民党,始任区长,后任莱芜县党部整理委员。1931
年起,在中共莱芜地下组织的影响下,逐渐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立志坚持正义,追
求真理。1933年,县立师范讲习所进步学生何桂开被当局逮捕,尚立斋挺身保释。1934年,
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刘仲莹被国民党山东省党部逮捕,尚立斋赴济南在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为
刘仲莹担保。1935年,在中共莱芜县委安排下,赴济南向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告发中共叛徒
刘伯戈、周茂森敲诈勒索罪行,使刘、周被捕入狱。继而被刘、周指控为共产党员,袒护、
保释共产党要犯,掩护共产党地下活动等,由山东省高等法院叛处尚立斋死刑。在狱中,
受到共产党员赵健民等人的教育鼓舞,尚立斋据理上诉,后被改判为无期徒刑。再次抗诉
后终被判决无罪,但因国民党检察官再次起诉未能获释。1937年10月,与其他政治犯一起
获释,立即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参加莱芜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
会工作;是年8月,在共产党员张友渔领导的国民党第六十九军政治部工作;9月,任新泰
县政府民政科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蒙阴县的区委书记、鲁东南特委组织
部干事、莒北县委书记、滨海专署民政科长、滨海地委滨北专署秘书主任、胶南县县长、
胶东行政公署党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际新闻局秘书长、中央对外文化联络
局秘书长、 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专员。1961年3月,任黑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1975
年11月,在哈尔滨去世。
王光学(1955—1976) 1955年生,莱芜朱家店村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1976年3月,参军于青岛警备区守备某团六连;6月30日,连队驻地大公岛遭暴风雨袭
击, 王光学为保护火炮、 弹药被卷入大海牺牲。 1977年5月10日,济南军区授予王光学
“雷锋式的好战士”称号。
亓振海(1954—1977) 1954年生,莱芜塔子村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5
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任某部班长。1977年7月4日,在国防工程坑道施工时,
坑顶土石突然松动塌方,为抢救战友而牺牲,被追认一等功。1978年5月6日,济南军区授
予亓振海“雷锋式的好战士”称号。
亓庆标(1921—1977) 1921年生,莱芜五龙村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
队特务大队;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任鲁中军区十团七连连长。1947年12
月, 任华东野战军八纵二十四师六十四团三营营长。1949年2月,任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
二七团参谋长,后调任二二六团副团长、团长。其间,参加了莱芜、淮海、渡江战役,均
带领部队担任主攻任务,屡立战功。1950年11月,亓庆标赴朝鲜参战,先后率部参加二、
四、五次战役和西方山战斗。1954年11月,任二十六军十六师副师长,后到军事学院深造
5年。 1965年11月,任守备第十八师师长。1970年12月,任六十八军副军长。1977年10月
去世。
曹春耕(1917—1978) 原名曹春庚,曾用名鲁星。1917年生,莱芜牛泉镇三官庙村人。
1931年,就读于莱芜县立第二高级小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受党组织指
派到中共莱芜县委地下联络点文成书局,协助县委委员王其人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
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武装起义。1941年,三县分治后任中共新甫县委副书记。1943年,任
新甫县委代理书记。 在新甫县工作4年间,多次带领武工队寻机作战,粉碎了日伪军企图
控制莲花山区的计划,为泰山区抗日武装斗争开辟阵地。1946年底,任中共安丘县委书记
兼独立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在青岛国棉七厂、六厂任军代表。其间,总结推广
“郝建秀工作法”。1952年起,先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监察局副局长、北京市计划委员会
副主任兼生产委员会主任、物资局局长。1965年,调外交部工作。1966年,任外交部总务
司司长,被誉为“出色的后勤部长”。1972年9月,任中国驻挪威大使,任职5年间中挪贸
易往来、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建立中挪友好协会,回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78年2月,
在北京去世。
李力修(1907—1978) 原名李霁轩,字月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莱芜李家
封邱村人。 1923年, 因家贫中断学业, 后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
193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4月,任莱芜县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宣传部长,主编《抗
战青年》 。1940年5月,任莱芜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任《动员周刊》社社
长。 1941年2月,任中共莱芜县委机关报《前进报》社长兼主编。1942年10月,吉山战斗
中被日本侵略军俘虏。1943年1月,逃到沈阳并辗转回到莱芜;8月,找到党组织,经中共
泰山地委审查恢复党籍,任莱东县民主政府秘书。抗战胜利后,撰写《莱芜县抗日战争时
期工作情况总结》。1947年4月,任泰山区支前司令部秘书主任,后任莱芜县粮食局局长。
1949年1月起, 先后任莱芜县县长、中共莱芜县委书记、泰安地委副秘书长、山东省委统
战部办公室主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78年8月去世。
李半残(1907—1978) 原名李粹笃,字子纯,笔名思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
莱芜东照临村人。 1928年2月,中学毕业后,考入济南爱美艺术师范学校,在校受教于画
家瞿园初(瞿秋白之父) ,受益匪浅。1930年1月,毕业后回莱芜从教半年;是年暑假,
考取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山水画系,受教于陈半丁、齐白石、于非闇、徐衍分等大家名
流。 1934年,毕业并到惠民任中学美术教员。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6月,
在沂水县东里店因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左手和腿部受伤,康复后改名“半残”。解放战争
时期,先后在鲁中大众画报社、鲁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等单位任美术编辑。1949年至1965
年,在泰安一中任教。1973年至1976年,应邀到泰山管委会为泰山作画。1978年10月去世。
李半残画路宽,尤擅山水,用笔老辣,巍峨险峻,气势雄阔,匠心独具。其巨幅山水《五
岳独尊》《泰山名胜图》为传世精品,经多次印刷,发行上百万份;其花鸟画亦颇具功力,
风格俏丽而洒脱。
董文隆(1902—1978) 天主教教名裴理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于莱芜响水湾
村一教会世家。自幼笃信天主教。1926年,毕业于济南洪家楼德育中学。1929年,于洪家
楼小修院毕业后到罗马传信部大学神哲学院留学。1934年,升为神甫。1935年,获神学博
士学位,后回国。1938年,在北京司锋书院进修两年。1939年,从事教务,历任章丘胡迪
村天主教堂神甫、济南懿范女中校长、济南将军庙街总堂事务员、济南教区总堂咨议员、
东平县梁庄天主教本堂神甫等。其间,曾任济南教区《光华日报》编辑,极力宣传抗日爱
国之道。《光华日报》被日本侵略军查封,改任《宗徒》杂志编辑。经常以宗教身份掩护
过往济南的抗日人士、帮助家乡抗日组织采购医药用品等物资。1950年,任济南教区副主
教。1952年,领导教众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革新爱国运动。1958年,为济南教区主教,
并被选为济南市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及济南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
委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先后当选济南市第三届和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山东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
会和山东省理事会理事。 20世纪60年代, 受到错误处理。1970年,遣返原籍管制劳动。
1978年,平反后不久去世。
夏骏青(1910—1978) 原名夏英杰。 清宣统二年(1910年) 生,莱芜北古德范村人。
1938年1月,参加革命;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莱芜县委委员、县大队长,章丘县独
立营营长,博莱县敌工部长,吉林省通化行署秘书长、柳河县县长,江西省赣州市市长、
赣州地区副专员、吉安地区专员,江西省建工局局长,国家建工部副局长、给水排水设计
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交通部基建司副司长等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巩固根据地、
建立民主政权、瓦解敌军做出显著成绩,获得模范工作者称号。1978年去世。
廖容标(1912—1979) 原名廖之秀。民国元年(1912年)生,江西赣县人。1929年8月,
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苏区独立师第二团连长,红一方面军第一师二团营长、第五
独立团团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
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第四旅旅长,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
区第四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
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
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9
年5月2日,在南京去世。
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率部在莱芜及周边地区对日伪军作战,战功卓著。与当地人民结下
鱼水深情,被称为救民于水火的“廖菩萨”。他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部分骨灰在莱芜
安葬。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府在革命烈士陵园为廖容标立碑。
薛 亭(1924—1979) 原名毕兴耜,1924年生,莱芜朱胡同峪村人。1940年7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 1942年9月起,历任滨海银行发行科科员,中共沭水县委、莒南县委组织部干
事,中共莒南县兴云区委代理书记、桑庄区委书记,莒南县政府秘书科长、副县长、代理
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委员。1951年至1956年,历任莒南县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第
二书记、书记,莒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其间,自1954年始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常委。
1956年6月, 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1957年至1959年,兼任中共郯城县委书记。此后相
继担任中共临沂地委书记处书记、地委书记,临沂军分区政委、第一政委,中共山东省第
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1969年至1975年5月,历任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临沂
地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临沂地革委主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5月,
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1979年7月21日,病逝于济南。
在薛亭39年的革命生涯中,有35年是在临沂度过的,他为临沂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精神和物
质财富。他善于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在开展每项工作之前,都要先把样板树起来,
再组织全区干部学习推广。在任莒南县委书记时,就抓出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
何家店、 石泉湖等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典型,是经国家
主席毛泽东亲自批示表扬的。特别是毛泽东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
好例”的批示,鼓舞和启发全区人民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在担任地委书记
后, 薛亭又抓出孟良崮、 牛角崮、龙山等治山样板和汪沟、布洼等治岭样板,并总结出
“竖水横流、挖沟修堰、综合治理、保持水土”等许多经验。临、郯、苍地区原是涝洼平
原区,是有名的沂、沭河“洪水走廊”。为彻底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
增收,时任地委副书记兼郯城县委书记的薛亭,先在郯城马头区的采莲湖试种水稻,获得
成功。主持地委工作后,又对在“大跃进”时期兴建的30余座大中型水库进行配套工程建
设,在下游兴建若干大型灌区和支干渠。在解决水源后,又抓出东张屯、塘崖等几个“稻
改”典型。1961年,地委分批组织县、社、村干部到这些单位参观学习,然后在沂河中下
游的县全面推广。经过3年“稻改”工作,至196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使
原先易涝洼地变成稻浪滚滚的“山东江南”,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专区”。
崔莅堂(1906—1981) 曾用名崔曰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莱芜崔梁坡村人。
1918年,考入莱芜县立师范讲习所,1921年,毕业后从医。1927年,任小学教师,领导学
生同封建组织道院进行斗争。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莱芜县五区教育干事,县民政科科员,县委秘书,博莱县孝义区区长,莱芜县民政科
科长,圣井区区委书记,泰安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莱芜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兼
县人武部政委,泰安地委委员、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山东省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等
职。1965年12月,离职休养。1981年2月去世。
郭兰田(1919—1981) 1919年9月生,莱芜张家台村人。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是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排长、连长、营助理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荣立三等功
4次。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转业到长岛县粮食局工作,后任隍城粮食管理所
所长。在实践中与职工探索地下储粮、科学保粮规律,连续9年保持粮仓无虫害、无鼠害、
无霉变、 无事故。隍城粮所连续8年保持先进单位称号。他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
作者。1979年12月26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金质奖章。1980年,被粮
食部授予劳动者模范称号。1981年4月28日去世。
耿传彬(1892—1981)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莱芜林马庄村人。7岁就读于私塾,
后随父习中医,经勤学苦读和实践终成乡间名医。20世纪20年代后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
政治主张,与地下党组织接触密切。就医时同情穷苦民众,常少收或不收费而收治病人。
1935年,中共莱芜地下组织遭国民党破坏后,耿传彬不顾危险掩护县委领导成员。后又在
新泰北师店耿庆云药房联系隐蔽点,派人移送刘子正前去隐蔽。抗日战争期间曾受民主政
府指派,争取日伪口镇维持会长耿某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从而在口镇一带开辟重要情报
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在口镇卫生院工作。几十年致力于中医,医道医德有口皆碑。1973年,
因患脉管炎截肢,仍忍受巨大痛苦,卧床为求医者施治。1981年12月去世。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一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
任学生会干事。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4年夏,
师范毕业后经同乡王毓华介绍,到孔府家馆任英文教师。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开始文学创作。 其间,参加群新学会,秘密阅读《共产主义ABC》《夜未央》等书刊,在
京报副刊发表《白天与黑夜》《塾中杂记》等文。后来又写了《羽书》《马》等,收在生
活出版社出版的《羽书》 集子里。 与曹未风、成启宇合办《烟囱》杂志,共出版10期。
1931年夏,毕业后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任事务员,结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
孟超等,常定期聚会交流。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教务处主任兼国文教员。暑假期间回
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创办《避暑录话》。“一二·九”运
动后,为使学生免遭军阀迫害,力主提前放假,组织学生回家乡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
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 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
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时,毛泽东为他题词“努力奋斗”予以勉励。是年11月,任
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文艺工作组组长,赴长治一带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
文化协会秘书长, 参与编辑《文艺突击》,并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教师。1941年8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在边区政府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科长。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聆听毛泽东的讲话,进一步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1945年11月,任华北联合大学(驻
张家口)中文系副主任。不久任东北大学(驻佳木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
副教务长。1949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语文教材编审的领导工作,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
副总编辑,并坚持散文创作。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今沈阳师范大学)副院长。1954
年春,调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参加编辑《文学》课本,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
学讲习所所长,并负责《文艺学习》《语文学习》诸刊物编辑出版工作。1956年10月,赴
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20世纪60年代初,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吴伯箫先后写了
《北极星》《记一辆纺车》《歌声》等二十多篇散文,后收为集子《北极星》。在这些散
文中,作者宣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作风,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励人民战胜
困难,夺取新的胜利。这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浓郁的时代色彩,并有着相当高的
艺术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政治迫害,被开除党籍。但他始终坚信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仰,
无处交党费,就自制一红色口袋,每月按时将党费放入口袋中,把向党的思想汇报写在小
本子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
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
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
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
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
出版有《吴伯箫选集》。
栾尚普(1919—1983) 别名赵瑛、夏冷。1919年生,莱芜大英章村人。1939年5月,参加
八路军;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纵队四支队排长,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华东
野战军第八纵队师教导营营长,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一○三师副团长,华东军区防空司令
部处长,防空学校训练处处长,汉口防空学校副部长,防空军处长,高等军事学院空军教
研室副军职教员等职。1983年去世。
陶传亮(1923—1983) 1923年生,莱芜陶南村人。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入伍后,历
任通信员、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股长、科长、志愿军后勤大站副政治委员,福
建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医院、汽车团、仓库政治委员,分部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
后勤军事办事处政治委员(副军级)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垛庄、普通、和庄等战斗。他抢炸药包炸敌人的碉堡、炮楼,炸死
炸伤日伪军数百人,先后受伤16处。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济南、淮海等战役,屡建战功。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任团副政委,率全团英勇作战。回国后,在福州军区从事部队建设工
作。 陶传亮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被授予爱兵模范、巩固部队模范、模范共产党员和战斗
英雄等光荣称号。1983年10月去世。
鹿 英(1915—1984) 原名鹿万富。1915年生,莱芜西牛泉村人。1938年2月,参加八路
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6月,转业到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鹿英先后任莱北县政务队班长、莱芜县大队分队长、莱南县独立营中队长、
莱芜县独立营副连长、鲁中军区警卫连副连长等职。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调往东北,先后
任安东军区教导营一区队区队长,大孤山县大队副大队长、保安团副团长,一六三师新兵
团团长,安东军区独立三团参谋长,旅大警备区兵役局科长等职。
1941年, 获战斗模范称号。1943年,获南泥湾大生产劳动模范称号,还先后立大功1次,
三等功3次。 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57年10月,作为旅大警
备区先进工作者代表,赴京参加全军群英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并合影留念。1958年6月,转业到地方,先后任旅大老虎滩工人
疗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大连兴海疗养院党委书记等职。1984年8月去世。
张兆万(1926—1984) 曾用名张耀星。1926年10月生,莱芜南文字村人。幼年随父旅居
山西太原、临汾等地。1939年10月返乡,在常庄区抗日完小读书,受到党的抗日救亡宣传
教育, 思想倾向革命。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完小毕业后,在本村组织发动
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43年10月,参加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先后任常庄区统计干事、
组织干事,区青年救国会会长。1946年4月,进鲁中公学学习;9月,任莱芜县汶阳区建设
联合会主任, 后任县建设联合会秘书、中共颜庄区委书记。1949年2月,随军南下开辟新
区工作,历任浙江省奉化县溪口区委书记、鄞县县委书记、宁波地委副书记、宁波市委第
一书记等职。 1981年12月,任浙江省副省长。1983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
省长。1984年10月16日,突发心肌梗塞,病逝于杭州医院。
孙启明(1899—1984) 原名孙鸿亮,曾用名聘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莱芜
柳行沟村人。1915年,考入泰安中学,不久辍学。1917年,应聘任小学教员。1925年,入
股开办油坊,后务农。1929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是年秋,任县农民协会干事。1931年
秋,入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后在中共莱芜地下组织支持下当选为县农民协会干事长。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员和农民协会干事长的公开身份进行党的地下工作,
使农民协会成为中共莱芜县委的活动中心。在国民党莱芜县党部和县政府财政局企图断绝
农民协会经费时,坚决执行中共莱芜县委“坚持农会存在,掩护党的活动”的指示,据理
斗争,迫使当局定期拨发银币,巩固县委的活动阵地。后在清算县财政局长毕华桥贪污案
中发挥县农民协会的合法作用,积极与中共地下组织配合,终于使山东省政府将毕华桥解
省关押,处罚军棍,追回部分赃款。在对县政府财粮科科长郝伯衡、县法院法官乔某、县
联庄总会会长栾仲久的斗争中, 有效地发挥县农民协会的作用。4年中,在中共莱芜县委
领导与支持下,为维护民众利益,打击贪官污吏,东奔西走,不遗余力。1935年,刘伯戈、
周茂森叛党后,他与毕指南等人到山西绛县隐蔽。1936年,只身转移去邹平乡村建设研究
院, 其间脱离党的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莱芜。1938年1月,带领儿子和动员的青壮
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2月,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驻莱办事处主任;8月,
当选以梁竹航为县长的莱芜县县政委员会副主任兼供给处主任。 1939年8月,当选莱芜县
民主政府县政委员会主任兼民政科科长。1940年,当选莱芜县参议会参议长。1941年8月,
任泰山专署参议会驻会委员。 1944年1月,任泰山专署民政科科长。1945年,中共鲁中区
委员会对其脱党作出审查结论, 孙启明履行重新入党手续。是年7月,在鲁中区参议会上
当选鲁中行政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出席延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47年,任鲁
中驻渤海办事处第一大队大队长。 1948年7月后,历任泰山专署司法科科长、秘书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鲁中南行政公署水利局负责人,山东省水利局秘书主任、农林厅办公
室副主任、水利厅灌溉局局长。1959年后,分别在山东水利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图书馆
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摧残。1984年病故。
孙守功(1963—1984) 1963年生,莱芜孙家庄村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8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4年5月,身患肝炎住院治疗。7月中旬,得知部队开赴
中越边界参加防御作战消息,一再要求出院参战。因医生在其出院通知书上注明“病未愈,
继续休息两个月”,孙守功被确定留守。随即写下“坚决上前线,愿把热血洒南疆”的血
书,同时递交入党申请书,坚决要求党组织在战火中考验自己。连队党组织批准他的请求。
12月20日,与全班战友坚守116阵地,激战中右手两个指头被弹片削掉,右腿也多处负伤,
进行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 当日全班连续打退敌军3次冲击。21日,孙守功击毙击伤敌军
各2人,协助卫生员抢救和运送7名伤员、35名烈士。在全班只剩下孙守功一人后,指挥员
要求他下阵地治疗,但他坚定地表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到底!”24日,战
斗更为激烈。在反冲击中双腿被炮弹炸断,仍以火力掩护战友冲锋,并以惊人的毅力用双
肩支撑着躯体前移。在即将到达一制高点时,被敌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
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授予“钢铁战士”称号。
尚根河(1965—1985) 1965年8月生,莱芜双龙峪村人。在校学习时曾两次冒险抢救落水
儿童。1983年,入伍后经常为驻地孤寡老人请医治病,并用自己的津贴支付药费和为老人
购买滋补品。当得知战友小胡因家母生病出现困难时,随即以小胡的名义寄去20元钱。由
于尚根河乐于助人,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1984年12月,部队开赴老山前线。临战前夕,
向党支部写决心书表示:“在危急关头,我要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写给父母的遗书中,以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示杀敌的
决心。 1985年2月10日战斗开始,尚根河带领救护小组担负战场抢救任务,当部队攻下阵
地时, 已抢救运送伤员11人,并往前沿阵地送弹药9箱;12日起,战斗持续32小时,他连
续穿梭于前沿阵地和指挥所之间,当他把一位烈士的遗体背下阵地时,不幸被敌人击中胸
部牺牲。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记一等功。
卞克强(1920—1985) 1920年1月生,莱芜冷家庄村人。幼年就读于本村私塾。1939年9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任中共莱芜县委巡视员,后参军,作战勇敢,指挥果
断。1944年,在滨海区反“扫荡”中率一个连攻占一处伪军据点,歼敌一个中队。抗战胜
利后调东北民主联军工作,曾任旅侦通股长。1950年12月,入朝参战,任四十二军作战科
科长,多次出生入死,完成侦察和作战任务。1952年11月,回国后历任师长、军副参谋长
等职。 1960年6月,调任总参防化学兵部司令部作战处任处长。1964年,首次原子弹试验
时,参与试验防化保障领导工作,任试验指挥部安全防护工作部副部长。在西北试验基地
执行任务时,翻车受伤,仍坚守岗位,带领部队完成防护保障任务。1975年12月,任总参
防化学部副部长。 1981年8月,任防化研究院院长。1984年4月,离职休养。1985年3月病
逝。
时春美(1902—1985) 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0月生,莱芜王家方下村人。幼
年家贫,1923年,嫁给本村王义传,夫妻开小饭馆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民
主政府领导下,组织代耕队,免费为烈军属耕种。1949年冬,冲破各种阻力,带两个儿媳
上夜校学文化,发动全村26名青壮年妇女参加夜校。1949年,任王家方下村党支部书记。
1950年,当选嘶马河乡乡长、乡党总支书记,是年在全乡组织起38个生产互助组。1951年,
在全乡推广浸种、选种等先进技术,使粮食亩产增加80斤;先后当选全省、全国农业劳动
模范。1952年,与王登福在本村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农业生产
合作化的带头人”。1953年,因病离职。1985年3月病逝。
刘祖裕(1925—1989) 1925年11月生,莱芜傅家庄村人。194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4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后,历任山东省博莱县五区青救会长,山东省莱芜县苗
山区宣传委员。1945年10月,随军由山东到东北,历任松江省木兰县柳西区区委书记、县
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松江省海林县委书记、松江省宁安县委书记、中共合江地委副书
记、中共黑河地委副书记。1967年4月,任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6月,任中共
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负责全区党的工作。1973年3月,中共黑河地委恢复,
刘祖裕任书记,是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
重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终站在党和人民一边,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保持了黑河地区稳定。
1978年7月到1979年1月, 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79年2月,任黑龙江省农业局党组
书记、局长。是年,随农业部代表团首次赴美国参观考察。后任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顾问、
巡视员(享受副省级待遇)。在任黑龙江省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黑龙江作为全国
农业和产粮大省、农业部重点扶持省份,刘祖裕为此倾注大量精力和心血,先后发表《发
展农业应注重科技》等数十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理论文章,用于指导全省的农业生产,
使全省的农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1989年5月,在哈尔滨逝世。
边春光(1925—1989) 曾用名边振发。1925年9月生,莱芜边王许村人。1940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莱芜县羊里区委书记、泰山地区青联主任、鲁中区青委组织部长、华
东团校教育长。1955年2月,调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相继担任编委、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社长兼总编辑。审定了《共产主义人生观》《青年修养十二讲》等优秀青年读物;编写了
《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 ,印数达150万册;领导中国青年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创业史》
《李自成》《风雷》等优秀长篇小说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青年修养通讯》《理想、
情操、精神生活》《王若飞在狱中》等青年读物;出版了《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
累计印数达1.2亿多册, 成为中国出版史上印数最多的书籍。1969年,被下放到河南潢川
“五七”干校。1970年12月,调陕西工作,先后任省广播局党委副书记、省出版局局长、
省委宣传部长。其间,著名作家柳青、姚雪垠、马忆湘、王英先、李若冰、罗广斌、杨益
言等都曾得到过边春光的帮助。1977年底开始,先后担任中宣部出版局局长,文化部党组
成员、出版局局长和国家出版局局长。他在组织贯彻出版方针和实施出书计划中,强调搞
好图书“骨干工程”,出好重点书和系列书。1987年,退居二线,任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持《汉语大词典》、《出版知
识》丛书、《中国出版人名词典》《出版词典》和《编辑实用辞书》编辑工作。著有《当
前出版改革的几点思考》《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出版研究工作的十个问题》
《从色情淫秽读物出版所想到的》《图书发行工作断想》等。1989年12月,因突发心脏病
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