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监督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6&run=13

莱芜自1975年成立环保机构后,贯彻实施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环保监管、部门配合,市场引导、舆论监督,公众参与、依法治污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环境计划管理 环境保护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 1983年,莱芜市开始制定环境保护五年计划
和长远规划(称“六五”计划),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走上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七五”计
划将环保计划列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八五”
“九五”“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设目标,制定更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
了莱芜市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自然、 生态保护规划 1995年以前,莱芜市没有完整、详细的自然、生态保护规划,只有
华山林场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1996年,制定实施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规划,切实
保障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1999年,编制完成铁车乡、鹿野乡、圣井乡、黄庄镇4个生态
示范乡镇的建设规划,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与保护。2001年,初步编制《大汶河源头重要生
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2002年,通过省政府论证。2002年,编制完成《莱芜市生态保
护“十五”规划》。2003年,编制完成《莱芜市生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5年,编
制实施《莱芜生态市建设规划》和《牟汶河综合治理行动纲要》。
环境统计 莱芜市环境统计工作始于1980年,此前没有系统的环境统计资料,只有局部的、
不完整的环境调查资料。1980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市环境统计工作得到
长足发展,填制了《莱芜市环境统计年报》。统计资料主要来自全市厂矿企业,经市环保
部门汇总后上报。主要内容包括工业行业“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企事业污染治理
情况,排污费征收、使用和污染赔(罚)款情况,当年建成投产的建设项目“三同时”执
行情况,企事业单位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环保系统自身建设情况等。
环境目标责任制 1988年, 全省试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1989年10月24日,莱芜市市长与
泰安市市长签订第一届环境目标责任书,开始实施这项制度。1993年至2005年,地级莱芜
市直接与省政府签订环境目标责任书,环境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得以具体贯彻,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环境治理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
区域综合防治。
城市环境定量考核 1987年, 莱芜市开始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主要开展城市
烟尘控制区建设,加强市区生活噪声管理。1989年始,围绕环境目标责任书,全面实施城
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城市环境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 1987年, 莱芜市开始实施该制度,市属以上建设项目全部执行环境影响评
价手续。1998年以后,随着各区环保工作的开展,市属以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
率明显增长,保证了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
建设项目“三同时” 管理 莱芜市从1975年开始实施该制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措施不
够有力,执行率不高。1979年,莱芜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执
行“三同时”制度。严格“三同时”把关审批手续,莱芜市“三同时”执行率明显上升,
1994年达到100%。 2005年,全市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73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
均无重污染项目, 验收竣工项目“三同时” 合格执行率达100%,拒批“土(小)”企业
107家,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对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
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和强化环境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9月,莱芜市开始征收排放污水超标排污费,开征户24个。1986年5月,开始全面开
展排污收费工作, 开征户96个。1992年,全市征收排污费165万元,市属以上企业征收面
达100%。2005年,全市征收排污费2660多万元,收费单位达240余个。
限期治理制度 1980年, 莱芜市开始实行限期治理制度。在污染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限期治理时
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要求被限期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依法完成限期治理
任务。至2005年,全市限期治理污染单位400多家次。
环境法制建设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莱芜市环境保
护工作进入法制管理新阶段,根据国家的法律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地方规范性文件。
该规范性文件是莱芜市环境管理的依据和各行各业遵循的准则。
环境信访工作 1990年11月, 市环境保护局设立法制科,加强环境信访管理。2002年,开
通“12369” 环保投诉热线电话,由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受理转办和查处环保投诉案件。
1994年至2005年,市环境保护局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1728件,处结率100%。
环境宣传教育 莱芜市的环境宣传教育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 有关的方针政
策和重大决策;环境保护的典型事例及新道德、新风尚;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每年的6月5日坚持开展“世界环境日”宣传纪念活动,印制发放宣传材料,为群众提供咨
询服务。重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委派课外环保辅导员,坚持作环保专题讲座,举办环保
绘画、征文比赛,组织全市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加强新闻报道,先后在《莱芜日报》、
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开办“环保专栏”“环保之窗”“环保热线”等栏目,制作环保
专题宣传片。1993年始,每年组织开展“嬴牟环保世纪行”活动。2001年,成立环境信息
中心,开始编发《莱芜环境信息》,开设莱芜市环保网站。2002年起,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至2005年, 全市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6所、省级“绿色社区”2个、全省
环境保护优秀企业2家。

春秋时期,境内有齐鲁孔道。战国时,口镇至勺山有通行兵车的大道。明代建驿道,嘉靖
年间有驿道4条,总长127.3公里。民国初年,县政府修建县道。1928年修建公路,汽车先
后通达泰安、章丘、博山、新泰等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公路时毁时修。1949年,
仅有泰(安)莱(芜)公路维持季节性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着力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业。除投入大量人、财、物力进行公路
建设外,20世纪50年代末期,始兴建铁路磁(窑)莱(芜)线、辛(店)泰(安)线,两
线均为支线,境内营业里程91.9公里,主要担负境内莱钢、电厂、大型企业煤炭运输。70
年代后,钢铁、煤炭等工业的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改革开放后,市委、
市政府更加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紧紧抓住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的政策机遇,
突出抓了国省道建设和乡镇公路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境内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逐步形
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市、乡(镇)公路为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和铁路兼备的交通运输网。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相继建设改造明莱、韩莱、枣徐、泰莱、仲临等一批高等级国省道干
线公路,建成泰莱、博莱、莱新等高速公路。至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39.4公里。
全年公路客运量1236万人次, 客运周转量58696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504万吨,货运周
转量79091万吨公里。全市1070个行政村有1034个村通等级公路,1056个村通客车。
莱芜的通信业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有4条驿道贯穿境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大清邮政开办,在莱芜县成立三等邮政局,取代驿站,收寄平常信件、挂号信函、印刷品、
新闻纸等。宣统二年(1910年),开办信件快递业务。
民国元年(1912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莱芜邮政通信除沿袭办理大清邮政的各种
业务外, 还开办商务传单业务和保险(后称保价)信函业务等。至1936年,信柜发展到9
处,代办所发展到5处。
莱芜近代电信创办于1932年。 是年7月,民国政府在莱芜设长途电话事务所,并架设莱城
至各区公所线路,管理全县及十个区公所线路,为政治专用,战时为国民党政府军队通信
机构。 1934年4月,山东省建设厅在莱芜设立长途电话莱芜分局,管理莱泰、莱博、莱口
等线路。 1935年,在口镇设长途电话代办所。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通信设
施破坏殆尽。
中共地方组织建立后,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各级建立通信队伍。1938年秋,成立莱芜
战时交通站, 负责传送党政军机关文件。1941年4月,成立莱芜县战时邮局。抗日战争胜
利后,更名为邮政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邮员工为完成战时通信任务做出重要
贡献。1948年3月11日,莱芜全境解放,莱芜邮政局定驻口镇,邮政通信得到恢复发展。
1952年9月, 莱芜邮政局改称莱芜邮电局,电信业务也开始发展,境内邮电系统的电信职
能主要是传送电报。1953年起,发展为收发电报。1955年起,开展固定电话业务。“文化
大革命”期间,莱芜邮电通信建设和发展受到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莱芜邮电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确立以通信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确保通信畅通无阻的工作目标,服务质量
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1981年起, 不断加强通信设施和邮路建设。1988年,在国家提出的
“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通信建设十六字方针指导下,莱芜邮电
通信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12月,境内开通4096门程控电话。1992年7月,开通无
线寻呼业务。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邮电通信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先
后建成自动电话、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现代化通信工程。同时,相继开通无
线寻呼通信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大力发展移动通讯、数据通讯多媒体等新型业务,全市
邮电通信业务实现新突破。
1998年起,莱芜市邮电系统先后进行邮电分离、寻呼剥离、移动分营等一系列体制改革;
实施“村村通电话”“电话市”“信息市”三大战役;建成本地电话网、光缆传输网、小
灵通无线网、数据通信网四大网络。
进入21世纪后,全市邮电部门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网上信息、网上办公、网
上炒股、网上购物、网上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网络应用迅速兴起。2005年,全市完成邮
电业务收入4.16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收入3.59亿元,邮政业务收入0.57亿元。年末固定电
话用户达到38.60万户,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8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0.71万户。移动电
话用户达到29.81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13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