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59&run=13

张卿云(1849—1904) 字星符。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生,莱芜北文字村人。清末
地方官吏,著名中医。他幼年聪慧,成年后,工书画、善诗文,曾游历淄、蒙,遍交名士。
因其精通医学,入京应诊,治好了皇室成员的疑难病症,被封为御医,一时名震京师。当
时直隶大饥,张卿云捐资助赈,受到表彰。光绪十二年(1886年)去广东,总督委其办理
海南各军营务。军士染上瘟疫,全赖张卿云救治,事后总督奏保,补以知州,赏戴花翎。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以随军行医立功,总督奏保,以直隶州知州补用,钦加三品衔,
诰赠两代。张卿云在广东20年,除供差平柜、江门、釐金矿务各局外,历任防城、灵山、
合浦三县知县,实授钦州、连平二州知州。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广东百姓曾献“万民衣”
“清正扇”。后来,朝廷重臣李鸿章把自己的侄女、其二弟都台李鸿昌之女李美华许配给
张卿云之子张子臣为妻。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卿云病卒于广东公署,遗体运回家乡安
葬。著有《岭南集》。
卢乐戍(1838—1910) 字和堂,号汇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莱芜仪封村人。
14岁中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人,设帐讲学于泰安大汶口,文名大著。光绪二
年(1876年)考中进士,补广东东莞县知县。当地因争沙田经常发生械斗,卢乐戍加强整
治,务求公平,旧习为之改变。虎门为东莞重镇、沿海门户,法国传教士李默为械斗者提
供军火,他查明事实,据实禀报,后李默被召回国。后因秉公办案得罪豪绅,受到弹劾,
朝廷钦使彭玉麟前往调查,终于查明真相。继补南海县知县,时有洋教士将华人推入水中
溺死,引起众怒,焚毁教堂,引发骚乱,卢乐戍闻讯驰往解决,办理得宜,未酿成大乱。
在南海知县任上因公事失误, 迁任曹州府教授, 不久告归, 隐居泰山之麓。 宣统二年
(1910年)去世。
吕绍曾(1852—1911) 字述斋,号慕缘子。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莱芜大芹村人。
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中拔贡,后两次赴考进士不中,因家贫需奉养,不得已援例就职
直隶州判,分发山西,历署代州、解州州判,因办理永宁、临县、宁乡三州县赈务有功,
得抚宪保举加同知衔,以知县在任候补。在任“清整有守,遇事详审”。十余年后,以考
课优异补绛州直隶州州判。宣统三年(1911年),染病不能供职,此时其母亦病重,吕绍
曾得到其弟、时任滑县令吕辅臣的资助后返回家乡,回乡后其母已卒,不久吕绍曾因哀伤
过度病情加重而去世。他擅长篆刻,通晓医术,尤精外科,从政之余,特别热心为民众施
医舍药,为当时著名中医。
毕松龄(1860—1921) 字秀轩,号来鹤。清咸丰十年(1860年)生,莱芜圣井村人。自
幼聪慧好学,喜读书,过目不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拔贡,朝考出众,以直隶
州州判候补。宣统元年(1909年)选充省议员。任满回家,出资率众修复圣井寨,抵御土
匪侵扰,造福乡里,得到村人的爱戴。后去泰安友人家做私塾先生。1921年秋,从泰安回
家,不幸染上痢疾,医治无效而卒。
毕松龄一生致力文章书法,写有大量游记散文、人物传记及碑文墓志。其文朴实典雅,一
洗浮华之弊,以景描情,叙事评人皆文思清晰,言辞精到。其书法以行、楷最工,上承二
王,下参米、黄,兼取赵松雪笔意,中年后心仪北碑。字形方整,结体严实,动静相宜,
极富个性,于时享有盛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何连甲编纂《莱芜乡土志》,
毕松龄担任分校。
吕若侃(1886—1930) 字仲陶。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莱芜大芹村人。祖辈家境
富裕,有上百亩土地。高小毕业后,考取曲阜师范学校,经常阅读陈独秀等人宣传马列主
义的文章,思想日趋进步,逐步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1925年,经徐州来人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此后在外地一直与党组织保持秘密接触,为给党组织筹集经费,将家中的60多
亩土地变卖,当时村民不知内情,传言其加入“净产道”。
1925年秋,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共产党员马守愚到泰安开展党的活动,马守愚秘
密成立“泰安苏维埃”,决定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开展宣传,发展党团员,工会和农会
会员,发展党组织。1926年夏,马守愚到莱芜发展农会,得知吕若侃系共产党员,遂委任
其为莱芜农会负责人,并以发展农会名义,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之后,马守愚与吕若
侃发展河北村的魏春舫、在吕若侃家扛活的吕效之和吕家芹村的吕敬宝入党。是年秋,秘
密建立莱芜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吕家芹村支部, 吕若侃任支部书记。至1927年8
月, 全县相继建立起雪野、口镇、孝义、西关、林马庄、高上坡等7个党支部、发展党员
60多人。 9月,在马守愚的指导下,组织成立中共莱芜区委,吕若侃任区委书记;同月,
成立中共泰莱县委,马守愚任书记、吕若侃任组织委员。在任坚持党的信仰,宣传党的方
针、严守党的秘密,反对国民党的税捐。1930年,在本村病逝。
张梅亭(1858—1933) 字雪安、松庵,号对溪。清咸丰八年(1858年)生,莱芜曹家庄
村人。 9岁能写诗作文,20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累考进士不第,便游学济南,受曾任
合肥县令、总纂《山东通志》的荣成人孙佩南的赏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0岁考
中进士,遂在礼部仪制司任主事,封为中宪大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充任齐鲁学
堂教习,教授史地。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被推翻,张梅亭回归故里。
光绪二十年(1894年) ,张梅亭就着手私纂失修200余年的《莱芜县志》。赖一驴之力,
遍迹境内各地, 考察山川道里,搜集故事。历经4年,初成志稿。十三年后挂冠归里,便
“杜门谢客、讨论古今,斟酌名例,盖无日不以博采参订为事、检视旧稿、重加缀辑,补
其缺略、正其谬误、博访周之咨、旁征远引,暇则竹杖芒鞋,或策疲蹇,详察夫山之脉络
起伏,川之源流分合,稿凡四易,历三四寒暑,引用书至百种而后克成”(《莱芜县志·
序》),1922年由济南启明印刷社承印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说:“是志虽属私
家之作,而搜罗之富,取舍之严,体例内容皆精备,在地志中,殊为罕见杰构也。”张梅
亭曾受聘于莱芜古嬴民众学校教授古文,后设塾授徒。一生为官清廉,淡泊自甘,重视礼
仪,尽职教育,热心文化,精通书法。另著有《万国地理学讲义》《中庸札记》《一松山
房存稿》《一松山房随笔》以及许多碑文、墓志等。1933年去世。
聂嘉乐(1905—1933) 曾用名再刚、固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莱芜西留村
人。1917年,随其父聂金书(基督教圣公会牧师)传教到河北省河间县。1921年,以优异
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农科。其间,阅读大量进步书刊,思想开始倾向革命,多次参加反对北
洋政府的游行示威, 与进步同学秘密结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7月,受党组
织派遣到河间县张寺营村, 以村教会学校教师身份开展革命工作,先后发展3名党员,培
养十几名积极分子; 9月,建立河间县第一个党支部——张寺营村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支部直属中共天津地委领导,同时建立党工作的重点村。1927年,聂嘉乐任河间、献县联
合县委宣传委员。1928年春,津南特委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但因特委书记刘格平被捕,致
使起义未成,聂嘉乐受到通缉;夏,受党组织派遣,打入肃宁国民党县党部,利用工作便
利积极为中共党组织筹集枪支。1931年,到达上海,后辗转到江苏盐城县南洋盐场。一年
后到江苏泰州县,因县长张烽是聂嘉乐大学同学王则坚的姑夫,聂嘉乐受到信任,曾任县
第二科科长。 正当其利用各种条件积极为党工作之时,不幸身患严重肝炎。1933年5月的
一天夜间,遭反动势力派出的打手袭击,身受重伤,不治去世。其妻将其遗体送回莱芜家
乡安葬,后经民政部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桂芳(1910—1938) 又名振华,字仲馨。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莱芜许小洼村人。
13岁考入大下高等学堂,17岁进莱城武术馆习武。后在李家义、方下、柳行沟等小学任教。
文武兼备,善书画。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桂芳与其他抗日志士仁人一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以打猎、捕鱼为名,到各村动员有志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并变卖家产,购买枪支。1938
年1月, 参加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三中队一班班长;同
月26日,在新泰县寺岭伏击日本侵略军战斗中,杨桂芳作为突击队员冒着机枪扫射,勇敢
冲向敌群, 腹部7处中弹牺牲;27日,四支队为杨桂芳烈士召开追悼大会。杨桂芳是泰山
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捐躯者。
刘仲莹(1911—1938) 原名刘盛玉,化名范明生、李济安。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
莱芜鹁鸽楼村人。后举家迁居口镇,就读于口镇小学,成绩名列前茅。12岁考入县立中学,
常被选为优等生。其间,与徐干晨、毕指南等成立学生联合会,领导同学开展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宣传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革命活动,并走出校门,与国民党进步人士联合
组织机关工友联合会; 到国民党县党部石印局印发《告全县同学书》 ,宣传革命道理。
1928年秋毕业。1929年初,到县农民协会与孙启明、王其人等一起工作。是年秋,怀着探
求革命真理的热切愿望毅然离开县农民协会,考入济南省立高中,随后结识在该校任教的
左翼作家胡也频,并在其指导下阅读《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共产党宣言》等经典
著作。1930年夏,胡也频去上海;是年冬,刘仲莹到上海投奔胡也频,在复旦大学当旁听
生。年底,经胡也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到闸北做地下工作。1931年回莱芜,先在
口镇、 鹁鸽楼,后到县农民协会、县师范讲习所等地,发展党员5人,建立中共莱芜特别
支部并任书记。1932年,在全县发展党员近百人,下半年成立中共莱芜县委,刘仲莹被选
为书记。此后,他与县委其他成员一起,更加广泛地开展建党工作,迅速在一、二、三、
十区近20个村庄发展党员, 建立起4个分区委及县农民协会特别支部、县师范讲习所共产
主义青年团。1933年,在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莱芜党组织与上级失掉联系后,领导党
组织坚持斗争。1934年4月,变卖田产充作活动经费,到上海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12月,
在济南省立图书馆被捕,随后由尚立斋保释,刘仲莹及时向县委汇报被捕情况,莱芜党组
织未遭损失,仍主持县委工作。1935年10月,领导反对刘伯戈、周茂森叛变的斗争,机智
地安排县委其他委员转移到外地,自己留下来坚持工作。为躲避敌人搜捕,曾露宿云台山
狼毛子洞,数日以野菜充饥,仍就地坚持斗争;是年冬,与赵健民、鹿省三等人组成中共
山东省工作委员会,被推选为书记。1936年秋,以党的专职巡视员身份,化名范明生、李
济安赴鲁西北工作,先后建立中共冠县县委和莘县、堂邑、南馆陶等特区区委。1937年夏,
中共鲁西北特委成立,刘仲莹任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跑遍鲁西北各县,联络党员,
建立组织,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终因积劳成疾身患肝病。后病情日渐恶
化,党组织把他送回老家休息治疗。听到平型关大捷消息,即在家乡张贴标语进行宣传,
并在同学的漫画上题写:“中华不可侮,金瓯缺定补。”11月初,返回鲁西北。不久,病
情急剧恶化,党组织派专人秘密送他到齐鲁医院,因医治无效,于1938年3月28日病逝。
鹿省三(1905—1938) 原名鹿效曾,曾化名孟哲、秋阳、季芳华、张守仁等。清光绪三
十一年(1905年)生,莱芜西牛泉村人。中共莱芜县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29年秋,
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3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选为济南市学生请
愿团主席团成员,领导济南学生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抗日。在蒋介石不答复学生要求后,
又带领同学参加示威游行。返校后,鹿省三继续领导反对校方控制的斗争,揭露校长跟踪
去南京破坏学生请愿的罪行,被开除学籍,列入当局通缉名单。随后,回到莱芜开展工作,
后任中共莱芜县委委员。1933年春,任省委巡视员,去淄博、益都、寿光、昌潍等地组织
工人运动,重建党的组织。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后,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济南、泰安、
莱芜等地,并去北平、上海寻找上级党组织。1935年冬,与刘仲莹、赵健民等组建中共山
东省工作委员会, 任宣传部长。1936年6月,到淄博、益都、昌潍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筹
建鲁东工委。1937年10月, 任鲁东工委书记;12月,与王培汉等人在潍县组建八路军鲁东
游击队第七支队并任政治委员。1938年4月,鹿省三主张将第七支队与第八支队合并整训,
以扩大和巩固抗日武装;是月4日,部队撤离昌邑时,暂留瓦城镇处理善后;7日,被内奸
杀害于孙膑庙内。
洪 涛(1912—1938) 原名洪裕良。民国元年(1912年)生,江西省横峰县人。洪涛幼年
家贫,14岁给地主放牛。1927年,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冬,入赣东北信江军校学习。结
业后,任赣东北红军第三团一连排长,旋即升为连长。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
赣东北红军扩编成红十军,先后任营长、副团长。1933年1月,入中央瑞金“红大”学习;
5月, 任红十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先后率部出击闽西建宁、沙县、梅越等地,屡打胜
仗,梅越战斗中腰部负伤。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其间,三次负伤,子弹穿进肺部,弹
头无法取出。 1936年6月,任红三十二军七团团长;10月,赴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
10月, 被党中央派到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任山东第六区抗日第一游击支队长。1938年1
月1日, 同黎玉、赵杰、林浩等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
支队,任司令员。起义队伍1个月内发展至700人,编成三个中队。为尽快提高部队军事素
质, 带病教战士投弹、射击、刺杀等技术。1月26日,支队在大汶口至新泰必经的寺岭村
伏击日本侵略军告捷; 2月18日,在泰安至新泰之间的四槐树伏击日本侵略军再捷。为扩
大根据地,同林浩率部向莱芜方向进军,亲临前沿指挥,一举攻克莱芜城。继又挥师向淄
川、博山进发,沿途扩大队伍至2000人。对此,驻鲁中山区的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惶恐不
安, 与莱芜县长谭远村联合进行挑衅。洪涛组织反击,俘获谭部300多人。随后四支队改
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 洪涛任师长。5月初,秦部向一师反扑,为顾全大局,
洪涛说服部队退向鲁西镇,秦部逼近时被迫反击。此时,伤病发作,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
逼敌退至莱芜城。因连续行军作战,病情恶化,25日部队转移至劝礼村时,不幸病故。
许子翼(1865—1938) 字辅之,原名爱僚。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莱芜唐家宅村人。
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补用直隶州州判。民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家乡的乡村建设,曾
历任莱芜县议会议长,教育会会长,县农会会长兼劝业委员、劝学员,地方财政管理员,
新泰县公署总务科、民政科科长,新(泰)泰(安)莱(芜)蒙(阴)四县上级自治联合
会会长,山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等职。
清宣统三年(1911年) 2月,与举人张壬弼在莱芜县文庙创办县立单级教授养成分所(即
县立师范讲习所前身),至1913年2月,举办两期,为倡导学堂教育培养140名骨干教员。
1913年,与吕鸿德创办唐家宅初级小学。1918年,与武中和在颜庄镇北门创办颜庄高等小
学。1921年1月,又与李增裕、亓仲璐、宁振文、于粹甫在旧考院倡办建立莱芜中学。
1917年至1925年,任莱芜农会会长期间,健全十个区的农会组织,并建立村林业公会百余
处, 组织林业摸底调查,大力倡导发展林业。1918年至1919年,由县农会筹款850吊,在
鹿鸣山林场植柞树、 槲树2.7万余株。1920年,派员到浙江购买湖桑苗10万株,分配各区
栽植,大力发展桑蚕业。其间于1918年负责地方财政事务,1921年兼任劝业副委员。
1923年元月, 许子翼同于粹甫、张逢甲、李增裕等邀集农商学界200多人,共同参与了县
长王肇杰创办的红字会,以求促进和平,救济灾患。下设学校、医院、工厂及救济队、
防饥会、 平祟社、 因利局、施诊所等,做了大量利国惠民之事。其间,1927年春,刘匪
(刘桂棠,又名刘黑七)攻破红山等山寨,寨民伤亡惨重,该慈善机构在颜庄村北头设立
临时治疗所,聘请西医孙贯之、白医士(外科)及中医医生,购置中西药材及生活用品,
供给受伤受难群众疗伤饮食,医愈伤众120余人。
1935年,与亓因培、王希曾共同编纂《续修莱芜县志》,并为该书撰写“发凡、起例、分
类、列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子翼忧国忧民,支持抗战,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
抗日的主张。 1938年3月12日,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后,月底起义队伍开赴红埠岭与四支队
主力部队会合。当刘子升、桑洪文组织剩余人员二次开赴红埠岭时,途中遭秦启荣部伏击,
8人被俘。许子翼得到起义人员被俘的消息,即以中华红字会会长和刘子升老师的身份,
出面保释。恰在此后不久,四支队智取莱芜城,活捉国民党顽固派县长谭远村、县大队队
长景肇铃。经八路军驻莱办事处吴卓先与秦启荣部谈判和许子翼的斡旋调解,最终达成双
方交换被俘人员的协议。许子翼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将刘子升、桑洪文等护送回四支队。
是年农历八月初九,许子翼因病离世。
毕指南(1907—1939) 原名毕炳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莱芜牛泉镇三官庙
村人。12岁考入高级小学,好学聪慧,尤以作文见长。1924年,在岳父亓聘如影响下,进
入莱芜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始接触马列主义著作,开始信仰共产主义。中学毕业后,利用
自家空闲房院办起初级小学堂,不久又筹办大辛庄完全小学,积极向学生传播新文化,灌
输新思想。同时,热情参与乡村公益事业,组织民间封山造林;举办义仓,以低息甚至贴
息济贫度荒。1931年,经刘仲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在县委领导下,参与发动
农民协会请愿,迫使国民党莱芜县党部更换县农协领导成员,使中共党组织掌握县农协的
领导权。毕指南任县农民协会干事,党内任县委委员。是年秋,中共莱芜县委建立,任宣
传部长。1933年,县农协改称农会后,担任副干事长;是年7月1日起,领导并主编中共莱
芜县委机关报《战斗》;秋,与刘仲莹起草《告莱芜全体民众书》,印发到中共和农会基
层组织;是年,积极参与对县财政局长毕华桥贪污案的清查、起诉,历经反复直到胜利。
1934年,为中共莱芜县委地下联络点——文成书局和在山西绛县应变隐蔽点的筹建变卖家
产,筹集资金。抗日战争爆发后,筹集枪支,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游击小组。1938年1月,
奔赴徂徕山参加抗日武装起义,旋受命与孙启明、亓象岑、王其人共同组建八路军山东抗
日游击第四支队驻莱办事处,积极争取硬拳道与八路军合作抗战,团结各界开明人士组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党的事业,将析居时分得的60余亩土地变卖50余亩。1939年5月
15日,只身前往封邱乡执行工作任务,途中遭遇日本侵略军和汉奸队,在方下村被杀害。
王培汉(1894—1939) 又名王金镛,字卓云,号若之。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莱
芜东关北小街(今凤城街道东风居委会)人。幼时家境贫寒,跟母亲四乡乞讨。17岁入劝
学所当校役。劳动之余,奋发自读。1926年,在武汉参加北伐军,结识进步人士黄亦生和
共产党员菊百实,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北伐军回山东,先在莱芜县警备队做地下工作。
1928年,被国民军战地委员会派往费县任公安局长。1930年秋,因支持农民运动,被当局
撤职,随后到博兴师范讲习所任军事教员。1932年秋,在张洪礼领导的博兴农民暴动中任
军事副指挥,带领暴动农民收缴3个区联庄会的300多支枪,组建起数百人的武装。暴动被
镇压后,被迫回到莱芜,与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刘仲莹一起工作。到鲁东,以军事教练及中
学图书管理员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与中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发
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任支队长。1939年底,在“肃托”错
案中被杀。后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光教(1917—1940) 1917年生,莱芜北陈家庄村人。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秋,
任中共莱芜县委交通站站长,在北陈家庄以经营杂货店作掩护,为党组织传送情报。在敌
我斗争形势严峻、县委和部队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工作,他传送的几
次重要情报, 使县委机关摆脱日伪军袭击。1940年3月30日,因叛徒告密被捕。日本侵略
军宪兵施以酷刑,李光教誓死不供,痛斥日本侵略者罪行,被日本侵略军用狼狗撕咬,后
遭枪杀。
李增援(1913—1941) 原名李增园,字益三、夷散、益安。1913年6月生,莱芜太平街村
人。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革命烈士。1928年秋,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秘密
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是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学
校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的《子见南子》话剧演出,轰动全国。1931年,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
术专业。1932年,因家庭困难辍学。不久,到济南北园讲习所代课,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
灌输革命思想。 1933年2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学校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
革命活动。 1935年7月,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经学校进步教师杨帆(石蕴华)
介绍,与张之湘、黄若海等进步学生参加冬令讲学会,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夏,与
进步学生组成南京联合剧社,到芜湖公演《赵阎王》《走私》《早餐之前》《东北之家》
等戏剧,后因当局强迫制止而停演;12月,在党组织安排下,秘密排演《放下你的鞭子》
等抗日戏剧, 并到郊区公演。1937年6月,戏剧专科毕业后参加战时流动演剧队,在南京
至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 李增援与剧组人员创作《保卫卢沟桥》
《盲哑恨》等作品;12月,在武汉参加新四军。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
李增援成为该团最早的成员之一,并被委任为戏剧组组长。他集创作、设计、导演、演员
于一身,边指导剧组人员学习业务知识边排练节目。是年,导演《重逢》,编写导演《一
家人》 。1939年秋,创作三幕话剧《繁昌之战》第三幕,于1940年元旦公演,观众达5万
余人, 得到新四军政治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1940年7月,创作戏剧代表作《红
鼻子参军》 , 该剧成为战地服务团的长期保留节目; 9月,创作抗日歌曲《勇敢队》和
《黄桥烧饼歌》 , 在军民中传唱,影响广泛,多次受到陈毅的表扬;12月,创作表演唱
《大红灯》,并于1941年元旦在盐城新四军总部大礼堂演出,获得成功。《黄桥烧饼歌》
和《勇敢队》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和中国音乐史册。李增援先后担任新四军战地
服务团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
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 1941年2月,他因患肺病住进新四军一师后方医院治疗;同月21
日,医院突遭日本侵略军袭击,为掩护重伤员转移英勇牺牲。
因其籍贯无法确认, 此后英名埋没50多年。后经江苏省大丰县党史委员会6年的艰苦调查
了解,查清他的籍贯和生平事迹,其英名才得以昭示天下。1994年12月31日,被江苏省人
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道源(1903—1941)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莱芜丰登官庄人。幼年父母双亡,
与胞兄相依为命, 艰辛度日。 1931年,参加农民协会。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9月, 受党组织委派进入三区当区丁,并以此合法身份担任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并
在区丁中发展党员,圆满完成掌握区联庄分会内部情况的任务。1935年12月,被叛徒刘伯
戈、周茂森的捕共队逮捕,押解到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在审讯时矢口否认是共产党员,后
被判处两年半徒刑。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立即接上党的关系,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
年1月, 率领发动的人员到徂徕山参加抗日武装起义。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后,受党组织
委派,先后担任情报站长、盘查站长、交通站长,不避艰险,多次完成重要任务。1941年
2月22日,在执行任务中被反动武装硬拳道逮捕,受尽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弹头挖肋骨、
铁勺烫头、火棍烙胸等酷刑,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3月1日,被硬拳道活埋。
马乐天(1906—1941)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莱芜马村人。家境贫寒,完小毕
业后务农。1932年,入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1933年,到东平县当小学教师,领导当
地农民进行抗税抗捐斗争。之后,回到家乡办起贫民学校,积极宣传反封建、反压迫,发
动农民同地主作斗争。1937年,经徐干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后,
始任盘查站站长,后任中共星波乡支部书记,秘密组织抗日游击队,带领群众破公路、割
电线、埋地雷、潜入日伪军占领的范镇等村庄张贴抗日标语,使日伪军惶恐不安。1940年,
任中共星波、中和、水北三乡总支书记。1941年春,到水北部署抗日工作,因叛徒告密被
景肇铃部逮捕。在景肇铃、刘伯戈软硬兼施一再威逼下,坚贞不屈。后被押送到伪军陈三
坎驻杨庄据点冯光田部,受尽吊打、灌辣椒水、压杠子、烙铁烙身等酷刑,但他毫无惧色,
对敌痛骂不绝,被残忍地割去舌头。4月5日夜,被活埋于杨庄村南。后来,群众在为马乐
天树的墓碑上写道:“泰山之东,汶水之阳,志向坚定,惊动四方,舍身不屈,死而坚强,
革命牺牲,万丈光芒。”
甄 磊(1919—1941) 女,原名甄玉桂,1919年生,莱芜西关村(今凤城街道西关居委会)
人。幼年丧父,靠母亲经营饭馆生活。虽家境贫寒,却在母亲支持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
进入女子高等小学学习。1932年,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1935年,毕业后应聘任女子高等
小学教师。1938年初,参加八路军;下半年,被选送进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并加
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春,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山东分局妇委会工作。1940年8月,被选为
省妇联执行委员。1941年3月,任山东姊妹剧团政治指导员兼团长。她根据省妇联的指示,
带领姊妹剧团到抱犊崮一带,随八路军一一五师行动,边演出边检查妇女工作。甄磊编排
和演出的节目话剧《万仙会》等,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受到山东分局表扬。分局机关精
简后,姊妹剧团改编为联合剧团。是年初冬,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再次进行“大扫荡”。
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分局机关人员疏散,联合剧团被安排在南墙峪一带。11月7日,
当日本侵略军包围村庄、将群众集中起来由老幼者指认亲人时,甄磊因化妆成老年妇女被
赶入老幼人群。认亲一开始,便勇敢地走向被认领人群,在刺刀威逼下从容不迫地以“丈
夫”“儿子”“姊妹”等名义,从中认领出几位战友。但仍有几位战友被日本侵略军抓走。
甄磊营救战友心切,尾敌之后奔向大青山,路上遇敌中弹牺牲。
刘俊林(1919—1942) 1919年生,莱芜刘白杨村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参加
共产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民兵联防队,担任刘白杨村民兵联防队长。他英勇顽强,
出生入死,带领联防队员与正规武装部队密切配合,联合作战,粉碎日本侵略军的多次扫
荡。1942年3月,日本侵略军调动400多人,在汉奸队配合下扫荡茶业区,由于这天大雾弥
漫,直到敌人逼近刘白杨村时,警戒人员才发现。刘俊林一边组织掩护群众转移,一边与
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为保护民兵和群众,他毅然带领两名队员把敌引向火龙台山头。火
龙台,高拔险峻,峭壁如削,只有北面可登。刘俊林从北坡登上山顶,成群的敌军蜂拥而
上,将他逼上绝路。子弹打光后,他和敌人展开顽强的肉搏战。最后,为不做俘虏,他摔
碎枪支跳下悬崖,献出年轻的生命。为纪念刘俊林烈士,泰山军分区和莱北县委将火龙台
改为“俊林山”,并在烈士牺牲的石壁上题刻“刘俊林烈士殉难处”。
亓美玲(1921—1942) 女,1921年生,莱芜蓝沟崖村人。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调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莱芜九区做妇女工作。1940年,在
“肃托”错案中遭到迫害,经“审查”后恢复工作,调任七区妇救会长。1942年5月13日,
日伪军突然包围榆林村,亓美玲与区妇女干部李爱华被俘,随即被带到栖龙湾村酷刑逼讯,
两人坚贞不屈。在日伪军让两人到村头水井挑水时,亓美玲趁机掩护李爱华逃走。李爱华
脱险后,亓美玲被日伪军残酷折磨后杀害。
汪 洋(1913—1942) 原名之正,字诚齐,号洪波,曾用名汪大海。1913年5月,生于山
东省东阿县(今河南台前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31年秋,高小毕业后考入济南山东省
立第一乡村师范。“九一八”事变后被选为该师范学生代表,参加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的
斗争。 1935年7月,毕业后先就职于肥城民教馆,后到东阿县立高小任教。1936年,考入
西安东北军学兵队,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指导员;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春,同谷牧等人到达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与谷牧根据党的指示返回山东,
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在临沂组建起500多人的武装,并率队北上淄川马棚与山东抗日
游击第四支队汇合, 被编为四支队三团,任团长;是年7月,撤销三团番号,所属部队编
入二团, 钱钧任团长,汪洋任政治委员。1939年1月,钱钧、汪洋率部与四团、泰山特委
一大队和莱芜县二、七、十区青年中队等在冶河、嘶马河、方下等地多次袭击泰莱公路之
敌;3月“太河惨案”后参加山东纵队组织的反顽战役;4月,汪洋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
5月,任四支队南下挺进支队政委,奉命开辟尼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任山东纵队第
一旅政治部主任;是月上旬,汪洋指挥一旅二团在博(山)莱(芜)一带连续出击,毙伤
日伪军百余人。1941年8月,任山东纵队第四旅政治委员。1942年3月,该旅旅长廖容标兼
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 汪洋兼任军分区政委;5月,汪洋兼任泰山地委书记;10月17日,
日伪军包围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驻地吉山一带的刘白杨村,为掩护机关突围,汪洋身
负重伤,自戕殉国。汪洋以下200余名干部战士牺牲,84人被俘。1945年8月,泰山区军民
共议将吉山小学改名为“汪洋小学”,当地医院命名为“汪洋医院”,并在茶业口南的钓
鱼台上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记述汪洋等烈士的战绩与英名,并将钓鱼台更名为“汪洋台”。
朱嗣光(1918—1942) 1918年生,莱芜朱家庄村人。1938年,离家投入抗日斗争,担任
乡青年救国团团长。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七区分区委青年委员。1939年,任县青年
救国团团长。 1940年,调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是年8月,任淄川县青年救国团团
长。1942年10月17日,日本侵略军包围驻茶业一带的泰山区党政军机关,朱嗣光受命带领
几名青年干部押解俘虏和犯人突围,身负重伤,仍掩护战友完成任务,直至牺牲。
钟效培(1914—1942) 1914年生,江西省兴国县人。1924年,参加革命。1930年春,加
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曾任兴国县委常委、
团县委书记。1934年,任江西省委常委、团省委书记。中央红军北上抗日,钟效培留在中
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8年秋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后在中央青委工作。1941年9月,
到达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委书记、青联主任。1942年11月,在日本侵略军“大扫
荡”中赴泰山区指导工作,途经莱芜榆林前村遭日本侵略军伏击,身负重伤;11月13日,
在崖下村牺牲。1987年,共青团山东省委、中共莱芜市委在吉山村西的迎壁山建“钟效培
烈士纪念碑”,以示纪念。
潘德和(1909—1942) 字致中,曾用名潘公正。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生,莱芜冶河
村人。18岁入私塾,20岁经人介绍进莱芜实业学校读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
年至1935年10月,在本村小学任教,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10月下
旬,叛徒刘伯戈、周茂森带领捕共队到莱芜逮捕共产党员时,潘德和首先落入敌手。为保
护党组织,以回家见母亲为由脱离大股敌人,然后打倒两名押解者,越墙脱险,迅速到县
委秘密联络点报警,县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遭到大范围破坏。迫于周、刘的追捕,
外逃山西绛县,与王其人等人夜宿一窑洞。1936年除夕之夜,每人一句诗,组成一首表达
共产党人与敌斗争铿锵有力的不朽诗篇:“一天寒雪,砌成大地银世界;几声爆竹,警醒
异乡梦里人;万水千山,挡不住前进道路;周刘叛逆,只不过枉费心机。”1937年下半年,
为组织抗日武装四处奔走。 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42年,任山东纵队
一旅特派员。是年,在大崮山对日伪军作战时牺牲。
郑觉民(1914—1943) 又名郑立新、郑光生。1914年生,莱芜陶镇南村人。1935年,到
国民党二十九军当兵。喜峰口战役失利后回家。1938年,参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
队,先后任班长、排长,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奉命组建二区区中队并任中队长;
不久,调莱东县县大队三连任连长。是年末,任县独立营副营长兼二区区中队队长。作战
勇敢,指挥有方,带领区中队多次与日伪顽军作战,常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多次轻装简
从潜入敌营,镇压罪大恶极的日伪人员。1940年春,率区中队在陶镇与日本侵略军一个小
队及伪军300余人正面作战, 持续一天,毙敌20余人。1943年初,肺病复发兼患天花病隐
蔽在家休养, 于3月15日被敌逮捕。日本侵略军多次劝降不成,继而施加酷刑,郑觉民坚
贞不屈,不久被杀害于济南。
杨荆石(1902—1943) 名玉珍,字荆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莱芜青冶行村
人。1916年至1921年,就读于黄庄小学。192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1924年,考入上海新
华美术专科学校,擅长国画,尤工山水。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杨荆石因在军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险遭逮捕,逃脱后到天津、塘沽
一带谋职。1931年,在青州师范任教。1936年春,在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任美术教员;是年,
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3月,与边裕鲲、刘子升、房连三等人在黄庄南小学组织抗日
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十二中队。是年初,杨荆石在四支队宣传科
工作时,以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身份先后到驻莱芜县郑王庄的国民党六十九军司令部和驻
蒙阴县东里店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做统战工作; 4月,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在沂水县成立,
杨荆石任教务主任, 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11日,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梭庄
成立,选举杨荆石任县长。他工作认真,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庄户
县长”。1943年调任鲁中行署文教处社会教育科科长。他还先后担任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敌总动委会候补委员、鲁南美术协会执行委员、中国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山东省
会执行委员、沂蒙地区参议员、沂蒙专员公署行政委员等职。杨荆石抗日战争前在济南举
办过画展,并出版山水画册,抗日战争期间也有作品问世,郭洪涛、黎玉、张经武等领导
人都曾为其作品题词。1943年11月,杨荆石在沂南县依汶修械所检查工作时误受枪伤,在
安乐庄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殉职。杨荆石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动员20多名亲属参加革命工
作,有5名亲属在战争年代牺牲。
池玉贵(1917—1944) 1917年出生。 莱芜后城子村人。 自幼家贫,只上过两年小学。
1938年,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1940年,参加民主政府公安工作,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春,带领一个班摧毁辛庄伪乡公所,击毙伪乡长。不久,受领除奸任务,化装进入
辛庄集,将投靠日本侵略军、为非作歹的吴某击毙。1942年,任铁车区区中队长,立即着
手扩充人员,区中队发展到50多人,多次对日伪军作战,取得重大战绩。1943年,池玉贵
在南蛇沟、南埠子一带两次组织对刘伯戈部的战斗,迫使刘部退走。1944年春,池玉贵带
领铁车区区中队配合主力部队伏击伪军吴化文部一个营,激战中胸部中弹,转送医院途中
牺牲。 池玉贵5年中历经30多次战斗,被称为独胆英雄、模范区中队长,屡受中共莱芜县
委、泰山地委表彰。
徐干晨(1910—1945) 又名徐淦田。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莱芜西李家庄村人。在
高小就读时,一面当校工,一面读书。1925年,考入莱芜县立初级中学。1928年,以优异
成绩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31
年,任平津线党的地下联络员,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囚禁于南京监狱。在狱中
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并以顽强毅力自修日语。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后获释回到莱芜,
以教员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发展马乐天、杨大昌、陈丹峰、陈兰堂等人入党。
1938年5月, 任中共莱芜县委委员,负责《抗战青年》的编辑出版。1940年,任中共泰山
地委民运部长;是年10月,兼任泰山区各界救国会副会长。后调任中共鲁中区委宣传科长。
在繁重的工作中,积劳成疾重病在身,仍不遗余力地工作,1945年11月,在沂水病逝。
陈 克(1914—1945) 原名朱茂轩(懋宣),字曙东。1914年1月生,莱芜冯家林村人。
抗战前毕业于莱芜师范讲习所,任小学教师。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1月,任莱
芜县第五区区委书记。1941年5月,任莱东县委组织部长。1942年1月,任莱东县委书记。
1945年8月,调任淮安县委书记;9月15日,中共淮安县委在景芝开会,担任警卫的鲁中军
区十团三营八连在三排副排长孙松山等策动下突然叛变,陈克与县委组织部长等十几名干
部被捕,连夜押至安丘城附近,18日,被押解到潍县厉文礼匪部。在潍县,敌人软硬兼施,
陈克等坚贞不屈。是年冬,陈克在潍县慷慨就义。
徐杰三(生卒不详) 莱芜石湾子村人。早年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王德林部任职。义勇军失
败后回到家乡,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陈调元处带回光复军第十六支队的空番号。后结识共
青团员张寿民, 赞成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1月25日,发生民国县政府第六区区中队
和少数饥民结伙哄抢苗山集的事件,徐杰三乘机收容武装抢集的30余人和慕名投奔的部分
青壮年, 公开光复军第十六支队番号,宣布自任十六支队司令官;2月,接受张寿民等人
建议, 撤销光复军番号,编为八路军四支队第十中队,徐杰三任中队长;5月,调支队司
令部任职。1941年10月,离队回村休养时,被日伪军俘获带到博山。在监押中利用看相、
算命接近伪军,争取数名伪军倒戈并由此重回四支队。抗战胜利后,年逾八旬还乡,后去
世。
张文政(1910—1946) 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莱芜上三山村人。幼年家境贫寒,
1928年,加入黑旗会为会首。1930年,率会员加入中央道,成为莱芜中央道道首。1938年,
以道众为骨干组织500余人的抗日自卫团。是年9月,在国民党第三区专员张里元支持下,
任蒙、费、临、滕、泰、泗等县中央道组建的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团副总团长;10月,被国
民党别动第五纵队秦启荣部改编为抗敌自卫团;专与八路军搞“摩擦”,破坏抗日斗争。
1939年5月, 其部队在旋车沟被日本侵略军打垮。后经八路军四支队收容失散人员,组建
莱蒙独立营。 不久,被国民党整编为保安第五团,张文政任团长。1941年7月,被沈鸿烈
整编为保安第九旅任旅长。两个月后回莱芜投降日本侵略军任“剿共治安军”司令,在口
镇及周围十几个村庄安设据点,配合日本侵略军“扫荡”,先后逮捕中共党员及乡、村抗
日干部300多人, 摧毁中共村支部10多个,胁迫百余名党员自首;偷袭驻山口村的八路军
某部,杀伤指战员200多人,毁民房500多间。1942年春,率部逃到沂源、诸城一带,先后
任伪军张步云部五旅旅长、吴化文部四旅旅长,后又投靠张天佐部任营长。日本侵略军投
降后,在安丘被八路军俘虏送交莱芜县民主政府。1946年,在口镇公审枪决。
亓象德(1909—1947) 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莱芜鲁西村人。幼年读书常逃学,屡
受先生责打,不到半年辍学。后学经纪并做短工,时常出入赌局。1925年在本村入硬拳道。
1937年下半年,任硬拳道总宫宫长。从此,长发披肩,走乡串村,扩大道会势力,先后在
牛泉、方下、杨庄、寨里一带设场建宫,将这一带的黑旗会、黄纱会、铁板会统一于硬拳
道之下,并组织武装。1938年初,曾与八路军四支队驻莱办事处合作抗日,支持八路军扩
军、募给,护送党政干部通过敌占区,并两次率部配合八路军与搞“摩擦”、破坏抗日的
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部作战。 1938年7月,在中共莱芜县委与国民党进步人士支持下,组
编人民抗敌(硬拳道门)独立师并任师长。1939年,在日伪压力与国民党反动派策动利诱
下,与八路军分裂,公开反共。1940年5月,被八路军击败,率600余人逃往泰安,与日本
侵略军勾结,到汶上张海庄投师待机;11月,返回家乡恢复组织,建起5个中队和1个手榴
弹制造厂。 1942年,道众发展到5600多人;是年4月17日,将总宫移驻何官庄,成立军事
指挥部, 被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密授山东保安第七旅番号,任旅长。1943年5月,被
伪莱芜县警备队收编为第三大队,任副队长。自1940年秋至1945年夏,猖狂配合日伪军在
牛泉、圣井、张里、毛埠一带对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武装作战,杀伤抗日部队干部战士百余
人; 破坏共产党基层组织,威逼党员自首;杀害抗日民主政权干部和群众300余人,劫掠
粮食1000余万公斤。 1945年6月,率1500余人随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去安徽,在滁州
被整编为五十师十五团任团长,驻防济宁、兖州等地,后调任国民党军八十四师参谋,又
被派往郓城任县大队长。1947年,郓城解放时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交地方人民政府处决。
李光墨(1922—1947) 1922年生,莱芜仓上村人。幼年给地主扛活。1943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 1944年3月,参加抗日工作,历任羊里区、镇里区职工会副会长、会长、区中队长
等职。 1946年,在古城村帮助动员31名青年参军,该村被誉为“动参”模范村。1947年2
月,莱芜战役中带领民兵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看押俘虏,在龙角村附近孤身路遇国民党
军小股溃逃散兵,立即埋伏在一座石灰窑里,待敌人走近时突然跳出,缴获步枪12枝。一
天,带领民兵收缴国民党散兵的枪支时,突遇大股溃军,李光墨与古城村民兵队长郑星三
在与国民党军搏斗中牺牲。后人民政府曾将龙角乡命名为光墨乡。
何荣贵(1924—1947) 1924年生,莱芜何家庄村人。1940年5月入伍,1942年2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 在部队历任警卫员、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长等职。1943年3月,山东巨
匪刘黑七(刘桂棠)勾结国民党顽固军队进扰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4月和9月, 八路军鲁
南军区奋起反击,给予沉重打击。刘率残部千余人龟缩到其老巢费县南部柱子村。鲁南军
区决心彻底铲除这个为患多年、血债累累的顽匪。11月15日(农历十月十八日)夜晚,在
政委王麓水的周密部署和精心指挥下,由鲁南军区三团和五团对其所驻刘庄、前柱子、东
柱子三个村庄,同时进行包围。战斗打响后,刘黑七带两名贴身勤务兵从东柱子村越墙逃
跑,时任二营七连通讯员的何荣贵和另外两名战士急忙追赶,途中击毙一人,另外两人分
别向柱子山山套逃窜,何荣贵向其中一名矮胖子追去,并不断遭到其猛烈还击,将帽子打
飞,但何荣贵穷追不舍,矮胖子将子弹打完后又用石块还击,其中一石击中何的腿部,一
石从鼻梁擦过,何荣贵举枪还击,连发三枪,第三枪将矮胖子击中,天亮后经确认,被击
毙者正是刘黑七,何荣贵为党为民除了一大害,被山东省军区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连续3月、每3小时一次播发《山东我军击毙惯匪刘黑七》的重要
新闻,《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山东军民反扫荡胜利》的社论。1947年,何荣贵升任八大
队三营营长,在解放菏泽沙土集战斗中被敌人包围,身中三弹,壮烈牺牲,安葬在沙土集
以北的赵庄村。1950年4月3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一级战斗英雄。
彭秀英(1926—1947) 女,1926年生,莱芜冶庄村人,后出嫁到口镇南街村。1945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本村妇救会长兼民兵副队长。1946年,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斗
争大会上, 以亲身经历控诉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罪行。在“动参”运动中首先送新婚3个
月的丈夫参军, 带动全村掀起参军热潮,受到上级表扬。1947年7月24日,被“还乡团”
逮捕,受尽折磨仍坚守党的秘密,痛骂敌人,被穷凶极恶的“还乡团”用烧红的铁勺挖去
乳房和身上的肌肉。后由“还乡团”抬着到各地主家,轮番用香头烧、棒槌打。摧残18天
后,残杀在口镇南门外。
吴会梅(1929—1947) 女,1929年生,莱芜埠东村人。父母早亡,自幼跟随祖母逃荒要
饭。17岁任本村妇救会长,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发动妇女加工军粮做军鞋,在“动参”
运动中, 常为动员一人参军,几次、十几次登门宣传革命道理。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
偷袭埠东村,抓去11名革命军人家属。吴会梅发动群众扣押“还乡团”家属,迫使敌人释
放抓去的军属。10月,“还乡团”血洗埠东村,吴会梅带领群众配合武工队开展斗争,并
机智地将敌人引走,使武工队员张炳文脱险。由于叛徒出卖,同月20日深夜吴会梅遭敌人
逮捕。敌人用铁丝穿进吴会梅的锁骨,脱下鞋子、棉衣游街。吴会梅强忍剧痛,仍沿途向
群众宣传,鼓励群众坚持斗争。后被押送到南冶村,连续遭受吊梁头、坐老虎凳、锥刺大
腿、铁烙乳房等酷刑,仍义正词严,痛斥敌人。11月27日,被敌人推入煤井杀害。
景肇铃(1908—1949) 字玉涵,别号朱振华,绰号景大麻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生,莱芜水北村人。1925年,肄业于济南正谊中学。辍学后,在家经营西广盛杂货店,上
结士绅名流,下联地痞流氓。抗日战争爆发后,自封水北村自卫团小队长,拉起近20人的
武装。1937年10月,加入中共地下党员马大伟等组织的抗日保家自卫团;11月,乘马大伟
外出之机,率旧部抢走全部武器投靠国民党莱芜县长谭远村,任县大队副大队长。1938年
3月, 被八路军俘虏后教育释放,仍不思悔改,投靠国民党别动总队秦启荣部,先后任直
属大队教导主任,第二督察区专员公署特务营副营长、营长,专员公署教导主任兼稽查主
任等职。1940年10月,在张家泉杀害马村村长和一名小学教员,遂带全部人员客居于亓象
德处进行活动。在方家庄杀害抗日工作人员王友吉;在水北镇抓捕八路军泰莱独立营副营
长及民主政府干部10多人,将其中赵正宽、吴钦良、景鹏交与日本特务钱道雄杀害,其余
人员作为“人票”敲诈大量保释金;利用中共叛徒骗捕马乐天。由其杀害的革命者难以尽
书。 1943年2月,去沂源县曹村投靠伪军吴化文部,讨得团长空衔回泰莱边境扩充部队。
1945年2月, 被伪军刘文贞部解除武装后,投靠驻范镇的日本侵略军,任自卫大队副大队
长; 8月,率自卫队逃往泰安城,在伪军吴化文部任中队长。泰城解放时逃往济南投靠刘
伯戈,任六县联合大队第一中队长。1947年,任国民党泰安县人民自卫总队第一大队大队
长。 济南战役中化装成商人逃跑,在张店被公安人员捕获。1949年9月,被人民政府公审
处决。
刘伯戈(1911—1949) 原名刘振策。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莱芜任家洼村一破落地
主家庭。 8岁上小学,12岁考入莱芜县职业学校,16岁考入省立青州第十中学。1928年,
加入中国国民党,任莱芜县放足委员会查放委员、县党部《党政周刊》录事。1932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任中共莱芜县委委员、分区委书记、代理县委书记、共青团莱芜县委
书记等职。刘伯戈性格疏放,早年染上吃喝嫖赌恶习。入党后,经不起严格的组织生活约
束和残酷的地下斗争考验。1935年,违反中共党员之间不发生横向联系的纪律,利用代理
县委书记之便,向县委有关人员索取全县党员名单,遭到拒绝;10月,他伙同周茂森向国
民党山东省党部自首叛变,是月28日,与周带领捕共队到莱芜县委联络点——文成书局抓
捕中共党员。因未抓到莱芜县委主要领导人,再加上中共莱芜县委通过开明人士向国民党
山东省党部告发其借机乱抓好人、 敲诈勒索,被韩复榘下令逮捕判刑2年。1937年,刘伯
戈获释出狱后投靠秦启荣部,任二十六梯队政训处长。1939年春,到重庆受训。1940年,
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沈鸿烈委任为莱芜县长;是年,任国民党莱芜县党部书记长,大肆破
坏中共组织。 1945年春,将所辖全部武装整编为1个营,并入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序
列逃离莱芜。旋随国民党军进驻泰安,任警备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刘伯戈所辖武装于
泰安战役、 莱芜战役中两次被歼,均只身逃往济南。1947年5月,在济南组织“难民同乡
会” (世称“还乡团”),携300余人随国民党新五军返回莱芜,杀害共产党员、革命志
士和无辜群众千余人, 被王耀武嘉奖为“模范县长”。1948年3月,率部随国民党军逃到
济南后,任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第四旅旅长和齐河县县长。济南解放
前夕,逃到南京任山东省政府民政厅视察主任,后为代理厅长。1949年,刘伯戈从青岛逃
往台湾。不久,在受命潜回大陆途中,触礁沉船毙命。
王毓华(1887—1952) 原名王连茹,字子英,号佩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莱
芜王围子村人。山东法律讲习所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因家庭无力供给而辍学。为谋
生计,曾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一司长家任家庭教师。1923年,经倪桂殿推荐,赴曲阜孔府任
教,试用一年后正式受聘,执教孔府家学,为孔子七十七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嫡孙女孔德齐、孔德懋等的启蒙老师。先后教孔德齐、孔德懋、孔德成及其堂妹孔德恭,
所教课程为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均为新学。后孔府又延请清末翰林庄陔兰、举
人吕金山教授经书。其间,举荐老乡吴伯箫来孔府教授英语。“七七”事变后,孔德成去
重庆,受其委托,王毓华与庄陔兰共同协助孔家照管孔府事务。抗战胜利后,王毓华去南
京孔德成的办事处,名为协助管理府务,实为赋闲。1949年,南京解放后,回归山东故里,
务农行医。1952年3月,因脑溢血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