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57&run=13

人物传依据“生不立传”的原则,收录了本地籍以及外地籍在莱芜有较大影响或做出突出
贡献的人物193人,其中收录古代人物70人,近现代人物123人。收录的人物忠实于历史,
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力求作全面和客观公正的记述。作为历史进程的再现,也收录了一
些反面人物作为反衬。由于资料有限,情况掌握不全,有些符合入志条件的人物可能没有
收录,待后志载录。

少 昊(生卒不详) 亦作少皞,名挚。古东夷族的首领,“三皇五帝”时期五帝之首,承
袭活动在山东鲁西南一带、汶河下游的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太昊。少昊为嬴姓(古代多因生
地而赐姓,根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居於嬴滨者赐以嬴”姓推论,少
昊降生于嬴水之滨),在鲁北穷桑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以百鸟之王凤鸟为主图腾的
氏族部落式东方鸟国——少昊之国。遂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鸟命名氏官,如以
玄鸟氏作司马,掌官兵权;以祝鸠氏作司徒,管理民事;以鸬鸠氏(布谷鸟)作司空,掌
管建筑;以爽鸠氏作司寇,主管法律;以鹘鸠氏担任司事。如用五种雉鸟分别作为掌管金、
木、陶、皮、染等五位“工正”的官名,主管手工业。把九扈鸟作为九位农工官员的名称,
掌管农业耕种收获。此外,以玄鸟为司分,掌管春分和秋分;以伯劳为司至,管理夏至和
冬至;以青鸟司启,管理立春和立夏;以丹鸟司闭,管理立秋和立冬。以鸟设职封官,各
司其职,把一个国家式原始部落治理得井然有序,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
因此,《稽古道统之传》称:“三皇而后少昊,实为五帝之冠”。春秋末期“五行”之说
确立之后,以“五行”标“五帝”,以化生天下万物的五行之首的“金”字标其政德,认
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又号“金天氏”。
东夷族散居在山东及其周围地区,其中如爽鸠氏后来曾出现在“薄姑”(今博兴县),益
都曾有玄鸟氏。众多学者认为,遍布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是东夷少昊文化。更有的学者认为
大汶口遗址很可能就是少昊初登帝位的穷桑,或称空桑。历史上曾经建立的嬴姓国有50多
个,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其中较著名的有
嬴、盈、郯、莒、费、奄、江、黄、徐等国以及秦国和赵国。从嬴“以国为氏”以及衍化
出来的姓氏有120多个。虞舜时期,少昊之后伯益“因始食于嬴”,被帝舜“赐姓嬴氏”,
便继承少昊的嬴姓,亦成为嬴姓的始祖。
伯 益(生卒不详) 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
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舜时伯
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
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伯益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
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帝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继承人,并赐其
封土。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
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
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成语
“满招损、谦受益”即源于伯益)。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
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以此为素材写成《山海经》。
据史料记载,大禹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
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柳下跖(生卒不详) 相传姓展,名雄,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家居柳
下屯(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因奴隶主诬其为“盗跖”,遂称“柳下跖”。春秋后期,
社会矛盾激化, 出现“盗贼公行”的局面。约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展雄领导九
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
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起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深远。
柳下跖带领精兵强将转战南北,声名远播。《庄子·盗跖》载:“从卒九千,横行天下,
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入城,小国入保(堡)”。他在劳动人民心中有很高威望。
《荀子·不苟》 载: “盗跖吟口(说话含混不清),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不息。”
《吕氏春秋·当务》篇记载他论述的五条起义之道,即“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
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史记》称:“其徒颂义无穷。”他对奴隶主恨之入
骨,誓“死而操金锥以葬”,“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反映了其革命精神。毛
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赞曰:“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
白。”
柳下跖曾长期在莱芜境内活动,在莱芜南部与新泰交界的地方有展雄寨、习武山、将山、
鼓山、旗山等遗迹。莱芜东蟠龙山下的老鸦峪村北传有柳下跖墓。
安期生(生卒不详) 曾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学习黄老之术。后游寓莱芜,隐居
在城南安仙村及仙人山一带,采药炼丹,吐纳修仙,济世扶困。据传秦始皇东游时,请与
语三日夜,赐其金币值数千万,皆置之而去。秦末楚汉之争中,曾游说项羽,因项羽不能
用其策,遂辞去,继续隐居修道养生,收徒授方。其知名传人有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
盖公和汉代齐相曹参。著名弟子有受汉武帝器重的方士临淄人李少君。汉武帝遣方士入海
求仙人,主要指安期生,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安期生,仙者,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安期生对秦汉燕齐方士活动、方仙道的形成、秦始皇屡遣方士入海求仙求长生不老药影响
很大,成为当时帝王重视、方士尊崇的仙人和中国道教史上的名人。
仙人山位于城南二十里,有仙人堂,今废。有唐、宋、元三碑记。元代,莱芜铁冶都提举
司把安期生作为主管冶炼的神灵进行祭祀。明初仙人堂改为娘娘庙,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知县陈甘雨复名仙人堂,并为其塑像。
范 丹(112—185) 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永初五年(112年)生,陈留外黄(今河南
省民权县)人。曾游历当时京畿地区长安,就学于后汉通儒马融。桓帝时为莱芜长(有史
以来最早的莱芜长),因为母亲守丧而未到任。后在太尉府任职,自知性格狷急,不能从
俗,常佩戴皮绳上朝以自警。遭党锢之祸后,遁逃于梁沛之间,以“不得匡世济时”为憾,
用小车推着妻子,徒行敝服,卖卜为生,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下,如此十多年,乃结草
屋而居, 所居单陋, 有时绝粮断炊,但穷居自若。在乐府古诗中,有首民谣赞颂范丹: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成为廉吏典范。后来,汉灵帝解除党锢,太尉、
司徒、 司空三府交相举荐,他坚辞不就,于中平二年(185年)卒于家。按其遗嘱“敛衣
足蔽身, 棺足周体” 进行薄葬。因其享有很高声望,送葬者达两千多人。灵帝诏谥其为
“贞节先生”,刺史郡守各为其立碑表墓。明清两朝,莱芜为其建祠,并崇祀为名宦。
韩 韶(生卒不详) 字仲黄。东汉颍川舞阳(今湖南省黄江县东北)人。韩韶于东汉桓帝
时入仕,初任郡吏,继而征入司徒府,后任嬴长,在任多有惠政。东汉永寿二年(156年),
因泰山一带公孙举起兵数年,当地官员不能平灭而被罢职。尚书经过精心选拔,乃以韩韶
为嬴长。公孙举部闻其贤,相诫不入嬴境。当时,周围诸县受兵灾严重,废弃耕桑,流民
得知嬴境安全,便大量涌入嬴境求索衣食,韩韶怜悯饥民,冒罪开仓赈济,太守看重韩韶
的名德,未给任何处分。韩韶入嬴时曾骑一母马,此马在嬴生一马驹,离任时百姓送到城
南河边,韩韶因念小马产于嬴,应当属于嬴,因而将小马留下,二马母子分离,隔河嘶鸣
不已,此河故名“嘶马河”。明代莱芜秀才任泽在县城东门外建范丹、韩韶二公祠,明清
两朝在莱为官者均以范、韩二人为楷模,并将其崇祀为名宦。
麋 竺(生卒不详) 字子仲。蜀汉东海朐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家世货殖,资产巨
亿。 初为徐州牧陶谦别驾,汉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麋竺奉陶谦遗命,迎接在
小沛的刘备入主徐州,并辅佐刘备。刘备下邳之败后,亡失妻子,困匮日甚,麋竺将自己
的妹妹许给刘备做夫人,并陪送奴客两千,金银货币若干作为军资,刘备赖以重振。曹操
控制山东后,因泰山郡界广远,不便统御,于是表奏从泰山郡分出五县设立嬴郡,并拣选
清廉,以为守将。因麋竺素履忠贞、文武昭烈,便以麋竺为嬴郡太守,抚慰吏民。麋竺不
为所动,不久即弃官从刘备入蜀,后益州平,任安汉将军,深受刘备敬重。其弟麋芳,初
为彭城相,与麋竺同时弃官随刘备入蜀,后任南郡太守。蜀吴荆州之战中,麋芳叛迎孙权,
导致荆州之败。麋竺面缚其弟向刘备请罪,刘备崇待如初,但麋竺终因麋芳之错惭疚发病,
一年后去世。
羊 祜(221—278) 字叔子。魏黄初二年(221年)生,泰山南城(今新泰市羊流镇)人。
西晋开国元勋。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上党太守。12岁
父丧由叔父羊耽抚养,成年后娶魏国大将夏侯霸之女为妻。羊祜历任曹魏中书侍郎、给事
中、黄门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西晋建立后,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西晋
泰始五年(269年) 都督荆州,镇守襄阳,历任十年,功勋卓著。当时襄阳为兵家必争之
地,由于连年征战,百姓深受其苦。羊祜到任后,减轻田赋,安定人心,接着分半数军队
垦田800余顷。 羊祜在军事上深谋远虑,时刻不忘以平定东吴、统一全国为己任。在做好
灭吴准备之后, 回洛阳晋见武帝,请求伐吴,但不久于咸宁四年(278年)十一月病重而
卒。羊祜死后,举国哀伤。晋武帝按羊祜计划派兵伐吴,不到四个月即灭吴国完成统一大
业。
羊祜虽居官显要,但生前被服率素,死后家无遗产。他经常向晋武帝推荐有德才的人才担
任要职而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 他几次辞谢晋武帝封给他的功爵勋位。晋咸宁三年(277
年),晋武帝诏合泰山郡之南城、南武阳、牟、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羊祜为南城
侯,羊祜推让多年,武帝不得已而允许,南城郡遂废除。其中牟县在今莱芜东部,为当时
羊祜封地之一。
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镇与羊丘山, 世传为羊祜居地。 今羊里村西北250米处仍有
“羊祜大寨”遗址。明代莱芜知县陈甘雨《叙莱芜县志》载:“余试政都省,乃冬奉莱芜
檄,入其境,望羊祜之巅(羊丘山),吊史云(汉代莱芜长范丹)之祠……废存悲仰,怆
然一时。”清代寓莱文人牟愿相《莱邑山水杂记》载:“(羊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
子隐焉”。他还在《羊里》一诗中吟道:“襄阳太守古通儒,带绶裘轻意绝殊,到处人争
羊祜里,泰安新泰又莱芜。”《晋书·羊祜传》载:“祜年十二,尝游汶水之滨。”莱芜
境内牟汶水和嬴汶水皆为汶水之源,又距其祖籍新泰较近。因此,羊祜曾在莱芜境内游历
或生活过。
王 始(生卒不详) 晋及十六国时期莱芜人。农民起义军首领。南燕建平四年(403年),
鲜卑贵族在山东建立南燕政权后,实行残酷统治,王始利用宗教形式在莱芜谷聚兵数千人,
宣布起义。他自称太平皇帝,同时置署公卿百官,建立农民起义政权,一时附近百姓纷纷
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燕帝慕容德派桂林(阳)王慕容镇进剿,起义军奋起反抗,
终因众寡悬殊而败,王始被俘,在燕都广固(今青州市)慷慨就义。
韦嗣立(654—719) 字延构。唐代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
令。其父韦思谦,为进士,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韦嗣立初由进士为双流县令,
政绩卓著。 证圣元年(695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时任莱芜县
令的韦嗣立代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后长安时为凤阁侍郎。当时酷吏横行,人
人自危,他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提出“兴学校、洗枉滥”,但未被采纳。后受到
州县非议,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补任,遂以凤阁侍郎身份为检校汴州刺史。由于其兄韦承
庆依附张易之兄弟,二张被诛后,韦嗣立因与二张友善罪被贬饶州。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
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
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贾 璞(生卒不详) 祖籍河南洛阳。唐景龙年间(707年至709年)任莱芜县令。贾璞为唐
代洛阳才子贾谊的后人,曾任雍县县丞、贵乡县令和邢州司马。他“内闲法要,外明理体”,
“历试三宰,急农学而缓征徭;居官八政,仗清平而(禀)孤直”。任莱芜县令时,莱芜
县已撤销84年,嬴县已撤销77年。恢复建制的莱芜县治所在原嬴县治所(今南文字村),
其城已是“井邑先灭,丘垅已残,雉堞具颓,榛棘不翦”,一派破败景象。贾璞到任后,
“修城郭,饰馆宇,规鄽市,立坊街”,不久出现“人物凑衣冠之地,城池生丹雘之容,
壮丽一时”的繁华景象。他还“开殖货之路,垂抚子之方”,使外流人员“扶老携幼,归
之如市”,使所治理的区域非常富庶。
唐景龙三年(709年) ,贾璞在佛祖诞辰之日,以其父名义在当时规模宏大的兴隆寺(址
在今莱城区张家洼街道蔡家镇村)刻立陀罗尼经幢一座,并请乾封县主簿赵太昚撰写铭文。
黄 巢(? —884) 唐代曹州冤句(今菏泽市)人。出身盐商家庭,家境富裕,少年时同
王仙芝共同武装贩运私盐。 唐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起义,
乾符二年(875年) 黄巢起兵响应,相继攻占濮州、曹州,发展到数万。唐王朝调集各藩
镇兵马合击义军,王仙芝率部南下,黄巢则率部东进取沂州、青州、淄川,然后挥师河南,
挺进安徽。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兵败战死,其部将尚让率其大部到安
徽亳州投奔黄巢,并推黄巢为王,称“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从此义军以
黄巢为统帅, 引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黄巢在乾符六年(879年)以百万都统名义,发
布文告, 兴师北伐,挺进中原,直取长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城,僖宗
逃奔成都, 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中和三年(883年),唐军借助沙陀军的力量反
攻,黄巢15万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以大将孟楷为先锋,准备重返河南、山东,在陈州先
头部队一万多人全军覆没,大将孟楷被俘杀。黄巢为雪陈州之辱,包围陈州三百天,失去
转移的战机。在引兵北上时,遭沙沱骑兵袭击,义军伤亡数万。此时尚让等一批义军首领
纷纷叛降,义军兵败如山倒。最后,黄巢带千余人突出重围,向山东撤退,经老家曹州,
东奔兖州,最后退入泰沂山区,一路上不断遭李师悦、李景瑜以及张友、尚让的尾追截击。
中和四年(884年) 六月十七日,黄巢率数十人退到莱芜南部的狼虎谷(今莱城区牛泉镇
祥沟村),自刎而亡。
黄巢起兵攻打沂州、青州、淄川时,曾在莱芜北部山区驻扎,并在当地开矿冶炼,铸造兵
器,今遗迹尚存。
雷有终(947—1005) 字道成。宋代同州郃县(今陕西省郃阳县东南)人。太祖时任莱芜
尉,后召为大理寺丞。太宗淳化年间,历任支盐铁副使、江南岭外茶盐制置使。李顺之乱
后为陕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规划戎事,调发兵食,皆有节制。真宗咸平初,雷有
终任益州知府,讨平王均之乱。景德初,任副都部署,此时与契丹作战,真宗视察澶渊,
雷有终赴援,声威大振,召拜宣微北院使,终于此任。
廉公谔(生卒不详) 宋代堂邑(今聊城市西北)人。莱芜县令。在任“清介自持,专务
德化”,百姓把廉公谔与汉代的莱芜长范丹相提并论,称颂道:“釜甑生尘鱼,境内安以
乐,昔闻范史云,今见廉公谔。”后任司农少卿,出治滑州,知名于当时。明清两代崇祀
为莱芜名宦。
梁 适(1000—1070) 字仲贤。宋咸平三年(1000年)生,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其
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以父荫为官。宝元年间(1038年至1039年)出任兖州知府,当时兖
州有铁冶莱芜监,役民开矿冶炼,由于赋役沉重,从事此行业者多破产。梁适到任后,改
官营为民营,变劳役制为招募制,官给雇值,官府收税采取“二八抽分”,减轻矿冶工负
担, 刺激了矿冶工的积极性,冶户发展到千余户,铁产量大增,年产铁120多万斤。铁产
量的提高促进了铁器业的发展,涌现出远近闻名的铁器制造作坊,莱芜大冶铁家吕氏“募
工徒,斩木锻铁,制器利用,视他工尤为精密”“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农爨户御,其
器皆吕氏所做”。由于梁适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使莱芜的钢铁冶炼业达到空前发达时期。
庆历三年(1043年)梁适曾以知制诰权遣发开封知府,后累官观文殿大学士,在太子太保
任辞官归居,晋升太傅,熙宁三年(1070年)去世,赠司空兼侍中,谥“庄肃”。
龚鼎臣(1009—1086) 字辅之。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宋景祐年间进士,授平阴主
簿、莱芜知县。后被引荐为太宁军节度掌书记,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继任吏、礼二
部郎中,他“阔略细故,致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伏游和平,不为峻急,使人主易听”。
神宗朝官终太中大夫,以老请归,元祐元年(1086年)卒,著有《东原录》。
鲜于(1018—1087) 字子骏。宋代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人。景佑元年(1034年)
进士。熙宁十年(1077年)任京东路转运使,兼管莱芜监。当时,莱芜的钢铁冶炼规模达
到空前发达的程度,山东“莱芜监”与江苏的“利国监”同为京东路两大冶炼中心,莱芜
监下辖“三坑”“十八冶”,冶户千余户,主要采取民营形式,冶户积极性很高。后吴居
厚接任京东路转运使,见冶铁有利可图,便收归官营,增加赋税,严重损害矿冶户的利益,
矿工欲暴动。元丰八年(1085年)吴居厚被罢后,重新启用鲜于为京东路转运使,管莱
芜、利国两监。他后奏朝廷,停办两监。鲜于累官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
仓事,后任集贤殿修撰,在陈州知府任上去世。苏轼称其为政“上不害法,下不伤民,中
不废亲”。鲜于还刻意经术,为诗平淡渊粹,尤长于楚辞,著有《诗传》《易断》。
吴居厚(1039—1114) 字敦老,又名居实。宋代临川钟陵张公楼湖村(今江西省进贤县)
人。北宋政治家。官至尚书右丞。嘉祐八年(1063年)中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为武
安(今湖南省长沙市) 节度推官, 因奉行王安石新法尽力, 升任大理寺丞。 熙丰年间
(1068年至1085年),吴居厚继鲜于任京东路转运使,管莱芜、利国两监,以“铁从官
兴煸,所获可数倍”为由,建议朝廷将莱芜、利国二监收归官营,恢复“官榷铁,造器用
以鬻民”之制,引起矿冶户与矿冶工的愤慨,致使矿冶工首领王冲因民难以忍受,聚众数
千,准备乘其行至徐州地时,将其劫持投入冶炉。吴居厚闻听后,半路逃走,于元丰八年
(1085年)被罢。吴居厚推行的官营政策损害了矿冶工的利益,但却为朝廷收利息钱数百
万。崇宁元年(1104年)任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知府,后任天章阁待制,转任都运使。政
和三年(1113年)正月,以武康军节度使知洪州,政和四年(1114年)病逝。
杨道兴(生卒不详) 金代淄川人。大定末年到莱芜,在白鹤村(今莱城区张家洼街道白
龙店村)西南结庵修道,后又经营下城子县洞真观。泰和年间去栖霞,拜见长春子丘处机,
并把道观相送,言:“身将老迈,本庵无主,愿舍先生。”丘处机遂把其所主道观命名为
“白鹤观”,仍令其住持。并命同道王玖来莱芜,处理交割事宜。元初,道教兴盛,杨道
兴师徒为全真教在莱芜的发展奠定基础。
刘 瑀(生卒不详) 元代莱芜新兴堡(今口镇刘陈村)人。其为人“义勇有为,不惧权势”。
元世祖入主中原后,封其为镇国将军都元帅。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蒙古以元帅刘瑀
权知泰安州事,守天胜寨。泰山西麓“渊济公祠”为金将燕宁所毁,刘瑀将其修复,并在
莱芜西北“筑三里之城”,人称“刘元帅寨”,后演化成“旧寨”“寨里”,今莱城区寨
里镇因此得名。去世后葬于刘陈村西刘家林,一说葬于泰安黄坂(今泰安市黄前镇)。
邹 玉(1199—1254) 金承安四年(1199年)生。金元之际莱芜人。其相貌魁伟,有古儒
之风,博贯经史,释、老、医、经皆博通。金初社会动荡,由泰安徙家莱芜邹家庄。文武
显达,遂成为望族。东平府府事孙某仰慕其才,招其为幕下,当时有富民段氏,家中藏有
很多宝玉,孙某欲让邹玉为其以权征收,邹玉劝说不听,乃辞去,后孙被罢,段氏取代为
府事,孙遂被杀。都元帅莱芜人刘瑀开辟泰安府署,领其为幕府,一些名卿士大夫流落到
莱芜,住在汶河以南,皆投到邹玉门下,邹玉求助于刘瑀,刘瑀对其衣食住所妥善安置,
他们都高兴地称邹玉为“真东道主也”。东平府事严某欲招抚流民,愁无人选,其参佐徐
东轩力荐邹玉,遂任东平府招抚流民之官,安抚流民两千多。因其能力强,改任莱芜知县,
兼任东平、郓城推科官。其后历任齐河、临清、东阿、馆陶、平阴诸县主簿。后又历任嘉
祥、新泰、长青三县县丞,在任审结陈案,决断新案,抑恶扶善,补弊简繁,因劳累过度,
突患暴疾,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卒于长青县公署。元元贞二年(1295年)迁葬莱芜。
延祐二年(1315年)其孙邹福为其立碑,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荣禄
大夫刘敏中(章丘市人)为其撰写碑文、题写碑额,中顺大夫、郴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
管内劝农事安岳叔为其书写碑文。
徐 琰(约1220—1301) 字子方,号养斋。元朝前期东平人。少有文才,曾肄业于东平府
学, “东平四杰” (闫复、 徐琰、 孟祺、李谦)之一。学成入仕后,元世祖至元初年
(1264年),徐琰受人推荐入朝,任职太常寺,后出为陕西行省郎中。至元十一年(1274
年)以陕西省郎中充任莱芜铁冶提举司提举,官职为五品。当时,始立官冶,徐琰到任后,
即忙于创制坑冶,发展三千户,专门从事冶炼,并减免其一半租税,创立通利、宝成、锟
铻三监,监下设立冶户役丁,燃炼熔铸,政策非常周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岭北
湖南道提刑按察使,后迁江南浙西肃政廉访使、江淮行省平章政事,召拜学士承旨。
徐琰文名显于当时,曾主持杭州西湖书院,与侯克中、王恽、姚燧、吴澄等有交谊,著有
双调《沉醉东风》《蟾宫曲》等;另著有《爱兰轩诗集》及《泰山萃美亭记》。明代朱权
《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邹 琚(1246—1311) 宋淳祐六年(1246年)生,莱芜邹家庄人,邹玉之子。少年读书有
俊逸之才,曾任莱芜知县,以干练闻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兵南下,升为行中书
省都镇抚司知事。 至元十三年(1276年) ,授将仕郎,任新军万户府知事。至元十四年
(1277年),淮西司空山发生叛乱,邹琚被选授安庆路行宣慰司经历,佐平章唐兀台,讨
平叛乱,被平俘者多富户,主帅想借机将富户全部屠杀后,侵吞其钱财,邹琚力辩,主帅
未敢擅处,使百余家免于祸。后宪司推荐升其为丞直郎,配银符,提举杭州诸经历。在任
期间,情况了然,人不敢欺,行中书省欲保荐,恰值其母去世,去职守丧,三年后值山东
东西道提行按察司重设之时,朝廷议定将南方官员皆按例降一级,邹琚以从仕郎任安庆路
淮宁县尹,在任六年,考绩为诸县第一,举荐于廉访司,升为征仕郎衡州路总管府经历,
任满后升承事郎同知耒阳州事。 在任救荒济众,鞫狱平刑,至大四年(1311年)9月升承
直郎常德路总管府推官,同月19日因病卒于家中。
邢秉仁(1249—1325) 字仁父。宋淳祐九年(1249年)生,彰德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
人。曾为河南廉访司椽史,累迁平江路推官,未上任,元大德二年(1298年)改任济南莱
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副提举,大德五年(1301年)升任提举。
莱芜铁冶自至元间徐琰上任后成立通利、宝成、锟铻三监,监设户丁,形成一套较完备的
制度。徐琰调离后,由于管理不善,局面一度混乱。省部将济南商山提举司撤销,把其所
属的元固、富国二监与莱芜通利、宝成、锟铻三监合并,成立济南莱芜等处地方铁冶都提
举司,总部设在莱芜,邢秉仁为副提举。邢秉仁除弊兴利,使冶铁业“旅贩辐辏、铁法大
成”,大德五年(1301年)升为提举。后迁任江西行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升抚州路总管,
又调广平路总管,以礼部尚书致仕。其为官“平反冤狱、发摘奸伏、兴学劝农”,善政甚
多;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法,擅长古隶。泰定二年(1325年)去世。
崔 冀(生卒不详) 元代人。延祐元年(1314年)以少中大夫任莱芜铁冶都提举司提举。
此前,莱芜铁冶曾一度兴盛,但十几年后,在管理上积累许多问题,诸如管理官员“聚敛
侵克”,而炉户则“劳殆无少息”;收入悬殊逐渐拉大,“富者得优于家,贫者久拘于役”。
再加上赋税加重,强者强买抢卖,欺行霸市,“炉户久困,不能自伸”等等。崔冀到任后,
扫除积习之弊,凡有不便之事,亲自部署;自己出俸,修缮公署廨宇;为方便民众,就近
设置仓库;延请名师、培养人才;制定用役制度,使役使有序;赋税户额均平,逃移者免
除。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莱芜矿冶业重获发展。崔冀为政“以猛以戒,以宽为本,民乐趋
事而忘其劳”,所治其间,阖境无虞。
李 率(生卒不详) 字天明,生于元末。明洪武三年(1370年)自枣强迁于莱芜,居北苗
山。其“身体奇伟,相貌倜傥,胸怀磊落,志气堂皇,力大能武,团练一方”,因而被明
廷选召进京。又因“鞠躬尽瘁、克供臣(职)、出师严律、扫清乾坤”,官至镇国上将军。
其五世孙李九官,以进士历任山西、江西、浙江诸道御史。其六世孙李盛枝,以进士历任
知府、兵备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右参政。
李 杲(生卒不详) 又名魏杲,明代莱芜山口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袭其父正千
户之职。 成化五年(1469年) 升指挥同知,成化十年(1474年)授指挥使。成化十二年
(1476年),内外大臣以其有“勇略才智”而举荐升署都督佥事,把守清水营。成化十五
年(1479年)鞑靼入侵,历战取胜。成化十八年(1482年)实授都指挥佥事,此年入侵者
仍然猖獗,李杲亲自冲锋陷阵而获胜。成化十九年(1483年)升都指挥佥事,因战功特殊
而改任都指挥使。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勅充左参将,分守大同东路。弘治元年(1488
年),兵部尚书余子俊会同内外重臣以其“智勇刚正”、有胆有识,升署都督佥事,任右
军都督府制勅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抚宣府等处。弘治二年(1489年)制勅挂征虏前
将军印镇守辽东。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应诏实授都督佥事,五月其以“勇锐伟特”而
受褒嘉,并钦赐蟒龙衣,表彰其威德。李杲“自壮岁以来,历涉边境、身经百战”,“委
身兵革、历战胡汉,德被生民,功施社稷。”其韬略、智勇过人,为一代名将。
李杲一门,五代为将,为武功世家。李杲曾祖魏得,因入赘同乡李杭州家为婿,故其后裔
遂沿袭李姓。明洪武元年(1368年),魏得从戎徐达、常遇春二总兵,而被编入太原中卫
伍。 洪武四年(1371年) ,补四大王以右功升明州卫所镇抚,诰授昭信校尉。洪武五年
(1372年),因俘获倭寇受赏,改绥德中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攻克建昌黑监井,
诰授流官中宪校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俘获判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升
西安后卫镇抚,诰授武略将军。魏得“善于骑射,勇于战”,“智勇过人,清誉著闻”,
永乐十三年(1415年)卒,其后代累荫袭其职。李杲祖父魏璿,荫父职,居官勤励,袭职
两年去世。李杲之父魏通承袭魏璿之职,“英姿殊俗,刚正廉静”,于正统十三年(1448
年)调守榆林,景泰二年(1451年)升副千户,天顺间升千户,成化元年(1465年)去世。
李杲之子李勋,拜骠骑将军、参将,年20岁袭父爵,升环庆守备,历任宁夏固原、延绥游
击,升延绥勋东路参将,忠义善战,屡立战功。当时九边评论榆林将官,认为“尚忠义,
多气节”,以李勋为最。为表彰魏氏一门功德,弘治四年(1491年),泰安知州胡瑄与判
官崔震共同在境内山口村魏氏族林为其立碑,由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普
晖为其撰写碑文。弘治七年(1494年),又立碑纪念,由赐进士第工部右侍郎徐贯为其撰
写碑文,赐进士第山东按察司副使朱瓒为其书写碑文,赐进士第济南知府李进为其碑篆额。
李 本(生卒不详) 明代莱芜枯河村人。家业富有,冠于全县,性豪爽、喜与人交游。明
弘治年间灾荒,李本捐粟八千担,赈济饥民,临近州县受益者甚多。为此,朝廷下旨赐匾
“仗义李本之家”,表彰其善举。弘治五年(1492年)为其树立牌坊,名“义民坊”。后
为避明季之乱而隐居深山,超然物外,不知所终。其后,朝廷接连敕赐李氏“义民”四世。
其后裔一支今居境内李封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