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道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49&run=13

道教约在秦汉之际传入境内,代表人物为安期生。安期生为著名术士,方仙道的创始人,
曾卖药海边,受学于河上丈人,学习黄老之术。秦末楚汉相争,安期生曾游说项羽,项羽
不能用其策,遂辞去,潜心修行。他曾一度在境内安仙村及朝阳洞、仙人山一带修炼。安
期生对秦汉燕齐方士活动、方仙道的形成以及秦皇汉武屡遣方士入海访仙、求长生不老之
药影响很大。其弟子李少君深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曾封泰山、禅肃然山,并在莲花山建
有行宫。
唐代, 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为了追念和祭祀安期生,鲁西冶事王摇光刻立《安期先
生祠记》碑,碑文由都知淄兖屯冶的节度判官侍御史韩翃撰写。
北宋历代皇帝对道教都很崇奉。 宋朝统一之初,即于建隆三年(962年)建仙人观于仙人
山巅。崇宁四年(1105年),在片家镇道观刻立六棱香幢,祭祀玉皇、三清及诸群仙地神
之位。政和年间,又重修肃然山左的三清观(址在今莱城区寨里镇唐王许村)。
金末元初,全真派进入兴盛期。大定末年,淄川人杨道兴来到莱芜修行,在今白龙村西创
建白鹤观,后又主持城子县洞真观,泰和年间去栖霞拜见邱处机,欲将二观奉送,邱处机
亲派王玖来办理交割事宜,但仍令杨道兴主持二观。刻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由泰
安州教授朱舜元撰文的《重修白鹤观记》碑,详细记载了上述内容。
元代,莱芜铁冶都提举司把安期生作为掌管冶炼之神祭祀,每逢开炉之前,都要在仙人
山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每岁致祷于祠,柴望之礼必先于斯”。大德五年(1301年)重
修安期真人祠。至正二年(1342年),莱芜铁冶都提举司重建城南安期真人观,至元四年
(1338年)又重修。同时,城内的东岳庙、三皇庙等道教建筑也都数次重修。高庄南坛村
即古代之“山川风云雷雨坛”,今存至正十四年(1354年)“风师神”刻石一方。
明朝中期,皇帝对道教加以崇奉。正德元年(1506年),有北京洪恩灵济宫道士曹玄敬来
到辛庄河南锦龙山,重建玉皇宫。正德四年(1509年),方下村东岳天齐三圣庙祭“仁圣
大帝”“火帝真君”和“炳灵王”。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卢秉彝重修城南老君堂,
塑老子像并附塑安期生像。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陈甘雨修复仙人堂,重塑安期
生像。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道人朱全敬来到圣井村西习武山“远尘洞”修炼。颜庄、
口镇、青石关等建有玄帝庙。
清代,道教逐渐没落。虽然各村各镇都建有祠宇,但普遍规模不大,花雨山之王母阁,葫
芦山之文昌阁,云台山之碧霞祠,碁山之后宫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如保真观、翠云观
等也小有名气。城内的关帝庙、文昌祠、城隍庙(主管道教事务的道会司设于此)每年都
有官府致祭。观宇时废时修,直至民国。民国初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莱芜,反对迷信,
拆庙砸神,道教受到很大冲击。1935年,全县有庙观17座、道士16人。在民间佛道兼容,
西王母、太上老君、碧霞元君、文昌、玄帝、关帝、三官、财神、龙王、药王等与释迦、
观音往往共处一室。
新中国成立后,村内的寺庙道观或被拆除,或改办成学校及办公场所,山中的寺庙道观则
逐渐荒废。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速兴起,一些处在景
区的庙观又重修并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