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42&run=13

衣 衣料 清末至民国初期,服饰衣料因贫富而异,多以家织布为主。20世纪20年代起,
机织布(俗称洋布)逐渐流行,丝织品、毛制品虽已问世,但只有少数富户绅商穿用。新
中国成立后,机织布成为主要衣料。进入80年代后,衣料品类迅速增加,化学纤维及毛呢
衣料普遍盛行,的确良、腈纶、涤卡布料曾流行一时。之后,混纺布占主流。90年代后,
纯棉布、丝绸、羊毛(绒)又受欢迎。进入21世纪后,衣料品类更加多样化,人民追求健
康、环保的穿衣理念,棉、麻、毛、皮类衣料成为穿衣首选。
服式 封建社会官员及举人、 进士等有功名者,皆有规定服装,办公、接待及参加典
礼等均着官服,不得违反。中华民国成立后,官服被废除,但原已流行的内穿长袍、外套
马褂、头戴帽垫、脚穿布鞋布袜仍沿用盛行,部分官绅富商将帽垫改为礼帽,有的将马褂
改为西式大衣,以示中西兼备。一般民众,男性夏季多穿对襟上衣、裹腰长裤、圆脸布鞋,
农民多穿“铲鞋”;冬季穿对襟棉袄或大襟大袄、长棉裤,脚穿布棉鞋、棉袜,头戴帽垫
或“毡帽头”。抗日战争时期流行“土耳其帽”,劳动农民还穿衩裤。女性多穿大襟上衣,
长腿裤,常年系腿带(俗称“扎腿”),唯有冬棉夏单之分,相沿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农
村尚有部分老年女性穿用。另外,成年人有穿坎肩之习,不论男女老幼,内穿衬衣、内裤
者极少。新中国成立后,服式逐步讲究。中山装曾经流行20多年,颜色以蓝、灰、青色为
主。“文化大革命”时期,无论男女,上穿黄色军便服,下穿蓝或灰色裤子普遍流行。20
世纪80年代后,衬衫、春秋衫、绒衣绒裤、短大衣、长大衣、蝙蝠衫、面包服、羽绒服、
健美服、迷彩服、西服以及各式各样的布鞋、皮鞋、胶鞋、塑料鞋、运动鞋、凉鞋、高跟
鞋等应有尽有,穿用中山装、制服和大衣,西装革履者到处可见。男青年多穿军便服、青
年装、学生装和春秋装等。女青年多穿列宁服、青稞领上衣、飞雁领上衣及西装裙等。小
学生男孩喜穿军便服,女孩喜穿连衣裙。夏季普遍喜穿短袖汗衫、衬衫;冬季普遍使用围
巾、头巾。90年代后,服装材料、质地、款式更是多种多样,人们开始注重品牌,讲究舒
服、得体、大方。男性除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长者外,正式场合多穿西装、衬衣、羊毛衫、
系领带,穿皮鞋,平时多穿休闲服,节假日穿运动服。女性服装除某些机关、行业统一着
制服或西装外,多根据个人喜好,追求流行及时尚,凸显个性及特色。进入21世纪后,随
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皮衣、羊绒大衣、羽绒服、各式小棉袄、裙装、
长筒靴、半靴盛行一时。牛仔服在年轻人中仍很普及和流行。学生一般统一穿校服或运动
服、休闲装,旅游鞋。服装花色呈五彩缤纷,年年流行新款式,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
意选择。有些老年人穿红着绿,色泽明快鲜艳,显示青春活力。另外,鳄鱼、老人头、梦
特娇、鄂尔多斯、雅戈尔等中外名牌服装步入普通城镇居民家庭。也有收入丰厚者,专程
到济南、泰安等地购买服装。
饰物 旧时,未婚女性将头发梳成辫子,已婚女性将头发拢起向后梳髻,俗称为“纂”,
佩以簪、钗等,耳朵穿孔戴耳环或坠子,还有手镯、戒指、项链等,一般多为铜、银制品,
富裕者则用金制品。新中国成立后绾纂者渐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性流行烫发,并佩
戴耳环(坠)、头饰、手表、手镯、戒指等。90年代流行戴项链,以金项链为多,钻石、
珍珠项链较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佩戴饰物成为彰显个性的重
要方面,尤其是头饰,有发卡、头花等,种类繁多,材料各异。另外还有别在上衣外套或
羊毛衫上的胸针、围在颈部的丝巾等,各式各样。男性饰品有领带、领结、胸针、领带夹
等,男性除手表外,也有佩戴耳环、项链、戒指者。
回族衣着变革大体与汉族相仿,惟其惯戴无檐白帽、黑帽俗称瓜皮帽之习一直沿袭。
食 新中国成立前, 贫富饮食有天壤之别。生活水平中等以下民众以粗粮为主,细粮(主
要是小麦)只是在逢年过节、待客、婚丧大事或农忙季节几天内方可动用。平日吃地瓜、
玉米、谷子、高粱等粗粮,以煎饼最为普遍,此外还有窝窝头、稀粥、小米饭、米面糕、
发面糕、粽子等吃法。细粮(面粉)的吃法多种多样,有馒头(馍馍)、面条、水饺、卷
子、蒸包、煎包、油饼、锅饼、单饼、烧饼、火烧、挂面、油条、麻花等,还有最简单的
吃法叫馉饳,俗称古扎。新中国成立后,民间饮食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后期,面饭已
成为居民的主食。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由于营养保健需要,少量食五谷杂粮作为调剂。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更加注重营养搭配合理化、全面化,饮食习惯也逐步改
变,由过去的大鱼大肉向以青菜、低脂肪肉类、海产品为主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肯德
基、麦当劳等西餐食品也不断涌入,丰富了人们的口味。
副食和蔬菜品类繁多,历来最普遍的是粉皮、粉条、豆腐、豆芽、豆腐干、豆腐皮等豆制
品。 蔬菜有白菜、 萝卜、菠菜、芹菜、葱、姜、蒜、蒜薹、黄瓜、莴苣、番茄、马铃薯
(地蛋)、茄子、辣椒、藕、黄花菜、瓜类(南瓜、冬瓜、北瓜、窝瓜等)、豆类(芸豆、
眉豆、豆荚)等,干菜喜用海带、竹笋、木耳、海米、虾皮、蘑菇等。鱼、肉、蛋过去除
逢年过节、来客、典礼或年长者外,平时极少食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鱼、肉、蛋及各
种糕点、罐头和苹果、山楂、柿子、柿饼、核桃、杏、桃、梨子、枣等果品,均成为日常
食品。90年代后,野菜受到城镇居民青睐,后期奶类备受欢迎,一些大型奶类生产企业在
各城镇住宅小区都设有定奶处, 按时送到各家各户。 农村部分地区也设有零星定购点。
2000年后,随着各大型超市的快速发展,人们为图保真方便,大都直接从超市购买。温室
大棚的普及推广,使人们每天都能吃上各种新鲜的蔬菜,各类风味小咸菜成为佐餐品。另
外,南方及进口果蔬亦渐渐涌入。
就餐习惯一般一日三餐。旧社会多为男女分桌,男先女后,饭菜先让长辈和男性食用后,
剩下的才由女性食用。多数农家妇女常年是煎饼就咸菜。新中国成立后,一般为全家同桌
共餐。
男性一般有吸烟、饮酒嗜好。新中国成立前多用烟袋杆吸旱烟,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改为用
纸条卷烟,俗称一头拧。20世纪70年代以后,普及香烟且品种多样。新中国成立前酒类以
散装高粱酒为主,部分山区有自酿果酒。新中国成立后,地瓜干酒广泛流行。70年代以后,
全国各地传统名酒纷纷进入境内市场。80年代后,啤酒开始大量饮用。90年代后,红酒饮
用渐成风尚。进入21世纪,啤酒、白酒、红酒仍是主要酒类,超市、商场亦出售进口酒品
及外地酒。
境内多数居民有饮茶之习,向以“干烘”茶(黄大叶)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机关厂矿职
工多饮茉莉、玉兰等花茶,农民还以“干烘”为主,个别则与花茶并用。20世纪90年代后,
茶的种类和档次明显增多提高,绿茶成为日常饮品。进入21世纪,红茶、普洱茶等发酵茶、
半发酵茶进入居民家庭,人们一般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口味任意选择。
筵席 民间有好客传统, 不论贫富,只要客至力求酒饭招待。四菜、六菜、八菜均可,只
能双数不能单数,均视家庭经济及当时蔬菜条件而定。婚丧寿诞则按规格办席,多采取四
碟、八碗或四碟、十碗,富裕讲究者则另加整鸡整鱼两个“大件”,或用“八顶八”大席。
此习沿袭不衰,唯器皿改用盘。待客程序是先敬烟献茶,再上酒菜,最后上饭。喝茶叙谈
时,主家准备菜肴。酒菜上桌后,客人入席。旧时曾有“男女不同席、父子不同桌”的讲
究,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不循此陈规,一般来客全家人都可作陪。当地有敬酒、劝酒的
习俗,一般是主人先敬四杯或六杯,然后相互敬酒,过去常用压指、划拳等方式劝酒,现
在基本不用。最隆重的是婚宴,场面大,菜肴丰盛。丧席比较简单,以素菜、大锅菜为主。
家宴较随意,唯除夕夜家宴丰盛,置办各种菜肴饮酒贺岁,然后吃团圆饺子。90年代后期,
城镇居民招待客人多在酒店举行,或在酒店订菜送至家中。2000年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
的提高,在酒店招待客人或从饭店订菜者也日益增多。
回民以吃牛羊肉为主,忌食猪肉,不食用动物血和自死动物。
住 新中国成立前, 居住条件贫富悬殊。官宦及财主之家,宅舍规模庞大,一般用料
石砌基,磨砖清缝垒墙,三间之堂则四梁八柱,滚檩方椽,厅房均有前出厦,内有雕花剔
透的木质隔扇、窗扇,方砖铺地。屋顶用苇笆或薄砖铺面,小瓦盖顶。山砌大潲,花脊隆
起,上置哈巴狗、张口兽等饰物。大门宽阔高大,多是垂珠连龙,黑漆门扇,内有山屏门。
中等以上家庭房宅大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 有正房(北屋) 、厢房(东、西屋)、下房
(南屋),东(西)南大门,西(东)南栏,格局严谨。房屋用块石、青砖或土坯砌墙,
一般用麦秸或谷草、个别用小瓦盖顶。贫苦人家的房舍,多用乱石打基,土坯垒墙或乱石
干碴缝到顶,木架单细质劣,用麦秸或谷草披面,既矮又小,十分简陋,有些十口八口之
家,仅有草房3间,大男大女共住一室,勉强栖身。不少人家连院墙大门也无力修建。
新中国成立后,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房宅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一般农户修建石基坯
墙草顶、个别的修建砖墙瓦顶的房屋。但男女老少混居一堂仍较多见。20世纪80年代,农
村新宅建筑如雨后春笋,村庄均统一规划,宅舍排列有序,整齐美观。结构形式多为四间
或五间正房,另有栏圈、厨房、大门,多用料石砌基,红砖垒墙,木质或水泥檩条,苇箔
或苇笆覆面,红瓦盖顶,房顶起脊,开扇玻璃门窗,有的墙基装饰水刷石图案花纹,上加
雨罩或前出厦者日益增多。80年代末,流行锁皮屋带前后厦。90年代末,时兴建单元式平
房和二层楼,室内墙刮仿瓷,地铺瓷砖,铝合金门窗,宽敞明亮。自装暖气较为普遍,住
房布局及配套逐步向城市化靠拢。
城市住房原多为石基青砖青瓦平房,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向楼房发展,一户一套,
面积不等,水、电、暖、通讯、卫生设施齐全,生活方便。2000年后,境内城镇房地产业
日益发展,住宅小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户型多种多样,设计日趋合理人性化,配套设施
日益科学完善。以福莱佳园、上海明珠花园、晨晖花园等为代表的住宅小区,注重绿化、
美化,并安装“电子眼”等现代保安设施,档次较高。
行 旧时莱芜道路窄狭且不平, 出行不便。民众外出几乎全靠步行,交通工具主要是
木轮手推小车,部分富裕者以驴、骡、马、牛等畜拉木轮车辅之。山区则靠人背驴驮。中
华民国成立后,除修通几条大路和泰莱、博莱公路外,交通工具增添了木轮平板车、地排
车、马拉车和为数极少的自行车。
新中国成立后,木轮车辆均改为胶轮,自行车、汽车、拖拉机相继流行。20世纪70年
代以后,公路、铁路快速发展。80年代,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遍及城乡。自行
车几乎家家皆备,有的家庭备有三四辆,成为近途主要代步工具。远途旅行坐火车、汽车,
走亲访友、赶集上店、下坡干活、学生上学多用自行车。90年代后,公共交通客车发展迅
速,基本达到村村通,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大街小巷。2000年前后,电动自行车、助力
车普及,家庭小轿车甚至豪华高档车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详见交通邮电编)。
用 境内居民日常生活用具古今变化甚大,仅就主要用具略述如下:
炊事、 饮食用具 主要有锅、碗、瓢、盆、勺、鏊子、壶、盘、刀、筲、缸、火炉、锅灶
及瓶瓶罐罐等,质量与样式不断革新,品种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前多为铁制品或陶制品,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用铝、木、塑料、细瓷制品或搪瓷品,土垒煤炉改为铁制烟囱炉或蜂
窝煤炉,20世纪80年代后增加液化气炉、暖气炉等,保温普遍使用保温水瓶。2000年前后,
饮水机、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等用具逐步普及。
居室用具 旧时, 富有之家备有桌、椅、杌、凳、箱、柜、橱、床等,贫苦者仅有粗劣品
几件,甚至睡草窝地铺,盖麻袋絮片。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居室内用具质量、样式及品种
不断更新。20世纪80年代后,一般以上的家庭均将土坑改为铁、木制板床或棕榈床;室内
摆设由八仙桌、条山几改为沙发、躺椅和小茶几,箱柜改为大衣橱、木箱、条箱、皮箱等,
有的用组合橱,同时多以衣架、写字台、墙角橱及抽屉小方桌等配合使用。铺床由褥、毡
改为线毯、毛毯及花被单等。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缝纫机等,成为一般家
庭必备品。2000年前后,电脑、空调等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