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29&run=13

体育教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初等小学堂设体育课。1912年,高、初级小学均
设以兵式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课。1921年,莱芜县立中学设体操课。1938年起,多数完全
小学改体育课,除原有的体操外,开设篮球、跳高、跳远等项目,高级班增设武术,有的
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跳绳、踢毽子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莱芜中学设战地救护课。1948
年,初小和高小均开设体育课,每周两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有队列、跑步、跳绳、体操、
田径、篮球和武术等。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均设两节体育课,每天
设一节课外活动;课间开展广播体操或眼睛保健操活动,春秋两季举办运动会。1957年,
县机关幼儿园开始组织幼儿开展学前体育活动。1958年,试行“劳卫制”,全县各中小学
均设立简易体育场地,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短跑、跳高、跳远、手榴弹、
标枪等体育活动全面开展起来。 1959年,全县各小学均成立红领巾体育协会,在712所小
学58557名学生中实行“劳卫制” 锻炼,达到标准者5765人;有82所完全小学成立青少年
业余体育学校。1960年,安仙高小被山东省命名为“体育红旗学校”。1960年至1965年,
第一实验小学开展射击、航模、无线电等活动。莱芜师范附小、安仙高小、张里完小等重
点开展乒乓球活动,班班门前水泥球台,学生人人有球拍。1965年,推行《青少年体育锻
炼标准》。1966年起,多数小学开展野营拉练、队列队形、紧急集合、解散隐蔽等军事训
练活动。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普遍推行以军事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
对学生进行刺杀、 射击、投弹、野营等训练。1970年,张里联中开设体育班1个,学生36
人(男女各18人) ,活动项目有乒乓球、篮球、田径、武术等。1974年3月,该校被评为
泰安地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1月,出席山东省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1975年,各中学均恢复体育课。
1978年,小学体育课以田径项目为基础,以体育达标为重点,同时开展体操、游戏、
小武术、小篮球、小足球、乒乓球、春游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机关厂矿和村庄
幼儿园(所),开展跑步、游戏、滑梯、压板、跳绳、跳皮筋、扔沙包、踢皮球、童车、
小武术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1985年至1987年,先后有13所中学被山东省、泰安市和莱
芜市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中一中、二中为山东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实验中学、
四中、五中为泰安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十七中为泰安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八中、十二
中及张家洼、方下、颜庄、腰关、王大下中学为莱芜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87年,泰安
市命名莱芜市实验小学、莱芜师范附小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小北冶小学为乒乓球传统项
目学校,各学校相继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91年起,莱芜市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试
行体育加试。
1993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形成市、区、乡镇三级体育
教学网络。各部门、学校增加投入,改善设施,普遍加强了体育课教学,有13.7万名学生
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有明显改善。1994年起,全市各类学校全面落实“两课、
两操、三活动”(体育课、卫生保健课,早操、课间操,每周三次课外活动),确保每人
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对辖区内所有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新审报市级传统校每年
进行评估和验收。1997年,市体委与市教委举办了全市第八套广播体操培训班。同时,加
强省、市、区三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年内对原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复
评,对新申报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验收,16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
校。1998年,评估验收公布11处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项目有凤城高级中学、市第
十五中学、城市街道办事处第三中学、方下镇鲁西中学、颜庄镇第二中学、寨子乡初级中
学、市第二实验小学;乒乓球项目有市第二实验小学、城市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城子坡
办事处中心小学;武术项目有黄庄镇中心小学。同时,继市一中、二中之后,市实验中学、
市第十二中学、城子坡办事处初级中学、市实验小学顺利通过省里的评估、验收,被命名
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年,正式实施省教育厅初中毕业生升高中体育考试方案。
2003年,在全市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废止实行16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2004年, 对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复查,另有5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通过评估、
验收。莱城区莱新中学被命名为全市第一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学。至2005年,全
市有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2所。
学生运动会 本地学生运动会 1931年春,县立师范讲习所、县职业补习学校和10余所
高等小学100余名运动员, 在莱城南门外举行运动会,比赛项目主要是篮球和田径。1954
年10月, 在莱芜师范学校举行全县首届中等学校篮球邀请赛。1984年9月,在莱芜一中体
育场举行全市首届幼儿运动会, 14个办事处和城区幼儿园的750名幼儿参加,设童车、接
力、障碍跑等比赛项目和团体操、压铃、花环、腰鼓表演。
1993年5月15日至16日, 首届莱芜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莱芜一中体育场举行。设男
女甲乙组田径项目63个。莱城区、钢城区、市直学校(含莱钢教育处、新汶矿务局三中、
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教育处)13个单位的代表队、203名男女运动员参加。莱芜师范代表队、
莱城区代表队分获少年男子甲组和少年男子乙组第一名。有8人8次打破市纪录,一中代表
队在男子甲组4×100米接力赛中以45秒5的成绩打破市纪录, 师范代表队在女子4×100米
接力赛中以53秒1的成绩打破市记录。 至2005年,共举办13届。此外,全市大中学生田径
运动会、中学生冬季越野长跑比赛、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学生软式排球比赛、中学生足球
比赛等陆续举办。广播操、韵律操等比赛广泛开展,各乡镇(街道)和大部分中小学还组
织规模不一的运动会,多于春秋两季组织,丰富、活跃全市学生的文体生活,推动学校体
育工作的开展。
参加上级组织的学生运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参加上级组织的学生运动会较
少。1983年起,每年都参加泰安市中小学运动会,至1991年,连续9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5年, 莱芜市首次组队参加山东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获金牌2枚,银牌6枚,以116
分的成绩列全省第十一名,队员丰晓丽被选进山东省队,代表山东中学生参加当年度全国
中学生运动会并获1枚银牌。 1997年,市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在22个代
表队中获团体总分第十三名。 1998年8月14日至18日,莱芜市再次组队参加在济南举办的
山东省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夺得5金4银4铜,总分174分,全省17市列第七名。
1999年5月31日至6月4日, 山东省首届规范化学校“学校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临沂双
月园学校举行,莱芜一中、十七中组队参赛,在全省106支代表队中,十七中获第十二名,
一中获第二十三名。此后每年一届的省“学校杯”田径运动会,莱芜市的一中、十七中、
五中均分别组队参赛,并取得较好竞技成绩。2001年,山东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在淄博
举行, 莱芜市17名队员参加田径比赛,有15人进入单项前八名。2004年9月,山东省第九
届中学生运动会在枣庄举行,莱芜市运动员参加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 前身是县业余体育学校。1980年5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官寺
体育场创办业余体育学校1所。 1981年10月,迁至县体育场(十七中西邻)。设举重、射
击、 田径3个班,学生40人,其中举重班12人、射击班10人、田径班18人。训练时间为早
晨和下午。主要设备有田径场、灯光球场、射击靶场和举重房。
地级莱芜市建立以后, 在业余体育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1995年7
月,迁至文化北路市体育中心。在原举重、射击、田径等训练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柔道、
摔跤、 散打、 自行车、跆拳道等项目。当时教学班仅设初中部。1998年,组建体工队。
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山东省柔道训
练基地。2002年,市体育运动学校成立高中部,并确定为曲阜师范大学培训基地。2003年,
被中国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中国射箭重点运动学校。
至2005年,学校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1幢,有全省水平较高的训练馆
和射击靶场, 配有先进的训练器械和理疗、检测器械。在校生328人,教职工75人,其中
中、高级教师23人,中、高级教练19人。共获世界锦标赛金牌2枚,亚洲金牌1枚,全国金
牌48枚,省级金牌243.33枚。培养国际运动健将5人,国家运动健将22人,一级运动员180
余人,向国家队、省队及大专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18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