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古代遗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704&run=13

古遗址 境内古遗址较多, 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时期的嬴邑、牟子国等遗
址,以及秦汉以后的县城、重要村落遗址,众多的矿冶遗址,还有长勺之战等著名战役遗
址。
古村落遗址 边王许遗址。 位于莱城区寨里镇边王许村,1973年发现。遗址为高台平地,
黄沙土。占地东西长90米,宽70米。采集的石器有制作粗糙的砍砸器,磨制的三角形器,
磨光的石斧、石锛、白陶高柄杯等,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汶阳遗址。 位于莱城区凤城街道汶阳村,1980年3月发现。遗址在汶河之阳的高台地
上,南北长500米,宽300米。遗址大部因砖瓦厂用土而遭破坏,尚存东部和北部。距地表
0.5米处,有厚约1米左右的文化层。采集的标本有石器、玉器、蚌器、陶片等,为大汶口
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及宋代遗址。
嘶马河遗址。 位于莱城区方下镇嘶马河村南,1983年3月发现。遗址为高台地,黄沙
土质,面积2500平方米,出土过三角形鼎足、褐陶鬶足、灰陶钵口沿、磨光石斧和陶器残
片。有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质,褐色、红色、灰色3种陶色。为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长勺氏遗址。 位于莱城区苗山镇西杓山村,1983年4月发现。为商周文化遗址。《齐
鲁文化大辞典》载:“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移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
莱芜东北。《左传·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即发生于此。”
古城遗址 嬴城遗址。位于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1973年3月发现。城址南部被村庄
覆盖, 原城有三重。南城南北长765米,东西宽约400米。北城与南城相连,长宽各约400
米,内城位于北城东北角,长宽各约120米。现东南处残存的墙基长12米,高7米。原墙高
约8米,有8个门。对门形成东西向3条街,南北向一条街,街宽约6米。城秦前称嬴邑,秦
时置嬴县,三国魏时曾置嬴郡。北魏时嬴县城东迁,城改名长丰村、城子县等。《春秋》
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公会齐侯于嬴”;《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公会吴子伐齐……至于嬴”;汉初灌婴败齐王田横军于嬴,皆即此。汉有铁官、铁山。
牟子国故城遗址。 位于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1973年3月发现。城建在高台地上,
北、 西两面临汶河,正位于汶河拐弯处,东、南面接平地。城遗址南北长620米,东西宽
420米,周有城池。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原高约8米,顶宽约3至5米。现仅剩西北角一小段,
残高1至2米。出土有石器、青铜器、陶器及残片等。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呈现周代至汉代
的文化特征。此城约始建于周代,是牟子国的都城。汉置牟县,隋代废,后称为牟城寨,
民国时逐渐损坏。
莱芜监(县)城遗址。位于莱城区政府驻地,为五代至北宋的莱芜监城和金代的莱芜县治
所。 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周显德元年(954年)置莱芜监。”五代至北宋的莱
芜监城墙不详。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左右建土城墙,周十里,明初重建城墙,城外
有池, 经明清维修,改为石城墙,周长4里。城内县署机构设置较齐全,以县大堂为南北
中轴线,组成一较大的古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渐废。
古矿冶遗址 吕祖洞铜矿遗址。 位于莱城区口镇北浆水村的玉皇顶山,有大小不等的铜矿
洞坑16个,洞壁采掘面多绿痕。据较近的嬴城冶炼文化堆积和出土器物分析,此处遗址属
商末至汉代采矿遗址。
城子县冶铸遗址。 位于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遗址有3处。第一处在嬴城的内城东
部,出土过青铜爵等,地表有炉砟;第二处在村南,占地东西长555米,南北宽约210米,
地表有炉砟、碎矿石、矿粉,出土过青铜器、冶炼炉、汉砖等;第三处在村西北,占地东
西长450米,宽约255米,地表有炉砟,原有炉砟山,出土过汉代的半两钱范、双刀范等。
为商至汉代遗址。
铜山古冶铜遗址。位于莱城区苗山镇铜山村,面积42万平方米,由铜矿洞、南园地、
六亩地和烧砟地组成。铜矿洞位于铜山南和挑粮山东,尚存洞口和巷道。南园地位于铜山
河南岸,东西长650米,南北宽400米。耕土层暴露有炉砟、矿石及绳纹瓦片等,地表至深
4米内有冶铸文化遗存。六亩地位于铜山河北岸的铜山村东,东西长260米,南北宽约50米。
烧砟地位于铜山河北岸的铜山村以西,东西长670米,宽约430米,耕土层有炉砟、布纹瓦
片。北侧断堰上暴露有文化层,清晰可见红烧炉灰、炼砟和铜矿石等。遗址出土过半两钱
范、五铢钱范、三铢钱范、陶风管、铜块、锡块等。汉代冶铸遗址。
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遗址。位于原莱城城隍庙处,面积不详。民国《续修莱芜县志》
载:“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置铁冶提举司于泰安之莱芜,秩视五品。其监三焉,
曰宝成、曰通利、曰錕铻。大德二年(1298年)改为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
战争会盟遗址 长勺之战遗址。 位于莱城区苗山镇杓山南。主战场西起漫道村西的长
勺氏遗址一线,沿方下河东南至杓山前村南,长约3公里多,最宽处近2公里,北有商周时
的长勺氏遗址。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在此发生著名的长勺之战(详见军事编)。
出土过青铜剑、箭、镞等兵器。
夹谷会盟遗址。夹谷会盟之地位于莱芜,学术界观点基本一致,但具体位于莱芜何处,
学术界观点不一。臧励和等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夹谷》注解:“今山东莱芜县南三
十里有夹谷峪。顾炎武《肇域记》谓即鲁定公会齐侯处。”沈超炜等编《中国历史人物大
事年表》 在“春秋”部分写道: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齐与鲁和,两国会于夹
谷(今山东莱芜南)。钱伯城主编《白话十三经》(国际文化出版社)在《春秋左传注·
定公十年》注:祝其,在莱芜夹谷峪。《汉语大词典》注:夹谷,其故址在今山东莱芜县
夹谷峪。当代史学家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齐鲁》在今莱芜偏东南方向明
确标有“夹谷(祝其)”。姬仲鸣、周侃主编的《孔子》:“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的国
君商定,要在齐国的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县)举行一次双边会谈。”嘉靖年间明吏部文选
司郎中、章丘人李开先为莱芜知县闽人陈甘雨编纂的《嘉靖莱芜县志》作序云:“莱芜周
为夹谷。 ” 明万历四十六年,时任礼科给事中的亓诗教为祖先撰写的墓表中,称其祖上
“孙至三十二人,因各为置产析居,散处汶之南北及夹谷山之前李条庄。”文中所称夹谷
山即位于莱城区牛泉镇李条庄北的笔架山。清代《莱芜县志·地理志》载:“县南三十里
有夹谷峪,左为龙门崖,右为凤凰山,即齐鲁会盟处。”综合考证,夹谷方位应是今牛泉
镇鹁鸽楼水库到雁翎关一带。这里两面皆山,路行谷中,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交通要道。
夹谷会盟遗址位于莱芜何处,还有五种说法:在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绿矾崖村;在上
峪村; 在莱城区苗山镇响水湾村;在吐子口(今口镇);在青石关。
古墓葬 在嬴城、 牟城周围发现了较多的墓葬,其中春秋战国、汉代的墓群较多,出
土一批重要的青铜器和陶器。
戴鱼池墓群 位于莱城区寨里镇戴鱼池村西南200米处,1984年发现,为春秋末至战国
初期墓群。 占地南北长约130米,宽约90米。村民用土时,挖到多个土坑竖穴墓,后分别
挖到南北两个棺椁墓。南墓为东西向竖穴土坑,有一棺重椁。随葬品仅存24件,器物有青
铜器、玉器、陶器等。北墓与南墓形制基本相同,亦为一棺重椁。器物组合为鼎、豆、壶。
下古墩墓群 位于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古墩村西的亓家林地, 1976年发现。占地东西长
250米, 宽100米。村民取土时,挖到约9个小土坑竖穴墓,内有青铜戈、铜剑等器物。另
外,挖到南北两个棺椁墓。北墓出土了青铜胄、铜剑、贝币、骨贝等。南墓为一棺重椁,
存有朱红漆,漆上有几何纹。墓内有人骨和马骨。出土的器物有青铜器、乐器、陶器、工
艺品。为春秋战国墓群。
西上崮墓群 位于莱城区大王庄镇西上崮村西南的高台地上。 1973年,村民取土时挖到多
个土坑竖穴墓。收集的随葬品有青铜器、陶器、工艺品等。春秋战国时期墓葬。
季札长子墓 位于莱城区张家洼街道港里村东北的高台地上。原坟封土高约6米,下方
上圆。墓室壁用砖砌成,顶用砖发碹,底铺着大方砖。墓室地板有20厘米厚淤泥,没有发
现随葬品。墓室尚存。
杜如晦墓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东汶南村东北。明《嘉靖莱芜县志》载:“杜如晦墓,
在汶河南十里, 有碑题曰唐宰相杜如晦之墓。”墓封土原高近2米,长满荆棘和荆棵。原
有墓碑,现埋入地中。杜如晦本陪葬昭陵,此墓是衣冠冢。
沙王墓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沙王庄村北的砖瓦厂内。1982年,砖瓦厂用了四周的土,
中间遗留下高达9米、直径16米的大坟堆。此墓为汉墓。
古建筑 境内古建筑较多。1935年,有庙观17座、寺院24座、教堂6座、牌坊17座、县
公署大堂1座,还有不少祠坛等。1952年,莱芜城内及东西两关尚存牌坊6座、县公署大堂
1座、文庙1座,后因建设需要逐步拆除。至2005年,境内仍存有寺庙、石窟、故居、花园
等古建筑,其中8处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历史优秀建筑。
老君堂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老君堂村。 老君堂占地南北长40米,东西宽32米。院前
有观音阁,后建着老君堂庙,堂前左右并列着镇武殿和关公殿。原为秦人安期生在仙人山
一带采药炼丹、修仙时,祭祀太上老君的地方。
三清殿 位于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 原庙较大,名洞真观,尚存三清殿。其院南北
长27米,宽14米。三清殿建在院北部,三间,东西长10.5米,南北宽8.9米,高7米。建筑
为四梁八柱,硬山顶,砖瓦结构,红墙,绿琉璃瓦。殿内供奉着三清神,即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清殿最晚建于1208年。碑载:泰和八年(1208年),丘
处机派王玖上书朝廷,求皇帝为庙赐名,皇帝赐洞真观门匾。
黑龙潭庙 位于莱城区大王庄镇华山林场。 龙王庙建在黑龙潭西的悬崖上,占地东西
长17米,宽14米,建有龙王庙、太子庙等,均为四梁八柱结构,砖石墙,硬山顶,小黑瓦,
始建于元代。
佛洞子 位于钢城区里辛镇焦家庄村南山上, 东邻碁山。佛洞子占地南北长约百米,东西
宽约50米。石窟分南北两处。北石窟西石龛内外刻有宋“大观三年”(1109年)大字,是
石窟和古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信仰佛道的场所,是佛教传入莱芜最早的证据。
紫台秘室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朝阳村的凤凰山朝阳洞处。 主要有紫台秘室、朝阳洞、摩
崖、崖墓等。紫台秘室在悬崖右侧,是利用石悬崖凿刻而成的石龛。前厦石柱正面阴刻着
“藤萝萃扫千峰雪,苔蒲香传一殿风”的楷书对联。石窟建于明末,清初竣工。紫台秘室
有明嘉靖莱芜县令陈甘雨等题写的“东鲁名洞”等多处摩崖石刻。
原山庙 位于莱城区和庄乡北平州村北原山顶, 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建。占地东
西长70米,南北宽26米,主要有原山阁、禹王殿、泰山行宫、碑林、长城墙等,庙均为硬
山顶,四梁八柱。泰山行宫为黄色琉璃瓦,其他为小黑瓦。另有建修庙石碑十几块。
乐饥斋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劝礼村, 东临苍龙峡。为一座二层小楼,明代建筑。南
北长6.8米, 东西宽4.6米,高9米。石墙,黑瓦。距西门2米处建有吊桥墩,高3.7米。民
国《续修莱芜县志》载:乐饥斋“在县南苍龙峡西岸,初为邑先达亓诗教故园。兵宪张四
教购得之隐居其中,取衡门诗意以名其斋。”
青龙寺石塔 位于莱城区牛泉镇吴小庄村西。 石塔共有13块,高11米。据碑文载,寺
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十一月十九日,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月初三竣工,历经
15年。
广济桥 位于莱城区雪野镇吕祖泉村中。 桥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九孔,南北
长27米,东西宽4.2米,高3.2米。桥面用三道大青石板铺成。桥两头两边桥柱上原圆雕有
石狮,民国时改为五星,后无。桥北原建有泰山行宫,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学校。桥南原有
望穷楼,后废。
古石刻 莱芜的石刻约始于汉代。 主要有经幢、造像、摩崖、题记、墓志、画像、碑
刻等。记载的内容较广泛,是一部史书。字体有真、草、隶、篆等,是一座书画艺术宝库。
蔡家镇唐经幢 位于莱城区张家洼街道蔡家镇村。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年)。经幢通
高3.62米。柱呈八棱形,周长2.24米。盘盖呈八角檐亭顶状,八翼角飞翘。檐上有八棱柱
状顶,上浮雕四尊金刚。方座高0.4米,每边长1.3米。柱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共
刻经文64行。是莱芜县令贾璞为其父宋州(今河南省)宁凌县县令贾思玄造。经文楷书,
阴刻。
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管辖碑 碑圭首、龟座。碑身高0.98米,宽0.63米,厚0.18米,
额有“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管辖”篆字。碑文刻有宝成监、通利监、锟铻监的内部
机构设置以及任职人员名单。碑的另一面为“重修安期真人祠记”碑文。碑文23行,每行
32字。通利监提领皇甫恩立石,曾秀文撰文,卜元方书丹,楷书,阴刻。大德五年(1301
年)立。存于莱芜市文物办。
玄之又玄碑 位于钢城区里辛镇棋山观村。 碑圆额, 龟座, 总高3.13米,宽1.18米,厚
0.42米。碑阳阴刻“之玄又玄”四个行草大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雪蓑书。《续
修莱芜县志》载:“玄之又玄,在碁山观内,是雪蓑子草书,笔法奇古,如神龙掉尾。一
点为龙头,一捺延袤下行长十一尺,玄又玄三字在捺左。”“雪蓑子,姓苏名洲,河南杞
县人也,善书法及诗赋,嘉靖年间流寓山左,遨游章莱二邑。”
仙人山摩崖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谭家楼村西的仙人山石崖上。 字高4.2米,宽3.1米。字
迹模糊,难以辨认。仙人山碑有“篆以仙溪,隶以浴鹤”的记载。雪蓑于明代嘉靖年间题
写,阴刻。还有陈甘雨书的“第一山”“宫山一览”等刻石。
孔子观礼处碑 位于莱城区口镇垂杨村。碑圆额,身高3.05米,宽1.2米,厚0.23米。龟座,
长1.4米, 宽1.04米,高0.25米。碑阳有“孔子观礼处”五个大字。款“莱芜知县傅国璧
立”。楷书,阴刻,明代勒石。
朱童蒙墓石像生 位于莱城区羊里镇朱家庄村东的朱家林内。墓前南北神道长120米,
两边先后有对称的望天吼、石狮、石羊、石马、石人、牌坊、碑龟座和石香炉等,有不同
程度的损坏。石像生雕刻细腻,形象逼真。石坊为三门洞式,用方石柱砌成。坊阳匾额阳
刻“宠被九京”4个行楷大字,阴面阴刻“泽延百世”4个行楷大字。
苍龙峡题记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劝礼村苍龙峡两岸的石头群中,占地东西长约326米,
南北宽约140米。 有“苍龙峡” “弗告” “天涯”“谢公”“丹炉”“待月”“云影”
“云根”“云母”“云窝”“醉石”“藤棚”“桃林”“群石之长”“望月”等,多为行
书,淡云居士、缙曾(亓诗教兄)、亓诗教、张中发等于明代题刻。还有金代摩崖、民国
碑刻。
福寿石 位于高新区鹏泉街道程故事村。 福寿两字各刻在一块石板上。 “福” 石纵
1.32米,横0.99米,上阴刻草书“福”字。右上有陈抟书。“寿”石纵1.29米,横0.99米,
上阴刻“寿” 字。均为摹刻。陈抟(872-989),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
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龙” 字碑刻 位于莱城区张家洼街道港里村东龙王庙内,建于明代。碑为圭首,高
1.6米、 宽0.6米、 厚0.2米。阴刻草书大“龙”字,高0.8米,为雪蓑子所书。碑额书有
“龙虽水族,神奇独最,离潜而出,霖雨及物,识高者无能测其形似,因谨志之曰龙”。
碑身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