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民间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84&run=13

境内,民间戏剧除莱芜梆子(详见本编莱芜梆子章)外,皮影戏和木偶戏别具一格,
在民间影响较大。
皮影戏 又叫“土影戏”“灯戏”“傀儡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映银幕,来表演故事的戏剧。
莱芜的皮影戏是杨庄镇高家店村巩学文于1955年创办。他最初用硬纸壳,后又用猪皮、
驴皮、塑料板做剪影材料,刻制各种人物、动物、山水实物剪影,用铁片、竹片制成枪、
刀、棍棒等各种格杀器械。人物剪影由十一部分(头一部,四肢八部,躯体两部)组成。
各部分用线做纽连接;每一人物前影后面附有三根竹棒,与剪影各部位有细丝相连,以便
演出时挑动。小银幕由1.5或2米见方的木框绷附浅色布制成,布后有照明用灯。乐器是一
鼓、一钹、一木鱼。演出时,一人敲打乐器伴奏,另一人边演唱边操纵剪影做各种动作,
通过灯光投影于小银幕,使观众像看电影一样看到人物的连贯动作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演
出内容主要是一些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传说和故事。
巩学文的皮影戏,经常游演于杨庄、大王庄、口镇、羊里、苗山、辛庄一带,深得广
大群众的喜爱。“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毒草”禁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皮
影戏又获新生。巩学文创作《铲除四害》《越南侵略者滚出去》等剧目四方演出,深受观
众欢迎,并于1978年在县文艺会演中荣获一等奖。后皮影戏多改为莱芜梆子演唱曲调,演
出活动越来越少,几乎失传。进入21世纪后,莱芜日报社与高家店村联合拯救这一民间艺
术,皮影戏得以继续传承。
木偶戏 也称“傀儡戏” “搓古儡子”,境内仅有莱城区羊里镇贾家洼村木偶戏班一家。
贾家洼村傀儡戏班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二百余年,古时演出颇受村民喜爱,但因战
乱、贫困等原因演出渐少,更因某些老艺人的亡故等诸多原因,时演时停,曾一时难以传
承,处于濒危。1933年,贾印江、贾义贵父子重新组建傀儡戏表演班子。
贾家洼村木偶戏属杖头木偶,各种人物角色偶头的构造是用硬纸壳、泥等特殊材料制
作而成。木偶戏仿制各种戏剧人物的头像和能活动的木制躯体、四肢,并缀以服饰,做成
各种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演出设施比较简单,用一块幕布围罩住演出区,幕顶
做成一小型舞台状。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及
演唱者均在帷幕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引人入胜。其特点是说唱、表演、
伴奏紧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露,优美自然,许多剧目都体现了扶正惩恶、精忠报国、
尊老爱幼、侠肝义胆的精神,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贾家洼木偶戏作为一种特殊剧种,演出剧目颇多,传统剧目在剧团初建时有百余出,
至20世纪60年代, 山东省戏曲工作调查统计时, 老艺人记忆的传统剧目还有20余出,如
《小清潭》 《小姑贤》 《小毛元》《南阳关》《单刀赴会》《周奇送女》《辕门斩子》
《韩信算卦》 《桑园会》 《斩黄袍》《烧窑》《王登云休妻》《包公赔情》《乱潼关》
《观花》《汗衫记》《锯大缸》等。
1946年, 贾家洼木偶戏剧团曾演出《孙膑下棋》 慰问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部队。
1953年3月,代表泰安地区参加全省地方戏会演,演出传统剧目《翼阳关》,成为全省8个
获奖单位之一。1978年,参加全县春节文艺会演,《辕门斩子》一剧获演出一等奖。此后,
木偶戏演出市场日渐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