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文学创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81&run=13

古代文学创作 旧时科举中举人、 进士者,多有著述流传于后世。明代的吴来朝、吴
鸿功、亓诗教、谭性教、朱童蒙、亓之伟等人,清代的张四教、程云、魏锡祚、潘绍烈、
张梅亭等人,都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吴来朝,约生于明嘉靖初年。据清宣统《莱芜县志》记载:“莱邑为古文者,始于吴
来朝。”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善于写作,可惜其文集已散失不传,仅留下《吴氏族谱》
《重修莱芜县志序》《忠贤祠记》《义庵公族田》等零散文章、碑记。
吴鸿功(吴来朝三子),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山西提学道、陕西参政,他
擅长古诗文辞,“治绩文章一时卓著”。
亓诗教(1557—1633),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历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礼部
给事中、翰林兼太寺常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河南巡抚等职,有《饥民疏》《清闲词》
《胡公去恩碑》《石痴居士传》《石痴诗集序》等文留世。
谭性教(1578—1635),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陕西省按察司副使,主事兵
粮兼摄学政,其古文“苍劲秀雅,为时所宗”。著有《留襄谳语》《金陵谱序》《黄雪山
房集》12卷(其中文9卷,诗3卷),其诗收入《山左明诗抄》。遗有“改修七星渠”(在
宁夏)碑文及文、记、序、表、传等文章十多篇。
朱童蒙(1573—1637),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督御史,一生著
述甚丰,有《疏草》《去吴》《楚游录》《粤西于役志》《武闱与事》《论兵尺牍》《勘
辽录》《勘辽纪事》《抚延章奏》《编年纪事》《宦游诗稿》《独葵轩文集》《独葵轩诗
稿》《永思录》《梦记》《易翼》《活葩》等20多部。
亓之伟(1581—1644) , 明天启三年(1623年)进士,著有《苍麓四书》《素尝辛草》
《过淮赋》及墓表数篇。
张四教(1605—1698) , 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官至榆林兵备道,他的文章
“著称于海岱间”,著有《独宦斋稿》《榆山讲义》,其《大榆山房遗诗》由陈廷敬作序,
并采入《山左明诗抄》。另有《正率讲院碑记》《重修学宫记》等遗文多篇。
程云(1610—?),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他天才骏发,不受拘束,为当时少有的
逸才。少年时即博览群书,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并打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大胆尝试,在当时
莱芜文学创作方面首屈一指。其诗以晋人为近,有盛唐遗音,最擅五律。著有《无辨集》,
其诗集《松壶诗集》16卷,采入《山左明诗抄》。五律《登新甫山》脍炙人口:“危径攀
林杪,空郁若浮。野泉偏受雨,乔木易知秋。近拥青徐出,高凭岱岳游。百年丘壑志,
今日一沧洲。”
魏锡祚(1669—1734),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通达经史,深研理学,早岁
即文坛宗匠,工诗善文,著有《海陵治牍》《树德堂诗文稿》等书。居官后被称为“仕学
鸿模”。
潘绍烈(1799—1868),清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少负重名,潜心理学,以文章著称,
号称莱芜“文章宗匠”,有《潘太史遗稿》存世。今泰山王母池、吕公洞均有他所撰碑文。
张梅亭(1858—1933),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著有《中庸
札记》《莱芜县志》《历代史学讲义》《万国地理学讲义》《一松山房存稿》。
近现代文学创作 境内近现代文学创作力量比较薄弱,但莱芜籍的著名散文家吴伯箫、
诗人吕剑、战地艺术家李增援等人的文学创作在全国影响较大。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字伯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生,
莱芜吴花园村人。历任东北大学(驻佳木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
长,文协委员、秘书长,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全国中学
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
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去世。
吴伯箫一生作品200多篇, 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
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中。他早期的散文多追求丽词佳句,抒发个人感慨。参加
革命后,笔调、风格渐有变化,趋向朴质无华、通达明朗。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
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 《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
《早》等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记一辆纺车》,先写纺车的“普通”,写它是战斗
的“武器”,写它保证大家的“丰衣”。再写纺线的种种技术和技巧,写开展竞赛的壮阔
场面,写经济上思想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点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主题。文章
层层铺陈、匀称饱满。《菜园小记》里种菜的“乐趣”,被铺陈得富有诗意、悦目赏心。
《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猎户》《难老泉》等散文,朴实无华、真挚感人,被收入
中学语文课本。
吕剑,原名王延觉,字聘之。1919年生,莱芜林家庄人。193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抗日
战争时期,他以莱芜为背景,以一位乡村老翁的独白形式创作的诗歌《大队人马回来了》,
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43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
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4年至1945年,任昆明《扫荡报》文艺副刊主编。1946年至1947,
年任香港《华商报》 副刊主编。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先后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诗歌组长和《诗刊》编委。1962
年, 任《中国文学》 (英文版)杂志社编辑。主要著作有诗集《进入阵地》《英雄碑》
《溪流集》《喜歌与酒歌》《吕剑诗集》《吕剑诗存》《吕剑诗钞》,旧体诗《倾盖集》
(合作),散文杂文集《一剑集》《吕剑之卷》《双剑集》《燕石集》,诗论集《诗与斗
争》《诗与诗人》等20余部作品。
李增援,原名李增园,字益三。革命烈士。1913年生,莱芜太平街村人。先后入山东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学习,多才多艺。1937年12月,
在武汉参加新四军,任战地服务团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等职。他集编、导、演、舞台
设计于一身,创作并演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和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抗日歌曲《勇敢队》
和《黄桥烧饼歌》,在军民中广泛传唱,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1941年牺牲。
当代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文学创作有所发展。 1952年起,逐渐组建业余创作
队伍。 1973年, 有业余作者349人,其中创作骨干32人。1987年,创作队伍有600多人。
1958年至1987年,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65篇。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境内文学创作事业进一步发展,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涌现出
一批乡土文学创作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果。1993年,莱芜文学戏剧创作室成立,除从事专
业文学艺术创作外,对全市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实施组织、发动、辅导,对全市文学创作起
到一定推动作用。 是年,全市有业余作者256人,其中重点作者35人。业余作者发表中篇
小说3篇, 短篇小说16篇,诗歌50首,报告文学15篇,散文20篇,评论10篇。1994年,境
内成立《大地情》文学社,吸收发展会员20人,创作许多优秀作品。年内,全市出版或发
表诗集6册,报告文学14篇,中篇小说2部,短篇小说12篇,诗歌散文48篇。1995年,发表
中篇小说2部, 短篇小说8篇,诗歌、散文23篇,中篇报告文学2部。1998年,莱芜市举办
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大赛,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出版《汶水流韵》一书。1999年,全
市作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80多篇, 小说40余篇, 诗歌80多首。2000年,文学刊物
《凤鸣》创刊,填补境内无文学期刊的空白,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创作、交流平台。年内,
全市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剧目70余个,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2600余篇(件),
其中《亲情》 《遗传基因》 受到广泛好评。2001年,全市作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
250余篇,小说120余篇,诗歌400余首。2002年,莱芜市作家协会成立后,发扬艺术民主,
团结和组织全市作者致力于文学创作, 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2003年,市作家协会设立
“凤鸣”文学奖。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调动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首届“凤鸣”文学
奖共评出41篇(部)获奖作品,其中小说12篇(部),散文10篇(部),诗歌10首(集),
民间文学6篇, 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3篇。至2005年,全市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人,省
作家协会会员25人, 市作家协会会员110人,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千余件,出版一批文
学著作。
散文 1993年至2005年, 境内先后有《乡音》《汶水西流去》《绿》《丝雨集》《寻
觅与体验》(杜焕常)、《莱陈小集》《莱陈文萃》《艺苑拾穗》(陈文中)、《汶河西
去也风流》(高贵云)、《乡韵》《乡情》《乡恋》(王志文)、《红石谷》《故乡的明
月》(师承瑞)、《心安草》(程砚翠)、《浩泉如歌》(李皓)等散文集出版发行。还
有部分作品获《人民日报》金台奖、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大奖赛一等奖、山东省年度优秀
散文奖。
诗歌 诗集《游子吟》 《游子情》(王贵珠)、《杂色黄昏》《魂殇》《火浴》(马
启代)、《我的太阳》(陈君业)、《涛声诗选》(王涛声)等出版发行。部分诗作在庆
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奖赛、山东省希望诗歌大奖赛、《星星诗刊》诗歌大奖
赛中获奖。
小说 《燕燕·雅雅克》 《结业典礼》《带风圈的月亮及其他》(李志清)、《路》
(张宪明) 、 《你有权保持沉默》(张玉山)等小说出版发行。《金达莱盛开的地方》
《爱蚀》《哑炮》《山里地瓜》《谁住新房》《小河从他心上流过》《锡匠陈三》《原罪》
等在《山东文学》《广西文学》《时代文学》《农村文艺》《飞天》《当代小说》等刊物
上发表,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转载。
报告文学 1993年,《情满青山》《泰山钟灵秀》《脚印》等8篇报告文学在刊物上发
表。至2005年,境内主要有《铁凤凰之梦》《刻在大地上的丰碑》《大哉·朱彦夫》(高
桂云)、《齐鲁第一路》(王滋根)、《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张鸿福)等
报告文学集出版发行。
文学评论 1998年, 马启代的《仰看与俯视》获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至2005
年,《苗得雨诗文赏艺》(许庆胜)、《桑恒昌论》(马启代)、《嬴姓溯源》(柳明瑞)
等出版发行。
此外,当代莱芜籍著名文学评论家任孚先的文学评论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主要
著述有《片羽集》《任孚先文艺论集》《聊斋志异艺术论》《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现
代诗百首赏析》《山东新时期小说论稿》等。主编的有《中外文学理论家辞典》《齐鲁文
化大辞典》《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其《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获山东省社科
二等奖,全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一等奖。《现代诗百首赏析》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二等
奖。
剧本 莱芜文学戏剧创作室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剧本,《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
《好儿好女》等分别获得省文化厅剧本一等奖、文化部“天下第一团”展演优秀剧本奖、
文化部全国梆子剧交流演出优秀剧本奖。 此外, 高桂云创作的《青山遮不住》《村魂》
《脚踏红土地》等电视剧本由山东电视台录制成电视剧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