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文化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78&run=13

清末和民国时期,境内各类文化活动均系群众自发组织,以演戏为主,兼有曲艺、魔
术等,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每年冬闲时组织,聘师排练,演出戏曲剧种有山东梆子、
豫剧、吕剧、京剧、莱芜梆子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活动更为活跃。1960年前后,业余
剧团最多时有204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业余剧团有的解散,有的改为毛泽东思想宣
传队,厂矿、学校也都建起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演出《红灯记》等样板戏为主,其
次是小型歌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影、电视逐渐普及,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
年“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境内均进行庆祝活动,如组织文艺联欢会、
书画展览会、革命歌曲演唱会、军民联欢会、文艺大会演等。春节、元宵节期间,是一年
之中民间文艺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排练、表演地方传统文艺节目。
从城镇到乡村,街头巷尾,跑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花鼓锣子等各类地方传统
技艺大展风姿,热闹非凡。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振兴,城市、农村、企业、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市、区、
乡镇(街道)在传统节日期间,经常组织放烟花、搞灯展。同时,注重发挥文化优势,开
展多种形式的文企联姻和文化下乡活动,如春节文艺汇演、民间艺术调演以及歌咏比赛等。
特别是庆“七一”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和庆香港回归大型游园联欢活动、庆祝澳门回归暨
迎接2000年大型行进表演,场面宏大,演员、观众人数众多。
进入21世纪后, 境内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元宵焰火晚会、大型广场文化表演、
“汇源之夜”大型文艺晚会、绿色钢城颂、激情广场大家唱、青年歌手大奖赛等活动得到
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2004年,首届“绿色钢城颂”群众文艺创作表演大赛由市委宣传
部牵头,12个单位联合举办,120多个部门和单位参加,创作各类作品320多件。9月23日,
组委会与山东电视台联合举办“绿色钢城颂·大家一起来”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暨颁奖仪式,
演出实况在山东卫视和公共频道播出。2005年5月9日,以“建设文明莱芜、打造绿色钢城、
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与中央电视台综艺栏目组联合举办“激情广场大家唱”大型广场
演出活动,近万名观众现场参与并观看节目。
文艺辅导与培训 1951年4月起,境内各级文化馆(站)相继成立,文艺辅导与培训主
要由各级文化馆(站)承担。每年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到来之前,均派专业人员深入
基层,进行文化活动辅导工作,组织文艺队伍,教唱戏剧歌曲,排练节目,指导演出。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市、区两级均设立文化馆(站),坚持常年举办培训班,培养各
类文艺人才,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至2000年,市群众艺术馆共举办培训班20余期,
培训2000余人, 有部分学员进入艺术院校。2003年,市艺术馆组织120名考生参加中国音
乐学院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2004年,市艺术馆通过省文化厅的评估认定,成为具备社会
艺术水平考级资格单位, 承办600余名艺术专业考生的社会艺术水平考试工作。2005年,
市艺术馆培训学员300余人。 是年,市艺术馆、音舞协会承办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的艺术
考级工作, 有200多名学员参加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等专业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
通过率达80%。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5年,莱芜市艺术培训市场越来越活跃,民营文艺辅导培训机
构得到发展,尤其是假期针对学生开办的各类文艺辅导班较多,但规模较小。
会演调演 1953年, 境内首次组织全县戏剧会演。至1974年,利用春节期间组织多次
会演。1976年春节后,5万人的文艺大军进城会演。1979年10月1日前后,组织庆祝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晚会,莱芜钢铁厂、张家洼工程指挥部、辛大铁路指挥部、驻莱部队
参加演出。1983年起,每年都举行较大规模的花灯会。地级莱芜市建立后,莱芜梆子剧团
及其他群众文艺团体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文艺会演调演活动日益增多,并多次获奖。
展览 1955年元旦, 举办全县首届美术展览。此后,几乎每年都举办展览,有时一年举办
几次。 1987年庆祝莱芜战役胜利40周年展览规模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书画作品200多
幅。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市书法协会、美术家协会、书画院相继成立,大规模的展览活动
日益增多。
电影发行与放映 1951年始, 电影发行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是年春,山东省文教厅农村
巡回电影放映队到莱芜, 在口镇和东关放映国产故事片《赵一曼》。1952年8月,泰安专
署放映队到莱芜,在各区驻地放映国产故事片《钢铁战士》。1953年,山东省电影教育工
作总队泰安专署中队第五十三小队常驻莱芜,改称电影一队,以各区驻地为点,放映国产
故事片《白毛女》《智取华山》和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幸福生活》等。1955年,
该队改建为莱芜县电影放映队。 1956年5月,组建二小队,以莱城为界分东西两片,在农
村巡回放映。 放映机为美国产RCA-16型。是年8月,在莱城鸭子沟以东建起露天影院售票
放映。 1957年,始用国产解放103型35毫米提包机。1958年,牛泉、杨庄、寨里、茶业、
常庄、颜庄等公社成立社办电影队在本公社放映。1960年,莱芜影剧院建成后,始在室内
使用座机放映。1964年,将牛泉公社电影队收为国办队,全县共有放映队10个。
“文化大革命” 期间,大部分影片停映,只放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8部样
板戏影片。1972年,县电影队更名为莱芜县电影管理站,电影发行改由莱芜县电影管理站
发行负责。是年,社办电影队配置8.75毫米放映机。1973年,国办队发展到11个,加上社
办队,实现一社一队,放映点改为自然村,并根据村庄大小,分级收费,计划放映,达到
村村挂银幕, 队队放电影,一般村队平均每人每年能看到6场电影。1982年,撤销电影队
和电影管理站,成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各公社成立电影管理站,农民个人也开始购买放
映机,电影放映达到极盛,至年底,全县放映16620场次,观众1670.95万人次。1983年,
全县有放映队150个,其中国办45个、社办20个、管理区办6个、大队办74个、个人办5个,
有放映机274部, 影剧院12座。是年,莱芜影剧院首次放映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至1987
年,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库存和流通发行影片4200部。
1993年4月,全市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召开,下达各乡镇千人10场的放映计划;6月,召开全
市厂矿电影工作会议;7月,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省电影公司正式建立垂直业务关系;8
月,新建容纳70人的豪华银河影视厅并开业;10月,在镭射放映厅投资6万元,新上1台高
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机。 当年放映电影13586场,观众378万人次。1994年,全市有1家电影
发行放映公司、 2座城市影院、21座厂矿俱乐部、129个农村放映队、7座乡镇影剧院。全
年电影放映4515场, 观众156.98万人次,其中放映爱国主义影片50余部、300多场;放映
外国影片32部。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举办电影展映周活动;举办反腐倡廉
影片展映活动和放映100部优秀影片的教育活动。 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专业户、家庭为
农民群众包映电影成为普遍的农村文化现象。1996年,举办《孔繁森》首映式、纪念中国
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电影展周、星期日公益电影专场、“三八”节电影专场等。1997
年,在“纪念莱芜战役胜利五十周年”和全市“精神文明宣传月”活动中,放映大型文献
纪录片《较量》和故事片《离开雷锋的日子》;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举办《鸦片战争》
和《红河谷》影片展映活动。全年放映电影5284场。1998年,放映《大进军》《周恩来—
—伟大的朋友》等优秀影片,全年放映5000余场。1999年,与大地集团合作为1070个行政
村免费放映4场电影。 与农行莱芜市分行联合举办故事片《良心》的放映。全年放映影片
569部,观众180万人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影放映受到电视、录像放映及各类现代
娱乐方式的冲击,电影放映逐渐衰退,大部分放映队停业,放映数量和观众明显减少。
2000年,市文化局利用电影的娱乐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影片展演活动,在全
国电影市场普遍滑坡的情况下,成功组织《生死抉择》的放映演出工作,放映40场,观众
达3.5万人次。 2001年,举办纪念建党80周年电影展映周活动,放映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16部;上映《英雄无语》《大战宁沪杭》等10余部优秀影片,加强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2002年,市文化局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的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观看影片《詹天佑》;
在市文化中心广场、清馨园、芳馨园放映电影60余场;与市纪委联合举办“反腐倡廉电影
周”活动。2003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主办庆祝地级莱芜市建立十周年电影周活
动, 放映《极地营救》《英雄》等大型影片,观众达万余人次。2004年7月,为纪念建党
83周年,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走近毛泽东》《走出西柏坡》
《邓小平》等优秀影片电影展映活动;暑假期间,举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电影展映活
动; 12月20日, 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银河影视城举行主旋律影片《郑培民》首映式。
2005年,市电影公司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春节前后到农村放映部分农民急需的科技
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电影; 是年9月18日,市电影公司为莱新中学师生们放映苏联反法西斯
电影《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