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育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72&run=13

校舍建设 明、 清两代,学宫与文庙合二为一,前为文庙,后为学宫,建有射圃、棂
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启圣祠)、教谕宅、训导宅等建筑。大成殿前左
右有廊房各10间,殿后置东西号房(读书用房)各30间。书院亦有一定规模,一般建有书
楼、讲堂、宿舍等。学塾多用民宅、祠堂办学,条件简陋。清宣统二年(1910年),县立
农业学堂有办公室12间, 养蚕室3间,自习室30间,寝室15间,图书室、实验室、制丝室
各3间,林场、桑园、苗圃各1处,共占地24.8亩。民国时期,莱城的官立学校由政府出资
修缮, 农村学校部分由地方出资修缮,部分借用民房、庙堂等。1934年,全县有423所小
学, 其中公地自建者242所,寺庙改用者128所,借用民宅者33所、借用家祠者5所,其他
15所,多数校舍窄狭,设备简陋,运动场地一般以校内庭院代替。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有校舍,校内设备仅有教师办公桌椅和学生课桌凳。虽然国
家和地方、集体单位不断出资兴办学校,但校舍设备一直不适应教育发展速度,特别是农
村,不少学校教室系民房或公房改建,课桌凳是砖石土坯垒砌。1979年,全县1164所中小
学,有校舍18174间,其中坚固适用的只有10202间,黑屋子3374间,危房2106间,有近90
%的学校没有院墙、 校门。全县中小学有木质课桌55086张,水泥纸浆课桌49371张,缺课
桌的学生80853人。 是年起,县委开始对农村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公办学校进行校舍
改造和建设。1984年起,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中小学校舍“六配套”(校舍、课桌凳、操场、
校门、院墙、厕所按标准配套)的要求,全市集中抓了农村中小学的配套建设。至1986年
8月,全市用于农村学校建设资金达8500万元,新建、扩建学校555所,新建校舍20579间,
维修校舍4425间, 坚固适用的校舍占总间数的99.7%; 新建、改建大门827座,新砌院墙
122257米,新建操场774259平方米。全市六配套学校957所,占学校总数的98%,彻底改变
了“黑屋子、土台子”的面貌,农村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经省政府检查验收,莱芜市农
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达到优秀标准。
1986年至1988年,全市集中开展以乡镇初中、中心小学为重点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目
标是各乡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要在实验仪器、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的配套及校园环境的
绿化、美化上达到标准。至1988年,全市乡镇中心学校共投入3500万元,有20个乡镇的中
心校达标。
1988年至1990年,集中进行公办学校校舍改造。1989年,建成22座标准化教学大楼,
80个标准化实验室。是年起,开始对城区公办学校校舍规划达标,时有公办中小学17所,
规划达标学校有一中、二中等14所。至1990年,两年内学校建设总投资2300万元,完成14
所城镇学校改造任务, 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36388平方米,平房4038
平方米,全市基本实现“建筑最好的是学校,住房最好的是教师”的目标。学校规模、校
舍、 课桌凳、运动场地及校园环境“五项指标”达到省定标准。是年8月,莱芜市被评为
全省城镇校舍改造先进单位,获得城镇校改首批实现五达标总分第一名。
1991年起,境内掀起校舍建设高潮。针对以前校舍改造中,只注重每所学校的建设改
造,缺乏统一的全局规划,造成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
行统一改造建设。特别是地级莱芜市建立后至2005年,各级政府坚持合理布点、适当集中、
规模适度、三教统筹、分类指导、齐抓共上的原则,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都取得显著成
绩。
农村中小学建设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以巩固“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为
目标,调整中小学布局,开展农村薄弱学校改造。1993年,莱城区投资2972万元用于校舍
改造, 投资674.4万元进行内部配套,是年10月,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4年,钢城区投资2654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是
年10月,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1995年,莱芜市制定《关于开展创建高水平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示范乡镇活动的意见》,提出办学条件标准化、经费保障法律化、师资队伍优良
化、少儿入学制度化、贯彻方针全面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示范乡镇六条标准。1998年起,
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巩固“普九”成果。制定《关于改造薄弱学校的实施意见》,重
新修订薄弱学校标准,纳入改造计划。1998年,莱城区、钢城区通过省政府“两基”复评
验收。 至1999年, 全市共改造薄弱学校104所,初中减少到56所,小学减少到440所。至
2000年,全市按标准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
2001年起,境内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当年全市撤并学校23
所,新建校舍4694平方米,维修校舍7700平方米。2002年,市财政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
金70万元, 争取上级拨款160万元,各区配套投入资金1309.6万元,全市完成危房改造面
积40297平方米, 改扩建中小学77所,撤并26所,异地新建4所,新建校舍26933平方米。
2003年,全市筹措危改资金1477万元,改扩建中小学48所,共拆除危房7534平方米,维修
校舍94724平方米,新建校舍20555平方米。2004年,改扩建初中、小学24所,撤并30所,
新建校舍12.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1.4万平方米,总投资2600多万元。2005年,市财政安
排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专项经费300万元,莱城区配套列支300万元,钢城区配套列支80万
元,争取省危房改造专项资金170万元,区、乡财政总投入2000万元,新建小学4所,扩建
中小学28所,撤并中小学33所。
城内中小学建设 以解决城内中小学班额过大问题为重点, 全面实施城内初中、小学
新建和改扩建工程, 加强莱城驻地中小学建设。1994年,新建莱城区花园学校。1997年1
月,市政府召开市、区、街道三级协调会,研究解决城内中小学入学难问题。确定区直学
校按市、区1:1比例投资,城市街道办事处学校按市、区、街道2:1:1的比例投资建校,
在实验小学、 第二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和十二中每校扩建教学楼1座。1998年,市实验学
校建立。至2000年,四项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各级共投资1500余万元。2001年、2003年,
凤城高中、莱芜一中分别通过民办机制建立初中。2004年全面实施城内中小学新建和改扩
建工程,并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至2005年,莱城驻地新建学校2所,
扩建学校5所,总投资3639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9923平方米。其中,新建莲河学校和裕丰
小学,扩建第二实验小学、西关小学、凤城街道中心小学、泰钢工业园汶水学校。
高中及高等学校建设 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为目标, 开展校舍建设。
1994年后,新建凤城高中、钢城职业中专、市广播电视大学、普通中专。2000年,建立莱
芜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莱芜一中在抓好老校配套建设的同时,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贴
息的方式,在莱芜高新区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莱芜一中新校,占地602亩,设计规模120
个教学班,总投资2.8亿元。2003年9月开工。2004年,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
事之一,完成一期工程并招生。至2005年,一中新校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
规范化、 示范学校建设 以创建规范化学校、示范学校为重点,加强校舍建设。1993
年后,莱芜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移址新建,莱芜一中、二中、四中、十七中等学校兴
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餐厅等项目,实行老校改造。至2005年,全市共有省级规范化学
校11所,市级规范化学校90所,区级规范化学校220所,分别占学校总数的3.08%、20.45%、
37.82%;有18所学校被命名为首批市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莱芜一中、莱城区花园学校被
评为省首批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艾山中心小学创建为省
级教学示范学校;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上均实现活动室、休息室、
游艺室、 办公室、 玩具室、厕所、伙房七配套,环境达到美化、绿化、教育化、儿童化
“四化” 标准;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级以上重点职工中专10所,乡镇示范成
人技校19所。
设施配备 新中国成立前, 多数中小学设备简陋,除有少量图书外,极少实验实习设
备。县立农业学堂条件稍好,博物标本、图书杂志、教具、体育用品均能敷用。
新中国成立后,校内设施配备得到改善。1958年后,由于学校数量激增,办学经费紧
张,图书、实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1979年至1986年,在“两改”和“六配套”建设中,
学校内部配套得到加强, 全市农村学校新建操场774259平方米,新增桌凳60851套,学生
用上新课桌凳;中心小学、学区小学、重点联中的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达
到泰安地区规定的配套标准,其他联中、小学基本达到二、三类配备标准。至1990年,全
市先后开展公办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和乡镇中心中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共建标准实验室、
仪器室282个, 语音室11个,电教室24个,图书阅览室108个,微机室4个,新建综合实验
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89.18万平方米。 全市28所乡镇中心中学,有24所建立标准实验室、
仪器室、图书阅览室,小学实验室建成543处,占小学总数的60%。“两基”达标建设中,
全市新增配套仪器29.94万件, 包括实验室、仪器室、电教室在内的“两基”各项指标均
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加快学校内部设施建设步伐。各乡镇中心小学、中心中学全部配
齐教编室、投影仪、电教室、接收天线。市直、区直学校、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建起微机室、
语音室。各乡镇成人技校先后建起卫星地面接收站。1994年起,设立每年一度的学校文化
艺术节,学校艺术活动蓬勃开展。是年,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强实验教学、电化
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1995年,制定《莱芜市中小学实验室检查评估标准》。至年底,全
市各类学校共配备386以上标准的微机2000多台。
1998年起,省教委开始实施“实验教学普及县”达标活动,莱芜市各级党委、政府坚
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普实”与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校校通”等重
大建设工程有效结合,统筹实施,提高投资效益。1999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实施中小学
实验教学普及县工程的意见》,督促各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筹资用于内部仪器设备配备和功能用房建设改造,提高全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装
备水平。 2001年6月,山东省“普实”督导评估团对莱芜市进行评估验收,全市达到实验
教学普及县标准,莱芜市成为全省首家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地级市。
2003年,以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抓教育信息化建设。市政府制定《莱芜
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从2003学年起,全市小学三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初
中列为必修课,并增设为中考课目。全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40%。 是年,全市新增办公用微机2564台,学生用微机5081台,计
算机教室78个, 多媒体教室182个,新建校园网34个,总投入3990多万元。至2005年,全
市有95所学校进入教育城域网, 占学校总数的30%,其中高中和初中学校全部进入,小学
部分进入。6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共建有微机室187个,全市教学用微机达到11800台,初、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