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教研教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66&run=13

清末,书院、义学、私塾的教学多采用背诵讲解结合,以体罚手段强制学生死记硬背,每
天早晨“背书” ,然后教授新课,称为“正课”,一个学生一个进度。义学、私塾入学3
年后先生才讲解课文内容,称为“开讲”。民国初期,学堂兴起后,废除单人教学形式,
实行班级教学,但教法仍以背诵、讲解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苏联教学法,执行五项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
性、循序渐进性),实行五步教学(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
业),运用练习课、复习课、综合课等课型,使用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等进行教学。
1956年,县教育局成立教研室,主要进行小学教研工作,编印《小学教育研究》,指导全
县教学改革,各公社、各学校均成立中心教研组或教研会,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1957年,
推行毛泽东提出的“十大教授法”,提倡“少而精”“启发式”。1959年,在济南市组织
的统一考试中,中、小学成绩均列第一名。1960年,教研室下设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开
展中学和小学的教研工作。是年,省教育厅派工作组赴莱芜总结经验,写成《莱芜县是怎
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莱芜县全日制小学提高算术教学质量的几点经验》,推广
到全省。1962年,县教育局充实教研室领导和人员,加强中、小学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
能训练(简称“双基”)的研究。课堂教学贯彻毛泽东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指示,抓
住教材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减少课下作业。
“文化大革命” 期间, 教研室改称业务组,教学研究和改革停顿。1968年复课后,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的方法,请工、农、兵登坛讲课,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2年冬,为正确解决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端正办学方向,使教育干部敢抓教学,县教育
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校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重新制定各种制度和教师、学生守则,开展教
学研究活动,教育质量开始回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研室恢复建制,全县中、小学恢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定期举行观摩教学和公开教学,学校工作转向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
以课堂为主,课堂教学以“双基”教学为主,提倡少讲、精练、当堂消化,向45分钟要质
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严格管理,教学力量统一配备,教学工作统一部署,教学质量
统一检查。1979年,县教育局教研室编印小学语文、数学“双基”资料和一至五年级作文
教学计划,作为全县小学教学研究的统一参考材料。1980年,在全县开展课堂教学竞赛。
1981年,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县教育局再次调整充实教研室。1983年起,每两年一次在全
县评选教学能手,推动群众性教学改革活动。1984年,全国性的机构改革,再次使教研室
得到调整充实,共有教研人员18人。1986年,市教育局制定《中小学课程教学常规要求》,
坚持学年会考、单元教学质量检查等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视导检查,加强教学管理。1987
年,教研室健全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教研组织。1990年,市教研室升格为副科级
单位,力量进一步充实,教研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每年的高考成绩在
泰安地区均列各县市区之首。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市教研室定为正科级单位,对其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在重点抓好
全市高中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对两区初中、小学的教学业务进行宏观指导。1995年,依据
《山东省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修订《莱芜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并通过“课堂
模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估
方案》,改革单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传统评价制度,加强教育测量工作研究,
从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研教改、教学成绩等方面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量化评估,促使
各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莱城区被评为全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谐
教学法”实验通过省级鉴定。1996年,市教研室从全市任课教师中聘请79名兼职教研员,
成立莱芜市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组成以各学科教研员为负责人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
段共17个学科的中心教研组。1997年,市教研室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制订《关于实施课堂
教学系列达标工程的意见》,分四批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1998年,市教研室再次充实力量,设高中教研室、初中教研室、小学教研室、资料室
和教育科学研究所5个科级单位。 具体职责为根据中小学教学需要,研究教育思想、教学
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科评价等;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执
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使用教材的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地方教育
行政部门的部署,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和补充教材;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帮
助广大教师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
堂教学效益;总结推广教学经验,组织教改实验,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指导和
帮助教师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组织对学科教学的检查和质量评估,研究考试方法的改革等。
1999年,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市教研室制定《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估方案》
《关于加强高中教学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初中教学工作的意见》等。同时,以课题研
究促教学改革,如以“单元达标教学实验”“创办中学生文学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
量阅读,双轨训练”“五段式作文”教学实验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40余项教改课题的
实验研究, 推动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莱城区被评为全省教育科研先进区,2项教科研成
果被评为全省优秀教科研成果,改变莱芜市教科研成果在全省空白的状况。2001年,为贯
彻落实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市教研室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视
导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教育干部听评课工
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科研要“提质量、出成果、出人才、创特色”的课题拉动战略目标
和科学的教师研训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坚持“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创造性地
提出“以校为本,片区联动,整合力量,整体推进”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新思路,“以校为
本—校际合作—片区研训—专家引领”的“塔形”研训网络日臻完善。组织抓好常规教研
活动,通过实行教育干部听评课制度、教科研人员“蹲点包校”制度和“联系点”制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3年起,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年”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年”活动,全面
推进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严”“细”“实”“恒”,抓教学常规、学生养成教育、教
科研工作和后勤保障的落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组织学术报告、外出参观考察、
学科研讨、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开放周活动等,编印《课改通讯》《教研信息》《新课
程实践与探索》《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以及地方教材《莱芜地理》。抓好教师培养培训
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全市教育科研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坚持“问题课题化、
工作科研化、结果成果化”,注重解决课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批重点课题如“信
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英语‘四位一体’高考复习法”“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研
究”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 等国家级课题项目,“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研究”“情景作文教学法”
等省、市级课题先后开展。2004年,钢城区被省教育厅授予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有
2人被评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通过公开报名、试讲面试,从全市教育系统公开
选拔9名骨干教师挂任市教研室教研员, 增强了教研力量。2005年12月,经山东省教育科
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鉴定,莱芜市申请结题的12项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全
部通过结题验收,其中7项课题研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长期受普通教育及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始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993年,根据国家和山东省教育厅的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开始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各工种
等级考试。1996年,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实用教学教研,培养企业岗位实用人才,
推行“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同时拿到学校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1998年起,推广平度
市“双元制”(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以企业
为主)办学经验,开始由重理论教学向强化实践教学转变,加大实习课比重,提高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至2005年,各职业学校毕业生总合格率保持在99.8%以上,就
业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