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职工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56&run=13

初等职工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 境内职工教育开始起步。1953年,县工会创办县直机
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有学员初小班17人、高小班18人。1954年,发展到初小班44人、高
小班48人,其中机关勤杂人员占47%。1955年,分设为小学五年级、六年级4个班(早晨班
2个、 白天班2个)、学员304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区级干部21人、一般干部270人、勤
杂人员12人;有些县直企事业单位和区、乡机关也办起干部职工学习班或联合学习班,全
县有干部学习班33个、 学员1296人,职工学习班23个、学员633人。“文化大革命”开始
后,这类学校(班)全部停办。
中等职工教育 1953年, 山东省教师函授学校在一区和六区开办小学教师初级函授班
各1个,学员120余人。1955年,县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开设初中班,学员60余人。1956
年春, 县教育局创办函授学校,招收高小毕业和同等学历的在职小学教师15个班710人,
修业期限3年。 1959年,教师函授学校开设中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的在职小
学教师, 修业期限4年;1973年,县工读师范学校改为教师进修学校,专门培训在职小学
教师,招收3个班150人。
1960年起,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办起许多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或学习班。1964年,参加
文化、政治学习的干部1200人、职工450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中等学校大部
分停办。
1972年12月,县卫生局创办卫生人员进修班。1976年3月,改称莱芜县五七大学卫生分校。
1979年4月,改称莱芜县卫生学校;7月,改称莱芜县卫生进修学校,招收县直医院和公社
医(卫生)院与农村卫生室中未经训练及文化程度低于初中的护士、乡村医生和具有初中
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学习时间半年至3年。1983年,改称莱芜县卫生职工学校。1984年,
县改市后,改称莱芜市卫生职工学校。1986年,改称泰安市莱芜卫生职工中专学校。1993
年,改称莱芜市卫生职工中专学校。
1981年8月,县商业局将原“七二一”职工大学改为商业学校,当年招收学员50余人。
1983年,中共莱芜市委党校开设半年制进修复习班1个;1986年,开设两年制中专班2个;
1987年,招收经济专业班1个。1985年,市联社创办供销职工学校,招收企业管理专业班1
个,高中复习班1个。这些学校主要开展行业内的职工文化补习和技术培训。
1982年起,职工中等学校教育的重点是青年职工文化和技术补课,当年全市有各类职
工学校15所。初中文化补课于1990年基本完成,高中文化学历教育于1995年基本完成。
1986年, 建立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有专职教师10人,招收广播电视大专、中专3个
班, 在校生127人,隶属市经委管理。是年起,职工中等学校教育的重点转为岗位培训。
全市职工教育坚持“四个为主”(以自学为主,以业务为主,以小型为主,以分散为主)、
“四个结合”(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自学与互相学习组
织讨论结合,以老带新与招聘专业教师讲授结合)、“两个统一”(统一选定教材、编排
教学计划、成绩考核等,统一由市成教局、市劳动局验印签发培训合格证书)的方式方法,
广泛组织开展职工培训。
1987年, 完成职工岗位培训3377人,占总数的39.4%,完成班组长培训1043人,占总
数的87%。1988年,完成全市工人中级技术培训1.4万人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7000名企业
技术人员参加的140个工种的技术比赛,培训乡镇企业职工2.5万人次。1989年,全市有各
类职工学校9所,专职教师136人,校舍面积14690平方米;104个市属企业,厂厂举办培训
班,完成班组长培训1520人,中级技术培训6500人。是年,将市第十八中学改为市成人中
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市招生,人、财、物隶属市成人教育局。1990年,在职工教育培训中
心的基础上,成立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在28所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学校,配备专职干部和
专职教师116人;14个企业主管局建立职工教育科,90%的市属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
员, 有专兼职干部134人, 专兼职教师314人。全市共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5万人次。至
1991年,莱芜市连续10年被省政府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市。
1993年后,职工中专进入办学高潮,全市先后办起职工中专(成人中专)10所,开办
专业25个,年招生数量一度达到2500人以上。1994年起,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全市
组织实施“631” 工程(即到2000年,大中型企业职工60%达到初级技术水平,30%达到中
级技术水平, 10%达到高级技术水平),全面开展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企业领导干部、中
层干部和主要管理岗位的一般干部,都要接受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财税、金融、投资、
外贸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改革培训。 1995年,培训经济和企业干部650人,班组长
1400人; 培训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工人3万人次。职工学历教育也有突破,全市举办
学历教育的学校达到14所,12个专业,招收新生2500人,在校生达到6500余人。1996年,
全市有行业、 部门办职工中专7所,职工学校9所,业余文化技校105所。1997年,全市企
业职工学校发展到17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47所,专兼职教师1000人,在校生7000人,校
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1500万元,开设专业23个。之后,受就业形势等因素影
响, 办学规模逐步缩小。1998年至2005年,全市共完成各类企业职工培训5.2万人次,其
中完成工商管理初级培训1.5万人, 中级培训3000人,高级培训2000人,本科、研究生水
平培训200人。
高等职工教育 新汶矿业职工大学 (详见本编高等教育章)
广播电视大学 莱芜市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9月创办。1984年,成立莱芜电大教育工作站,
负责电视中专班、 大专班的教学管理工作。1987年,电视大学有10个班、305人,电视中
专有15个班、 552人。同时,有22个单位开办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财务、会计、企
业管理等25个专业,毕业学生799人。1988年后,电大教育逐步转向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
1993年7月,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莱芜市广播电视大学,与莱芜教师进修学校一套
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属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的分校,由莱芜市
直接管理, 教学业务接受省电大的指导和管理。1995年8月,莱芜市广播电视大学迁至莱
城汶源东大街,单独办学。学校占地5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行政隶属市教育委员会,
教学业务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指导。 有教职工110人。 电大普通班6个专业,10个班、
367人;业余电大3个专业,4个班、120人。1996年12月,升格为正县级事业单位。2000年,
有在籍学生1038人, 其中全日制普通专科班536人, 业余专科班185人,业余电视中专班
317人。 是年10月,并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保留莱芜市广播电视大学牌子,仍为正县级
事业单位。
莱钢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79年。1982年,称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钢工作站。1985年,
改称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钢分校。199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莱钢广播电视大
学。学校位于莱芜市钢城区黄羊山大街西首,占地9.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
米,固定资产1400万元。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电教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图
书馆、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教学生活设施完善。学校设有可接收、录制、播课等较
为完整的远程教育设备;拥有多媒体教室10个、微机室5个、学生用微机160台、语音教室
2个; 设有普通物理、化学、电子、电工、电拖、传感器、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机械
原理及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实验室;钳工、车工、焊工、金工及机械制造等实习设施;
图书馆有藏书7万余册,报刊262种。是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站。
2005年,学校设专业技术培训科(教务科)、机电教研室、冶金教研室、政文教研室、计
算机教研室、 实验实习科6个教学科室及办公室、政工科、总务科等管理服务科室。有职
教职工156人, 其中专职教师106人(副教授以上37人、讲师67人、助教2人)。与北京科
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工程硕士冶金、材料、机械工
程、 控制4个专业。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办清华远程研究生进修班企业管理、计算机、民商
法学3个专业。 开放教育本科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工商管理、 法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7个专业;专科开设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工
商管理、 法学、金融、教育管理、小学教育7个专业。电视中专开设机电、冶金机械、焊
接、 轧钢、冶金、工业与民用建筑、烧结球团、采矿、选矿9个专业。非学历教育包括计
算机应用能力初、中级考核,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专题培
训班以及各种适应性培训等。在校生2400余人,其中研究生班272人、开放教育本科355人、
专科699人,中专546人,非学历教育600人。
1979年建校至2005年,莱钢电大面向莱钢的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不同
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逐步发展成为教学条件比较完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专业结构
比较合理,办学层次齐全、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的为莱钢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