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民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55&run=13

扫盲教育 1928年, 民国县政府在莱城东关街成立民众教育馆,内设学部负责教学,除在
城区办夜校班10余个外,还采取民众夜校、识字班等形式,组织16至50岁的男女民众学文
化。 1932年秋,在口镇、塔子庄、鹏山泉各设民众学校1所,80%至90%的小学附设有民众
夜校或识字班。1934年,城关有夜校14所,学员498人;日校1个班,学生49人。1938年,
各学校和识字班皆停办。
1940年,县民主政府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领导各地开办夜校、识字小组等形式的冬学,
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 组织16岁以上的农民学文化,要求每人识字1000至2000个。1945
年,全县有冬学学员223200人,杨家庄、太平街、东温石埠、北留村的冬学被评为模范冬
学。 其间,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众学校,最多时有13个识字班,学员520人。1946年起,各
级人民政府创办区学、村学、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等,组织农民学习文化、政治。1949
年,全县有妇女识字班127个、学员2853人,儿童识字班6个、学员160人,青年夜校235所、
学员5457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县文盲率高达85%以上,农民教育的主要任务仍是扫盲。各地继续开
办冬学,部分乡村成立民校、夜校,组织农民常年学文化。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
全县冬学、 民校迅速发展到1162所、1842个班,学员51792人。1953年,在农业合作化运
动中采取互助组、合作社办学,全县998个自然村有民校、夜校,入学者8.2万人,占文盲、
半文盲总数的42%。 1958年,农民教育一哄而起,提倡“民教民,能者为师”,实行小学
教师包村,学生教人,送字上门,乡村皆办扫盲学校,有的一村数所。全县还办起各种类
型的“红专学校” 18所,有学员500余人。至年底,全县文盲、半文盲116748人,达到扫
除文盲标准的占81%,但相当一部分名不副实。1965年,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37921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初等学校统称政治夜校,以搞“大批判”为主。1976年起,在
恢复各种扫盲学校的同时,举办业余小学和科技班。1978年,扫盲班和业余小学学员分别
为11144人和11344人。 1984年,有扫盲班1116个、学员31410人,业余小学学员1406人,
科技班学员13573人。
1985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业余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农民业余教育,全市有
扫盲班303个、学员11487人,分散包教者15086人,业余小学学员554人。1987年,全市扫
除少、 青、壮年文盲14504人,少年、壮年非文盲率由1982年的80.2%上升到87.8%,达到
国家规定标准。1980年至1990年,全市扫除文盲4万余人。
1994年,全市实现“两基”,15至45周岁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8.73%,扫盲巩固率100%。
1997年、1999年,寨里镇、黄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获教育部“中华扫盲奖”。
农技教育 1958年, 县农业局在莱城西关创办农业技术训练学校,培训农村干部和知
识青年,招收会计、农技各1个班,共100人,1959年停办。1965年,县文教局、农业局联
合续办, 改称半农半读农业技术学校,招收农技班2个、学生77人。1966年下半年停办;
1976年续办, 改称莱芜县“五七”大学农业分校,招收学生40人。原定学习6个月,因经
费困难,提前毕业。后又招收畜牧、土壤普查、植保班,培训230人,12月停办。
1978年,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教育的重点逐步转向技术教育。农村兴办各种农业
技术中学(后分别称业余中学、 科技中学) , 组织知识青年和干部学文化, 共有学员
12345人。1987年,有在校学员89435人。
1981年5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莱芜市分校建立,隶属市农广校领导小组和市
农业局双重领导。主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定期播出的授课内容,
修业期限3年。 1985年,有28个班。1987年,每乡镇设有1个班,在校学员918人,毕业学
员543人。 地级市建立后,全市设市农广校和莱城区、钢城区农广校,19个乡镇教学班;
有专职人员128人, 兼职教师262人。2005年,市农广校有4个专业,在校生2900人,累计
注册中专学历生2.8万人,对14万农民进行“绿色证书”等形式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1982年8月, 林业局创办林业学校,训练农村林业技术人员,学习时间1至3个月。至1984
年, 共办训练班10期,培训学员680人。1985年至1987年,结业1387人。1987年,有在培
学员804人,其中长期班36人。
1985年,牛泉、高庄、大王庄、寨里、颜庄首批成立处(后为乡镇)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有长训班4个, 学员12O人, 全部是初、 高中毕业生;短训班学员808人。随即,各乡镇
(办事处)全部办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86年、1987年,乡镇农技学校共有农、林、蔬
菜、幼师长训班35个,学员1332人;短训班1081期,培训学员64936人次。
1986年,贯彻国家科委提出的“星火计划”,推广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1987年,贯
彻农业部提出的“丰收计划”,通过贷款推广实用技术,推动农业大面积丰收。1988年,
贯彻国家教委提出的“燎原计划”,在做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学校优
势,积极开展与当地建设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教育,培养大批新型的农村建设者。牛泉、
高庄、大王庄、寨里、颜庄相继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随即,全市28个乡镇办事处全部
办起农技校,后改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550所。
1988年后,围绕促进农科教结合,市委、市政府印发《高层次实施“燎原计划”推进
农科教结合的方案》《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通知》明确规定,各乡镇教委要设立成人教育
办公室, 与普通教育办公室并存、并重、并行,并明确1名教委副主任和1至2名专职人员
具体抓成人教育工作。每年从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中分配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不断充实师
资队伍。凡年满15至45周岁的农业劳动者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通过考试
定级获得“绿色证书”,全市先后有32万名农村劳动者获得“绿色证书”。
1989年,全市形成市有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乡镇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有农民文化
技术夜校的办学网络。1990年,在全省实施“燎原计划”经验交流会上,莱芜市作典型发
言; 并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实验县。199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泰安召开, 出席会议的140多位中外专家到莱芜考察,认为中国农
村教育改革的经验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莱芜是中国提供的农村
教育“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榜样”。随后,朝鲜、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先后到莱芜参观考察学
习, 莱芜市的农(经) 科教结合的经验走向世界。是年,全市举办乡镇农民短期培训班
1718个, 培训学员57642人次;长期班52个,培训学员2687人次。村级政治文化培训5.67
万人次,村级实用技术培训16.84万人次。至1992年,全市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所,
建筑面积15080平方米,有专职教师147人,兼职教师637人。30个乡镇有村民校898所,办
学面84%;有教室2745间,课桌凳9983套,图书87664册。
1993年,市成人中专成立,与职工中专合校办学。自此,全市建立起以市成人中专为
龙头、 以乡镇成人技校为骨干的农民培训体系。1994年,农民教育组织实施“113”工程
(即到2000年, 全市农村培养1000名高级技术人才,1万名中级技术人才,30万名初级技
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由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
训由市成人中专、市农广校、乡镇企业职工中专、卫生职工中专和各职业学校承担,初级
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由乡镇成人学校、企业职工学校和村民校承担。牛泉镇成人文化技
术学校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1995年,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
在继续抓好扫盲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加快中、
初级人才培养步伐。1999年,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组织实施“富民培训工程”。各学
校实行校内搞示范、校外搞辐射、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
会服务。2005年,全市共有成人中专10所,在校生4000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所,
其中17所创建为省级示范校。 至年底,全市推广农村实用技术120余项,培训农民25万余
人次,在科教兴农、富民强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