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师范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48&run=13

县立师范讲习所 初名县立单级教授养成分所。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由许子翼、张
壬弼创办于文庙内,招收高小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修业期限1年,12月停办。1913年2月
续办。1914年5月,改称县立单级教员养成分所。1915年2月,改称县立师范讲习所。1917
年2月, 迁至考院。1921年停办。1931年春,再次续办,招收高小毕业生中年龄在20岁以
下者入学,修业期限改为3年,有教职工16人,校舍61间,图书280种,仪器60件,标本30
件及简单的化学实验设备。1932年春,中共莱芜县特支指示在校党员学生窦光宇、于炳琛、
亓怀忠建立党小组,发动学生闹学潮20多天,赶走思想保守的教育局长。1938年1月停办,
先后毕业学生620人。
山东省莱芜师范学校 1952年春, 由省政府在莱城西关创办,时称山东省莱芜师范学校,
招收初师4个班,学员200人,学制三年。1955年秋,改称山东省莱芜小学教师轮训班,培
训泰安专区的在职小学教师。 1956年7月,复称山东省莱芜师范学校。1957年,开设中师
班, 修业期限3年,并开设附属小学。1958年11月起,学校属济南市领导,随即根据省委
“普通师范下放到县”的决定,学校归莱芜县具体管理。1959年,开设修业期限不等的工
读教师培训班、 小学教师和代课教师短训班、初中教师培训班。1969年1月,改称山东省
莱芜县“五七”红校。1971年春,恢复原校名。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和社来社去学员
95人,1976年招收学员108人。1978年至1980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1978年,
招收中文大专班1个,学生50人,修业期限2年。1980年至1983年,每年招收集体办小学教
师班2个。1982年,恢复招收中师班,修业期限仍为3年。学生毕业后均由泰安市(地区)
统一分配任小学教师。1984年1月,学校归泰安地区直属。1991年5月,学校划归莱芜市人
民政府管理。
1993年7月,升格为正县级事业单位;12月,迁入城北汶源东大街,新校占地210亩,总建
筑面积30679平方米。 1994年,学校成功地接受了国家教委组织的12省市中师联检。1995
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师范学校。1996年,被命名为山东省语言文字师范学校。1997年
起, 实施“3+2”教育,利用中师指标培养5年制专科生,前3年执行中师教学计划,后2
年执行专科教学计划, 共设专业4个,先后培养专科生720人。1998年7月,市政府决定将
莱芜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莱芜师范,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成为全市师资培养培
训中心。 1999年8月,省教委批准进行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实验,开始招收中师五年一
贯制大专班学生。2000年10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师资培养任务由莱芜职业技术学
院师范教育系承担。至此,共为社会培养中师生及其他各类人才2万余人。
莱芜市教师进修学校 始建于1952年, 初为山东省函校莱芜教学点。1961年春,改为县工
读师范学校后,始招收文化程度不及初师、不能胜任小学一至四年级课程的在职小学教师
进行短期培训,1962年春停办。1973年10月续办,县工读师范学校改名为莱芜县教师进修
学校,专门培训在职小学教师。1976年,改为莱芜县“五七”大学教育分校。1978年,复
称莱芜县教师进修学校并迁至城关东路。 1973年至1978年,共办培训班44期,结业12276
人。1981年,泰安行署批准,学校以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初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
平为宗旨,采取离职进修、在职学习、函授等形式,学习时间1周至4年,教学内容以疏通
教材, 掌握教材重点、难点及基本教法为主。是年7月,学校被省政府确认为中等专业学
校。1988年,充实函授电大工作站,各乡镇均设师资培训工作站,在中心中学、中心小学
分别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 1998年7月,市政府对市直学校进行调整,将教师进修学校并
入莱芜师范,组建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建校46年,学校曾先后承办中师函授、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高师函授、高师音像、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等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培训师资
1万余人。
附: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1942年冬,伪莱芜县公署在莱城后马壕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修业期
限3年,共招生两级各1班,每班40人。1945年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