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初中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44&run=13

发展概况 1921年6月,民国县政府将县立高等小学改办为县立中学,修业期限初中为3年。
1929年,改称县立初级中学。1930年6月,被山东省督学查勘取消,共毕业学生245人,其
中初中生140人。
1939年6月, 县民主政府在沈家庄办起初中补习班1个,学生50人左右。1940年9月,在万
福山大庙创办莱芜中学,招收莱芜县四、五、六区和博山县部分地区的高小毕业生,年龄
在13至20岁,分设小学、初中各1班,学生百余人。1941年秋,并入泰山中学。
1940年秋, 泰山专署在陡峪村创办泰山中学。1941年6月迁至高唐村,招收莱芜、泰安、
博山、淄川等县的在乡青年和脱产干部70余人。1943年初,并入山东公学。并校时有初中
班1个,学生40余人。
1945年9月,泰山专署在联合训练班基础上成立泰山区鲁中第一中学(又称莱芜中学,
地址在今莱芜一中老校南端),设初中班1个,学生40余人。1946年11月,并入泰山中学。
1946年9月, 淄博联中与青州中学合并于莱芜裴家庄,改称鲁中联中,有学生48人;
11月10日,迁至沂水县沙沟庄。
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安仙寺创办青年农民文化学校,简称青年中学,招收农村
有小学四、五年级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6个班300人,1953年停办,学生肄业。同时在莱城
西关创办莱芜中学, 招收初中5个班240人,修业期限3年。1956年,改称山东省莱芜第一
中学, 有初中班8个, 学生417人。是年,在雪野创办二中。1957年,在苗山创办三中。
1958年,在“大跃进”中中学以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速度发展。是年,始有集体办(又
称民办) 中学。1959年,初中学制改为2年。至1960年,全县有公办普通初中14所。1962
年始有厂矿办中学。 1963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裁撤中学4所(杨庄、南冶、徐家店、方
下中学),至1966年,全县有初中10所,在校生4704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部分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毕业生相对增加,为方便学生就近
读书, 各地开始联队(村)集体办中学。1967年,办起94所。1975年,发展到300所,同
时办起一批小学戴帽初中班。后因师资及办学条件不足,对集体联办中学的布局和规模进
行调整、压缩,戴帽初中班逐步取消。1970年至1976年,全县国办中学全部改招高中,初
中教育由集体办中学承担。
1980年,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国办中学23所,其中第七、九、十、十一、十三、
十四、十九、二十、二十一中只招初中,另有完全中学6所。修业年限改为初中3年。1984
年, 集体办中学调整为113所。1986年,初中、高中办学分离;9月,改革办学体制,将9
所国办初中交给乡镇政府管理,集体联办中学也收归乡镇政府管理。1987年,一、二、三、
四、十七中停招初中,二十三中停招高中,只招初中,并改称为实验中学。1987年后,为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开始进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制定了中心初中建设标准,对领导班
子、师资配备、校舍设备、课程及课时设置、公用经费、办学规模、教学工作等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1988年,根据省政府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试行)》,调
整初中设置,农村初中大部分设置在乡镇驻地。1989年,开始在城区、方下、南冶、寨里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点,初中学制由3年向4年转换。1991年,又有10个乡镇试点。
1994年,全市实现“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初中
发展到61所,在校生51676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9%。1995年后,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
果, 改造薄弱学校,初中按居民3万口人一所的规模,进行布局调整、合班并校。全市有
初中57所, 在校生57827人。1996年,初中学制基本完成由3年到4年的转换。2000年,全
市有初中56所,在校生79903人。2005年,全市有初中5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在
校生53471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9.64%。
初级中学选介 莱芜市实验学校 位于莱城区凤城西大街,1998年由市教师进修学校改名而
成,市属九年一贯制学校。2000年,被评为市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办学水平优秀单位。
2001年,被命名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循序自主作文教学研究实验基地。
2005年,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化学校。有教职工123人,小学18个班、948人,初中16个班、
745人。
莱芜市实验中学 位于莱城区凤城西大街,始建于1971年,时为莱芜县职工子弟学校,
是一所完全中学。 初中部6个班,高中部4个班,学制均为2年。1976年,更名为莱芜县第
二十三中学, 初、高中学制均改为3年,教学班24个。1986年,停招高中班。1987年,被
命名为莱芜市实验中学,时为唯一一所市直初级中学。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学校隶属莱城区。1995年,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
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200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学校占地50.3
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37人,教学班46个,在校生3000人。
莱芜市陈毅中学 位于莱城区汶阳东大街, 建于1983年,原名花园联中,隶属矿山公
社。1986年,更名为莱芜市第十二中学,隶属城区街道办事处,有24个教学班。
1999年, 上海共富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须福根捐资120万元,由莱芜市对学校进
行扩建,学校更名为莱芜市陈毅中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校名。2002年12月,学校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办学,建成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占地50亩, 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建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校园电视台等现代化
教学设施, 内部配套达到省一类标准。 2005年, 有教职工180人,教学班48个,在校生
3000人。
鲁西中学 前身为1902年创办的鲁西初等小学堂。 “五四”运动后,鲁西村的几处私塾合
并建成鲁西高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称鲁西完小。1967年,在小学设鲁西附
中。1980年,更名为鲁西联中。1984年,联中与小学分离。1988年,迁至原莱芜六中校址,
更名为鲁西中学。 1993年,学制过渡为4年。2001年,石泉中学并入。2005年,有教职工
67人,教学班16个,在校生730人。
莱芜市吴伯箫学校 位于莱芜高新区孙故事村,始建于1969年,原名孙故事联中。1983年,
更名为城关联中。1988年,扩建后更名为莱芜市第十五中学,隶属城区办事处。2003年,
划归高新区, 并更名为莱芜市吴伯箫学校。2005年,有教职工120人,初中班24个、小学
班10个,在校生1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