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43&run=13

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清政府颁布“废科举,兴新学”诏令。光绪二十
八年(1902年),境内开始兴办学堂,鲁西村首先办起初级小学堂,学生一班约30人。光
绪二十九年(1903年) 起,学堂执行“癸卯学制”,7岁入学,修业期限初等5年、高等4
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汶源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在考院成立公立高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有小学堂24所;东留村耶稣教堂
开办育英小学1所,招收教徒子女入学,1945年停办。
民国元年(1912年) , 学堂改称小学,全县有高等小学2所,学生193人;初等小学
190所, 学生5438人。1913年,城里官立高等小学堂和公立小学堂合并于考院,改称县立
高等小学,办学9年,毕业学生15个班、560余人。是年起,执行“壬子、癸丑学制”,修
业期限初等4年、高等3年。
1918年至1919年,口镇、颜庄镇、响水庄、寨里镇、王大下庄先后办起高等小学。1919年,
全县有国民学校244所,学生6472人。是年7月,在文庙创办县立女子小学,招收女生10人。
1929年, 改称县立第一小学, 招收高级班1个(皆为女生)、初级班1个(男女皆有),
1938年1月停办。
1921年,全县小学发展到309所,在校生10380人。此后,因连年战乱,学校时办时停。
1925年,陈家庄天主教堂办起小学1所,招收教徒子弟,学生最多时200余人,1945年停办。
1926年, 县政府与中华红字会莱芜分会在莱城西门里合办育德小学1所。1929年,全县
有小学298所,在校学生18880人。1932年,小学修业期限改为初小4年、高小2年,春季始
业, 寒假结业;全县共有学龄儿童51112人,已入学者17798人。1935年,全县有小学476
所,其中短期义务小学24所、初级小学386所,高级小学14所(县立2所,各区12所)。短
期义务小学半日学习, 半日劳动,修业期限1年。1939年11月,县民主政府创办小学,修
业期限初小2年、高小1年,每年分3学期。至1940年7月,办起380多所,三、五、六、七、
八、九、十区开办高等小学。1941年1月,创办县立模范小学1所,有教职工11人,在校生
400余人, 师生除上课外,还兼做抗日宣传工作。1942年初至1943年春,日伪军疯狂蚕食
抗日根据地,抗日小学所存无几。1945年,国民党统治区有中心小学4所、国民学校40所,
学生1699人, 其中女生203人。是年秋,县民主政府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1946年,有小
学445所、完小8所。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进占莱芜后,多数初小停办,少数完小采取流
动形式坚持下来。1948年,人民政府恢复小学教育,修业期限改为初小4年、高小2年(简
称四、二制)。
1949年,全县有初小234所、284个班,学生10836人;高小6所、6个班,学生192人,
其中女生10人。1952年,改为秋季始业,暑假结业,全县有小学534所,在校学生28494人。
1953年,始有集体办(又称民办)小学,1955年发展到63所,在校学生2439人。后与国办
小学同样发展。1956年,城关完小、口镇完小分别改称为第一、第二实验小学。
1958年,在“大跃进”中实行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午晚班办学形式,小学处
数、学生人数骤增。有些地方办起“共产主义”小学,将若干村庄的上千名学生集中起来,
统一食宿,实行“军事化”,学校秩序混乱,正常教学无法进行,旋即制止。少部分学校
修业期限由“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60年后,由于经济困难,学生辍学,并动员
1万余名达到劳动年龄的学生回到农业第一线。 1962年,全县有小学843所,在校生60971
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下降到51%。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继续遵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
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县有小学849所,在校生579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62
%。 1964年始,多种形式小学统一改称为半耕(工)半读小学,全县有小学576所、679个
班,学生17466人。
1966年, 全县有小学1611所、2168个班,学生5254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部
停办。 1970年, 农村完全小学多数改为联办中学,一部分初级小学也办起戴帽初中班。
1973年,小学修业期限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6年起,小学教育逐步肃清“文化大革命”影响,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84年,
全市小学达到966所(含厂矿企业办),在校生1280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4%,经省政
府检查验收,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及小学教育标准。1986年后,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
育,初中、高中办学分离,小学与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统筹规划发展。1987年,全市
有小学901所(含厂矿企业办) ,在校学生996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9%。1988年,省
政府印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试行)》,小学入学年龄由7岁改为6.5岁,
逐步向6岁过渡。 小学的设置本着有利于儿童、 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 调整学校布局。
1992年,全市小学调整到885所,在校生980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小学教育继续健康发展。 1993年,莱城区通过省政府“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4年,钢城区通过省政府“两
基” 验收。至此,莱芜市成为全省首批实现“两基”的三个地市之一。全市有小学606所
(含厂矿企业),在校生99716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1995年起,以巩固“普九”
成果为目标, 开展创建义务教育示范乡镇活动。 1998年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小学按
3000口人一所的规模, 进行布局调整、合班并校。1999年,全市实现小学6周岁入学;是
年,莱城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市有小学440所,在校生81059人。2000年,
全市小学调整到364所,在校生69569人。2005年,全市有小学241所,在校生77668人,入
学率100%,巩固率100%。
附:伪县公署小学
1939年10月起, 在莱城、寨里、口镇、嘶马河、颜庄、辛庄、鲁西等地办完小7所、初小
65所。1941年,有86所,在校学生2897人,毕业学生91人。日本投降时均停办。
小学选介 莱芜市实验小学 位于莱城区凤阳南路。前身为西关完小,创建于1948年秋,有
教师3人、 初级复式班和高级班各1个,学生120余人。1956年,与东关完小合并,改称莱
芜县第一实验小学。1968年,下放给矿山公社,由贫下中农管理小组管理,并增设戴帽初
中班。 1976年恢复正常。1978年4月,被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定为重点小学。是年,更名
为莱芜县实验小学, 实行五年一贯制,每年招收一年级4个班。1984年,更名为莱芜市实
验小学。1987年,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510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1988
年,学校通过省级校舍达标验收。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成为莱城区属重点小学。1998年,被省教科所命名为山东省教育
科研重点实验基地。2005年,学校有教职工145人54个教学班,在校生3180人。占地40亩,
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有教学楼4座,办公楼、实验楼各1座,设专用教室40间。专用教
室、实验教学设备及师资水平,均达到一类完全小学标准。先后获得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先
进单位、省教学示范校、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杨庄中心小学 1978年建校, 1993年迁至村北文化路。1998年、1999年两次扩建,生源覆
盖11个自然村及镇直机关。2000年,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3年,被定为山东省教
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实验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
市教师校本研训基地。
大王庄中心小学 1981年建校, 1991年、1996年两次扩建。1998年,王石门和石屋子
小学并入。 2004年,接驾埠小学并入。2005年,有教职工33人,在校生609人。先后被确
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市教师校本研训基地。
艾山中心小学 位于钢城区永兴路。 建于1994年,原名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1997
年,香港邵逸夫先生投资扩建。1999年,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12月,改称艾
山中心小学。2005年,有39个教学班,在校生17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