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水文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39&run=13

水文站网 1919年,民国政府督办运河工程总局在口镇设雨量站1处。1937年,因战乱撤销。
1951年4月,在莱芜县农场建立莱芜王大下气候站。1960年9月30日,从农场迁移到莱
芜城西, 改名为莱芜县气象站。1958年1月,王大下设为水文部门的常年雨量站,观测地
点移迁寨里南村,至1987年仍称王大下雨量站。
1952年7月,在雪野村设常年雨量站,至1958年12月,观测资料齐全。1959年,停止观测。
1958年6月,在城关镇程故事村孝义河上设莱芜水文站。1960年6月,该站移迁牟汶河,设
在莱芜城西小曹村。
1960年6月,在上游公社上游村,设常年雨量站。1976年5月,改为汛期雨量站。
1962年5月, 在雪野水库设基本水文站,对雪野水库的水情、雨情进行常年观测,水
库上游的上游、茶业口、峪门3处雨量站,为雪野水库基本水文站提供雨情。
1963年1月,在杨家横水库设常年雨量站;6月,在上游公社东抬头村设常年雨量站。
1966年5月,迁至茶业公社峪门村,并改为汛期雨量站。
1965年6月,在高庄公社谭家楼村,设汛期雨量站。1976年1月,改设为常年雨量站。
至1987年,全市共有国家水文部门管理的水文站和雨量站15处,平均每140多平方公里有1
处,其中基本水文站2处,常年雨量站5处,汛期雨量站8处。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境内加大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点的建设力度。至2005年,全市共有
国家水文部门管理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点30处,其中流量站2处、水位站2处、雨量站15处、
蒸发站1处、 泥沙站1处、土壤墒情监测站2处、地下水监测站5处、水质监测站2处,基本
形成项目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水文站网格局。
水文测验 境内观测降水量始于1919年, 观测蒸发量始于1931年,因设备简陋,技术水平
低,所得成果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统一的水文测验规范,境内水文观测站点逐
渐增多,水文测验技术、方法、设施等都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测验项目也逐渐增多,取
得大量成果。
测验设施 水文测验设施主要有雨量器、 测流车、流速仪、水准仪、水尺、测船、过
河缆、蒸发器皿、天平等。
莱芜水文站的过河缆建于1958年,初期采用木支架,后改为钢结构支架。1978年,在
用索道引船测流的基础上改建成半台动测流设施。水文测验设施不断发展和改进、雨量观
测设施由人工测记,发展到自记雨量计。水文站建起自记水位计,测流船和水尺由木质的
发展为钢质和搪瓷尺。至1987年,全市共有钢架过河缆l处,钢质测流船1只,流速仪5架,
蒸发器皿1套,自记水位计1处,自记雨量计15套,普通雨量器52个,天平5个,采水样器2
个,水准仪2架。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境内水文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至2005年,全市共有流速仪5架,蒸
发器皿2套,自记水位计2处,自记雨量计15套,普通雨量器52个,天平5个,采水样器2个,
水准仪2架,测流车1辆,报汛数传仪7台,固态雨量存储仪5台。
测验项目 民国期间, 只观测降水量及蒸发量。1958年始,开展水化学测验和农田墒
情测报工作。1978年始,在牟汶河监测水质污染和评价,观测地下水的水位动态和水温。
对历史洪水分别于1959年、1963年和1979年进行调查。地级莱芜市建立后至2005年,测验
项目主要有降水量、水位、流量、蒸发量、悬移质泥沙(包括含沙量、输沙量)等。
实测水文特征 降水。1920年至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29.1毫米,但年际差别很大,降
水量最大的是1964年, 全年降雨量日数110天, 雨量1369.3毫米, 最少的是1989年只有
264.1毫米。因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6月至9月降水量561.6毫米,占
全年降水量的77.03%, 7、8两个月降水量为39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4.48%,1月至5
月降水量105.5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14.47%。降水量地域分布也有差别。多年平均降水
量分布是莱芜水文站712.8毫米, 南部山区的谭家楼站749.6毫米, 东南部葫芦山水库
709.7毫米, 东部杨家横站710.3毫米,东北部茶业口站673.7毫米,北部雪野水库水文站
758.2毫米, 中部大冶水库站650.7毫米,王大下站676.4毫米。由于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
变化大,故形成境内旱涝不均,以旱为多,旱涝交替。
蒸发。 1957年至1987年, 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658.8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
1964.6毫米,出现在1968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404.3毫米,出现在1984年,最大月蒸发量
为360.3毫米,出现在1972年的6月,最小月蒸发量为21.4毫米,出现在1974年的12月。据
1987年至2005年蒸发资料,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03.6毫米,年蒸发降水比值为1.2。蒸
发量年际变化较大, 最大年份蒸发量为1088.0毫米(2002年),为均值的1.2倍;最小年
份为718.2毫米(1991年) ,为均值的79.5%。最大最小年蒸发量比值为1.5。蒸发量年内
分配不均匀。 汛期平均蒸发量为405.1毫米,占全年的44.8%,夏季蒸发量最大为359.3毫
米,占全年的39.7%,秋季蒸发量次之为278.9毫米,占全年的30.8%,春季136.8毫米占全
年的15.1%,冬季最小为128.6毫米,占全年的14.2%。
径流。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50227万立方米,在时空分布上与降水基本一致。
1964年,莱芜水文站实测牟汶河年径流量达66730万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径流量18941万立
方米的3.52倍。1968年,牟汶河径流量仅有5619万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9.66%。
同一年内, 6月至9月的径流量一般占全年的80%左右,其余8个月仅占20%。莱芜多年平均
天然径流深216.3毫米。
泥沙。1960年至1970年,对牟汶河输沙量和含沙量实测,1971年至1975年停测,1976
年恢复观测。 1960年至2005年,牟汶河年平均输沙量22.50万吨,年最大输沙量99.3万吨
(1964年) ,最小输沙量0.816万吨(1987年)。年平均径流含沙量每立方米1.13公斤,
年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3.4公斤(1966年),年最小含沙量0.13公斤/立方米(1987年)。
这些泥沙大部分产生在6月至9月。河道上游兴建水土保持设施后,径流合泥沙量有了很大
变化。 1965年,牟汶河年径流量14500万立方米,年输沙量6.59吨。据莱芜水文站1961年
至2005年实测泥沙资料统计分析,牟汶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815公斤/立方米。来沙量在
年内分布不均。 来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月至10月, 最大月平均含沙量是1965年7月的
4.91千克/立方米。
历史洪水。1959年、1963年和1979年,对牟汶河、嬴汶河流域在历史上曾发生的洪水
调查测算河段8段,有迹可查的较大洪水5年即1908年、1918年、1921年、1945年和1946年,
其中1908年8月20日的洪水最大,牟汶河牛马庄河段洪峰主要流量2300立方米/秒,牟汶河
小曹村河段洪峰流量达7060立方米/秒, 是牟汶河有史以来所查到的最大洪峰流量。1918
年6月28日,牛马庄河段洪峰流量1410立方米/秒。1921年8月5日,嬴汶河冬暖河段洪峰流
量3110立方米/秒。 1945年7月26日,冬暖河段洪峰流量4360立方米/秒。其他小河道洪水
调查资料为, 方下河庙河圈河段:1908年8月20日洪峰流量1570立方米/秒,1918年8月10
日洪峰流量1090立方米/秒。孝义河程故事河段:1908年8月20日洪峰流量2610立方米/秒,
1946年7月15日洪峰流量1300立方米/秒。 莱芜水文站小曹村: 1984年7月12日洪峰流量
1900立方米/秒,1990年7月17日洪峰流量1970立方米/秒,1996年7月25日洪峰流量2230立
方米/秒。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水位。 1975年,开始观测地下水。1985年,山东省水利厅下达《关于
实行地下水观测网管理体制试点的通知》后,将观测井分为省管和地方管两类,莱芜有省
管井9眼, 其余由市水利水产局主管。至2005年,先后设常年观测井16眼,由市水利与渔
业局和莱芜水文站共同主管。从近30年的观测资料看,地下水动态随着降水的多少而变化,
最低水位多出现在6月至7月, 最高水位在8月至9月,1月至6月的地下水一般是下降的,7
月、 8月及9月上旬一般是上升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水位稍有下降,11月和12月有所
缓升。水位降升主要是因灌提水和降水而变化。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年变幅也各不相同,
第四系平原区多年平均变幅1至8米,石灰岩地区变幅2至20米,花岗片麻岩区1至3米。
地下水水质。从全市地下水质量分布情况看,莱芜市地下水以Ⅴ类为主,占全市评价
面积的72.2%, 主要分布在莱芜市中部地区,包括淄河区、嬴汶外流区的全部和牟汶河区
的大部分及嬴汶河区的部分地区, 其次是Ⅳ类地下水,占全市评价面积的21.2%,主要分
布在莱城区的嬴汶河区北部、莱城区西部的部分地区和钢城区的部分地区,Ⅲ类地下水占
全市评价面积的6.6%,分布在钢城区的南部。
墒情监测 墒情监测站主要监测墒情及地下水埋深, 点绘墒情等值线图,结合降雨和
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要求,分析全市的农作物受旱面积(一般按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分为适
宜、轻旱、重旱三级),提供旱情分析预报,以指导全市抗旱工作。至2005年,应抗旱需
要, 每年在作物播种和生长期,一般5至10天测报一次墒情,在全市境内共设立代表性强
的墒情监测站4处。 遇到严重干旱年份,随时加测墒情,提供旱情综合分析材料,为服务
地方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旱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是水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是监测评价水资源质量状况
和变化规律。通过水质监测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
势,评价水质状况。莱芜水文站具有国家计量资质,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功能区、
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取水许可、工程与生产用水以及村村通自来水的水质监测及评价。
主要监测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
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
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