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防震减灾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38&run=13

机构 1975年10月,莱芜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976年9月改称地震办公室,有干部职
工5人, 其中主任、 副主任各1人。1984年并入科委。1993年,改为市科委地震办公室。
1997年5月19日,设立市地震局,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市科技局,设办公室和业务科,
编制6名。2003年,建成地震台。
监测预报 1974年7月,莱芜在口镇、牛泉、苗山设立宏观测报点,为境内地震宏观观测之
始。1975年,在莱芜养猪场、县兽医站设立动物观测点,在上水河大队设立水井观测点。
1976年10月,唐山地震后,全县设立动物、水井、水库观测点21处。1980年,在上级业务
部门指导下,逐步淘汰保优,确定莱芜养猪场、市兽医站为动物观测点,上水河大队为水
井观测点,莱芜二中、三中、八中为微观观测点。1984年6月,3个微观观测点全部撤销,
仅存上水河水井观测点和市兽医站动物观测点。
1993年,增加张家洼养鸡场、孙故事养猪场2处动物观测点,在城郊新增1处鱼类观测点。
1995年, 莱钢总厂投资45万元购买地壳应力应变仪1台,成为全市唯一一台地震微观监测
仪器。1996年,新安装地壳应力应变仪1台。1999年,与省防震减灾计算机网络系统联网,
地震速报、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实现网上作业。
2000年, 在原设地震观测点的基础上,在钢城区新设3个宏观观测点。2003年初,测震台
建成并试运行,市财政拨款为测震台配备微机、打印机、HP服务器等必要的自动化设备,
实现测震台数字化管理。2004年,建成莱城区和庄乡丁南峪村深水井骨干观测点;省地震
局在境内配备地震现场监测流动台。2005年,在红石公园的测震台摆房内安装强震台,协
助莱钢完成新建测震台的选址和环境分析等工作。
震害防御 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县发生7.7级地震后,党中央多次发出重要指示,
特别强调要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和抗震防震工作。当时莱芜没有地震预测预报台(站),科
技管理机构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未恢复工作,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
科技工作。根据地震易在地质断裂带两侧或交会处发生的特点,借鉴外地发动学校师生用
土办法开展群测群防的经验,在颜庄四中、辛庄十二中、苗山三中、口镇二中、寨里五中、
曹西小学6所中小学组织物理老师和部分学生设6个小组,利用土办法进行宏观调查,另在
东关设1处井水氡气化验点,每天早晨从一定点井中提取一瓶水,送汽车站捎往泰安化验。
6个学校点分别采取利用土地电、 土地倾斜、井水水位升降变化、土地应力、土地声、动
物异常等土办法对地震征兆进行宏观调查,每隔一段时间分东西两个组进行交流,东片以
苗山为主,西片以口镇为主。实践中,苗山三中还创造一些小发明,使观察手段简便易行。
其间,成功观测到曲阜一次地震前的异常现象,震前井水水位先是明显上升,后突然下降,
接着发生了地震。由于工作突出,莱芜得到泰安地区和省地震工作队领导的表扬。
1971年在临沂召开的山东省地震工作会议上,莱芜作了典型发言。莱芜在会上提出的电影
放映队放电影前放地震知识幻灯片、普及地震知识的建议,得到与会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会后,省里提供1000元制作经费,要求莱芜成立摄制组制作地震知识幻灯片。是年秋,莱
芜摄制完成一套地震知识幻灯片。 1972年4月13日,在全国地震会议上放映莱芜摄制的地
震知识幻灯片,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会议的中央领导、地震局领导指示山东负责复
制幻灯片, 复制完成后,除发往本省各电影队外,还发往其他省一部分;5月,为贯彻全
国地震会议精神, 在潍坊召开的全省地震会议上再次放映;7月19日,连同邢台地区和蒙
古国的两个纪录片在济南南郊宾馆、八一礼堂、珍珠泉礼堂等地放映22场,20日又在临沂、
枣庄、泰安等地放映10场。此后,这套幻灯片经合肥幻灯制片厂复制1000套,分发全国各
地。
1993年,在省地震局的协调下,理顺市地震办与莱钢总厂、鲁中冶金矿山公司等单位的地
震(抗震)工作部门的关系。市地震办积极争取省局支持,成立莱芜市工程地震研究分院。
是年6月,配合省研究院完成鲁中冶金矿山公司6栋居民楼的抗震性能综合测定。1995年,
莱芜市制定防震减灾事业“九五” 计划和2010年规划, 确定莱芜市Ⅶ度烈度区范围内在
2010年前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目标。 1998年后,市政府先后印发《莱芜市破坏性地震
应急预案》《关于成立莱芜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莱芜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
理规定》,地震安全性管理进一步规范。199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
《莱芜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并对全市重点工程安全性评价工
作进行摸底,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地震防御意识和对工程安全性评价
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做好防震减灾,抗震设防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2001年,先后
制定并组织实施《莱芜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莱芜市地震系统应急预案》《莱芜市防
震减灾“十五”计划》。是年,与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合作,对乔店水库待建溢洪坝工程场
地进行活动断层探测, 实现全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新突破。2002年6月,在政府机构
改革中,保留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的核准事项,并进入
莱芜市行政服务大厅。2003年,制定印发《莱芜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实施方案》,组织
市、区两级地震部门有关人员全面收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及时做好数据处理及传输工作。
2004年5月9日, 市政府在广场举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9月,市地震局参加莱芜市城
市总体规划审查会,针对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对城市规划提出合理化
建议。2005年,启动城区地震小区划编制工程,委托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对城区74平
方公里的范围进行地震区划编制,年内完成野外钻探工作;确定市实验中学和钢城区颜庄
镇第一中学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莱芜市陈毅中学和钢城区黄庄中学为市级科普示范
学校。至年底,对全市近30个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应急 1993年, 本着“平震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市政府印发《莱芜市内破坏性
地震的反应预案》。1995年9月20日,临沂至苍山发生MS5.2级地震,市内震感强烈。市地
震办公室及时同省地震局联系, 做好预防工作。1996年,省地震局召开3次全省地震趋势
会商会。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加强震情监视”的指示。结合全省纪念唐
山地震宣传周活动,在《莱芜日报》、市广播电台、《莱芜科技信息》发表、登载地震知
识,制作地震知识宣传版面上街,在莱城区、钢城区主要路段张贴地震知识宣传图片等,
并在莱城区、钢城区科委、乡镇科委主任会议上举办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1999年,根
据《莱芜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各项规定,对抢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并落实地震应急方案。是年10月,茶业口乡附近至博山交界处多次发生有感地震,市地震
局及时通过与淄博、泰安等地震台联系,分析震情,研究措施,及时判定会商意见,为领
导决策提供依据。对寨子乡庙子村局部地面沉降、鹏山山体裂缝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并
提出预防意见和建议。2002年10月28日2.7级、11月12日2.3级两次有感地震,市地震局人
员及时分析会商,跟踪判断,进行妥善处理,稳定群众情绪,没有引起恐慌。
地震目录 境内地震记录始于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发
生的地震主要有12次。
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嬴博之间地坼及泉。
元至正六年(1346年)农历二月,地震7日乃止。
元至正七年(1347年),地震,有声如雷。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地裂,死者枕藉。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地震。
清顺治四年(1647年)冬,地震。
清康熙七年(1668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地震,声如兵车铁马,城垣民房俱坏,至天明连
震11次;七月甲寅、八月乙卯复震,泰安、莱芜地裂泉涌。
清咸丰九年(1859年)春,地震。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地震。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农历闰五月二十七日巳时,地震;十二月十八日酉时,地复震,
有声。
1931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地震。
1937年6月25日黎明,地震;日西,地震。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0年, 未见地震记载。1971年至2005年,境内共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
39次,最大地震为3.3级,均无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