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637&run=13

地面测报 莱芜地面气象测报始于1934年,当年境内有雨量、气压、温度、天气日数、
风、云形、云量、地温、蒸发等观测记录。此后,除日出、日落时间及降雨量外,其余未
见记载。
1951年4月11日,始有降水、气温观测记录。1957年1月,县气候站配备干湿球温度表、
日最高最低温度表、雨量筒、蒸发器、日照计、维尔达测风仪、冻土器和地面0厘米、5厘
米、10厘米、20厘米、25厘米、40厘米、80厘米地温表等仪器。按国家统一规定,每日进
行3至4次观测,观测项目有:气温、湿度、降水、蒸发、日照、冻土、地温、风向风速、
天气现象。 1962年4月,增加气压观测。1965年,增设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并进行
连续观测。1970年,配备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1990年,改为EN型风仪。2002年,建立大
气自动探测站,开展紫外线观测、酸雨观测业务。自动观测站用于自动观测气温、气压、
降水、风向风速、地温、湿度等气象资料,提高观测水平和质量。紫外线观测能自动观测
当地的紫外线指数和紫外线辐射量,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气象研究。酸雨观测为研究酸雨
的时空分布及长期变化趋势,为治理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提供了科学依据。至2005年,境
内大气探测以自动站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的双轨运行,提高地面测报的成功率和预报
准确率。
1958年4月, 境内开始进行农业气象观测,并编发农业气象旬、月报。1964年,开始编发
不定期农业气象情报。1978年,设立农业气象服务组。1981年,对1957年至1980年的观测
资料进行整编,向境内各行各业提供气象咨询服务。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开展集土壤
观测、干旱监测、生态环境、气候影响评价、春秋播预报、小麦产量预报以及特色农业服
务于一体的农业气象服务,并延伸到工矿企业。
气象预报服务 1958年3月, 县广播站始发布天气预报,每天1次。1965年,改为每天早、
晚2次。 1978年,县气象站设立气象预报服务组,配备专职技术员。1979年,县气象站配
备气象收图机和报务员,每天抄收500hpa、700hpa、850hpa高空实况资料和14时地面实况
资料,利用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1986年,配备高频电话,及时与上级气象部门进行天气
会商和联防。1998年,建立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分析应用系统(9210工程),数据的传输由
卫星或分组交换网自动传输。建成以数值预报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工作平台为主要手段,
综合应用多种气象信息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实现天气预报的可视化、客观化。2002年,
完成“713C”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建设,建立局域网、省市间可视化会商系统,业务传输完
全实现宽带传输。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增强气象预报服务水平,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
转折性天气及时预报,为全市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全天候全方位服务。2003年
8月, 开通2MbpsSDH气象数据宽带网。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平台MICAPSⅡ版按要求在预报业
务流程中投入应用,决策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2004年,开通省—地交互式可视会商
系统,实现了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网络教学和电视会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2005年,
建立以电子显示屏为载体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射主基站和10个信息接收链频站。气象信息媒
体发展到“12121” 自动答询、电视天气预报、电话、传真、报纸电台、气象网站等,广
大人民群众可通过多媒体、多渠道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到防雷减灾、人
工影响天气等服务,实现气象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莱芜属干旱、 半干旱地区,干旱、洪水、冰雹、大风、霜冻等灾
害频仍,给农牧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 莱芜开始人工防雹、人工增雨等服务工作。1998年6月,市气象局
配备人工增雨火箭发射系统; 6月29日,第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获得成功,《大众日报》作
了报道。 是年,莱芜出现特大旱情,先后进行人工增雨作业6次,增加降雨量1600万立方
米,受益面积占总面积的2/3,缓解了旱情,直接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2000年,莱芜市
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立,隶属于气象局。2002年,CTL713-C型天气雷达正式运行,提高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成功率和预报准确率,及时掌握最佳作业时机。至2005年,市气象局
配有人工影响天气专用车2部,火箭发射器2台,共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88次,发射火箭
弹178枚, 累计增加降雨量1.9亿立方米(相当于1.5个雪野水库的容量),取得经济效益
9000多万元,投入和产出比为1:80。
防雷减灾 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 地形地貌复杂,地下矿藏丰富。特殊的地理和地质
环境造成境内为雷暴多发区,雷暴次数多,雷电强度大,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严重,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高层建筑物的日益增多,雷电灾害危
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雷电灾害成为破坏性日趋严重的气象灾
害之一。
2000年4月, 市政府批准建立莱芜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莱芜市防雷减灾中心,明
确归口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市气象局印发《莱芜市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加
强雷电灾害防御, 对境内高层建筑物的避雷设施和防雷设施进行安全检测,查出隐患100
余处,责成有关单位进行整改。2002年,依法把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防雷
工程施工分阶段检测及竣工验收列入行政审批项目, 对214个单位进行防雷年检,对74个
单位进行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和分阶段检测验收, 完成乔店水库、齐鲁证券等7个单位
的防雷工程设计和安装。2003年,市气象局印发《莱芜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规范全市
防雷减灾工作;完成雷电灾害情况收集汇总及雷电事故调查评估及成因鉴定,避雷设施安
全性能检测、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设施安全性能检测,防雷技术咨询等工作。2005年,开
通以防雷减灾为内容的莱芜市防雷减灾网, 更新防雷计算机检测设备2套,配备工作专用
车2部, 提升气象预报水平。与市公安局联合印发《莱芜市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电安全保
护管理办法》,把全市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安检纳入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