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群众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99&run=13

农业科普推广队伍 20世纪60年代末, 境内成立农村科技队,配有专职队长、队员,主要
从事农业科技实验项目。1970年起,境内农村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取得显著成绩。科技
人员在莱芜县白酒厂建立赤霉素菌种室,在矿山公社南十里铺大队、高庄公社坡草洼大队
开辟实验地,并以口镇公社田庄大队为重点面上推广,对棉花等作物起到增产作用。田庄
大队还研究磷细菌,并大量生产供应大田应用。由于莱芜开展微生物应用比较好,得到上
级领导的肯定, 泰安地区专门拨款1万元用于科学研究。1980年,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
推行,以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构成的“五级
农科网”基本解体。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的农民靠科学创高产,广开生产门路,积极发
展多种经营,成为农村中有影响的科技户。1981年至1983年,全国推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
制, 农业科普工作暂停。1984年,成立市农村专业技术研究所。1987年7月16日,全省农
研会经验交流会在莱芜召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都给予报道,对莱
芜市农研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广泛宣传;随后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科技部等七部委
到莱芜市对农村专业技术研究所的工作进行调研。至1992年,全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稳步
增长。
1993年,全市民办科技机构达到18家,农民专业技术研究(协)会182个、会员1.5万
人(户),遍布全市各乡镇600多个村;是年12月3日,《大众日报》以《农研会新活力》
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莱芜市农研会的事迹,有17个省、地、县到莱芜参观考察。1995年,
莱城区、钢城区分别配备科技副区长,30个乡镇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工作纳入各级
领导干部政绩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1070个行政村配备科技村主任,农民科技研究
会发展到219个,会员达到1.9万人(户)。1997年,是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年。市委、市政
府确立实用增产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
产、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全市建立起生姜、大蒜、大棚菜、地瓜、水果、银杏、花生、
干杂果、猪、鸡、兔、鱼等1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重点科技项目23项,总投资
340万元,总面积1.7万亩,取得良好效益。其中,平均亩产鲜蒜2100公斤、蒜薹452公斤,
分别增产61.5%、13%,达到出口标准的蒜头占90%,银杏平均亩产值23612元,比1996年增
长68%, 瘦肉猪日增重由550克提高到700克。整个园区全年共增加效益4000多万元,科技
贡献率比1996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1年,全市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重要作用,良种繁育、高产模式栽培、实用技术推广都取得好成绩,
其中莱芜高产黑耳(花脸)长毛兔品种培育通过国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坑塘养藕
获得高产;蒜茬覆膜花生栽培成功。随着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市群众科技队伍也日益
壮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一批专业知识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科普推广员充实到生产第
一线。至2005年,全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达到7000人,其中取得各级各类证书和技术职称
的人员5020人,占72%。
企业技术革新队伍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工业企业发展缓慢,科技人员为数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境内各工业企业成立由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工
人三结合的革新科研组。70年代后期,各工业企业大兴科技研究活动,纷纷建起厂办研究
所、研究室、研究组。80年代,各类专业化研究组织相继建立,科研攻关、技术革新活动
全面展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1993年,全市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所达到10家。1996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
兴莱”战略,调动企业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完成新产品、新技术
开发项目86项,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先进水平的33项。1998年,进一步强
化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展壮大技术创新队伍,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完成新产品、
新技术开发项目90项,其中填补国家空白、省空白各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7项。有2
家企业分别达到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标准。2001年,各企业高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能动作
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不断提升产品水平和质量,企业经济效益大幅
提高。有26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试产计划、省技术创新计划。随着工业企业的
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企业技术革新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至2005年,全市各企业建立科技小组、技术革新小组等科技组织4700个,其中国家级技术
中心1个、 省级技术中心6个、省级科研所1个;从事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推广人员
达136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