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山寨土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62&run=13

莱芜的山寨土圩始于春秋,兴盛于明清。特别是清代,由于农民起义频发,加上地方
匪患严重,居民为了自保,纷纷筑寨筑圩,几乎达到山山有寨、村村有圩的局面。一遇紧
急情况,村民便进入寨圩,寨圩成为动乱年代暂时的“避风港”。
展雄寨 位于莱城西南18公里, 海拔344米,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北、东、西三面
为悬崖峭壁, 南面山顶平缓地延伸至连绵的山脉。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
(展雄)在此建立山寨,除霸安良,救济百姓,人称“展雄寨”。寨内有石屋若干间及在
平坦的岩石上凿刻的石臼,西、南两面为双重寨墙,两墙之间为宽阔平坦的走廊,今虽已
是断壁残垣,但从南面山顶向北望去,依然壮观。
展雄寨为义军的大本营和指挥所,坐落在连绵群山之中。山脚下的驷驹岭是柳下跖的
跑马场和习武场。北面的山称习武山,海拔383米,面积1.5平方公里,为义兵习武之地;
西北方向的山称将山,海拔459.4米,面积2.2平方公里,为阅兵之所;东北方向的山叫旗
山,海拔534.7米,面积2.7平方公里;正东的山叫鼓山海拔503.8米,面积3.2平方公里。
东面山脚下有一条南北大道,为齐鲁通道。
黄巢崮 位于莱城西北28公里的造甲峪、 里二十、炉厂子村之间,因黄巢曾在此屯兵
造甲、安营扎寨,后人为纪念黄巢起义,称此山为“黄巢崮”。崮顶有深约1米的旗杆窝,
为当年“义军” 插旗之用。黄巢崮东的里二十村村后原有唐弥寺1座,1927年前后出土有
唐代陶器、铁器和兵器。黄巢崮南的造甲峪村,因黄巢在此铸造盔甲兵器而得名。1955年,
出土过盔范、铸范。1973年,泰安地区文物普查队调查后将村西冶铸遗址(出土铁硫砟,
铜硫砟,铁铜质小型器物和钱范)确定为黄巢起义造甲遗址。1976年,农业学大寨时,村
民张化合、张更云在村西整地,挖出过“甲范”。黄巢崮东北有炉厂子村、黄窑沟,东南
有里二十村等冶炼铸造、烧木炭遗址,均为黄巢活动遗存。村为冶炼遗址,也是黄巢起义
军铸造兵器的地方,村东北的黄窑沟,为起义军烧木炭的木炭窑址。此外,位于莱城西北
35公里的王老村,相传为黄巢起义时,一王子战死在此地,因名王老。这一带的官正、红
哨子、望米台、胡多萝等村,都有与黄巢起义有关的遗址和传说。如黄巢崮西北的官正村,
南山上有座毕家寨,据说是黄巢起义军留下的遗迹,今山寨寨墙依然存在,上有跑马岭、
点将台等遗迹遗物。
凤凰寨 明正德六年(1511年) ,河北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大举进攻山东,又加莲
花山一带匪患严重,南乡居民为躲避战乱与匪患,在城南凤凰山建起凤凰寨。凤凰寨北、
东、西三面乃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南面山梁建有炮楼,作正面防守,山寨南侧建有山寨
阁门。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标准较高,可供长期居住,是群众自我防守的建筑。
仙人山山寨 位于岔河口村西北, 仙人山顶,东、南、西三面为悬崖绝壁,北面为缓坡,
设有围墙和北门。寨主为谭家楼的谭士禄、尚家庄村李玉乐和老君堂村亓爱礼。此山寨北
有凤凰寨、东北有吊鼓山寨、东南有韭菜崮山寨,均设有土炮,遥相呼应。今仙人山山寨
遗址尚存。
云台山聚圣寨 始建于明代, 周围居民为避兵乱而修建,山上有炮台。清及民国时期,相
继增修并沿用。在云台山顶西北方向的山腰,也建有一处山寨(下寨),与山顶的山寨相
互照应。
万福山山寨 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 李鸿渐与其堂叔李云诗、李云咏捐资,约同刘玉
美等修建。当时还在寨墙以东青龙峰下及以南胡树庵前各设石屋、巡警,百姓多在此避难,
故将原名望夫山改为万福山。清末,经知县批准,开扩外墙,修葺寨内建筑,其费用除附
近按户均派外,还向四乡募集。
双杨桥“十庄院” 山寨 清咸丰年间,在双杨桥西凤山百米悬崖上修筑山寨,方圆千
米,内有草房百间,因能居住周围十几个村庄的避难群众,被称为“十庄院”。山寨南有
悬崖,北面以巨石筑成长百米、宽三米、高五米的寨墙,墙上有垛口哨楼,设东西两寨门。
此寨壁垒森严,易守难攻。
韭菜崮山寨 清末为防匪患, 东南峪村和孙家庄、柳桥峪村的村民捐资出力,在韭菜
崮山顶凿石修建房屋,筑围墙,修成坚固的山寨。山寨南门地势险要,寨内筑有两座炮楼。
土匪来时,村民上山躲避。
高峪天宝寨 1924年,高峪村与庙子、纸坊村为防匪患,在北山筑起山寨,名天宝寨。
山寨东西长300米,宽30米,建房300间,沿寨墙建环形跑道,筑有东门、西门和哨楼、炮
楼。
银山寨 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今钢城区里辛镇银山村) 。1925年,鉴于清泥沟遭
匪患的教训,村民刘效周倡修山寨未成。1926年,土匪猖獗,刘效周三子刘俊卿继承父志,
率民众捐资修筑山寨,很快修起寨墙。即将告竣,恰匪徒云集而来。附近居民进寨避难,
寨民扼守,数千人幸免于难。1927年,匪患丛生,浸延莱、新、蒙三境,棋山失守,千人
丧命。1928年,各匪徒攻玥庄,白玉堂率队御敌,不幸阵亡。1929年,土匪分两路进攻山
寨,幸亏山寨坚固,加之练团自卫,消灭土匪千余人于铁山前。不久,两千多土匪从西面
而来赴陶家岭村,民皆奋勇冲杀,伤亡数十人,但山寨安然无恙。
双泉山山寨 在里辛镇小庙村一里许。 1927年农历三月,土匪窜至莱芜碁山一带制造
“红山血案” ,群众死亡300多人。双泉山与红山仅一里路之隔,北、西两面山势陡峻,
易守难攻。小庙村民筑围墙自卫,青壮年在围墙顶以石击敌。土匪怕白天目标明显,便于
夜间背扛门板辟挡石击。待土匪接近围墙时,民众一齐用大石砸下,土匪抱头鼠窜。东南
两面山势稍缓,有牧羊人和枪炮手数人把守,待土匪靠近便用火枪土枪猛打。匪徒数攻不
下,便改为围困。农历三月四日夜,村民乘匪不备,悄然离寨。次日待众匪窜入山寨时,
已是人去寨空。
红山山寨 红山原名鸿福山。 清末民国初年为防土匪,由高家庄、白家庄、后朱山、
双龙峪、 黄崖、西马泉等村修筑的一座山寨。1927年4月22日,匪首刘桂棠、李长纲率土
匪5000余人占据碁山一带二十几个村庄,攻破碁山南山顶一带的山寨。次日土匪进攻鸿福
山, 各村共740多人拼死抵抗。后土匪接近西北角炮楼,当时西北风大作,点炮手不慎将
引火香头掉入火药灌引起爆炸, 角楼坍塌,土匪乘机冲进山寨,疯狂杀戮,死398人,伤
153人,掳20余人。
西当峪山寨 在颜庄镇西当峪村西山上。 清咸丰末年(1861年)二月,为防捻军,痒
生陈纪康创立石岩房,高筑围垣,制造枪炮兵刀,共推陈纪康为团长。八月十一日捻军大
部队至,山上居民安然无恙。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间,白莲教一部对附近村庄进行侵
扰,村民在段芳华的带领下奋力据险抗击,未受侵害,共推段芳华为团长。1919年,土匪
刘黑七多次洗劫周围村庄,村民在张云孝、田振卜、戴京帮三寨主的率领下重修寨墙,筑
石屋200余间,炮楼3个,村民凭险固守,多次击退土匪进攻。今寨墙石屋已坍塌,北门尚
存,东山头的炮楼依然完好。
寄母山山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乡人李仲升、曲传厚率众修建,附近村民多
次至此躲避,皆幸免于难。1918年,匪患又起,周围村庄共推裴家庄曲修已为寨主,并修
建东西门楼、前后炮洞,又扩充二顶小寨,作大寨之屏藩。今仅剩断壁残垣。
旋崮山寨 建于清末。 寨墙依山而建,高约2米、宽约1米,全为石砌,墙上有垛口,
有寨门。上有题刻“清末大乱,旋崮避难”,每逢战乱,周围群众上山避难,由于地势险
要,易守难攻,寨民得以无恙。
青羊崮山寨 清朝末年, 为防土匪侵扰,西丈八丘周围村庄联合开山凿石,筑起围子
墙,并在山南、北两面建南、北门。1940年,山寨重修,成为八路军和游击队的烟火台。
寨里土圩 宋元之际, 社会动荡,当时辛兴堡人刘瑀,操地利之便,筑三里之城,率
众保守一方,受到省府称许。人称“刘元帅寨”,后演化成“旧寨”“寨里”,今寨里镇
由此得名。
口镇博济寨 清咸丰年间建。民国初年,乡绅宁子彬重修。墙周长10余里,高5米,均
为石砌,墙基宽约10米,顶宽5至6米;墙上设有墙垛,每隔百米设一岗楼,岗楼略探出墙
外,设有枪口炮眼;墙外挖有壕沟,设五个寨门。由于有坚固的圩墙和严密的防御,多次
免于匪患。
普通村寨 约建于清同治年间,长300多米、宽200多米,墙体全为石砌,墙高3米左右,
顶宽1米; 墙顶筑有炮台,墙体留有炮眼,东、南、西三面置门,东门正上方镶有“秀结
原麓”,西门上镶有“祥聚淄源”石匾。圩墙已毁坏无遗。
孙封丘村寨 建于1926年,由戴克俭、孙述琰主持修建,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数百
米。设有大东门、小东门、西门三门。村北有高台一处,人称“丘子顶”,也称“点将台”。
肖马庄天府寨 清光绪年间, 该村举人、正黄旗官学汉教习、五品奉直大夫李应翰为
防匪患,带领村民修筑肖马庄土圩子。圩墙四周设寨门五个,南门为正门,东面有大东门、
小东门,西面有大西门、小西门。南门题名“天府寨”,大东门名称“兼山”,大西门名
称“丽泽”。五个门均用大石砌成,圩墙建有雉堞,颇为壮观。在圩墙南面挖了壕沟,在
东、西、北三面疏河成池。1940年为防止被日本侵略军占为据点,扒掉南门及南圩墙,填
平南壕沟。1964年,大搞农田建设时,为用其石料,将其全部拆除。
此外,肖马庄在建圩子之前,在其村南双峰山上已建有山寨,曾被土匪围攻七天,断
粮断水,寨主李鹤云让人用尿湿的衣服晾在寨墙上,土匪以为寨上有水源,难以围困,遂
撤走。今山寨遗址尚存。
丈八丘村寨 1927年,为防土匪刘黑七所建。村寨绕村一周,约2.5公里,圩墙底宽约
5米,顶宽2.5米,高4米,全部为土墙。圩墙共有4个出口,即西门、南门、东门、北门,
东、 北、南为石砌寨门,四门之间有4个炮楼,每隔2米1个垛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夜间
每个炮楼驻守12人,炮楼之间有联络信号,今仅剩有一段残墙。
黄花店人和寨 清末至民国前夕, 时局动荡,土匪成患,村民自发组织,沿村四周筑
起圩墙。圩墙用三合土夯成,上窄下宽,圩墙上方有垛口。圩墙留有四个寨门,未设南门,
除东、西、北三大门外,另设小西门。每座寨门之上设有瞭望台,四座炮楼均布于圩墙上,
紧靠寨门,炮楼和寨门之间设炮台,圩子墙外挖有壕沟,南门上方的匾额题为“人和寨”,
东门上方石匾为“迎汶”,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刻立。当时附近一带仅黄花店有圩
子墙,一有匪情,周围村民便奔去避难。后来匪患渐绝,村民不再续修,圩墙渐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