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城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61&run=13

嬴县城 秦代在境内设立嬴县, 是境内最早的县。县治在今莱城西北15公里的羊里镇城子
县村。嬴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嬴邑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直延续到北魏。经文物部门地面调
查,嬴城原有外城、大圩子城和小圩子城三组城墙,小圩子城位于大圩子城的东北角,是
大城中的小城,应是县衙的重要机关或重点防区。北魏时期,嬴县县治由城子县东移至今
莱城东北23公里的南文字村。嬴城城墙从北魏迁出之后因年久失修,至20世纪50年代已损
坏殆尽。1956年和1958年分别拆掉大圩子北门和南门,因东面濒临嬴汶河,20世纪70年代
用墙土改河造地,东墙和北墙分别挖进20多米,城墙全部破坏。
牟县城 牟县始设于汉代, 是在古牟子国的基础上设立的。县治在今辛庄镇赵家泉村
北,其北、西临牟汶河。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66米,东西宽443米,城墙东南、东北系
直角,西南、西北呈弧形,城四周有城壕。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1929年时城
尚完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城墙遭受破坏,东、西、南三面逐渐倒塌,仅剩北面
和西墙北段。1978年填河造地,又遭破坏。今在西北角仅存残墙基。
莱芜县城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恢复莱芜县,并将莱芜县治由今淄川区淄河镇城子
庄村南移至旧嬴县遗址。当时已经破旧不堪,经莱芜知县贾璞全力整修,焕然一新。其遗
址在今苗山镇南文字村西,为较平缓的西高东低的山坡地,北与南古德范村为邻,南靠博
莱公路,西接常庄学校,面积13万平方米。今已成为农田。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莱芜县城南迁至莱芜监址(今莱芜城)。元代莱芜县城墙
为土圩,周长十里,至正年间崩坏。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卢秉彝上任后考虑到土
城易被攻破,用砖又耗费民力,便从城南响水村起石,复之以石墙,不到两个月便竣工,
城周围四里,高一丈五尺,设三门,东曰“通齐门”,西称“望岳门”,南叫“临津门”,
未设北门。 池阔一丈八尺, 深丈余,城墙坚固难破,老百姓称其为“铁城”。1570年至
1573年间,知县傅国璧将正南门改成东南门,并将“临津门”改为“文明门”,新建东、
南、西各瓮城炮楼1座,垛口计760个。1919年,城西北墙塌数丈,北墙亦裂缝,加上雨水
浇灌,铺砖及垣堞缺损七八成,西门望敌楼已久成废墟,东、南、西门楼均颓塌过半。当
时正值土匪肆扰, 县民团团长李增裕在东、南、西三门各建瓦房3间,城上四角各增建炮
楼1座。 1926年,北城墙上北极庙改驻部队指挥所,墙外建炮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
市建设的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莱芜县城城墙全部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