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春秋至清末重要战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42&run=13

春秋至清末,境内发生多起著名的战事。其中,长勺之战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
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
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柳下跖在境内领导的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奴隶起义;王始在莱芜聚众起义,自称为皇,并建立了农民政权。
长勺之战 (详见本章长勺之战节)
艾陵之战 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吴国为称霸中原,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
打齐国, 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
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率吴军会同
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嬴(今莱芜北城子县村)。齐军统帅国书
闻吴鲁联军来伐,率10万军马与之在艾陵(址在今莱城区苗山镇东部)展开决战。由于双
方兵力各为10万,实力大体相当,于是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
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
书率中军,高无邳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初战,吴右军击败齐上军;吴上军则被齐中军击
败。此时,吴王率中军及时投入战斗,救援胥门巢军,大败齐军。齐军10万人马几乎全部
被歼,将领公孙挥战死;下军大夫宗楼下落不明,仅有上军将领高无邳突围逃脱;俘虏齐
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五位大夫,缴获齐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
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艾陵之战后,齐国元气大伤,从此一
蹶不振,不久姜氏政权(姜齐)被田氏政权(田齐)所取代。吴国因长途伐齐,消耗巨大,
给越国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最终被越国所灭。鲁国则既报齐国侵地之仇,又消除吴国的
威胁。
柳下跖占山为王 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人柳下跖(姓展,名雄),在今莱城
区牛泉镇南的崇崖山(今展雄寨山)山顶建起大寨,以将山、鼓山、旗山、展雄寨为据点,
聚集奴隶进行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柳下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统治,推动
中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齐王田横与灌婴决战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汉将韩信进攻齐国,齐相田
横出兵博阳(今泰安市东南旧县)迎战,韩信命灌婴首先进军至博阳,田横得知齐王田广
死,便自立为齐王,还击灌婴,在嬴下(址在今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附近)与之决战,
田横失败逃走,齐地遂被韩信占领。
王始聚众起义 南燕建平元年(400年),鲜卑贵族在山东建立南燕政权后,实行残酷
统治。王始利用宗教形式在莱芜谷聚兵数千人,宣布起义。他自称太平(上)皇帝,同时
置署公卿百官,建立农民起义政权,一时附近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建平
四年(403年) ,燕帝慕容德派桂林(阳)王慕容镇进剿,起义军奋起反抗。后终因众寡
悬殊而败,王始被俘,在燕都广固(今青州市)被杀,起义军被剿灭。
黄巢起义军转战莱芜 唐乾符元年至乾符六年(874-879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曾在境
内大王庄一带山区驻扎,并招兵聚将,铸造兵器。后率军南下,众至数十万人。唐中和四
年(884年) 六月,黄巢与唐军作战失利,率千人退到泰山狼虎谷(今莱城区牛泉镇祥沟
村)。黄巢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而死。历时10年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至此失败。今祥沟村
有黄巢落马处遗址。
刘六起义军与熊骖之战 明正德六年(1511年) 四月,河北霸州人刘六(宠)、刘七
(宸)因马政之害而起义,率农民起义军上万人攻陷莱城,知县熊骖逃跑,明廷革其冠节,
停其俸禄,准备事后追查。六月,起义军又以500骑攻莱芜,烧毁县城东南隅“孟止亭”,
而后驻扎县北文字现。 知县熊骖与主簿韩塘率兵民500余人追至章丘红沟与之交战。后熊
骖与韩塘力不能支,均战死。
毕维地率众抗击李自成部 清顺治元年(1644年) 四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部占领
莱芜并委任刘复炎为莱芜知县。五月,莱芜乡绅、德藩仪卫司都指挥毕维地聚众,攻杀刘
复炎,并投靠总督、侍郎王鳌永。王鳌永命令毕维地招抚新泰以南郡县,并加升其为副将。
义军郭升部闻讯后重兵弹压莱芜,复置县令李开方。后毕维地求助于德藩武装,捉缚县令
李开方,并送于清军将其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