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华民国地方武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38&run=13

民国县地方武装 县警备队 1917年成立,辖3个分队,有步、骑警士126人。1929年并入人
民自卫团。
保卫团 1918年成立, 县设总团,辖10个区分团。1929年,县总团并入人民自卫团,
区分团改称人民自卫预备团。
人民自卫团 1929年,由县警备队与县保卫总团合编而成。1930年改称县警察队,辖1
个骑警班(又称马队) 、3个步警分队。不久编入鲁南民团军,称第一路莱芜大队,各区
仍称人民自卫预备团。
联庄会 1931年6月成立,县设总会,各区人民自卫预备团改称联庄分会。
保安大队 1938年3月,民国县政府成立保安大队,县长谭远村兼任大队长,景肇铃任副大
队长,共百余人。4月,扩大到300余人进驻莱城,迫害革命军人家属,扣押八路军山东抗
日游击第四支队经理部长,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支队被迫反击,全歼该队。
1938年7月, 梁竹航就任莱芜县长后成立保安大队,并兼任大队长,中共党员苏云辉任副
大队长, 辖两个中队,共200余人。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时,第一中队撤逃郑王庄一带溃
散,第二中队在城内与日本侵略军遭遇,战亡20余人,被俘9人亦遭杀害,余溃散。
1940年,刘伯戈就任国民政府莱芜县长后,成立保安大队,并兼任大队长,王海涛任副大
队长,共70余人。另外,还成立警卫队15人,跟随刘伯戈活动于高庄、任家庄、张家楼一
带;武装宣传队56人,活动于铁车区人和乡及颜庄、汶南区北部;交通队50余人,活动于
郑王庄一带;特务队20余人,活动于孟家庄、叶家庄、十里铺一带;特区区队10余人,活
动于曹村一带;一区区队20余人,活动于上台子、下台子、坡草洼一带;三区区队20余人,
活动于吴家岭、沙埠子一带;五区区队20余人,活动于照临庄、莲花池一带。
1945年5月, 刘伯戈与日伪合流,王海涛率大队驻嘶马河据点。八路军攻克据点时,该大
队被歼,王海涛潜逃;交通队及特区、一区、三区、五区区队等追随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
面军撤至安徽。
1947年,刘伯戈在济南以逃亡地主为骨干组成的“难民同乡会”(即“还乡团”)作
基础,重组县保安大队,一度号称保安总队,仍由刘伯戈、王海涛分任正、副大队长,辖
5个中队和1个特务队, 共200余人。5月,随国民党新五军返回莱城。1948年3月,逃亡济
南,编入山东省保安第四旅。
人民地方部队 1937年9月,中共莱芜县委在抗日游击队基础上组建地方武装,开创境
内地方人民部队历史。
莱芜第一独立营 1938年8月,边逢甲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回到莱芜,向中共莱芜
县委传达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建立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的指示,县委随即在各地发动组建人民
武装。10月17日,边逢甲带领雪野等村的20多人,连同鲁西、牛泉、汶南一带部分人员和
跟随县委活动的20多人,集结于八里沟村,成立莱芜第一独立营,魏春舫任营长,边逢甲
任政治委员,雷子敬(后叛变)任副营长,吕剑光任政治处主任,刘伯诚(一说王耐成)
任供给处主任兼募给队长。年底,发展到3个连、200余人。先后向主力部队输送兵员3批、
300余人。1939年4月,与第二独立营合并编为泰山特委大队(即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
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
莱芜第二独立营 1938年9月,第六区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后,动员群众献枪、借枪,收缴
国民政府军溃逃散兵的武器。 1939年1月初,建起20余人的武装,中共莱芜县委授予第二
独立营番号,刘秀轩任营长,宋胜协理军事,刘向一任政治主任,张雷英协理政治,李聘
三负责后勤。 2月,发展到69人、50多支枪,编为两个连。在军需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
持斗争。4月,与第一独立营合并编入泰山特委大队第一中队。
莱芜第三独立营 1938年冬, 中共莱芜县委派张耀辉等人在第三区发动抗日武装,成立第
三独立营,张耀辉任营长,秦化龙任政治教导员,亓伟、亓星航分任供给处正、副主任。
1939年夏,在圣井村与四区青年中队合并,编为泰山特委大队第四中队。
耿在田独立营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 1938年11月,林马庄寨主耿在田
在御驾泉一带招募400余人成立抗日独立营并任营长。 1939年,被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
四支队改编为特务大队。
莱芜县大队 1939年10月,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四区队改称莱芜县大队,归地方武
装建制,谭克平兼任大队长。年底,郝昆等在九区一带成立的泰莱独立营、亓春亭在北部
成立的章莱中队编入,辖3个中队,300余人。1941年初,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
区中队 1938年5月,第六区区中队成立。9月,第十区区中队成立。1939年上半年,第二、
三、 四、八、九区区中队成立。下半年,第一、五区区中队成立。1940年7月,第七区区
中队成立。全县10个区中队,共543人,另有乡分队近200人。1941年,莱芜划为3个县后,
各区相继成立区中队,共700人左右。
莱芜(北) 县独立营 1941年5月成立。1943年初改称县大队。1945年8月升级,编入鲁中
军区部队。 9月重建,改称独立营。营长(大队长)、教导员(政治委员)分别由县长、
县委书记兼任,副营长(副大队长)先后由曲凯庆、苏恒太、李兆亭、张心纯担任,副教
导员(副政治委员)先后由周美光、肖杰、张建农担任。
博莱(莱东)县独立营 1942年12月成立。1944年7月,改称莱东县独立营,营长、教导员
分别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副营长先后由刘彩芹、郇振民、梁东三担任,副教导员先后
由于松山、韩敏担任。
莱南(新甫) 县大队 1941年5月成立。9月,改称新甫县大队。大队长高盘石,政治委员
由县委书记兼任, 副政治委员先后由尹子信、李翰英担任。1944年7月,与新西独立营合
编为新泰县独立营。
莱芜县独立团 1945年10月, 莱芜县恢复原建制后,成立独立营,营长、教导员分别
由县长、县委副书记兼任,副营长张心纯、副政治委员肖杰。1946年,扩编为独立团,团
长、政治委员分别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副团长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郭中兴兼任,参谋
主任张心纯, 政治处主任先后由英宜之、张心纯、张曙担任。1948年3月,升调鲁中军区
部队。
帮会武装 20世纪20年代, 匪患蜂起。富户为保家护院,穷人为避免弃家逃难,境内
民间沿袭帮会武装组织传统,修筑村圩、山寨,以大刀、长矛为武器自卫。1926年至1932
年,黑旗会在辛庄、颜庄一带48个村庄活动。1929年至1932年,黄旗会(黄纱会)在大故
事、 中陈峪一带109个村庄分别组织千余人的武装。1939年,伪新民会操纵成立莱芜黄旗
会总会,组织数千人的武装,担当莱城日伪军外围防务。1937年至1940年,钢风道在和庄
周围的10余个村庄组织120人(一说195人)的武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后来大部
人员参加八路军。上述武装均以道会信条维系,使用冷兵器,不脱产。境内发展为脱产武
装,影响最大的是硬拳道和中央道。此外,水北村地主景肇铃,于1937年组织起一股武装,
1938年3月编入国民党莱芜县保安队。
硬拳道武装 因以红缨枪为主要武器, 又称红枪会、红旗会。1926年传入境内。1938年,
成立人民抗敌独立师,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与八路军合作,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起,逐渐被国民党、日伪军控制,建立脱产武装,装备火药兵
器。1942年,被国民政府密授山东保安第七旅番号。总宫设在鲁西镇,亓象德任总宫长。
下设军械、军需、医务处和特务队,辖五个中队,每队30余人;10个乡大队,每队20至30
人。各中队依次驻在大碾(中小庄)、石门官庄、寨子、刘家庙、茂盛堂。1942年,总宫
指挥部迁至何官庄,下设秘书、参谋(辖审理、宣传股和教官室)、总务(辖事务、军械、
供给、经理股)、交际处及驻莱城办事处。总宫直属单位有督导队(督导10个分宫)、警
卫队、清共队、募给队、手榴弹制造厂、军械修理制造厂。所辖武装分脱产武装和不脱产
武装两个系统。 脱产武装,按部队编制组成特务大队、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第三大队4
个大队。特务大队驻何官庄,辖3个中队200余人;第一大队驻牛泉村,辖3个中队200余人;
第二大队驻张里村,辖3个中队150余人;第三大队驻寨里镇,辖3个中队200余人。不脱产
武装编为10个分宫, 依次驻何官庄(辖8个村宫)、张里(辖9个村宫)、中荣(辖8个村
宫)、康陈村(辖7个村宫)、徐封邱(辖6个村宫)、鹿家堂(辖10个村宫)、鲁西(辖
12个村宫)、嘶马河(辖8个村宫)、鹿毛埠(辖8个村宫)、大庄(辖12个村宫)。1943
年,编入伪县警备队,辖6个中队。1945年6月,亓象德率脱产武装离境后,10个分宫解体。
中央道武装 1930年, 中央道传入境内发展武装。193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组
建500至600人的抗日武装自卫团。 9月,道首张文政率众投靠国民党,与蒙阴、费县、临
朐、滕县、泰安、泗水等县中央道组成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团,被编为两个团:三十三团由
沈洪增任团长,三十四团由张学礼任团长;张文政任副总团长。10月,被国民党军事委员
会别动总队游击第五纵队编入国民抗敌自卫团, 组成3个团。一团由邢铭三任团长、二团
由卢宪臻任团长、三团由沈洪增任团长,各团、营、连、排均为三三编制。第五纵队发给
步枪百余支, 从民间搜集部分步枪、土枪,但仍以冷兵器为主要装备。1939年5月,沈洪
增团在旋车沟被日本侵略军打垮后,请求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派赵胜协
助, 将溃散的500余人收容编成蒙莱边区独立营,赵任营长,沈任参谋。后来,沈洪增夜
间率部潜逃蒙阴,被国民党山东保安部队编为第五团,张文政任团长,沈洪增任副团长。
不久扩编为保安第九旅,进驻蒙阴东里店,换上军装,成为以道规维系的国民党游杂部队。
两个月后回到莱芜,被日本侵略军改编为“剿共治安军”(即张团),司令部设在口镇,
莱城设有办事处,辖1个道团、3个步兵营,2000余人、1000余支枪,张文政任司令,周保
鼎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宋玉山任副官长,沈洪增任道团团长。
1941年夏,张文政率部逃离莱境,其新兵营留驻境内,被伪县警备总队收编为第二大队。
不久复投靠张部。其后,张文政部先后改编为国民党军山东保安第五团、第五旅等。抗日
战争胜利后,被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
附:伪县武装
伪县警备总队 1939年, 伪县公署筹建县警备大队,1940年建成两个中队,并相继成立约
300余人的10个区中队。1942年5月,收编中央道武装邹文祥部编为第二大队,同时,将各
区中队升编,充实两个大队,扩建为13个中队。原县警备大队升格为县警备总队兼第一大
队。 1943年5月,收编硬拳道武装为第三大队,编成6个中队。此时,县警备总队辖3个大
队、 19个中队、57个小队,1900余人。县知事兼任总队长及3个大队的大队长。日本教官
先后由中川、佐佐木担任。第一大队驻莱城,副大队长先后由赵洗尘、杨义堂、李玉秀、
陈友堂担任, 辖一、二、三、四、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中队,780余人;第二大队
驻口镇, 副大队长邹文祥,辖五、六、七、八中队,370余人;第三大队驻鲁西,副大队
长亓象德, 辖十四、十五、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中队,750余人。1943年10
月, 第二大队离境复归中央道。1945年6月20日,第三大队随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去
安徽。8月23日,总队率第一大队随日本侵略军撤往泰安。

伪泰莱灭共清乡队 1942年12月成立, 队部设在泰安,分部在莱芜,60余人。1946年
初,编入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三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