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34&run=13

北洋政府军 奉系王翰鸣部 1925年,奉系军阀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部王翰鸣军由青石
关入莱芜境,先驻寨里一带,后驻莱城,由水北出境。
陆军旅、 团 1926年3月14日至19日,陆军一三七旅二团驻莱芜境内;4月14日至28日,陆
军九十四团二营驻莱城;5月17日至8月13日,陆军一一四旅驻莱城;10月29日至11月9日,
陆军九十三团、九十四团驻莱城;11月21日至1927年2月,九十三团及九十四团1个营,在
汶南、颜庄、石马等区临时驻扎。其间,陆军六十五师骑兵团驻莱城。
晋军傅作义部 1930年6月10日,晋军傅作义部1个连进驻莱城,8月15日被国民政府北伐军
解除武装撤离出境。
国民党政府军 陈调元部 1928年,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团在陈调元率领下入莱芜
境。是年3月,团长李毓堂率部进驻古石沟、白龙一带。5月,指挥部先后进驻颜庄、莱城。
不久离境。
秦启荣部 1938年4月30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游击第五纵队司令秦启荣率杨子云
旅孙子元、鲍峄山两个梯队进驻莱城;6月,移驻新泰羊流店,在莱城东关设驻莱办事处;
12月, 复入境,纵队司令部率第六梯队1个大队300余人驻双龙峪,警卫梯队600余人驻大
官庄, 第一梯队200余人驻黄崖,第三梯队300余人驻郑王庄,第二十一梯队300余人驻大
辛庄, 第二十五梯队500余人驻颜庄,第二十六梯队70余人驻小官庄(后并入第二十五梯
队移驻颜庄),第八梯队驻章莱边境,其第三营活动于栾宫、北峪、胡多萝一带。1939年,
改称苏鲁战区游击第三纵队。是年8月,秦调集9个支队兵力,在雪野袭击山东纵队第四支
队司令部,八路军指战员死伤20余人。1940年冬,全部离境。
石友三部 1938年6月,国民党第六十九军和第十集团军,在军长石友三率领下先后驻
郑王庄、 颜庄,部分部队万余人驻莱城周围各村庄。7月,在新泰龙廷召开军政会议,中
共代表郭洪涛、廖容标、马宝三、孙陶林及国民党军政官员石友三、秦启荣、张景月等出
席,研究合作抗日和建立地方联合政府等,并达成协议。12月,日本侵略军再次侵占莱城,
石友三率部不战离境北逃。
李仙洲部 1947年2月, 国民党第二(济南)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率3个军进驻莱芜。
上旬,霍守义率十二军(辖一一一师、一一二师、新编三十六师)由章丘进入口镇一带,
后经青石关出境。 中旬,韩练成率四十六军3个师(一七五师、一八八师、新编十九师)
经和庄、 苗山、颜庄进入新泰,李仙洲率总部、韩浚率第七十三军2个师(十五师、一九
三师)跟进颜庄一带;霍守义率十二军3个师进入上游、青石桥、口镇、莱城、颜庄一线。
旋即,四十六军后撤颜庄至莱城一线;李率总部及七十三军十五、一九三师驻莱城及矿山
周围;十二军新编三十六师驻口镇至锦阳关一线,一一一、一一二师出锦阳关离境。下旬,
七十三军七十七师由博山入境,被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歼于和庄、普通一带。该军在
占领莱城附近(43个村庄)期间,群众的家具、农具、衣食等,被抢砸、火烧、破坏殆尽,
140余名村民被杀害, 3669间房屋被焚。李总部及四十六军、七十三军、十二军之新三十
六师,被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歼于莱城至口镇一带。
王敬久部 1947年5月,国民党军王敬久集团新编第五军第七十五师入莱芜境,驻各公
路沿线大部分村镇,6月25日离境。整编七十三师一八七旅入境驻守莱城。1948年3月,离
境去泰安。
人民军队 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徂徕山抗日
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以莱芜为基地,活动于泰沂山区。洪涛任
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后由廖容标、赵杰相继
任司令员,林浩、胡奇才、王一平相继任政治委员)。4月8日,四支队全军在莱城东关官
寺广场举行会师庆祝大会,四支队正式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辖一、二、
四团。 洪涛任师长,林浩兼政委,赵杰任副师长,孙陶林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撤销
“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番号,恢复四支队番号;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
四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1939年3月,四支队取消团级机构,一、二、四3个
团缩编为3个基干营; 10月,根据山纵第一期整军计划,四支队在莱芜常庄成立四支队后
方司令部。1940年5月,四支队3个基干营恢复为四支队一团,又相继发展成立了四支队特
务团(后改称二团) 、三团、独立团(后方一团);9月,四支队主力一团编为山东纵队
一旅二团,二团编为一旅三团,四支队后方司令部改称四支队(亦称新四支队,兼泰山军
分区) ,后方一团(独立团)改称新四支队一团。1941年8月,四支队兼泰山军分区,主
力编建为山纵第四旅,四支队番号撤销。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 1940年9月,根据山纵第四期整军计划,由一支队、四支队主
力在新(泰)莱(芜)蒙(阴)边改编而成。组建后即以沂蒙山区为根据地经常活动于境
内,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兼任旅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廖容标任副旅长,初辖3个团,
年底增至4个团。1941年12月,改辖一、二、三团加1个独立支队。1942年8月1日,改称山
东军区第一旅。后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称教导第一旅。该部二团团长吴瑞林、政治委员
李伯秋率部在境内抗日,战绩卓著。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 1941年8月,按照山纵第五期整军计划,由泰山区人民抗日武
装主力改编组成, 辖3个团。廖容标任旅长,汪洋任政委。原一旅三团改为四旅十团,原
一旅四团改为四旅十一团,原四支队泰山军分区一团,改为四旅十二团。
1942年3月, 为贯彻中央军委“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的指示精神,山纵决定四
旅兼泰山军分区,旅长廖容标兼军分区司令员、汪洋兼政委、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李枚
青任政治部副主任、刘国柱任参谋处长,赵杰率原泰山军分区机关大部去泰南组建泰南军
分区; 8月,山东纵队与一一五师合并后,原山纵四旅番号撤销,旅部改为泰山军分区,
辖十团、十二团;十一团划归泰南军分区指挥。山东纵队第四旅,从组建至番号撤销,主
要活动在莱芜及周边地区。
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 1942年夏, 由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部组建,8月1日改称鲁中军
区第一军分区。 1942年12月至1943年初,兼山东军区第一旅。1948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
解放军鲁中南军区第一军分区。该部始终以境内为基地活动于泰山区各县。初建时,辖十、
十一、十二团,后辖十、十二团。解放战争时期,辖警二、七团。先后由廖容标、钱钧、
陈奇、刘国柱任司令员,汪洋、林乎加任政治委员。
鲁中军区第四师、第九师 1945年8月组建第四师,师长廖容标、政治委员王一平。1945年
11月组建第九师, 师长钱钧、政治委员李耀文。1947年1月同时升级,编入中国人民解放
军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其间,经常驻扎在境内。
新四军第三师 1945年9月, 师长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在莱城及周围村庄驻扎,休整3天
后继续北进。
解放军华东野战军 1947年2月,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
林率一、二、四、六、七、八、九、十、十五(特种兵)纵队的24个师、4个炮兵团、1个
骑兵团入境发起莱芜战役(详见本编莱芜战役章)。
附:日伪军
日本侵略军 1938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一路由博山侵占莱城。2月撤离。12月12日,日本
侵略军再次侵占莱城。至1945年,先后进驻境内的日本侵略军有高桥大队、长岛旅团、片
山中队、神原中队、折田大队、国井大队、大谷大队。1945年8月20日全部离境。
高桥大队。1938年12月12日,高桥率特别警备队323大队400余人侵入莱城。1939年春
离境。
长岛旅团。1941年冬侵入境内,旅团部驻莱城,部队分驻口镇、雪野、大王庄、寨里、
苗山、辛庄等地。1943年秋离境。

伪军 日本侵略军侵占莱芜后, 部分投降日本侵略军的杂牌军也先后进入莱芜,并先后在
莱芜组建了县警备大队、警备总队等。
山东省伪警备第七支队第一、第十八中队。1939年,汉奸刘景夏于莱芜招募组建伪第
一中队, 先后驻莱城、见马等地。1941年调往泰安。1940年8月,第十八中队进驻莱城,
不久离境。
刘文贞大队。 1940年9月,伪皇协军陈三坎部第三大队队长刘文贞率3个中队400余人
进入境内, 大队部及1个中队驻鲁西,两个中队分驻五龙口、辛兴。一度发展到千余人。
1942年4月离境。
兴亚剿共军团。 1940年8月,原国民党军沈鸿烈部营长颜继光率千余人投降日本侵略
军,被编为“兴亚剿共军团”,驻地理沟一带。1941年1月移驻南冶及周围村庄。1942年4
月离境。
和平建国军。 1943年1月, 国民党军苏鲁战区新编第四师投降日本侵略军, 被编为
“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3月入境,总部驻郑王庄。7月,改称“和平建国军”第三方
面军。1944年冬,总部移驻莱城,部队分驻境内东半部。1945年6月离境去皖。
上述日伪军在境内各地设有据点、炮楼。